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清華簡(七)校補(二)
在 2017/6/5 19:25:23 发布

 

清華簡(七)校補(二)

 

蕭旭

 

本文是《越公其事》前10章的校補。

 

1)赶(登)於會旨(稽)之山(第一章)

整理者曰:赶,《說文》:“舉尾走也。”此處義為奔竄。又疑讀為迀,《說文》:“進也。”本篇第4簡作“赶在會稽”。(P114

按:某氏曰:“赶疑讀為遷。”[1]某氏曰:“‘赶’解為奔竄,缺乏訓詁根據。‘迀’字不見於典籍實際使用。我們懷疑‘赶’或可讀為間(閒),意為雜廁。‘播棄宗廟,赶(間)在會稽’,是說播棄宗廟,雜廁在(流落到)會稽山。”[2]某氏曰:“赶,應讀為竄,訓為隱匿。《國語·越語上》‘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可以與簡文‘赶陞於會稽之山’、‘赶在會稽’對讀,簡文中的‘赶(竄)’對應該句中的‘棲’。古書中有‘棲’與‘竄’連言的例子,如《後漢書?西羌傳》:‘餘剩兵者不過數百,亡逃棲竄,遠依發羌。’可見在古人眼裡‘棲’與‘竄’是意義相關的。這一個例子為我們將與古書中‘棲’對應的‘赶’讀為‘竄’,提供了積極的證據。”[3]王寧曰:“《戰國策?韓策三》云‘保於會稽之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云‘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越絕書·請糶內傳》作‘保棲於會稽山上’,則‘赶陞’相當於‘保棲’,‘赶’可能讀為扞,又作捍、干,古訓衛也、蔽也、禦也,與‘保’義類同。”[4]林少平曰:“《穆天子傳》:‘天子遂驅升於弇山。’古文‘驅’與‘赶’皆當訓為急走義。”[5]某氏曰:“赶,當讀為蹇。《說文》:‘蹇,跛也。’段注:‘《易》曰:“蹇,難也。”行難謂之蹇。’在簡文中,‘蹇’意為行走困難?”[6]《說文》“赶”訓舉尾走者,朱翺音巨言切(《廣韻》同),《玉篇》、《集韻》音渠言切,《集韻》又音渠焉切,《廣韻》、《集韻》又音其月切。其音巨言(渠言、渠焉)切者,是“?(揵)”、“搴”分別字,故有舉義;其音其月切者,是“撅”分別字,故亦有揭舉義。《說文》“迀”訓進者,書傳多作“干”,是進求、求取義。整理者未達厥誼,引之不當。“保於會稽”、“保棲於會稽”之“保”不是衛禦義,王寧的理解有誤。《史記·楚世家》:“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又《六國表》作“王亡走陳”,《白起列傳》作“東走徙陳”,《韓子·初見秦》作“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戰國策·秦策一》“服”作“伏”)。“保”、“服(伏)”一音之轉,當讀為赴,字亦音轉作?、報,其義與《六國年表》、《白起傳》作“走”同,猶言奔走、趨赴。《韓子·十過》:“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覊之閭者七百餘家。”《列女傳》卷3“保”作“赴”,此其確證。《荀子·修身》:“保利棄義,謂之至賊。”《新序·善謀》:“齊、魏得地保利,而詳事下吏。”《戰國策·秦策四》、《史記·春申君傳》作“葆”,亦皆讀為赴,趨也。《左傳·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於會稽。”《戰國策·韓策三》:“昔者吳與越戰,越人大敗,保於會稽之上。”《墨子·非攻中》:“(吳闔閭)東而攻越,濟三江五湖,而葆之會稽。”《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越王大恐曰:‘……抵罪於吳,軍敗身辱,逋逃出走,棲於會稽,國為墟莽,身為魚鼈。’”《越絕書·內傳陳成恒》作“遯逃出走,棲於會稽”。“保(葆)”即“逋(遯)逃出走”義。《孟子·梁惠王下》:“越王勾踐退於會稽。”“退”亦退逃義。簡文“赶”與《說文》“赶”是同形異字(與後世訓“追逐”的“趕”字亦異),音義全別,疑是“駻(馯)”異體。《說文》:“駻,馬突也。”《韓子·五蠧》:“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淮南子·氾論篇》:“是猶無鏑銜橜策錣而御馯馬也。”高誘注:“馯馬,突馬也。”字亦作扞,《家語·致思》:“懍懍焉若持腐索之[]扞馬。”王肅注:“扞馬,突馬。”《淮南子·說林篇》、《說苑·辨物》作“奔馬”,《新序·雜事四》作“犇馬”。駻即奔突義,與“保”訓趨奔義合。

2)(吾)君天王,以身被甲胄,(敦)力鎗(槍),疌(挾)弳秉?(枹),振鳴……(第一章)

整理者曰:敦力,致力。,某種兵器,或疑“鈠”字之訛,即“殳”字異體……或與鋒刃有關。第2章有“敦刃”、第3章有“敦齊兵刃”。鎗,讀為槍,長兵。疌弳秉?,《國語·吳語》作“挾經秉枹”,韋昭注:“在掖曰挾。”弳,見於馬王堆漢墓遣冊,當是弓箭類兵器。“弳”字亦見於齊國陶文,作人名,與字書中弧度義之“弳”不是一字。《國語·吳語》作“經”。俞樾曰:“世無臨陣而讀兵書者。經,當讀為莖,謂劍莖也。《考工記·桃氏》曰:‘以其臘廣為之莖圍。’注曰:‘鄭司農云:“莖謂劍夾,人所握鐔以上也。”玄謂:莖,在夾中者。莖長五寸。’此云挾莖,正謂此矣。作‘經’者,假字耳。”?,讀為枹,鼓槌。《國語·吳語》:“王乃秉枹。”(P115--116

按:羅小華曰:“疌,可徑釋為‘挾’。關於這四個字的解釋,存在以下幾種可能:一、如果撇開《國語》的記載,僅從清華簡的上下文來看,‘挾弳’屬上讀,而‘秉?’屬下讀,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弳’在馬王堆遣策簡中為弓箭類兵器。這樣看來,‘挾’也應該是某種兵器,可讀為鋏。《玉篇》、《集韻》:‘鋏,劍也。’下句的‘秉?(枹)’,正可與‘振鳴’相對應。二、如果結合《國語》的記載來看,簡文仍從整理者的句讀,又可以有兩種理解方式:1、即清人俞樾的解釋。2、將‘?’理解為兵器,也是可以的。?,我們懷疑讀弣,指弓把。那麼,‘弳’讀為莖,卻不必視為劍莖,可以理解為箭莖,即箭幹。三、如果撇開清華簡,僅從《國語》的記載來看,則‘經’可解釋為旗竿。清華簡中的‘挾莖’,等同於傳世文獻中常見的‘挾矢’。挾弳秉?,意思是一手手指夾著箭幹,一手抓著弓弣。”[7]某氏曰:“‘敦力’之‘力’似當讀作飭,亦治也。‘力’聲字用作‘飭’,楚簡中已有好幾例。”[8]李守奎曰:“‘秉?’讀為秉枹或秉桴,古之成語,音義俱通。‘挾弳’與文獻中的‘挾矢’相當。《國語》中的‘經’即使讀為莖,也是指箭矢之莖,而不是劍之莖。‘挾弳秉桴’是形容勇於戰鬥,‘挾’只能訓為持,與‘秉’為同義詞。儘管釋‘疌’讀為‘挾’形、音、義都有了著落,解釋也不是唯一的。比如讀為‘插’,因為要援桴擊鼓,所以就把弓箭插入箙或弢中。從文字構形上來說,手持雙矢是挾,手持倒矢是插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9]《爾雅》:“敦,勉也。”“敦力”即“勉力”,與後文二“敦”字不同。“力”亦勉力義,與“敦”同義連文。,圖版字形作“”。蘇建洲曰:“此字右旁即?‘沒?’的偏旁。整理者認為是?‘鈠?’字之訛確實不能排除,但筆者以為此字更可能應讀為?‘鉘?’。益陽楚墓有件兵器戈銘文:‘子者造誖(鉘)?。’陳劍指出:‘此字疑應讀為新造弨戟銘(《集成》17.11161)中自名“弗戟”之“弗”,亦即燕戈銘中自名之“鉘”。一般認為此類用法之“弗/鉘”讀為訓“擊”、“斫”之“刜”,燕戈銘中則已轉化為器名。’”[10]《國語·吳語》中“挾經秉枹”凡二見,皆不可分屬上下文,四字自當連文。“弳”字從弓巠聲,巠聲字多取直義,“弳”當是“莖”分別字,指箭莖。挾弳秉枹,皆指戰事而言,或持弳,或持枹也,不是一手持弳,一手持枹。“挾”不當讀為插,李氏一說非是。

3)寡人不忍君之武礪(勵)兵甲之鬼(威),(播)棄宗廟,赶才(在)會旨(稽)(第一章)

整理者曰:不忍,不忍心。武,兵威。礪,讀為勵,勸勉、振奮。兵甲,兵器鎧甲,指軍隊。(P116

按:某氏曰:“‘不忍’應當是無法承受之義,‘武礪’應當與‘兵甲之鬼(威)’意思相近。‘礪’似當讀為厲,與‘威’義近。‘寡人不忍君之武礪(厲)、兵甲之鬼(威)’的大意是我不能承受您的武略之厲、兵甲之威。”[11]某氏曰:“‘武’當訓跡,指腳印,簡文中代指腳步、腿腳。簡文或當是說,寡人不忍心讓君王您的腳步受虐磨礪於兵甲的威力,故……”[12]某氏曰:“‘不忍’當訓為不能忍受。‘武’當訓為勇猛,‘礪’讀為勵或厲皆可,訓為激勵、振奮,‘武厲’一詞見於《楚辭·天問》:‘何壯武厲,能流厥嚴。’這句話的大意是,寡人不能忍受您(夫差)勇猛的振奮兵甲之威。”[13]“不忍”當取整理者說。簡文“武礪”不成詞,當“礪兵甲之威”為句,某氏說誤。“武”是楚語,楚人謂士曰武[14],簡文指吳軍。礪,讀為勱,俗作厲、勵,勸勉也、奮勵也。《說文》:“勱,勉力也。”《廣雅》:“勵,勸也。”《文選·馬汧督誄》:“稜威可厲,懦夫克壯。”張銑注:“厲,勸。”“兵甲”用本義,指兵器鎧甲。《國語·吳語》:“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甲兵”亦此誼。《鹽鐵論·誅秦》:“其所以從八極而朝海內者,非以陸梁之地,兵革之威也。”《論衡·順鼓》“攻社,一人擊鼓,無兵革之威,安能救雨?”“兵革”亦其比也。

4)孤其率越庶姓,齊厀同心,以臣事吳,男女備(服)(第一章)

整理者曰:齊厀,猶步調一致。(P116

按:王磊曰:“《國語·吳語》:‘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箒以晐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國語·越語上》:‘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根據《國語》中的兩則對讀材料可知,所謂男女,並非泛指,而是指勾踐的子女以及越國貴族的子女。這裏的‘備”應以本字讀之,解釋為‘充任、充當’。《吳語》韋昭注:‘晐,備也。’正可與‘男女備’相佐證。”[15]某氏曰:“《性情輪》簡37有個字,徐在國先生釋為‘’,《性自命出》簡4與之對應的字是‘’,如其說可信,則這裡‘厀’可以讀為節。《子產》簡6有‘桼’,整理者讀為秩,本簡又有‘即(節)’,因此也不排除‘厀’讀為‘秩’的可能。”[16]“備”訓充任、充當,句意不完,整理者讀服是也。本篇簡25“乃盟,男女備”,簡44“越邦備信”,簡71“孤請成,男女備”,整理者讀備為服(第122137150頁),亦皆是也。其中簡71,《國語·吳語》作“孤敢請成,男女服為臣御”,尤其確證,“服”即服從、臣服義。厀,讀為輯、集,亦齊也。《爾雅》:“輯,和也。”《淮南子·主術篇》:“聖主之治也,其猶造父之御,齊輯之於轡銜之際,而急緩之於唇吻之和。”[17]

5)天不仍賜吳於越邦之利(第二章)

整理者曰:仍,重複、再一次。越邦之利,指戰勝越國之利。(P120

按:於,介詞,猶以也[18]

6(且)皮(彼)既大北于坪(平)备(邍),以(潰)去其邦,君臣父子其未相得(第二章)

整理者曰:大北,大敗。备,“邍”之省略。平邍,古書多作“平原”。,讀為潰,敗退。又疑讀為違,“違”、“去”同義聯用。相得,彼此投合。(P120

按:某氏曰:“前既言‘大北’,此又言‘潰’,似嫌重複。頗懷疑讀為‘遂’,是逃的意思。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26:‘虎失(佚),不得,車貲一甲……豹旞(遂),不得,貲一盾。’銀雀山漢墓竹簡(一)《守法守令十三篇》簡976:‘……囗述(遂)亡不從其將吏,比於亡軍。’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簡287:‘其鐘貴,亡人旞(遂)。’皆此意。故‘以去其邦’是說大北之後逃離其邦(而止於會稽山),‘以’猶而。”[19],讀為喟,太息也,憤懣不得志。字亦作?,心不安也,憤懣也。《玉篇》:“?,滿也。”“滿”同“懣”。《文選》宋玉《神女賦》:“含然諾其不分兮,喟揚音而哀歎;頩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喟”、“頩”同義對文,合言則曰“喟憑”、“?恲”(“憑”、“恲”亦可單言)。《廣雅》:“?恲,忨(忼)慨也。”[20]《楚辭·離騷》:“喟憑心而歷茲。”王逸注:“憑,滿也,楚人名滿曰憑。憑,一作馮。”越人戰敗,以憤懣去其邦,故君臣父子相怨而未相得也。簡14云“今彼新去其邦而”,“”是怨毒義,與此“?去其邦”正相應。

7)今越公其故(胡)又(有)??(帶)甲八千以??(敦)刃皆(偕)死(第二章)

整理者曰:??,讀為敦。《莊子·說劍》:“今日試使士敦劍。”第20簡作“敦齊兵刃”。(P120

按:某氏曰:“《莊子》‘敦劍’,郭嵩燾解敦為治。簡3‘敦力’之‘力’似當讀作飭,亦治也。‘力’聲字用作‘飭’,楚簡中已有好幾例。簡20‘敦齊兵刃’,整理者已言猶‘敦比’,‘齊’訓整,即整飭、整治,亦與‘飭’義相近。”[21]王寧曰:“此句不當是問句,‘故’當依字讀,意為仍然。‘敦刃’當讀‘推刃’,漢代書多稱‘推鋒’。”[22]此句當是問句,整理者讀“故”為“胡”不誤。敦,讀為頓。頓刃,猶言折刃,指殊死決鬥。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請為天下顏(雁)行頓刃。”《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又“而頓刃於河山之間。”《淮南子·齊俗篇》:“其兵(戈)銖而無刃。”許慎注:“楚人謂刃頓為銖。”《賈子·制不定》:“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又見《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曰:“頓,讀曰鈍。”皆“頓刃”之證。《左傳·襄公四年》:“師徒不勤,甲兵不頓。”本字作“鈍”,不鋒利也。《國語·吳語》:“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戰國策·趙策二》:“敝甲鈍兵。”《漢書·陳湯傳》:“兵刃樸鈍,弓弩不利。”《孫子·作戰》:“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通典》卷148、《御覽》卷293引並作“頓兵”,《淮南子·修務篇》亦有“頓兵剉銳”語。

8)遠夫甬(勇)(殘),吾先王用克內(入)於郢(第二章)

整理者曰:遠夫,疑指遠征之兵士。甬,讀為勇。,讀為殘,又疑讀為踐,赴也。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深踐戎馬之地。”(P120

按:司馬遷《書》“踐”是踏義。“”是“戔”繁構。甬戔,讀為勇前。

9)今皮(彼)新去其邦而(篤),母(毋)乃豕鬭(第二章)

整理者曰:,讀為篤,專一不變。豕鬭,大意是如窮途之獸,負隅頑抗。(P121

按:某氏曰:“疑當讀為:‘今彼新去其邦而逐,毋乃死鬭?’吳王之意大概是說:越國士兵剛剛離開其邦國(銳氣猶存,又思返回故邦國),這時候我們去追逐(消滅)他們,恐怕他們會拼死戰鬭吧?”[23]趙嘉仁曰:“字釋為‘篤’沒有問題,但是在文中應該讀為‘毒’。毒乃暴烈、猛烈義。”某氏曰:“似當讀為毒,痛恨、憎恨義(也有可能取其他義項,看《匯纂》1205頁)。”[24]趙嘉仁及某氏讀為毒,是也,憎惡也,怨恨也,苦痛也。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怨竺積怒,非深於齊。”《戰國策·趙策一》、《史記·趙世家》“竺”作“毒”。豕鬭,疑指群豕亂鬭。簡文言越軍離開故國,皆有怨恨之心,莫肯為鬭也。

10)亡(無)良邊人爯(稱)(怨)(惡)(第三章)

整理者曰:,或以為當隸作“”,均不見於字書。稱 ,《國語》有“稱遂”,意義或相近。《國語·周語下》:“稱遂共工之過。”韋昭注:“稱,舉也。舉遂共工之過者,謂鄣洪水也。”(P123

按:①《國語》“稱遂”不成詞,彼以“遂”與“過”呼應。書傳“遂過”是成語,《呂氏春秋·審應》:“公子食我之辯,適足以飾非遂過。”《韓子·難二》:“李子之奸弗蚤禁,使至於計,是遂過也。”《賈子·過秦論下》:“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也稱作“遂非”,《逸周書·芮良夫》:“遂非不悛。”《漢書·董賢傳》:“將軍遂非不改。”也稱作“順過”、“順非”,《孟子·公孫丑下》:“順過飾非,就為之辭。”又“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韓詩外傳》卷4:“順非而澤,聞見雜博。”“遂”是隨順、放縱義。整理者不達厥誼,引《國語》殊為失當。②“”圖版作“”,孫合肥分析字形從首從犮,隸定此字為“”或“”,讀“發”,訓為起[25];王寧分析字形從首從犬,云:“整理者注云此詞相當於‘稱遂’應該是對的,後世古書裏多稱‘稱述’。《說文》‘述,循也’,是其義。‘[+]’者,會犬出首突冒之意,此字形當為‘突’或‘猝’字之本字,從疒之字形,則‘瘁’字也,簡文中讀為遂或述。”[26]某氏曰:“‘’字或可讀為讎,讎怨之義,與‘怨’、‘惡’同義。亦或可讀為咎,亦是怨仇之義。”[27]”從首得聲,讀為道,與“稱”同義連文。

11)茲(使)吾弍(二)邑之父兄子弟朝夕(粲)然為豺狼,飤(食)於山林(草)芒(莽)(第三章)

整理者曰: ,疑為“粲”字。粲然,眾人聚集貌。又疑“”讀為?,《說文》:“?,齧也。”?然,如豺狼相撕咬貌。芒,讀為“草莽”。(P123

按:孫合肥曰:“‘’為“幽”字異體,增艸旁繁構。幽,隱也。幽莽,意為幽靜隱蔽的草莽。”[28]某氏曰:“弍,當讀作貳。貳邑,指兩屬之邑。”[29]某氏曰:“可讀為殘,意即‘殘害’、‘殘殺’。‘然’表示順承關係。‘山林芒’當讀為‘山林幽冥’。”[30]某氏曰:“第17號簡從艸從幽的字,與甲骨文中從木從幽的字(《合集》27978)很可能就是一字。這裡‘幽’也充當聲符。頗疑這個字最早就是表示幽草、幽林之‘幽’。”[31]某氏曰:“當斷讀為‘茲吾二邑之父兄子弟朝夕然,為豺狼食於山林幽冥’。‘為豺狼食於山林幽冥’是說戰死者的屍體在山林幽冥之地被豺狼所食。”[32]“弍邑”讀作“二邑”不誤,代指吳、越二國。“為”猶如也、若也,比喻之詞[33]。“豺狼”下不當讀斷,陳劍正不讀斷[34]。某氏讀為殘,是也,而所釋則誤。“然”是狀詞。殘然為豺狼,言如豺狼之兇殘也。芒,讀為幽莽,指幽闇的草叢。眾草曰莽。簡文言使二邑之父兄子弟朝夕如兇殘的豺狼逐食於山林幽草之中。

12)孤疾痌(痛)之,以民生之不長而自不夂(終)其命,用事(使)徒遽(趣)聖(聽)命於……(第三章)

整理者曰:民生,猶言人生。《國語·吳語》:“因使人吿于吳王曰:‘天以吳賜越,孤不敢不受。以民生之不長,王其無死。民生於地上,寓也,其與幾何?’”第73簡:“民生不仍,王其毋死。民生地上,寓也,其與幾何?”用,因此。“遽”、“趣”同義連用,猶遽卒。遽,急速。,即“趣”字。《說文》:趣,疾也。P124

按:馬楠曰:“民生之不長而自不終其命,似出《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35]某氏曰:“‘遽’字應與‘徒’字連讀,‘徒遽’一詞見於《國語·吳語》:‘徒遽來告。韋昭注:‘徒,步也。遽,傳車也。’‘徒遽’連用,則泛指使人。”[36]胡敕瑞說同某氏[37],其說是也。“民生之不長”句與《書》無涉,《管子·小稱》:“其生不長者,其死必不終。”可以參證。趣,讀為促。

13)羅(罹)甲纓胄,敦齊兵刃以攼(捍)御(禦)寡人(第三章)

整理者曰:羅,讀為罹,被。纓,古書作“嬰”。《荀子·樂論》:“帶甲嬰胄。”《墨子·兼愛下》:“被甲嬰胄將往戰。”敦齊,猶敦比,治理。《荀子·榮辱》:“孝弟愿愨,軥錄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P124

按:某氏曰:“‘罹’所訓之‘被’是遭受的意思,與‘被甲’之‘被’顯然不同。懷疑‘羅’讀為麗,著也。蔡一峰認為‘羅’即有包羅之義,不煩破讀。”[38]某氏曰:“羅,或當讀為‘縭(纚)’?用作動詞‘繫’。”[39]某氏曰:“羅,讀為‘穿’亦可?本篇簡文‘范蠡’寫成‘范羅’,二字通假。《說文》蠡從彖聲,彖、川音近可通。而川、穿皆昌紐元部(川或歸文部),‘羅’讀為‘穿’應該問題不大?《說文》:‘擐,貫也。《春秋傳》曰:“擐甲執兵。”毌(貫),穿物持之也。’《左傳·成公十三年》:‘躬擐甲冑。’《國語·吳語》:‘夜中乃令服兵擐甲。’意即穿甲。”[40]蘇建洲曰:“羅,讀為帶。”[41]王寧曰:“‘敦齊’當讀為《荀子·解蔽》‘好相推擠’之‘推擠’。”[42]陳劍讀作“麗甲”。某氏曰:“‘齊刃’見於《尉繚子·制談》:‘金鼓所指,則百人盡鬥。陷行亂陣,則千人盡鬥。覆軍殺將,則萬人齊刃。’”[43]①某氏指出羅讀為罹訓被是遭受義,是也,“罹”即“離”俗字。羅,讀為連,一聲之轉。連甲,謂以組(即絲繩)連綴鎧甲。《呂氏春秋·去尤》:“邾之故法,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也,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高誘注:“以帛綴甲。”《初學記》卷22引“綴”作“連”。《管子·五行》:“組甲厲兵。”尹知章注:“組甲,謂以組貫甲也。”《左傳·襄公三年》:“組甲三百,被練三千。”孔疏引賈逵曰:“組甲,以組綴甲,車士服之。被練,帛也,以帛綴甲,步卒服之。凡甲所以為固者,以盈竅也。帛盈竅而任力者半,卑者所服。組盈竅而盡任力,尊者所服。”又引馬融曰:“組甲,以組為甲裏,公族所服。被練,以練為甲裏,卑者所服。”《初學記》卷22引《左傳》服虔注亦曰:“組甲,以組綴甲。”此自是漢人舊說。以组綴甲謂之“組甲”(動詞),所綴之甲亦謂之“組甲”(名詞),《尉繚子·兵教下》:“國車不出於閫,組甲不出於橐,而威服天下矣。”此即名詞例。簡文“羅甲”言戰備也,不是穿戴鎧甲義。②《尉繚子》“齊刃”與此文義無涉,不得檢索同字形遽謂之同義。整理者說“敦齊,猶敦比,治理”不誤,但“治理”是泛言,如何治理,則不明晰。《荀子·榮辱》楊倞注:“敦,厚也。比,親也。言不敢怠惰也。”王引之曰:“楊說亦非。‘敦’、‘比’皆治也。《魯頌·閟宮》箋云:‘敦,治也。’《孟子·公孫丑篇》‘使虞敦匠事’,謂治匠事也。比,讀為庀,治也。敦比其事業,猶云治其事業耳。《彊國篇》‘敦比於小事’,義與此同,楊注以為‘精審躬親’,亦失之。”[44]《彊国篇》“敦比于小事者”[45],郝懿行曰:“敦,讀如堆。敦比者, 敦迫比近,從集於前也。注似未了。”朱駿聲曰:“敦,叚借為督,敦、督一聲之轉。”[46]王先謙曰:“敦比,治也。”[47]整理者說當本于二王。郝說近臆,朱氏順楊注而說。王引之說近之,然亦未探本。比,齊同也。敦,讀為竱,字亦省作專,音轉又作剬、斷[48],亦整齊之義。《說文》:“竱,等也。《春秋傳》曰:‘竱本肇末。’”《廣雅》:“竱、等、斷,齊也。”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竱,齊。”王念孫曰:“《說文》:‘竱,等也。’《齊語》:‘竱本肇末。’韋昭注與《說文》同。《說文》又云:‘剬,斷齊也。’《釋言》云:‘專,齊也。’[49]義並與‘竱’同。”[50]陳瑑解《國語》曰:“《說文》:‘竱,等也。’《廣雅》:‘竱齊也。專,齊也。’又《說文》:‘剬,斷[]也。’義並同。”[51]王、陳說是矣,而猶未盡。《說文》“剬,斷齊也”是聲訓,“斷”、“剬”音近,斷亦齊也。《玉篇》:“竱,等齊也。”《玉篇》、《廣韻》並云:“剬,齊也。”字亦作揣,《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揣亦齊也。段玉裁《說文》注曰:“等者,齊??也,故凡齊皆曰等。《齊語》:‘竱本肈末。’韋注:‘竱,等也。’按《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揣’蓋‘竱’之叚借字。耑聲、專聲同部。趙注云‘揣量’,似失之。”又曰:“《國語》:‘竱本肈末。’‘竱’即《孟子》‘揣其本’之揣,其義同也。”焦循從其說[52],汪遠孫、朱駿聲亦並謂“揣”與“竱”通[53]。字亦作端,《家語·五儀解》:“夫端衣玄裳。”王肅注:“端衣玄裳,齋服也。”“齋”同“齊”。《周禮·春官·宗伯》:“其齊服,有玄端素端。”鄭玄注:“端者,取其正也,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屬幅,是廣袤等也。”是“端”有齊等之義也。《廣韻》:“端,等也。”《說苑·臣術》:“衣服端齊,飲食節儉。”“敦齊”即“端齊”,猶言齊整,故引申訓治理也。敦齊兵刃,謂齊整其兵器,不雜亂也。

14??冒兵刃(第三章)

整理者曰:??,《玉篇》:“門也。”甲骨文有“”字,待考。冒,頂著。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張空拳,冒白刃。”(P125

按:趙嘉仁曰:“‘??’字疑為‘蒙’字異體。‘蒙’從冡聲,古音在明紐東部;‘??’從豕門聲,門古音在明紐文部。《淮南子·脩务》:‘冒蒙荆棘。’文中‘冒蒙’就相當於簡文的‘??冒’。”某氏曰:“‘??’可能是‘突’字異體嗎?檢文獻有‘冒鋒突刃’、‘冒突白刃’,但時代較晚。”[54]某氏曰:“??,疑讀為逐。逐冒兵刃,謂冒著兵刃追逐。”[55]某氏曰:“??,從門從豕,以豕為聲,可讀作蹈,訓作踐踏。”[56]王寧曰:“整理者舉出甲骨文有‘[+]’的字,值得重視,‘??’字所從的‘豕’很可能就是‘豩’的省寫。可能‘門’為綴加的聲符,在簡文中可能是讀為‘奮’。如果必由‘門’聲求之,也可能讀為敯,彊也。《說文》訓冒也,昏冒義,在簡文中不合適。”[57]某氏曰:“我們比較傾向於王寧對字形的分析,但是他讀??為奮、敯,則於簡文之文義似有未合。從豩或燹與從分聲的字讀音相近而通假,簡文之‘??冒’可讀為‘坌冒’。《新書·勸學》:‘坌(一本或作蚠)冒楚棘。’《淮南子·脩務》作‘冒蒙荊棘’。蔣禮鴻指出:‘坌冒之坌與逢同,觸犯之義也……坌、逢聲近義通。’然則‘??(坌)冒兵刃’與‘坌冒楚棘’,文例相類,用意相近,就是觸犯兵刃、觸犯荊棘之義。”[58]??”從門豕聲,“豕”異體作“??”。《說文》:“??,豕也,從彑從豕,讀若弛。”“地”字或作“??”、“??[59],從豕得聲,字又作“??”、“墬”,“??”誤作“彖”。簡文??讀為馳,奔也。《史記·秦本紀》:“馳冒晉軍。”

15)抑??(荒)棄孤,伓(圮)虛(墟)宗廟(第三章)

整理者曰:伓,讀為圮,毀。虛,讀為墟,毀為廢墟。圮、墟,同義詞連用。(P125

按:某氏曰:“疑‘伓’讀為背。‘虛’用為本字。‘背虛’就是拋棄使虛空的意思。”[60]某氏曰:“‘虛’如字讀可從。‘虛宗廟’之說見於《荀子·解蔽》:‘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伓,疑屬上讀作附,指依附、親附。此處斷句當作:‘抑荒棄孤伓(附),虛宗廟。’”[61]林少平曰:“‘伓虛’當讀作‘背去’,與簡4‘播棄宗廟’之‘播棄’近義。”[62]陳劍讀作“倍虛”。整理者句讀不誤,“虛”、“墟”古今字,整理者所釋亦不誤,不是“虛空”義。伓,讀為仆,字亦作踣,倒覆也。

16)孤或(又)??(恐)亡(無)良僕(馭)(燃)火於越邦(第三章)

整理者曰:,疑讀為燃。燃火,猶縱火。(P125

按:馬楠曰:“,疑即‘焍’字,讀為次第之第。火猶云改火。”[63]程燕曰:“此字應釋為‘狄’,右上所從弟乃贅加聲符。狄、弟二者聲同韻近。‘’讀作敵。‘敵火’應指敵方之火。”[64]石小力曰:“‘’字應如程燕分析。從讀法來看,整理者對文意的把握是正確的,但讀‘燃’,與‘狄’古音差別較大,恐難相通。今疑讀為書母歌部之‘施’。古書中‘狄’字常見與‘易’字通用,而‘易’字與‘施’字可以通用。施火,即縱火。《荀子·大略》:‘均薪施火,火就燥。’《墨子·備穴》:‘縛柱施火。’”[65]某氏曰:“‘良僕馭’之馭讀作御,《晏子春秋》有‘今子長八尺,迺為人仆御’。‘良僕御’似當連皆用作名詞。如然,施火,便要理解為中性的動詞,這種情況下似指主動的去用火、管控火。還有一種情況,讀作禦,用作動詞,那麼這裏的‘火’,理解為意料外之火,包含縱火、失火,後一種情況下,從狄從弟,以弟為聲,似可讀作失。”[66]蔡一峰曰:“此字首見,釋‘焍’或‘狄’皆有可能。‘火’當讀‘易火’,‘火’當為宗廟祭祀之火,‘易’當訓延。‘易火’猶言‘延火’,宗廟香火长明必須有專人負責侍奉續火,‘易火’即指這類差事,宗廟火燭的燃與滅直接與邦國存亡聯繫在一起。”[67]馮勝君曰:“‘’原篆作‘’,此字當隸定作‘’,應分析為從(肰)省從火,可直接釋為‘然’,從整理者讀為‘燃火’之燃。”[68]“亡(無)良”成詞,某氏以“良僕馭”為詞,非也。程燕、蔡一峰的字形分析,石小力的文意把握,都可取。但石小力所引二例“施火”猶言加火,不是縱火義。(狄),疑讀為肆,縱也。“??(剔)”或作“肆”,是其比也。《周禮·小子》:“羞羊肆。”鄭玄注:“肆,讀為鬄。”

17)余其與吳播棄(怨)(惡)於海(濟)江沽(湖)(第三章)

整理者曰:,與“海”、“江”、“湖”為類義詞,疑讀為濟,古四瀆之一。又疑讀為裔。(P125

按:孫合肥曰:“,疑讀為河。”[69]某氏曰:“‘’若從‘皆’得聲不誤,似可讀為淵?”[70]王寧曰:“此字右旁下面的‘皿’當是‘血’之省,故‘[+皿(血)]’這部分當是雙聲符字。此字讀‘濟’恐不確,當讀洫,指溝洫。‘海洫江湖’均水蓄積、通流之處。”[71]”從皆得聲,整理者讀為濟,可備一說。楚簡“濟”作“淒”。《易》之“未濟”,馬王堆帛書同,上博簡(三)58作“淒”字。類例尚多[72]。清華簡(七)《趙簡子》簡9“河淒之間”,整理者括讀為“河濟”[73]。此簡“”是“湝”增旁字,乃“淒”改易聲符的異體字,亦讀作濟。《詩·風雨》:“風雨淒淒。”《說文》:“湝,一曰湝湝,寒也。《詩》曰:‘風雨湝湝。’”《詩·綠衣》:“淒其以風。”毛傳:“淒,寒風也。”是“湝”即“淒”也。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節(即)復欲傅之,淒傅之如前。”又“即以[]汁淒夕(腋)下。”原整理者曰:“淒,疑讀為揩,摩也。”《帛書集成》整理者從其說[74]。《五十二病方》殘片有“皆傅之,以”四字,“皆”乃“揩”省借,可證“淒傅”即“揩傅”,整理者說不誤。又疑“”讀為涯,“海涯”猶“海濱”,與“江”、“湖”為類。

18)齊執同力,以禦仇讎(第三章)

整理者曰:齊執同力,第6簡有“齊厀同心”。齊執猶共舉,齊厀猶步調一致,皆同心協力之謂。又,執、厀皆脂部字,或疑音近假借。(P126

按:某氏曰:“‘執’疑為‘埶’之訛,讀為‘齊執(勢)同力’。”[75]執,讀為集,合也,聚也。

19)越王句踐將??(惎)(復)吳(第四章)

整理者曰:惎,憎惡,怨恨。(P127

按:某氏曰:“惎,此疑訓為謀。”[76]其說是也。《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越王又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 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惎,一曰謀。”《左傳·定公四年》:“管蔡啟商,惎間王室。”王引之曰:“惎之言基。基,謀也。間,犯也。謂謀犯王室也。《爾雅》曰:‘基,謀也。’《廣韻》:‘惎,一曰謀也。’《玉篇》:‘諆,謀也。’《廣韻》:‘諅,謀也。’諆、惎、基,並字異而義同。”[77]郝懿行曰:“基,通作‘諆’,《玉篇》、《廣韻》並云:‘諆,謀也。’又別作‘??’,《爾雅釋文》:‘基,本或作??。’蓋‘基’為本字,‘諆’為叚音,‘??’為或體耳。”[78]《玉篇殘卷》:“諆,《爾雅》:‘諆,謀也。’野王案:謂謀謨也。今亦為‘基’字,在《土部》也。”《集韻》:“諆、??:謀也,或從基,通作基。”字亦作期,《金樓子·自序》引曾生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期。”《意林》卷1引《尸子》引孔子語“期”作“謀”。《亢倉子·農道》:“天發時,地産財,不與人期。”《呂氏春秋·任地》“期”作“謀”。字亦省作“其”,《禮記·孔子閒居》“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鄭玄注:“《詩》讀其為基,聲之誤也。基,謀也。”《詩·昊天有成命》、《國語·周語下》、《家語·論禮》作“基”,上博簡(二)《民之父母》簡8作“??”。“??”即“諅”古字。毛傳:“基,始也。”“基”訓謀者,謂謀事之始,鄭注、毛傳二合之,斯為善矣。《詩·緜》:“爰始爰謀,爰契我龜。”馬瑞辰曰:“始亦謀也。始謀謂之始,猶終謀謂之究。‘爰始爰謀’猶言‘是究是圖’也。《爾雅》‘基’、‘肇’皆訓為始,又皆訓謀,則‘始’與‘謀’義正相成耳。”[79]

20)王乍(作)安邦,乃因司襲常(第四章)

整理者曰:乍,讀為作,始。因司襲常,因襲常規。(P128

按:某氏曰:“‘司’或當讀為事,‘因事襲常’即循故襲常、因循故常之義。”[80]魏棟曰:“‘司’古通‘嗣’,訓繼承、延續。‘因’、‘司(嗣)’、‘襲’三字為同義连用。”[81]某氏曰:“‘司’是官司之義,‘因司’、‘襲常’是兩個動賓短語,存在互文關係,意為因襲舊日之官僚機構、規章制度等,亦即不煩費改作之意。《書·立政》有‘百司庶府’,‘司’即指官僚機構。”[82]王寧曰:“‘司’是‘治’的假借字,《爾雅》:‘治、肆、古,故也。’‘因司(治)襲常’即因故襲常。”[83]某氏曰:“因、襲,承襲之義。司,職責。常,舊法。”[84]某氏曰:“‘因司襲尚’當讀為‘因司襲掌’,‘因’、‘襲’同義,‘司’、‘掌’同義,‘因司襲掌’的意思就是沿襲官吏所職掌之事,也就是使官吏的職位不發生變動。”[85]王磊曰:“‘司’可讀為始。郭店楚簡《五行》第81簡:‘又(有)與司,又(有)與冬(終)也。’馬王堆帛書本‘司’作‘始’。《性自命出》第3簡:‘司者近青,終者近義。’‘司’、‘終’相對,也當讀為始。‘因始’當即因襲初始的意思。”[86]王磊說是也,王寧說亦是,書傳未見“治”訓“故”者,《爾雅》郭璞注:“治,未詳。”鄭樵注:“‘治’疑為‘始’。”二字古通,非誤也,古亦省作“台”。始,初也,指初法。

21(縱)經(輕)遊民,不爯(稱)貣(貸)(役)(泑)塗泃(溝)(塘)之(功)(第四章)

整理者曰:,讀為縱,緩也。經,疑讀為輕。稱,舉行,實施。貣,通作“貸”,借貸。役,為,施行。泑塗溝塘之功,指各種水利工程。,疑讀為泑。塗,《說文》:“泥也。”溝,水瀆。泑、塗、溝、塘皆為溝塘沼澤之類。此句大意是不耗費民力興建水利工程。(P128

按:某氏曰:“縱,讀為總,掌握、統率之意。經,即治理、管理之意。”[87]某氏曰:“‘貣役’不如讀為‘力役’。本簡所謂的‘三工’疑即‘貣(力)役、幽塗、溝塘之功’。”[88]《說文》未收“塗”字,《新附》始收之,整理者失檢,訓泥亦非簡文其誼。“經”整理者說不誤。“貸役”從某氏說。,讀為幽,隱僻也。“塗”同“途”,道路。幽途,偏僻之路。讀為塘,是也,但不指溝池,應指堤岸,字亦作?。《淮南子·主術篇》:“若發堿決塘。”高誘注:“塘,隄也。皆所以畜(蓄)水。”《玉篇殘卷》“?”字條引作“?”,《慧琳音義》卷67二引同。又《兵略篇》:“若崩山決塘。”本篇簡56“泃之工(功)”,亦同。簡30:“王親涉泃(溝)淳塗。”“淳”謂隄墩(詳下文),指越王親自跑到溝隄及偏僻的路上。此簡謂越王寬緩民力,不舉力役修建幽途、溝隄。

22)王(並)亡(無)好攸(修)於民三工之(第四章)

整理者曰:疑為“並”之壞字。並,遍。民三工之,意不明,疑“”讀為“功”或“圖”。(P128

按:孫合肥曰:“,讀為築,義為‘築建工事’、‘建造工事’。”[89]”字圖版作“”,不識。“”讀為圖是也,上博楚簡“圖”字作“”、“”或“”,猶言規劃,與“修”對應。此簡指三工之圖,故字加義符“工”作“”,“工”非聲符。修,猶言制訂。

23)王親自(耕),又(有)私(畦)(第五章)

整理者曰:,與九店簡之“”當為一字,李家浩釋讀為“畦”,詳見《九店楚簡》(58頁)。《說文》:“田五十畝曰畦。”私畦,親耕之私田。(P130

按:王寜曰:“‘’可分析為從蒦(獲)省田聲,即‘田’,田獵的目的是要獵獲禽獸,故字從蒦(獲)作,這裡應當讀為‘田地’之田。 [90]整理者說是也,“”、“”皆從嶲省聲,故讀為畦。畦音奚。

24)王親涉泃(溝)淳塗(第五章)

整理者曰:淳,疑指低窪沼澤。(P131

按:某氏曰:“‘淳’當讀為甽(畎),指田間水溝。在簡文中指代田地。”[91]王寧曰:“‘淳’字原簡文從水郭聲,即‘漷’字,當讀為壑。”[92]淳,讀為??,俗作墩、堆,土堆,簡文指溝之隄墩。字亦作埻、錞,《山海經·西山經》:“騩山是錞於西海。”郭璞注:“錞,猶堤埻也[93],音章閏反。”《玉篇》“埻”字條引作“埻”,郭璞注作“埻,猶隄也”。方以智曰:“‘敦’、‘堆’聲近。蓋山川之形,有似圜堆深筩者,如玉甑峰、鈷鉧潭之類。”[94]郭璞注“堤埻”即“堤墩”。經言騩山是西海的堤墩。字亦作敦,《爾雅》:“丘一成為敦丘。”郭璞注:“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

25)越庶民百眚(姓)乃爯(稱)譶(悚)愳(懼)曰:王其又(有)縈(勞)疾?(第五章)

整理者曰:譶,《說文》:“疾言也。”《正字通》:與‘沓、??、誻、??’並同。皆為多言。稱譶,猶?譶。左思《吳都賦》:“?譶澩?,交貿相競。”注:“?譶,眾言語喧雜也。”,讀為悚。(P131

按:所引注“?譶,眾言語喧雜也”,非《文選》舊注,出自《康熙字典》,而《字典》又鈔自《正字通》“言眾語喧雜也”而誤倒“言”字于下,輾轉相鈔,致失其真。且謂“稱譶,猶?譶”,亦不知所據。某氏曰:“清華簡(二)《繋年》簡46有‘’字,用作‘襲’。此處‘譶’也應當讀為襲,‘稱襲’是一個詞,見《後漢書》‘棺槨周重之制,衣衾稱襲之數’,本指禮服,此處作動詞,意為穿上禮服。”[95]某氏曰:“‘譶’字,據下文‘悚懼’一詞,懷疑有沒有可能讀為‘懾服’之懾(字又作慴)?”[96]某氏又曰:“‘譶’讀為‘懾服’之‘懾’。‘稱’字之後的‘譶(懾/慴)’、‘悚’、‘懼’為三字一義而並列複用者。”[97]王寧曰:“此句當於‘譶’下斷句。‘’即‘慫’字,《說文》訓驚,‘慫懼’即驚懼。”[98]《後漢書》“衣衾稱襲之數”,“襲”是死者之衣,“稱”指單衣、複衣相對應,古有定制。李賢注:“天子襲十二稱,諸公九稱,諸侯七稱,大夫五稱,士三稱。……衣單複具曰稱。”身份不同,其稱數也不同,某氏不知,胡亂引之,殊為失之。“”讀為悚,抑讀為慫,一也。《說文》:“慫,驚也,讀若悚。”《玉篇》:“慫,悚也。”“慫”字亦作竦、愯[99]。字亦作??、聳,《左傳·成十四年》:“無不聳懼。”《玄應音義》卷15:“聳耳:古文竦、??、慫三形,同。”《六書故》:“聳,又作悚、慫、??。”字亦省作從,《太玄·失》:“卒而從而,?而竦而。”范望注:“從、?、竦,皆是憂懼,憂懼卒至之貌也。”王寧于“譶”下斷句,是也。爯,讀為偁,稱揚也,字亦作稱,音轉亦作譝、繩,《廣雅》:“偁、譝,譽也。”王念孫曰:“‘偁’通作‘稱’,譝亦稱也,方俗語轉耳。”[100]譶,讀為?。《說文》:“?,俛伏也,一曰伏意也。”《廣韻》、《五音集韻》引“伏意”作“意伏”,《集韻》、《類篇》引作“服意”。蔣斧印本《唐韻殘卷》:“?,安。”《廣韻》:“?,安貌。”“?”蓋身子低伏義,引申則為意服、心服。爯譶,猶言稱服。

26)王聞之,乃以?(熟)飤(食)脂醢脯(羹)多從(第五章)

整理者曰:,即“肓”字,疑讀為羹。(P131

按:某氏曰:“當讀為膴。《周禮·天官·冢宰》:‘薦脯、膴、肸(引者按:當是‘胖’字),凡臘物。’”[101]其說是也,陳劍亦讀作“膴”。膴亦脯也,乾肉。

27)其見蓐(農)夫老弱堇(勤)??(厤)者,王必酓(飲)飤(食)之(第五章)

整理者曰:堇,疑讀為勤。??,疑讀為厤,《說文》:“治也。”(P131

按:劉剛曰:“‘??’可以分析為從土、省聲。堇??,讀為‘饉歉’。”[102]陳劍曰:“‘堇??’可讀為‘勤懋’。”[103]王寧曰:“堇??,讀為‘瘽瘠’。‘瘽’《爾雅》訓病。《呂氏春秋·順民》:‘(勾踐)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與簡文所記內容類同,大概是同一個來源。高誘注:‘漬亦病也。《公羊傳》曰:“大漬者,大病也。’畢沅《新校正》:‘案《公羊傳》莊二十年《經》“齊人大災”,《傳》曰:“大災者何?大瘠也。大漬(引者按:當是‘瘠’字)者何??也。”瘠亦作漬。’簡文‘??’正相當於‘漬’,‘瘽’正相當於‘病’,‘漬’即‘瘠’。”[104]王寧引《呂氏》說之是矣。何休注:“瘠,病也,齊人語也。”瘠指瘦瘠、瘦病,字亦作?、積。然“??”未必即“漬”字,聲母不近,疑讀為?。《說文》:“?,一曰瘦黑,讀若隸。”“?”即“黧”異體字,字亦作黎、犂、梨。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瘦黑。”《集韻》:“?,黧瘦也。”又“?,病瘠黑也。”

28)其見農夫(稽)(頂)足見,顏色訓(順)必(比)而將(耕)者,王亦飲食之(第五章)

整理者曰:,疑讀為“稽頂”,義同稽首。稽首足見,似言禮敬周至。(P131

按:某氏曰:“,疑讀作黎。黎頂,即‘黎首’,與《列子·黃帝》之‘面目黎黑’相當。《呂氏春秋·行論》、《求人》有‘顏色黎黑’,是相似表述。”[105]王寧曰:“‘’當即‘耆’字或體,與‘老’義類同,《說文》:‘老,……從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此從毛、旨與之同,‘耆頂’當是指頭髮白。‘見’疑當讀‘胝繭’之繭。”[106]王寧又曰:“‘’是‘耆(鬐)’當無疑,段玉裁於《說文》‘耆’下注云:‘又按《士喪禮》、《士虞禮》“魚進鬐”注:“鬐,脊也。古文鬐為耆。”許書《髟部》無“鬐”字,依古文《禮》,故不錄今文《禮》之字也。’‘鬐頂’蓋即‘脊頂’,謂以脊背為頂,即駝背。”[107]王寧又曰:“《莊子·大宗師》:‘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又《人間世》:‘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釋文》引李云‘句贅’即項椎,古注說‘會撮’也是項椎或脊椎,《釋文》引司馬曰‘會撮,髻也’,不知道哪個對。‘句贅’和‘會撮’可能是一回事。‘’應該是‘鬐’,和‘髻’又音近,也許有聯繫。大概《舉治王天下》里的‘’相當於‘句贅’,《越公》里的‘頂’就是‘會撮指天、五管在上’,都是指駝背的樣子。《淮南子·精神》:‘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脊管高於頂,??下迫頤,兩脾在上,燭營指天。’說的都是此類的事情,而又說‘脊管高於頂’。”[108]某氏曰:“‘見’大概當讀為趼?謂農夫足上長趼子。”[109]①“黎”指黎黑,“黎頂”不辭。《士喪禮》、《士虞禮》“鬐”、“耆”訓脊者,指魚脊,即“鰭”字。未聞“脊頂”之說,且“脊管高於頂”、“會撮指天”者亦不堪耕田。,疑讀為瘌,字亦作癩、癘、?,或省作厲,疥癩也,指頭上禿瘡。,猶言禿頂。②“見”讀為繭、趼,音理自無問題。疑“見”讀為蹇,跛也。俗字亦作??,《廣韻》:“??,行不正也。”

29)……于越邦,陵陸陵稼,水則為稻(第五章)

整理者曰:陵陸,山地與平地。《管子·地圖》:“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稼”與“稻”對文,指旱地種植的植物。“陵陸陵稼,水則為稻”句中,第二個“陵”疑為“則”或“為”之誤書,當為“陵陸則稼,水則為稻”,或“陵陸為稼,水則為稻”。(P133

按:某氏曰:“整理報告懷疑原文有誤,似不必要。只要將句讀調整為‘……于越邦陵陸,陵稼,水則為稻’,就可以避免簡文有誤的疑問。‘陵稼’可以看作‘陵則稼’的簡省。”[110]陳劍從其讀。整理者句讀不誤,但改字則誤。“陵陸陵稼”是“陵陸則為陵稼”省文,探下省“則為”二字。陵亦陸也,複言曰“陵陸”,單言曰“陵”,與“水”對文。《莊子·達生》:“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淮南子·說林篇》:“褰衣涉水,至陵而不知下,未可以應變。”古楚語謂陸地為陵[111]。“陵”如是本義指大阜,則所引《管子》例與下“丘阜”犯複。

30)凡群厇(度)之不厇(度),群采勿(物)之不(對),(佯)緰(媮)諒人則(刑)也(第六章)

整理者曰:,疑從絀聲,讀為對。不對,不匹配,意思是有悖於常典。第55簡相同的意思表達為“群物品采之愆於故常”。,疑讀為佯,欺詐。緰,讀為媮,鄙薄。諒人,誠實之人。(P134

按:石小力曰:“‘’字原作‘’,整理者以為從絀,讀為對。今按,疑當釋‘縝’,精緻,細密。”[112]某氏曰:“,似當讀為傷。緰,似當讀為誅。諒人,似當讀為‘良人’。”[113]王寧曰:“《康熙字典?補遺》收‘??’字,引《奚韻》:‘普怪切,音派,出也。’由聲求之,實‘賣’之簡省寫法,小篆‘賣’從出、网、貝,此字形蓋省去‘网’。簡文從糸當即‘續’字。‘群采物之不續’,就是諸商品貨源斷絕供應不上的意思。,疑是‘詳’之或體,‘佯’、‘詳’古字通。‘佯緰’疑即後世所謂‘邪揄’、‘揶揄’,戲弄、侮辱之意,在簡文里應該是戲弄、為難的意思。‘諒人’整理者解為誠信之人,可通。不過在市場的‘諒人’疑是官名,即《周禮·夏官·司馬》的‘量人’,是負責丈量和營造的官,鄭玄注:‘量猶度也,謂丈尺度地也。’”[114]??”字最早出於《字彙補》,音派,當是會意字,不是“賣”字。“邪揄”、“揶揄”《說文》作“歋瘉”,舉手相弄的輕笑貌,音轉亦作“冶由”、“冶夷”,與“緰”當無關係。“”從出得聲,讀為入。《廣雅》:“入,得也。”《淮南子·主術篇》高誘注:“入,中。”不入,猶言不符合標準。“”是“潒”異體字,讀為??、愓。《說文》:“??,放也。”又“愓,放也。”二字音義全同。《方言》卷10:“媱、愓,遊也,江沅之閒謂戲為媱,或謂之愓。”《廣雅》:“愓,戲也。”字亦作婸,《方言》卷6:“佚、婸,淫也。”《玉篇》:“婸,戲婸也。”《廣韻》:“婸,淫戲皃。”字亦作蕩,《廣雅》:“蕩、逸、放、恣,置也。”《慧苑音義》卷1:“心馳蕩:蕩字正作愓,經本作蕩者,時共通用,古體又作婸、??。”“蕩”即放逸、恣縱義。緰,讀為愉,託侯切。《說文》:“愉,薄也。”“媮”亦借字,字亦作偷。諒,讀為涼、????)。《說文》:“涼,薄也。”又“??,事有不善言??也。《爾雅》:‘??,薄也。’”《廣韻》引《字統》:“事有不善曰??薄。”簡文是說采物不符合標準,恣縱、涼薄於人者都要受刑罰。

31)凡市賈爭訟,?(反)(背)(欺)巳(詒),察之而孚,則詰誅之。因其貨以為之罰(第六章)

整理者曰:第43簡作“反不巳”,疑讀為“反背欺詒”。(P134

按:“”是“諆”古字。《說文》:“諆,欺也。”同聲為訓,本乃一字。字亦作??(惎),郭店簡《忠信之道》簡1:“不惎弗智(知),信之至也。”裘錫圭曰:“惎當讀為欺。”[115]圖版作“”,即“??”字。字亦作娸,《漢書·枚乘傳》:“故其賦有詆娸東方朔。”如淳曰:“娸,音欺。”“詆娸”即“詆欺”。字亦作期,阜陽漢簡《蒼頡篇》:“囗囗蒙期,??(耒)旬囗囗。”整理者曰:“期,讀為欺。蒙,欺也。”[116]北大漢簡(一)《蒼頡篇》簡44--45:“嬎欺蒙期,耒旬隸氐。”嬎讀為謾[117],四字皆欺義。“巳”當是“已”形誤,故讀為詒。

32)凡成(城)邑之司事及官帀(師)之人,乃亡(無)敢增??(益)其政以為獻於王(第六章)

整理者曰:??,讀為益。增益,增添,此處義為虛誇。政,或可讀為征。增益其征,指加重賦稅負擔。(P135

按:劉剛曰:“‘增??’讀為‘增歉’,其義與‘增減’、‘增損’相近……其語義偏向于‘增’。”[118]陳劍曰:“‘增??’讀為‘增貿’。‘增貿其征以為獻’,謂徵收賦稅、征取實物時,或是增加、或是改換(其種類數量等),以求進獻獲功及取媚於王。”[119]王寧曰:“‘??’字從厤從土,就是古書常見的‘積土’之積的後起專字。”[120]整理者說是,益亦增也,加也。古音“歷”、“鬲”同,“鬲”與“益”音轉。《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鄭玄注:“鬲,搤也。”《儀禮·喪服傳》“鬲”作“搹”(武威漢簡《服傳》甲、乙本簡1仍作“鬲”),此是聲訓。《說文》:“搹,把也。?,搹或從戹。”《慧琳音義》卷80:“扼捥:《說文》:‘?,猶把也。’正作搤, 亦作搹,音義並同。《錄》作扼,俗字也。”《廣雅》:“搤、搹,持也。”王念孫曰:“‘搤’與下‘搹’字同。”[121]“?(扼)”、“搤”、“搹”互為異體字。P.2011《切韻》、《玉篇》、《集韻》“鷊”同“鷁”,亦是其比。

33)王既必(比)聖(聽)之(第七章)

整理者曰:必,讀為比,考校。(P138

按:鄭邦宏曰:“‘必’當讀為‘比’,用為範圍副詞,語義相當於‘皆、都’。”[122]“必”讀如字,副詞,猶言必定。簡40“王必親見而聽之”,簡45“王必親聽之”,皆同。

34)三品年(佞)譸攴(扑)(毆),由臤(賢)由毀(第七章)

整理者曰:年,讀為佞。譸,欺誑。攴,《說文》:“小擊也。”文獻多作“扑”。,楚文字多讀為“數”,簡文疑讀為毆。三品佞譸扑毆,大意是對於下三品佞譸之執事人予以抶擊懲罰。由,依據。賢,善。毀,損。(P138--139

按:某氏曰:“疑讀為:‘三品年籌枚數’。”[123]王寧曰:“‘年譸’當即《周禮·大祝》中的‘年祝’。鄭司農注:‘年祝,求永貞也。’鄭玄注:‘求多福,歷年得正命也。’此處的‘年譸’疑是定期舉行的祝禱儀式,根據神示確定官員任職期限的長短。ee讀攴為枚,讀(謱)為數,是也。‘數’即卜筮。‘枚數’即枚卜、枚筮。‘年祝枚數,由賢由毀’,這兩句是倒裝,意思是根據別人對官員的讚揚和批評,通過年祝和占卜來確定其評定的等次。”[124]“年譸攴”是說獎懲,故下句“由賢由毀”與之相應。年,讀為任,任用。譸,讀為酬,酬報、賞賜。“攴”讀如字。整理者讀為毆,是也;或讀為誅,責也。攴毆,撻擊也。攴誅,撻擊責讓也。

35)王乃(親)使人情(請)問群大臣及邊縣成(城)市之多兵、亡(無)兵者(第八章)

整理者曰:,疑讀為親。又疑讀為急,義通“趣”、“促”等。(P140

按:某氏於“使人”下讀斷,云:“‘’字應是從歸省,可讀為饋。”[125]蘇建洲曰:“使人,使者。,讀為謂,是使、令的意思。”王寧曰:“,此字當即後世字書中的‘??’字,又作‘??’、‘?’等形。簡文中讀為‘謂’可通,亦可讀為‘委’。”[126]某氏曰:“‘’也有可能讀潛。”[127]整理者句讀是,蘇建洲對文義的理解亦得之。,讀為??。《方言》卷13:“??,使也。”《玉篇》同。《集韻》:“??,往也,使也。”使人,猶言派遣使者。字亦作歸,《廣雅》:“歸,往也。”用為使動,猶言使……往、使……去,故又訓使也。

36)王則自罰,小(失)飲食,大(失)=(繢墨),以礪(勵)萬民(第九章)

整理者曰:,合文,疑讀為“繢墨”或“繪墨”,在某個部位畫墨。(P143

按:王挺斌曰:“‘=’,頗疑即古書中的‘徽墨’或‘徽纆’,指的是拘繫罪人。”[128]某氏曰:“‘’字左所從,與包山文書16號簡‘斷’字左部同。字可看作從墨從斷省,讀作‘墨斷’。此處‘墨斷’,當與墨刑有別,但塗墨以自省則頗有可能。”[129]王寧曰:“楚簡‘斷’字多作‘剸’。此處合文當讀‘墨專(斷)’或‘專(斷)墨’,即典籍常見的說吳、越之人‘斷髮文身’或‘文身斷髮’,‘專(斷)’即斷髮,‘墨’即文身,未必如墨刑一樣是刺在臉上。 [130]某氏駁王寧說,指出“斷髮紋身是越人習俗……不是什麼懲罰措施。簡文左邊那個字也不絕對釋為‘專’所從,‘叀(惠)’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31]”字左側疑是“專”省文,讀為“墨??(縳)”。??(縳),白絹、白繒。《玉篇殘卷》:“絹,《說文》:‘生霜如陵稍也。’今以為‘??’字。《字書》:‘生繒也。’”越王有大過,則墨其絹以代墨刑而自罰,所謂象刑耳。《周禮·秋官·司圜》:“司圜掌收敎罷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飾而加明刑焉。”鄭玄注:“弗使冠飾者,著墨幪,若古之象刑與?”《御覽》卷645引《尚書大傳》:“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屨,下刑墨幪,以居州里而民耻之。”又引鄭玄注:“幪,巾也,使以下得冠飾。”《書鈔》卷44引《書大傳》:“犯墨者蒙帛巾。”《初學記》卷20引《白虎通》:“五帝畫象者,其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犯劓者赭其衣,犯髕者以墨幪(蒙)其髕處而畫之[132],犯宮者履屝,犯大辟者布衣無領。”《慎子·君人》:“有虞之誅,以幪巾當墨。”唐虞墨其巾以代墨刑,越王亦其類也。

37)越邦庶民則皆震動,??(荒)鬼(畏)句踐,無敢不敬(第九章)

整理者曰:??,讀為荒,大。荒畏,非常敬畏。(P143

按:??,讀為茫,怖遽、害怕。《方言》卷2:“茫、矜、奄,遽也。吳、 揚曰茫,陳潁之間曰奄,秦、晉或曰矜或曰遽。”字亦作朚,《廣雅》:“朚,遽也。”俗字作恾、忙,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恾,怖。朚,遽。”《玄應音義》卷19:“蒼茫:又作朚,同。朚,遽也。經文從心作恾,非體也。”

38)王大喜,焉始絕吳之行李,毋或(有)往(來)以交之,此乃(屬)邦政於大夫住(種),乃命(范)羅(蠡)、太甬大鬲(歷)越民(第十章)

整理者曰:或,讀為有。不要有往來交往。此,乃。,讀為屬,委託。鬲,讀為歷,數也。歷民,即“料民”。《國語·周語上》:“乃料民於太原。”(P146

按:馬楠曰:交讀為徼,訓為招致。石小力曰:“‘此’字當連上讀為‘訾’,厭惡、恨也。之,代詞,指代夫差或者吳國。本句的大意是勾踐斷絕吳國使人,不再和吳國交往,目的是招引夫差的怨恨,從而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王挺斌曰:“鬲可讀為歷,但是當訓為相視、察看之義。《爾雅》:‘歷,相也。’王引之《經義述聞》:‘歷為相視之相,《郊特牲》曰:“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歷謂閱視之也。’簡文‘歷民’之歷當即相視之義,與‘歷其卒伍’之歷相類。‘料民’即計點人口,與‘歷民’在詞義上略有區別。”[133]趙嘉仁曰:“早期典籍似不見‘歷民’的說法。疑‘鬲’應讀為厲,《管子·權修》:‘此厲民之道也。’‘厲民’謂訓練人民或鼓勵、勸勉人民。”某氏曰:“‘此’當屬上讀,指代‘吳之行李(使)’。”[134]某氏曰:“‘此’字當上屬,疑當讀為‘些’,語已辭。”[135]某氏曰:“贊同將‘此’屬上讀的意見。‘交’讀為徼可信,不過似當解釋為求;‘此’可讀為疵,意為瑕疵、毛病,這裏指與吳國關係中出現的麻煩。”[136]整理者讀不誤,“此”屬下讀,猶故也[137],口語曰“所以”、“因此”。“交”讀如字,交接、交往、聯繫義。,讀為投,託也,致也,歸也。《廣韻》:“投,託也。”鬲,讀為厤。《說文》:“厤,治也。”又“??”字云:“從甘、厤。厤,調也。”《玉篇》:“厤,理也。”《越絶書·外傳紀策考》:“種躬正內,蠡出治外,內不煩濁,外無不得。”亦謂種擅國政,蠡治萬民也。

39)必(庀)卒(協)兵,乃由王卒君子六千(第十章)

整理者曰:必,讀為庀,治理。協,調整。由,任用。(P146

按:馬楠曰:“疑讀為勒。”[138]趙嘉仁曰:“‘必’應讀為比,為‘編次排比’的意思,‘’可讀為勒,為‘统率’、‘部署’之意。”陳偉曰:“‘必’疑讀為比。《周禮·秋官·大行人》:‘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鄭玄注:‘圖、比、陳、協,皆考績之言。’比卒協兵,即考校兵卒。由,疑可讀為抽,擢也,拔也。簡文是說通過考校,從普通兵卒中選拔出王卒。”[139]蘇建洲曰:“‘由’應該就是上博簡《子羔》簡8‘故夫舜之德其誠賢矣,諸畎畝之中而使君天下而稱’的‘’。此字以往有多種讀法,包含‘抽’等等,裘錫圭先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子羔〉釋文注釋》有分析、評論,此從裘先生讀為‘擢’。”[140]某氏曰:“‘由’用作本字,文意并无不通,‘由’即进用。”[141]讀“必”為比,讀“”為協(古字亦作‘劦’,又作“恊”),是也,皆齊同、和協義。“”是“劦”省文,字亦作扐、,郭店簡《緇衣》:“則民咸而刑不試。”上博簡(一)作“扐”,今本《緇衣》作“服”。“(扐)”疑從劦省聲,讀為協。《爾雅》:“協,服也。”邢疏:“協者,和合而服也。”訓服乃和協之引申義。白于藍、孔仲溫徑讀“(扐)”為“服”[142],其聲母遠隔。“由”讀為抽或擢,皆是,亦可讀為挑,并音近義同,猶言選擇、選取。

40)及昏,乃令左軍監(銜)(枚)(溯)江五里以須(第十章)

整理者曰:監,讀為銜,皆為談部。《國語·吳語》:“乃令左軍銜枚泝江五裏以須。”(P147

按:監,讀為嗛。《說文》:“嗛,口有所銜也。”“銜”亦借字。上博簡(二)《子羔》簡11:“有燕監卵。”整理者括注為“銜”[143],亦未得正字。

41)吳師乃大北,疋(旋)戰疋(旋)北,乃至於吳(第十章)

整理者曰:疋,讀為旋,連詞。(P147

按:某氏曰:“疋當讀爲且。《易·姤卦》‘其行次且’,上博簡《周易》作‘疋’。吳師且戰且北。”[144]既言吳師大北,則不是旋戰旋北,亦不是且戰且北。疋,疑讀為數,二字生母雙聲,魚、侯旁轉疊韻。言吳師數戰皆敗北也。《國語·吳語》作“三戰三北”,韋昭注:“三戰,笠澤也,沒也,郊也。”《吳語》所載三戰蓋大戰,小戰若干,故簡文曰“數戰數北”。

 

 

 



[1]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2]“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3]“苦行僧”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5

[4]《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5]《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6]“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7]羅小華《清華簡〈越公其事〉簡3“挾弳秉?”臆說》,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5

[8]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9]李守奎《〈國語〉故訓與古文字》,收入《臺灣第28屆中國文字學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2017512—13日,第42--43頁。

[10]蘇建洲《談清華七〈越公其事〉簡三的幾個字》,復旦古文字網2017520,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50

[11]“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12]“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4

[13]“耒之”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4

[14]參見蕭旭《〈淮南子〉古楚語舉證》,《淮南子校補》附錄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804頁。

[15]王磊《清華七〈越公其事·第一章〉札記一則》,簡帛網201751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4

[16]bulang”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17]《列子·湯問》、《文子·上義》同。

[18]參見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431頁。

[19]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20]《集韻》“?”字條引《博雅》:“?,忼慨也”。

[21]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22]《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23]“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24]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9

[25]孫合肥《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一則》,簡帛網201742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6

[26]《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27]“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2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9

[28]孫合肥《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一則》,簡帛網201742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6

[29]“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5

[30]“厚予”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4

[31]“東潮”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4

[32]“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9

[33]參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18頁。

[34]陳劍《〈越公其事〉殘簡18的位置及相關的簡序調整問題》,復旦古文字網2017514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44。下引陳說出處同此。

[35]《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36]“耒之”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9

[37]胡敕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越公其事〉札記三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網,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7/20170429211651149325737/20170429211651149325737_.html

[38]xiaosong”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39]“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40]“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41]《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42]《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43]“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44]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59—60頁。

[45]錢佃《荀子考異》引一本作“熟比”,形之誤也。

[46]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795頁。

[47]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304頁。

[48]“敦”、“斷”一聲之轉,《莊子·逍遙遊》《釋文》:“斷,司馬本作敦,云:‘敦,斷也。’”

[49]引者按:指《廣雅·釋言》,非《爾雅》。

[50]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頁。

[51]陳瑑《國語翼解》卷4, 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9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672頁。陳氏引《說文》奪“齊”字。

[5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0601頁。焦循《孟子正義》卷24,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807頁。

[53]汪遠孫《國語發正》卷6,收入王先謙《清經解續編》卷99,鳳凰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11冊,第3096

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758頁。

[54]“難言”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3

[55]“悅園”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56]“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57]《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58]“黔之菜”說,《清華簡柒〈越公其事〉篇之“??冒”試解》,簡帛網2017511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2

[59]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簡4、簡5“天地”,《語叢四》簡22“山亡地”,“地”皆作“??”,圖版作“”。“??”字見《集韻》。

[60]“耒之”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61]“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62]《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63]《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64]程燕《清華七札記三則》,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8

[65]《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5

[66]“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5

[67]蔡一峰《清華簡〈越公其事〉“繼燎”“易火”解》,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4

[68]馮勝君《試說清華七〈越公其事〉篇中的“繼孽”》,復旦古文字網201752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20

[69]孫合肥《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二則》,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7

[70]“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4

[71]《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72]參見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266頁。又參見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7頁。

[7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七),中西書局2017年版,第107頁。

[74]《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頁。《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5冊,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28頁。

[75]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3

[76]“薛後生”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2

[77]王引之《經義述聞》卷19,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72頁。

[78]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頁。

[79]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816--817頁。

[80]“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3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

[81]《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82]“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83]《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84]“明珍”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85]“苦行僧”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6

[86]王磊《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六則》,簡帛網201751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6

[87]“明珍”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88]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8

[89]孫合肥《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二則》,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7

[90]《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6

[91]“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92]《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93]《山海經》據四庫本,明刊本“堤埻”誤作“堤”,道藏本誤作“是蜳”。

[94]方以智《通雅》卷16,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587頁。

[95]“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3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

[96]“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4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2

[97]“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20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9

[98]《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99]黃侃《說文同文》,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273頁。

[100]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頁。

[101]“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3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

[102]劉剛《試說〈清華柒·越公其事〉中的“??”字》,復旦古文字網201742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11

[103]陳劍《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復旦古文字網20175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39

[104]《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6

[105]“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106]《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107]《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108]《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9

[109]“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110]“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111]參見蕭旭《〈越絕書〉古吳越語例釋》,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015--2017頁。

[112]《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13]“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114]《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115]《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頁。

[116]《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第2期,第31頁。

[117]某氏讀嬎為嫚,尚未探本。“抱小”《北大漢簡〈蒼頡篇〉校箋(一)》,復旦古文字網201511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44

[118]劉剛《試說〈清華柒·越公其事〉中的“??”字》,復旦古文字網201742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11

[119]陳劍《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復旦古文字網20175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39

[120]《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6

[121]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頁。

[122]《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23]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3

[124]王寧《清華簡七〈越公其事〉讀札一則》,簡帛網201752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9

[125]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3

[126]《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127]“難言”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128]《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29]“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4

[130]《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131]“東潮”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132]《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幪”作“蒙”。

[133]三氏說並見《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34]“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135]“悅園”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136]“暮四郎”說, 《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2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4

[137]參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678頁。

[138]《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39]陳偉《清華簡七〈越公其事〉校讀》,簡帛網201742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0

[140]《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141]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142]白于藍《郭店楚簡拾遺》,《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第89頁。白于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頁。孔仲溫《郭店楚簡〈緇衣〉字詞補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版,243—244頁。另外異說甚多,參看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所引各家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頁。

[14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頁。

[144]“紫竹道人”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4,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2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6月0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6月05日

点击下载附件: 1794蕭旭:清華簡(七)校補(二).doc

下载次数:138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