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常澤宇 :古璽辨偽一則
在 2017/12/7 18:12:46 发布

古璽辨偽一則

 

(首發)

常澤宇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安徽省銅陵市博物館編著的《銅陵博物館文物集萃》收錄了一方軍司馬印(如圖),該印邊長2.4CM,高3CM。印面爲正方形,印鈕爲一立龜,龜抬頭張嘴仰視前方,背飾渦紋,四足作爬行狀,腹下有一圓孔,印面爲白文篆書二行四字:“軍司馬印”。該印爲銅陵市文物管理局1990年徵集於銅陵市區,現收藏於銅陵市博物館。相關著錄將其年代定爲東漢[[1]],筆者在比勘同類璽印後認爲,這方所謂的“東漢龜鈕軍司馬印”,頗有些可疑之處,特舉出以求證於方家。

根據印文內容,可知其爲軍司馬之官印。軍司馬,武官名。《後漢書·百官一》:“漢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漢舊儀·補遺二卷》:“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銅印,鼻鈕,文曰印。” 目前已知傳世及出土的東漢軍司馬印多爲鼻鈕[[2]],但似未見龜鈕。又《漢舊儀·補遺二卷》云“丞相、列侯、將軍金印紫緺綬,中二千石、二千石銀印青緺綬,皆龜鈕”。所以,綜合史料記載及出土實物不難發現,漢代龜鈕印一般限用於秩級在二千石以上者。而這方所謂的“東漢龜鈕軍司馬印”,顯然與漢制不合。再者,該印龜首長而斜向上伸出印背之外,龜身背紋爲簡單地圈紋,形態又接近兩晉時期的龜鈕風格[[3]]

此外,從印文字體來看,筆劃粗肥而疲軟鬆散,毫無古印氣韻。近距離觀察發現,該印不僅製作較爲粗糙,且材質係紅銅,亦與漢晉時期的青銅用印材質不符,印之真偽昭然可判。

綜上來看,銅陵市博物館收藏的這方所謂的“東漢龜鈕軍司馬印”,當是由缺乏歷史知識與古璽常識的人,弄巧成拙而造的一方偽印。

军司马_看图王

 

二零一六年一月十日草成於銅陵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六日定稿於蕪湖

附記:小文草就後,蒙故宮博物院金石組熊長雲先生審閱指正,另承周奕鑫先生帮助,謹致謝忱!

 

 



[[1]] 銅陵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銅陵市文化局編:《銅陵文史資料第十二輯·銅都文物》,內部出版,1996年,第55頁;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安徽省志·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433頁;銅陵市文物局編:《銅陵博物館文物集萃》,黃山書社,2012年,第59頁。

[[2]] 鼻鈕軍司馬印如三—GY0337.474、三—GY0332.215、三—GY0333.1005、三—GY0329.214、三—GY0330.199,參見周曉陸主編:《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中華書局,2010年;部分瓦鈕如三—GY0334.1006、三—GY0335.1007、三—GY0336.1008,參見周曉陸主編:《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中華書局,2010年。

[[3]] 參見葉其峰:《秦漢南北朝官印鑒別方法初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3期;周曉陸主編:《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中華書局,2010年,第4546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2月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2月7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82常澤宇:古璽辨偽一則.doc

下载次数:27

分享到:
学者评论 回去再看看>>>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