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林文華:《天子建州》“強行”考
在 2008/2/22 20:54:49 发布

《天子建州》“強行”考

(首發 )

 

林文華

美和技術學院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本簡13文云:“所不教於師者三:()行、忠()、信言,此所不教於師也。”整理者曹錦炎先生云:

 

      ”,即“強”字,江陵天星觀楚簡有鬼名“死”,雲夢秦簡《日書》作“強死”(參看李家浩《戰國 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強”,勉力,《孟子滕文公下》:“強而後可。”“行”,實行,《論語先進》:“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彊其所不能。”“彊其所不能”,即此“強行”之義。……勉力而行,為人謀而忠誠,言而有信,此三者非老師所教,乃是需要自己去實踐。[1]

 

    劉釗先生不贊同曹先生“勉力而行”的說法,認為“強行”即“剛行”,其云:

 

    將“強行”訓為“勉行”,翻譯成“勉力而行” 十分牽強,典籍中似乎也沒有類似的說法。簡文“強行”與所引典籍“強其所不能”說的也不是一回事,因此上引對“強行”一詞的解釋與翻譯難以取信於人。

    我們認為“強行”即“剛行”。戰國文字中“剛 ”字常常借“強”字為之。《說文》“剛”字古文作“”,就是借“強”為“剛”。“剛行”也就是“行剛”,指行為果斷剛正。簡文“()行、忠()、信言”一段話中的三句皆可倒言,“ 忠謀”是說“謀而忠”,“信言”是說“言而信”,“剛行”則自然就是“行而剛”。……

    “行剛”即《逸周書諡法解》的“布義行剛曰景”中的“行剛”。宋蘇洵《諡法》謂:“強毅果敢曰剛。”所以“行剛”就是指行為果敢剛正。簡文的“信言”和“剛行”合起來其實就是《論語 子路》篇所說的“言必信、行必果。”[2]

 

    按:劉釗先生認為“強行”讀作“勉力而行”十分牽強,典籍中似乎沒有類似的說法,故當讀作“剛行”。鄙意以為劉先生之說有待商榷,蓋“強行” 亦可通“力行”、“勤行”,皆勉力、努力實行的意思,典籍以及出土文獻有不少類似的說法,如下:

 

    《禮記中庸》:“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孟子滕文公上》:“《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老子三十三章》:“強行者有志。”

    《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之。”

    《上博二從政》:“是故君子強行以待名之至也。”

    《大戴禮保傅》:“天子無恩於父母…… 不中於刑獄……不哀於喪 ……不厚於德,不……凡是之屬太傅之任也。”

    《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陳鼓應先生注釋《老子》之“強行”云:

 

    強行,有勤行的意思。嚴靈峰先生說: “……‘強’,疑有誤。王註云:‘勤而行之,其志必獲。’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王註云:‘有志也。’莊子大宗師篇云:‘而真人以為勤行也。’是當作勤。蓋‘勤’、‘強’音近,並涉上文‘自勝者強’句而誤也。又疑‘強’、‘勤’二字,古相通假。陳景元曰:‘強行者,謂勤而行之也。’”嚴說可供參考。[3]

 

    由上引嚴靈峰先生之言,可知“強”、“勤”二字當相通假,“強行”即“勤行”也。又《上博二從政》之“強行”,整理者張光裕先生云:“強行,當指力行。” [4]則“強行”又可通“力行”。此“強行”、“力行”、“勤行 ”,乃謂勉力實行善道之意,故可作為君子之德行。《禮記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種“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精神,就是所謂的“強行”、“力行”,也才能求取善道,故《中庸》又云:“力行近乎仁。”此乃強調力行善道可謂接近仁德也,也符合儒家重道德實踐的主張。

另外,《荀子儒效》亦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雖敦必困。”此同樣強調“力行”的重要,所謂“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可證儒家極為重視“行”的工夫,道德仁義是不能淪為空談的。

又君子若能強行善道,可謂有志矣,故《老子》云:“強行者有志。”《上博六慎子曰恭儉》云:“恭儉以立身,堅強以立志。”又云:“不纍()其志,故曰強。” 陳劍先生認為簡文“纍”,當讀為“羸”。羸,弱也,正與強相對。[5]因此,“不弱其志,故曰強。”正也說明了“強行”的道理。

又簡文認為“強行”與“忠謀”、“信言”,皆屬於所謂“所不教於師者”。鄙意以為此“所不教於師者”,乃指天性本有,非經外在學習之意也。《郭店語叢一》有一段類似的話,其云:“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劉釗先生解釋云:“仁、忠、信皆為人之內心修養,故列為‘人之道’之由中出者。”[6]因此, 所謂“中”者,即指內心本性。“忠謀”即所謂“忠”,“信言”即所謂“信”,至於“ 強行”,應即近於所謂“仁”(力行近乎仁)。如此,《天子建州》“所不教於師者三:強行、忠謀、信言 ”,三者皆出於內在本性,是不須外求的德性。

“仁”(或“強行”) 與“忠”、“信”皆為出於本性之德,在典籍及出土文獻中也經常並列,同為君子修身之德性,如《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 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郭店性自命出》:“,性之方也,性或生之。,信之方也。,情之方也,情出於性。”《郭店六德》:“何謂六德?聖智也,義也,忠信 也。”又如《大戴禮衛將軍文子》:“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徳之序也;,德之厚也;,德之正也。’”王聘珍《解詁》:“《樂記》曰:‘德者,性之端也。’竟其德者,竟其性也。”

因此,簡文“所不教於師者三:強行、忠謀、信言。”所謂“強行”,就是勉力實行善道之意,同於“”力行“、“勤行”,其德近於“仁”也。“強行”與“忠謀”、“信言”三者皆出於內在本性,不待外求,故謂“此所不教於師也。”其文義與《郭店語叢一》:“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 這一段話相近,二者可以互相參看印證。

 



[1] 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1),頁332-333

[2] 參見劉釗《讀〈上博六〉詞語劄記三則》,發表於《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2007111011)

[3] 參見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3月修訂13),頁136-137

[4] 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1),頁237

[5] 參見陳劍《讀〈上博()〉短札五則》,《簡帛網》2007720

[6] 參見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21),頁186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222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222

点击下载附件:

0077 天子建州“強行”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子居 在 2008/2/22 21:09:40 评价道:第1楼

    咦,这不就是曾子的三省么?

  • 双刀客 在 2008/2/22 21:34:15 评价道:第2楼

    林先生文章说得对,完全同意。我宣布收回我原来的说法。

  • 牛克思 在 2008/2/22 22:35:53 评价道:第3楼

     

    双刀客 在 2008-2-22 21:34:15 评价道

    林先生文章说得对,完全同意。我宣布收回我原来的说法。

     

    双刀客难道是……?

  • shibuwodai 在 2008/2/23 0:13:10 评价道:第4楼

    这还有疑问吗,哈哈……就是传说中的刀+刀啦……哈哈

  • anqing 在 2008/2/23 10:31:58 评价道:第5楼

    “强行”就是“勤行”,“强学”就是“勤学”,“博闻强识”的“强识”一般理解爲记忆力强,现在看来也有可能应该理解爲“勤识”。

  • 林文華 在 2008/2/23 11:00:01 评价道:第6楼

    双刀客:

    林先生文章说得对,完全同意。我宣布收回我原来的说法。

    敝人愚者千慮之見,承蒙先生贊同,謹致感謝!

  • 林文華 在 2008/2/23 11:12:53 评价道:第7楼

    再補一證: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劉寶楠《正義》曰:“‘文’謂詩、書、禮、樂,凡博學、審問、

    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謂躬行也。中以盡心曰忠,恆有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後可以致知力行,故曰忠信

    之人,可以學禮。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與教弟子先行後學文不同。”

    由上可知,孔子亦以“行”(強行)和“忠”、“信”並列,作為君子之教。

  • jesse 在 2008/2/23 11:28:54 评价道:第8楼

    (地)也者,忠信之胃(謂)此.

    呵呵,俺借来一句。

  • 东山铎 在 2008/2/23 11:46:43 评价道:第9楼

    哎,呀,呀,不好了,又撞車了,緊急呼救114,119,120,110……

    惟一可以欣慰的是,俺打的是擦邊球,靠路邊走的;林先生打的是實心球,走中間路綫……

  • 东山铎 在 2008/2/23 11:48:59 评价道:第10楼

    《论语·学而》载曾子之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之三省,其二(“忠谋”、“信言)已见于本简,惟“传习”一项与简文所记的“强行”不同。但“强行”又确是曾子的信念,见于《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所以,颇疑简文此句就是曾子所言,《论语》中的“传习”当有所误,因为以逻辑言之,“强行”不必受教于师,而“传习”非受教于师不可。

    杨华先生《<天子建州>礼疏》,载《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11月。)

  • 东山铎 在 2008/2/23 11:50:23 评价道:第11楼

    《老子》第三十三章:“强行者有志。”王弼注:“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蒋锡昌《老子校诂》:“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有志’乃勤勉行道之意。”簡文“强行”,是勤勉行道之意,亦即《从政甲》簡一二所说“敦行不倦,持善不厌”之意。

    (颜世铉先生《上博楚竹书(一)(二)读记》,载《台大中文学报》第十八期,20036月。)

  • 子居 在 2008/2/23 12:12:10 评价道:第12楼

    颇疑简文此句就是曾子所言,《论语》中的“传习”当有所误

    不能以逻辑的缘故怀疑原文哦,因为这里所说的“逻辑”只是现代人观念上的东东。

    惟“传习”一项与简文所记的“强行”不同

    习也是强行吧,毕竟也是可以不习的。

  • 林文華 在 2008/2/23 14:48:45 评价道:第13楼

    东山铎:

    《论语·学而》载曾子之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之三省,其二(“忠谋”、“信言)已见于本简,惟“传习”一项与简文所记的“强行”不同。但“强行”又确是曾子的信念,见于《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所以,颇疑简文此句就是曾子所言,《论语》中的“传习”当有所误,因为以逻辑言之,“强行”不必受教于师,而“传习”非受教于师不可。

    杨华先生《<天子建州>礼疏》,载《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11月。)

    《論語‧學而》載曾子之言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確與《天子建州》“忠謀”、“信言”相近,這點竹簡原考釋者曹錦炎先生早已經指出了!(見竹簡原書333頁。)

    至於“傳不習乎?”和簡文“強行”不同,這本來就不須強求相同!相近的觀點在不同經籍有很多用法、文字多所差異,這在先秦典籍屢見不鮮,倒也不用說《論語》中的“傳習”有所誤,曾子在此可能只是強調要時時溫習老師所傳授之道,和簡文“強行”強調努力實踐善道不一定全同,彼此的重點有所差異!

  • 子居 在 2008/2/23 15:01:59 评价道:第14楼

    竹簡原書333頁?是指《上博六》原书不?林先生是看的书还是有电子版呀?

    东山先生手里材料也比俺多,抗议!抗议!强烈要求东山先生均贫富。

    为什么都比俺书多哎

  • 林文華 在 2008/2/23 15:33:05 评价道:第15楼

    子居:

    竹簡原書333頁?是指《上博六》原书不?林先生是看的书还是有电子版呀?

    东山先生手里材料也比俺多,抗议!抗议!强烈要求东山先生均贫富。

    为什么都比俺书多哎

    子居先生,沒錯,就是指《上博六》原書,我手邊有原書,非電子版。

  • 子居 在 2008/2/23 15:37:52 评价道:第16楼

    多谢先生相告。

    子居现在就去跟熟人打劫看看,谁有电子版的话,就横刀夺之。

  • 东山铎 在 2008/2/23 17:02:06 评价道:第17楼

    好啊,終于發現還有子居先生沒有的東東噢,大喜啊恭喜啊。

    回俺的電郵看俺怎么想法子傳過去?

     

  • 子居 在 2008/2/23 17:17:43 评价道:第18楼

    有劳东山先生,可以放网盘上,然后把链接短信给俺不?

    07年的书,宝贝啊!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