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清華簡(七)校補(一)
在 2017/5/27 13:04:08 发布


清華簡(七)校補(一)

 

蕭旭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七輯共收錄竹簡四篇,分別是《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越公其事》[1],這裏是前三篇的校補。

 

一、《子犯子餘》校補

1)吾(主)之弍(二)晶(三)臣,不閈(干)良詿(規),不(敝)又(有)善,必出又(有)囗

整理者曰:閈,讀為干,犯也。詿,疑讀為規,法也,即法度。,讀為敝,棄也。或讀為蔽,掩也。缺一字,疑可補為“惡”。出,除去。或讀為絀,退也。“必出有惡”與上文“不有善”正反相對,意為不棄善,必去惡。(P95

按:石小力曰:“閈當讀為扞,與‘蔽’同義,皆當訓為屏藩,即保護之意。”[2]某氏曰:“扞、蔽似不是保護這樣的積極意義,而是扞禦或扞蔽、阻蔽等掩阻賢良的行為。”[3]某氏曰:“‘閈’恐即‘嫺’字。”[4]某氏曰:“‘閈’從石小力讀‘扞’,可改訓為抵制、抵觸,‘不扞良規’即不抵制有益的規諫。”[5]某氏曰:“閈讀闌,訓遮。蔽訓掩,二字同義。它們都與‘出’意思相反。”[6]趙嘉仁曰:“詿讀為規是,但訓為‘法度’則非。‘規’在這裡是‘規諫’的意思。‘閈’應讀為扞或迀,乃阻止、遮蔽的意思。‘’或讀為‘蔽’是,但所引典籍不貼切。‘不蔽有善’意為不遮蔽有才能的人。”[7]張崇禮曰:“閈,我曾釋為掩門之掩,見《釋金文中的字》。‘掩’與‘蔽’對言。掩,隱也、蔽也。”[8]“吾主之”下疑奪“於”字,“不閈良詿,不有善”云云是吾主(重耳)對於二三臣的態度,言其能納諫從善。趙嘉仁及某氏說謂“詿”訓規諫,“閈”是抵制義,皆得之。但閈當讀為?,俗作扞、捍、攼。《說文》:“?,止也。《周書》曰:‘?我於艱。’”《繫傳》:“今《尚書》借‘扞’字。”今《書》見《文侯之命篇》。

2)囗囗於難,(諤)(留)於志

整理者曰:“”疑為“??”字省,即“鶚”字,讀為諤。《文選·諷諫》“諤諤黃髮”,李善注:“諤諤,正直貌。”,讀為留。《管子·正世》“不慕古,不留今”,尹知章注:“留,謂守常不變。”(P95

按:某氏曰:“所謂的‘諤’字當釋‘雚’,讀為勸。‘’當讀為懋。《説文》:‘勸,勉也。懋,勉也。’二字為同義複詞,簡文謂勤勉於志向。又或,勸,猶力也。簡文謂勉力於志向,亦可通。”[9]王寧曰:“‘’釋‘??’是,但疑當讀為‘咢’或‘愕’,訓驚,引申為‘錯愕’,《後漢書·寒朗傳》:‘而二人錯愕不能對。’李注:‘錯愕,猶倉卒也。’即倉促、倉猝,就是因為驚恐而忙亂的意思。‘’當即‘??’字,此應讀為籀,《說文》:‘籀,讀書也。’又曰:‘讀,籀書也。’(此據段本)。就是讀書,這裡是讀的意思。‘志’即上博簡(八)《志書乃言》的‘志書’。”[10]於志”應上文“囗囗於難”而言,“志”當指意向、心意,不指志書。讀為留,是也,但當訓留止。,讀為遻。《說文》:“遻,相遇驚也。”字亦作遌、?、愕,指驚心,引申為戒懼、恭敬;字亦作顎、?,則恭敬見於面也。《廣韻》:“顎,嚴敬曰顎。”《集韻》:“顎,恭嚴也,或作?。”此言重耳遭受困難,故驚愕戒慎於心也。

3)幸得又(有)利不忻蜀(獨),欲皆僉之。事又(有)訛(過)焉,不忻以人,必身廛(擅)之

整理者曰:忻,《玉篇》:“喜也。”(P95

按:某氏曰:“ 忻當讀為斤,訓為察。”[11]某氏曰:“忻讀為祈,求也。”[12]馮勝君曰:“忻當讀為憖。忻,曉紐文部;憖,疑紐文部。二字疊韻,聲紐亦非常相近。不少從斤得聲的字即屬疑紐,如‘?’、‘圻’、‘齗’等。憖從猌聲,《說文》:‘猌,讀又若銀。’《淮南子·兵略》:‘進退詘伸,不見朕?。’‘朕?’同書《覽冥》篇作‘朕垠’。據《玉篇》、《集韻》等字書,‘?’即‘垠’字異體。而《說文》:‘圻,垠或從斤。’從‘?’、‘垠’、‘圻’互為異體這一點來看,不僅‘忻’讀為‘憖’毫無問題,甚至很可能‘忻’就曾經作過‘憖’的異體字。不忻(憖),即不肯、不願的意思。”[13]馮說是也,《說文》:“猌,犬張齗怒也。”此是聲訓。《說文》:“听,笑皃。”《廣雅》:“听,笑也。”《集韻》、《類篇》引《博雅》“听”作“??”,《集韻》又引《廣雅》“听”作“齗”。《玉篇》:“??,笑也。”《集韻》:“??,笑露齒。”《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無是公听然而笑。”《索隱》:“听音齗,又音牛隱反。”《文選·廣絶交論》:“主人听然而笑曰。”[14]《韓詩外傳》卷9:“戴晉生欣然而笑,仰而永嘆曰。”《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欣然而笑曰。”《類聚》卷19引《竹林七賢論》:“籍因對之長嘯,有間,彼乃齗然笑曰:‘可更作。’”[15]《後漢書·張衡傳》《思玄賦》:“戴勝憖其既歡兮,又誚余之行遲。”李賢注引張揖《字詁》:“憖,笑貌也。”《文選·思玄賦》舊注:“憖,笑貌。”“听”、“齗”、“欣”、“??”、“憖”諸字當亦是異體字。然考《說文》:“憖,一曰說也,一曰甘也。”“說”即“悅”,亦喜也,與願肯、甘願義相因。整理者說亦不誤。

4)吾主弱寺(時)而(強)志,不囗囗囗顧監於訛(禍),而走去之

整理者曰:寺,讀為時。《國語·越語下》:“時將有反。”韋昭注:“時,天時。”(P96

按:另詳。

5)凡民秉厇(度)諯(端)正譖(僭)(忒),才(在)上之人

整理者曰:厇,即“宅”字,讀為度,法制也。諯,讀為端,直也。譖,讀為僭,差也。,讀為忒,差忒也。僭忒,也作“僭差”,意為僭越禮法制度,即失度。《書·洪範》:“民用僭忒。”孔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P96

按:厇,圖版作“?”字。《廣雅》:“僭、忒,差也。”“忒”本義訓變更,訓差乃讀為??。《說文》:“??,失常也。”然此文當讀為慝,姦惡也。譖,讀為讒,虛偽不信也,字亦作僭。《韓詩外傳》卷2:“聞君子不譖人,君子亦譖人乎?”《荀子·哀公》、《新序·雜事五》“譖”作“讒”。《詩·巷伯》:“取彼譖人。”《禮記·緇衣》鄭玄注、《後漢書·馬援傳》、《漢紀》卷23引並作“讒人”。P.3694《箋注本切韻》:“譖,譖讒。”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蔣斧印本《唐韻殘卷》、《玉篇》並曰:“譖,讒也。”《說文》、蔣斧印本《唐韻殘卷》並曰:“讒,譖也。”譖、讒一音之轉耳。《書·洪範》《釋文》:“忒,他得反,馬云:‘惡也。’”《漢書·王嘉傳》引作“僭慝”,顏師古注:“僭,不信也。慝,惡也。”也作“譖慝”、“讒慝”,《爾雅》:“謔謔、謞謞,崇讒慝也。”郭璞注:“樂禍助虐,增譖惡也。”《墨子·修身》:“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王念孫曰:“‘譖慝’即‘讒慝’,《左傳》‘閒執讒慝之口’是也(《僖二十八年》)。‘讒’與‘譖’古字通。”[16]也作“讒忒”,《魏書》卷80:“姦佞為心,讒忒自口。”“譖”猶言詐偽,與“端正”對文。

6)卑(譬)若從(雉)肰(然),吾尚(當)觀其風

整理者曰:從,追逐。,讀為雉。風,指雉飛的風向。(P97

按:某氏曰:“簡文中的‘風’,當譬喻前文所説的‘昔之舊聖折(哲)人’之教化、風氣、作風、風度。”[17]王寧曰:“‘風’疑是《書·費誓》‘馬牛其風’的‘風’,亦即《左傳·僖公四年》‘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之‘風’,古訓為‘佚’、為‘放’,就是逃走的意思。”[18]”當是“鴺”增旁字,文獻多作“鵜”,古音夷、弟一聲之轉。《說文》:“鴺,鴺胡,汙澤也。鵜,鴺或從弟。”《集韻》引“鴺胡”作“鴺鶘”。《爾雅》:“鵜,鴮鸅。”郭璞注:“今之鵜鶘也,好群飛,沈水食魚,故名洿澤,俗呼之為淘河。”《玉篇》:“鵜,鴮鸅,好食魚,又名陶(淘)河鳥。”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鵜,鵜鶘,鳥名。”“鴺鶘”也可單稱,《楚辭·九思·憫上》:“鵠竄兮枳棘,鵜集兮帷幄。”洪氏《補注》:“鵜,一作鴺。”考《埤雅》卷11引《禽經》:“鴺鳥不登山,鶮鳥不踏土。”鴺鳥踏土而不登高,故俗字增土旁作“”也。《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詩》序:“《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遠君子而好近小人焉。”鄭玄箋:“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秦公二語疑用《詩》典,“風”同“諷”,“觀其風”言觀《候人》之諷鵜鳥,秦公自言當近君子也。

7)昔者成湯以神事山川,以悳(德)和民,四方夷莫句(後),與人面見湯,若(濡)雨方奔之而鹿?(膺)焉

整理者曰:湯征伐夷的情形,《書》原有載,已佚。《孟子·梁惠王下》:“《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滕文公下》:“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與,訓為使。,從雨,鳧聲,疑讀為濡,潤也。?,讀為膺。《楚辭·天問》:“蓱號起雨,何以興之?撰體胁脅,鹿何膺之?”王逸注:“膺,受也。”以鹿喻風神,呼應雨神蓱號。疑簡文也是以鹿喻風呼應上文的雨。(P97

按:馬楠曰:“‘與人’當上屬為句。從鳧得聲,可讀為溥,訓為大。?讀為鷹。‘方’用作副詞,表示正在。‘而’字或為衍文。與下文‘見受若大岸將具崩方走去之’正相對應。”[19]某氏曰:“從雨從鳧那字是‘雹’字,簡文可能不通假為別字。”[20]某氏曰:“‘雨’讀為暴雨。‘鹿’字釋可疑,寫法也有訛誤,可能是‘廌’或從‘廌’的字。此字可隸定為‘[+]’。”[21]某氏曰:“‘與’讀為舉,全。”[22]金宇祥曰:“‘’讀為霧。”[23]潘燈曰:“‘’或是‘霍’的繁構,直接讀霍,訓為疾速貌。”[24]潘燈又曰:“‘雁’直接讀鷹。”[25]王寧曰:“馬楠已經指出‘“與人”當上屬為句’,應該是對的。“句”應當讀為君后之‘后’。‘莫后與人’是不肯把君主之位交給別人,就是不肯讓別人當自己的君主的意思,他們都想讓湯來作君主,所以下文說‘面見湯’。‘湯’後不當斷句,而應讀作‘面見湯若雨’為句,‘方奔之而鹿?焉’為句,與簡13的‘方走去之’句式略同,‘方’當訓‘并’,‘方奔’、‘方走’即‘并奔’、‘并走’,也可以理解為‘皆奔’、‘皆走’。這個從雨鳧聲的字釋‘雹’應該是正確的……應該讀為‘風’。簡文言‘面見湯若風雨’,謂象風雨一樣急速地去面見湯。所謂‘鹿’這個字應該是從鹿茍(敬)省聲,可能就是‘慶’字的異構。簡文中‘慶?’當讀為‘響應’。”[26]林少平曰:“當作如下斷讀:‘四方夷莫,句與人面,見湯若(濡)雨,方奔之,而鹿?(膺)焉。’《呂氏春秋·異用》:‘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從天墮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熟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史記·殷本紀》略同。四方,與‘四面’同義。夷,讀作屍,陳也。莫,讀作幕,幃帳也,可指網一類之物。可知‘陳幕’與‘張網’同義。故簡文‘四方夷莫’與‘四面張網’同義。句,當讀作本字,義為止。盡,止也。與,讀作以。人面,讀作‘仁面’。‘四方夷莫,句與人面’實際上就是指文獻所記載的成湯‘網開三面’典故。”[27]某氏曰:“斷句應為‘四方夷莫后與人面見湯,若[+]雨方奔之而鹿膺,焉用果念政九州而命君之’。其中‘[+]’字結構清晰,但不能確定它到底是哪個字,寫的是哪個詞,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對‘方奔’與‘鹿膺’這兩個詞沒有搞清楚。我們認為‘方奔’是一個雙聲連綿詞,應讀為‘滂渤/滂浡’,指氣勢勃發盛大。‘方奔’也可能讀為‘滂霈’,只不過‘奔’與‘霈’韻部不是太近,待考…… ‘之’應是助詞而無實意。至於‘鹿膺’當是何詞,現在不能遽定,其意當如‘難擋’。‘焉用’指哪裡用得着。”[28]陶金從林少平讀,而說不同,云:“人面,長着人臉而為人類之意。??,當讀為‘夷貊’。句,當讀為苟。‘句與’讀作‘苟與’,有兩種解讀方案:其一,‘苟與人面’和‘矧惟人面’視作同義語互參,‘矧惟’或‘苟與’的意思相當於‘只要為’、‘只要是’。‘夷貊’應該視為地域概念,表示遠方,並不表示種族。可解讀為:四方夷貊(之地),只要是長着人面的(都會去見湯)。其二,將‘人面’與‘夷貊’概念完全對立。‘苟’訓為‘且’。此句可解讀為:四方夷貊隨同有面目之人(一起去見成湯)。”[29]整理者句讀不誤,讀句為後,引《孟子》以證,亦不誤。惟謂“《書》已佚”則失考,《書·仲虺之誥》:“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後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後,後來其蘇。’”“方奔之”與下文“方走去之”相對應,“而”非衍文。與,介詞,猶以也,用也。“人面”指人形面具,此四夷風俗。言四夷之人莫肯後人,戴著人形面具去朝見湯。某氏說“雨”讀為暴雨,是也,專字作“瀑雨”,指急疾之雨、大雨。《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又《滕文公下》:“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司馬相如《諭難蜀父老書》“蓋聞中國有至仁焉,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亦用此典。簡文言民之望湯如大旱之望大雨也,狀其急迫、渴望之心,而不是狀其急速奔走。方,猶將也。“鹿”字是。“?”是“鷹”古文(見《玉篇》),《說文》作“??”,云:“??,烏也,從隹,瘖省聲,或從人,人亦聲。??,籀文從鳥。”俗字譌變從疒作????。?,讀為應。《詩·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毛傳:“興也。苹,蓱也。鹿得蓱,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簡文言湯至仁,四夷之人如大旱之望大雨,將奔走朝見湯,其往也,如鹿鳴之相呼應也。

8)用果念(臨)政(正)九州而君之

整理者曰:用,猶則也。果,猶竟也。念,疑讀為臨。臨者,撫有之也。政,讀為正,猶定也。,不識,疑讀為承,或讀為烝。烝,君也。(P97--98

按:趙嘉仁曰:“‘果’應該就訓為‘果敢’、‘果決’。”陳偉曰:“用,恐當訓為‘乃’,于是義。念,疑當讀為‘咸’或‘奄’,皆、盡義。政,在讀為‘正’之外,也可能讀為‘征’。《孟子·滕文公下》:‘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叔夷鐘》銘‘(成唐)咸有九州’,《詩·玄鳥》‘(湯)奄有九有’,可參看。”[30]某氏曰:“‘念’應與清華(一)《保訓》簡3:‘恐弗念終’之‘念’義近,《保訓》之‘念’有讀為‘堪’者,此處或亦然,不過讀為‘勘’也通。”[31]“果”字整理者說是,猶終也。“用”字、“政”字陳偉說是。念,讀為??,字亦作戡、堪,亦征伐義,與“政(征)”同義連文。《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釋文》:“戡,音堪,《說文》作‘??’,云‘殺也’,以此。戡訓刺,音竹甚反。”清華簡(一)《耆夜》:“武王八年,(征)伐(耆),大??之。”《爾雅》:“堪,勝也。”郭璞注引《書》作“堪黎”。《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王心弗堪。”《漢書·五行志》作“??”,孟康曰:“??,古堪字。”,圖版作“”,說法甚多,皆未洽,待考。

 

二、《晉文公入於晉》校補

1)毋(察)於妞(好)妝(臧)(媥)(婓)皆見

整理者曰:,讀為媥,《說文》:“輕貌。”,疑從?聲,《說文》讀若“灰”、“賄”,試讀為婓,《說文》:“醜貌。”(P101

按:石小力曰:“,整理者讀為婓,不當。‘’從姷聲,古音匣母之部;婓,古音滂母微部,二字聲韻皆不近,難以通用。疑可讀為曉母之部的‘娭’,《說文》:‘卑賤名也。’《集韻》:‘娭,婦人賤稱。’”[32]某氏曰:“‘妝’破為‘臧’,似與前‘好’犯複,義應各有所當,讀如本字即可,《禮記·緇衣》‘毋以嬖御人疾莊後’,《郭店楚簡》正用‘妝’字。”[33]某氏曰:“‘’從有得聲,讀為醜,與‘好’文義相對。”[34]王寧曰:“後二字疑當讀‘?頦’,《說文》:‘?,大醜貌。頦,醜也。’‘好臧’是美,‘?頦’則醜也。”[35]妝讀為臧, 亦可讀為莊,善也,美也,亦好也。所謂“”字,圖版作“”,疑“”誤書。“”即“?娟”、“便娟”、“便蜎”、“?嬛”、“便嬛”、“便圜”,音轉亦作“嬋娟”、“蟬蜎”,輕麗貌,美麗貌。北大漢簡(四)《妄稽》:“嫖蓂便圜。”

2)為蕘(採)之(旗)糧者出

整理者曰:蕘採之旗,軍出有刈草採薪之事,《左傳·昭公六年》楚公子棄疾過鄭“禁芻牧採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蓺,不抽屋,不強匄”,《昭公十三年》晉叔鮒求貨於衛“淫芻蕘者”。(P102

按:某氏曰:“,更可能是從‘弁’的。”[36]某氏曰:“原釋‘’的字下部確實從弁,此字當釋為‘’,讀為畚,盛糧器。,按此字當從帚得聲,而‘歸’字簡文常作‘’,疑二字可通,歸糧,即饋糧。”[37]明珍曰:“,原考釋釋為‘蕘’,細看簡文,除去上部艸旁以外,剩餘的偏旁從屮、人,實即‘’字。[](疑母宵部)聲,與‘蕘’從堯(疑母宵部)聲,聲韻俱同,故可通讀。,艸下從史,原考釋隸作‘’,不確。楚簡‘事、史’字形有別。”[38]王寧曰:“‘蕘’字,明珍言此字當從‘敖’的左旁,應該是對的,當釋‘蔜’。‘’字心包指出是從‘弁’,疑是。前述諸旗均以動物名之,而此處整理者讀‘蕘採’,殊不類。疑此二字當讀‘??獌’或‘獟獌’,亦即《爾雅·釋獸》之‘貙獌’,《說文》:‘獌,狼屬。’或云‘貙虎’。‘侵糧者’疑當讀‘侵掠者’或‘侵略者’,指外出作戰、侵掠敵國的士卒。”[39]”字不識,姑從整理者說。下字“”原釋“”不誤,當是“菜”字異體,讀為采(採)。《列子·說符》:“臣有所與共(供)擔纒(纆)薪菜者,有九方臯。”俞樾曰:“‘菜’當為‘采’,古字通用。”[40]某氏說“”讀為歸(饋),是也。簡文言旗幟之作用,整理者引《左傳》二例說之,非是。《墨子·旗幟》:“守城之法……薪樵為黃旗……城上舉旗,備具之官致財物,物足而下旗。”《通典》卷152:“須檑木樵葦,舉黃旗。”《虎鈐經》卷6“檑”作“礧”。此即“蕘採之旗”也。

 

三、《趙簡子》校補

1(趙)柬(簡)子既受將軍,才(在)朝。??(范)獻子進諫曰:“昔(吾)子之將方少,女(如)又(有)訛(過),則非子之咎,帀(師)保之辠(罪)也

整理者曰:吾子,范獻子對趙簡子的尊稱。實際上,士鞅地位一直比趙鞅高。簡文所謂“進諫”,實為“告誡”。趙鞅之父趙景叔早卒,趙鞅早早代父上朝,為將時年齡尚小。(P108

按:“吾子”非尊稱。吾子,是“牙(伢)子”音轉,猶僮子,古言孺子,今言小兒,是長輩對晚輩親切的稱呼。《列女傳》卷1:“敬姜嘆曰:‘魯其亡乎,使吾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國語·魯語下》“吾子”作“僮子”。《列女傳》卷1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二例皆母親稱兒子作“吾子”。《管子·海王篇》:“吾子食鹽二升少半。”尹知章注:“吾子,謂小男小女也。”《管子·地數》:凡食鹽之數,嬰兒二升少半。”“嬰兒亦指僮子,非幼兒。董志翹指出秦漢古籍中“兒子”指“嬰兒”、“小兒”[41],“兒子”亦“吾子”音轉。

2)冬不裘,夏不張(帳)(箑)

整理者曰:張,讀為帳。“”見於上博簡《柬大王泊旱》簡15、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甲、乙)》簡5等處,此處讀為箑。《說文》:“箑,扇也。?,箑或從妾。”《淮南子·精神》:“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於己,則萬物之變為塵埃矣。”高誘注:“楚人謂扇為箑。”(P110

按:趙嘉仁曰:“張疑讀為障。障,遮擋也。‘裘’字前疑省去或漏掉一個動詞‘服’或類似意思的詞,應與‘張(障)’相對。《六韜·龍韜》:‘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名曰禮將。’《呂氏春秋·有度》:‘夏不衣裘,非愛裘也,暖有餘也。冬不用箑(引者按:《吕氏》原文作‘??,下同),非愛箑也,清有餘也。’都是‘裘’、‘扇’相對,沒有‘帳’,與簡文‘裘’、‘箑’相對相合。”明珍曰:“張,讀本字即可,為‘張羅’之義。《楚辭·招魂》王逸注:‘張,施也。’”[42]明珍說“張”讀本字,是也。趙嘉仁說“裘”前脫一個動詞,亦是也,可補“披(被)”、“服”、“衣”、“御”等字。所引《六韜·龍韜》,見《厲軍篇》,《御覽》卷273702引“服裘”作“衣裘”,《意林》卷1、《類聚》卷69、《御覽》卷11引“張蓋”作“張幔”。《治要》卷40、《御覽》卷273引《三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 是謂禮將。”《淮南子·俶真篇》:“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愛之也,燠有餘於身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又《主術篇》:“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43]又《兵略篇》:“故古之善將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張蓋,寒不被裘,所以程寒暑也。”《劉子·兵術》:“暑不張蓋,寒不御裘,所以均寒暑也。”《後漢紀》卷19:“吳起為將,暑不張蓋,寒不披裘。”《御覽》卷281引《三國典略》:“斛律光……寒不服裘,夏不操扇。”皆其證也。,當讀為笠。上博簡(二)《容成氏》簡14:“舜於是乎始?(免)蓻幵(攜)耨。”又簡15:“芙蓻囗疋囗……”陳劍讀蓻為笠。上博簡(四)《柬大王泊旱》簡15:“母(毋)敢??(執)。”白於藍讀為笠[44]。笠,所以禦暑,亦所以禦雨。《管子·四時》:“夏發五政……三政曰令禁扇去笠。”尹知章注:“禁扇去笠者,不欲令人禦盛陽之氣。”《儀禮·既夕》:“燕器,杖笠翣。”鄭玄注:“笠,竹??蓋也。翣,扇。”賈公彦疏:“笠者,所以禦暑。翣者,所以招涼。”此皆以禦暑。《漢語大字典》引《管子》例,以“笠”為門閂[45],殊為無理,蓋未讀尹知章注也。簡文笠指笠狀之車蓋,《左傳·宣公四年》:“又射汰輈,以貫笠轂。”杜預注:“兵車無蓋,尊者則邊人執笠,依轂而立,以禦寒暑,名曰笠轂。”孔疏:“服虔曰:‘笠轂,轂之蓋如笠,所以蔽轂上,以禦矢也。’一曰:車轂上鐵也。或曰:兵車旁幔輪謂之笠轂。杜以彼為不安,故改之而為此說,亦是以意而言,差於人情為近耳。”夏不張,即“暑不張蓋”、“暑不張幔”之誼也。《尉繚子·戰威》:“暑不張蓋,寒不重衣。”《史記·商君列傳》:“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

3其衣尚(裳),孚(飽)其酓(飲)飤(食)

整理者曰:“”字左旁疑為“奴”字古文,字從大,奴聲(奴、者同為魚部字,聲母同為舌音),可能是“奢”字的異體。(P110--111

按:楊蒙生曰:“此字右側‘大’字形體明顯,若將之視作聲符,則參照由之造成的晉失諸侯和緊接其後的儉奢之議,宜將之讀為‘汏奢’之‘汏’。”[46]趙嘉仁曰:“整理者說不可信。‘’字應為‘媺’字的誤字。‘媺’字在楚簡中就用為‘美’。這正是《國語·越語》中的‘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一句中的‘美其服’和‘飽其食’。”某氏曰:“,左部字形有沒有可能是戰國楚簡的‘畫’字?字釋為‘畫’。《釋名》:‘畫,繪也,以五色繪物象也。’《玉篇》:‘畫,形也,繪也,雜五色綵也。’《書·顧命》孔疏:‘彩色為畫。’‘畫其衣裳’謂以彩色繪畫其衣裳,美飾之也。”[47]某氏曰:“‘’左旁似為‘鳥’,右旁為‘大’,當釋為‘’,讀為汰。”[48]某氏曰:“首字右邊從‘大’,或許是‘文’字之誤?‘文/紋其衣裳’是說紋飾其衣裳,《國語》有‘文錯其服’。”[49]孫合肥曰:“左側形體作‘’形,其上部與‘女’形不同,此字形左側上部為‘爻’,下部為‘人’,即‘’字。‘’字見於郭店簡(《五行》32),簡文用為‘容貌’之‘貌’。‘’形為‘’異構,將‘人’形移到了‘爻’形的下部。從形體上看,‘’字應當隸定作‘’。,從大,聲,讀為貌,或即‘貌’字異體,簡文中為華美之義。簡文‘’或讀為美。”[50]王寧曰:“孫先生對左旁字形的分析可能是對的。右旁的‘大’字當是‘去’之省,是義符,這個字從去省貌聲,可能即‘虛秏’之‘秏’的異體或專字,後世多寫作‘耗’,在簡文中疑當讀為‘好’,《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量其居,好其衣,飽其食而簡銳之。’‘好’即‘美’的意思。”[51]某氏曰:“從爻聲出發,讀為‘表’或者‘茂’。”[52]孫氏分析字形可取,但二讀皆無據,且“貌其衣裳”不辭。,讀為姣,字亦作佼。《說文》:“姣,好也。”《史記·蘇秦列傳》《索隱》引作“姣,美也”。《方言》卷1:“娥、?,好也。自關而東,河濟之閒謂之媌,或謂之姣。‘好’其通語也。”《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王逸注:“姣,好也。服,飾也。”《文選·南都賦》:“男女姣服,駱驛繽紛。”又《舞賦》:“於是鄭女出進,二八徐侍,姣服極麗,姁媮致態。”字亦作妖,《初學記》卷7、《御覽》卷62引《韓詩》:“鄭交甫過漢臯,遇二女妖服、珮兩珠。”《太平廣記》卷59、《記纂淵海》卷186引《列仙傳》作“麗服”[53]

 

 

 

 

 

 

 

 

 



[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七),中西書局2017年版。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網2017423,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7/20170423065227407873210/20170423065227407873210_.html。下引《補正》出處同此。

[3]“難言”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

[4]“暮四郎”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

[5]“無痕”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4,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

[6]Iht”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7,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4

[7]趙嘉仁《讀清華簡(七)散札(草稿)》, 復旦古文字網2017424,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68。下引趙嘉仁說皆出此。

[8]《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7,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5

[9]“汗天山”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30,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6

[10]王寧《釋清華簡七〈子犯子餘〉中的“愕籀”》,復旦古文字網201754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24

[11]“厚予”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4,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2

[12]“汗天山”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55,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7

[13]馮勝君《清華簡〈子犯子餘〉篇“不忻”解》,簡帛網20175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9

[14]朝鮮正德四年五臣集注本“听”誤作“聽”。

[15]《御覽》卷392引“齗然”形誤作“斷然”,《世說新語·棲逸》無“齗然”二字。

[16]王念孫《墨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9,中國書店1985年版,本卷第30頁。

[17]“汗天山”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30,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6

[18]《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5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6

[19]《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20]“難言”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

[21]ee”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

[22]Iht”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7,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4

[23]《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7,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5

[24]《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5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6

[25]《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54,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7

[26]王寧《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簡帛網20175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8

[27]林少平《清華簡所見成湯“網開三面”典故》, 復旦古文字網201753,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22

[28]“水墨翰林”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54,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page=7

[29]陶金《清華簡七〈子犯子餘〉“人面”試解》,簡帛網201752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15

[30]陳偉《清華七〈子犯子餘〉校讀(續)》,簡帛網20175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6

[31]ee”說,《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簡帛網201742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

[32]《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33]“心包”說,《清華(七)〈晉文公入於晉〉初讀》,簡帛網2017423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7

[34]ee”說,《清華(七)〈晉文公入於晉〉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7&page=3

[35]《清華(七)〈晉文公入於晉〉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7&page=3

[36]“心包”說,《清華(七)〈晉文公入於晉〉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7&page=2

[37]“悅園”說,《清華(七)〈晉文公入於晉〉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7&page=3

[38]《清華(七)〈晉文公入於晉〉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7&page=3

[39]《清華(七)〈晉文公入於晉〉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7&page=4

[40]俞樾《列子平議》,收入《諸子平議》卷16,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322頁。

[41]董志翹《〈漢書〉舊注辨證(續)》,收入《訓詁類稿》,四川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頁。

[42]《清華七〈趙簡子〉初讀》,簡帛網2017427,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9&page=2

[43]《文子·上仁》同。

[44]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陳劍說亦轉引自此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0頁。

[45]《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6頁。

[4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47]“汗天山”說, 《清華七〈趙簡子〉初讀》,簡帛網2017425,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9

[48]“悅園”說,《清華七〈趙簡子〉初讀》,簡帛網2017426,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9

[49]bulang”說,《清華七〈趙簡子〉初讀》,簡帛網201751,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9&page=3

[50]孫合肥《清華柒〈趙簡子〉札記一則》,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3

[51]《清華七〈趙簡子〉初讀》,簡帛網201752,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9&page=3

[52]“心包”說,《清華七〈趙簡子〉初讀》,簡帛網201752,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9&page=3

[53]《記纂淵海》據宋刊本,四庫本在卷86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5月2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5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 1793蕭旭:清華簡(七)校補(一).doc

下载次数:166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