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時兵:說花東卜辭的“厚”
在 2008/1/15 11:05:25 发布

 

说花东卜辞的 “𣆪

(首发)

 

时兵

安徽大学中文系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有字作:

  《花东》490

原整理者未作释读。按上揭字形即商周甲骨与金文中“ 厚”字之所从“𣆪”(下文用“△”表示),如:

  《合集》34123           ;          《合集》 34124   

  戈厚作兄日辛簋,《集成》3665      厚且戊觯,《集成》6439

《说文·△部》:“厚,山陵之厚也。 从△从厂。”唐兰先生按:“厚”字当是从石省,△声。 [1]故上揭字形“△”读如“厚”,在花东卜辞中通“玗”。“厚”在匣纽侯部,“玗”在匣纽鱼部,二者声同韵近。

《说文·玉部》:“玗,石之似玉者。”徐锴系传引《尔雅》云:“东方之美,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郭璞《尔雅·释地》注云:“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珣玗琪,玉属。”按“珣玗琪”又作“珣 璂”等,美玉名,乃东夷语。[2]“玗”不过是“ 珣玗琪”音之省。“珣玗琪”即后世所谓“岫岩玉”。“岫岩玉包括老岫玉和新岫玉两种不同的玉种,老岫玉是指产于细玉沟的与和田玉相近的玉材;新岫玉则是产于瓦沟的‘新山玉’,即美石,与和田玉、老岫玉均有质感上的不同。”[3]《说文》、《尔雅》关于“玗”或“珣玗琪” 属性描述的差异——“似玉”还是“玉”,恐怕与“老岫玉”与“新岫玉” 的区别有关。

“玗”字也见于商代金文,作下揭形:

  卣,《集成》5373

其字从“○”。“○”乃“璧”之初文。[4]有趣的是,花东卜辞中读为“玗”的“△”也恰好与“璧”字连用,如:

 己卯:子见(献) 以璧、琡于丁。用。

己卯:子见(献)以圭曁△(玗)璧丁。用。《花东》490

此例第二条卜辞中“玗璧”其实就是指“用岫岩玉制成的璧”。与第一条卜辞单说“璧”相比,“玗璧”的说法显然是强调玉料的产地,这说明“岫岩玉”对于当时的商王朝贵族来说也是难得之物。据有关单位对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部分玉器(约300件)的鉴定显示,“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只有三件器嘴形器(111213),质地近似岫岩玉。”[5]

除“玗璧”外,在花东卜辞中还有强调玉器颜色的说法,如“黄璧”、“白璧”等。

癸巳卜:子,叀白璧肇丁。用。(《花东》37

⑶甲子卜:乙,子肇丁璧曁琡。

  叀黄璧曁璧。(《花东》180

例⑶第二条卜辞中“黄璧”与“璧”并列,这显然表明 “黄璧”不同于一般颜色的玉璧。又据《近年来殷墟新出土的玉器》一文介绍:殷墟出土的玉器,色泽瑰丽多彩。以妇好墓为例,大体说来,绿色最多,褐色次之,灰色、白色(包括乳白)、黄色较少,黑色最少。[6]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花东卜辞中“△”可能还有其他写法,[7]作下揭形:

  《花东》178

其字用例如下:

⑷庚子卜:子(?),叀(玗)曁良(琅)肇。用。(《花东》178

此例中的“良”字,原整理者释为“琅”,甚是。《说文·玉部》:“琅,琅玕,似珠者。”朱骏声通训定声: “玉之生而圜者。《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传:石似玉。郑注:珠也。《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 ’”按“琅玕” ,美玉名,疑似氐羌语。“琅”乃“琅玕”音之省。例⑷中“玗”(东方美璧)、“琅”(西方美珠)并及,用以辅助子举行祼祭。另外,“玗”、“琅” 连言还见于《花东》484:“良(琅)、泉”。“泉”读为“珣”。《说文· 玉部》:“珣,医无闾之珣璂。《周书》所谓夷玉也。一曰玉器。读若宣。 ”(段注本)“珣”读作“宣”,“宣”在心纽元部,而“泉”在从纽元部,二者韵同,声均为齿音。由此可知,东夷语词“珣玗琪”(又写作“珣 璂”)在甲骨文中可省略为“玗”或“珣”。

通过上述关于花东卜辞中“△(玗)”与“泉(珣)” 的释读,于甲骨文中首次发现有关“珣玗琪”的记载,可与金文、传世典籍及殷墟出土玉器相映证。

 

引书简称表

《花东》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合集》    《甲骨文合集》

《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

 

 


[1] 参见唐兰:《殷虚文字记》,第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 参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111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 参见杨伯达:《珣玗琪考》,《北方文物》2002年第2期。

[4] 参见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高田忠周:《古籀篇》,转引自李学勤:《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所谓“丁”的一点看法》,《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

[5][6]参见郑振香、陈志达:《近年来殷墟新出土的玉器》,《殷墟玉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第10-1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7] 姚萱先生认为:“△”疑即下揭字形的异构,也是玉器名。笔者以为是,不过“△”应是正体。参见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 》,第371页,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8]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1627-162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8115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8115

 

点击下载word 版:

00043说花东卜辞的“厚” .doc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