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復旦中文學科建設叢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卷”《探尋中華文化的基因》(一)(二)出版
在 2018/3/10 20:34:05 发布

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卷”《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一)(二)出版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选编的《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一)、(二)于2018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平装16开,定价分别为人民币72元、42元。

【书影】

 

前言

 

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的开始,追溯起来,应当至1917年国文科的建立,迄今一百年;而中国语言文学系作为系科,则成立于1925年。1950年代之后,汇聚学界各路精英,复旦中文成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镇,始终处于海内外中文学科的最前列。1980年代以来,复旦中文陆续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1981年)、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年)、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5年)、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2014年)等新的教学研究建制,学科体制更形多元、完整,教研力量更为充实、提升。

百年以来,复旦中文潜心教学,名师辈出,桃李芬芳;追求真知,研究精粹,引领学术。复旦中文的前辈大师们在诸多学科领域及方向上,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们在学问博通的基础上,勇于开辟及突进,推展了知识的领域,转移一时之风气,而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相互之间尊重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造成复旦中文阔大的学术格局和崇高的学术境界。一代代复旦中文的后学们,承续前贤的精神,持续努力,成绩斐然,始终追求站位学术前沿,希望承而能创,以光大学术为究竟目标。

值此复旦中文百年之际,我们编纂本丛书,意在疏理并展现复旦中文传统之中具有领先性及特色,而又承传有序的学科领域及学术方向。其中的文字,有些已进入学术史,堪称经典;有也则印记了积极努力的探索,或许还有后续生长的空间。

回顾既往,更多是为了将来。我们愿以此为基石,勉力前行。

 

陈引驰

20171012

 

出版说明

本书系为庆祝“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所策划的丛书《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一套反映复旦中文百年学术传统、源流,旨在突出复旦中文学科、学术贡献的学术论文编选集。由于所收文章时间跨度大,所涉学科门类众多,作者语言表述、行文习惯亦各不相同,因此本馆在编辑过程中,除进行基本的文字和体例校订外,原则上不作改动,以保持文稿原貌。部分文章则经作者本人修订后收入。特此说明。

编辑部

201711

《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一)》目录

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及有关诸字……裘锡圭001

释甲骨文中的“役”字……刘钊014

甲骨金文旧释“[+]”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陈剑059

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与“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陈斯鹏104

释甲骨文中的“”(冲)……金赫125

卜辞“中录”补证……苗丰132

“或”字补说……谢明文136

说金文“?”及相关之字……邬可晶158

释卜缶……广濑熏雄188

战国文字中的“许县”和“许”氏……周波196

乌氏扁壶与商鞅变法前的秦国量制……葛亮206

六年冢子韩政戈补考……石继承230

楚铜贝“[+]朱”的释读及相关问题……刘刚242

汉君忘忘镜铭新研……蒋文253

从战国文字所见的类“倉”形“寒”字论古文献中表“寒”义的“滄/凔”是转写误释的产物……郭永秉270

楚竹书《周易》释“溋”之字申说……侯乃峰292

简牍人名(双名)释读札记……施谢捷301

玺印人名研究(六则)……田炜330

河南平舆出土两汉封泥拼缀十四则——兼论封泥拼缀的标准……张传官346

六十甲子衰分数术考……程少轩374

读肩水金关汉简“马禖祝辞”小札……刘娇392

唐五代韵书与敦煌文献的解读……张小艳398

魏晋南北朝石刻俗字考释……梁春胜411

编后记……416

 

《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目录

马上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裘锡圭001

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刘钊陈家宁019

“宠辱若惊”是“宠辱若荣”的误读……裘锡圭036

谈“一沐三捉发”的“捉”……刘钊 张传官046

据楚简文字说“离骚”……陈剑057

关于《老子》第一章“道可道”“名可名”两句的解释……郭永秉063

汉简所见《孝经》之传注或解说初探……刘娇085

马王堆帛书《德圣》篇研究——兼谈郭店简《太一生水》的分篇、分章及其与《老子》的关系……邬可晶100

《周易》之“有言”与出土文献中的占辞“愆”……秦倞123

古书成书与古书年代学问题探研——以出土古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中心……赵争147

据战国文字“亘、亟相混”现象校读古籍(二则)……蔡伟159

出土文献中的廷尉决事……广濑薰雄162

说肩水金关汉简、张家山汉简中的地名“赞”及其相关问题……周波175

也谈“隶首”为“九九乘法表”专名……程少轩201

文献考辨与考古成果的利用——以“瑱”注释为例……汪少华209

“魁”与“盔”——中古“名”“物”系联例释……张小艳218

编后记……234

 

编后记

1917年到2017年,复旦大学中文学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今年恰逢百年。百年历程,名师辈出,成果丰硕,桃李芬芳。《复旦中学科建设丛书》正是我们为纪念这一百年历程献上的一个礼物。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既是学校的重点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成立12年来,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本卷《探寻中化的基因》一书所编选的论文,多为中心师生在复旦工作或求学期间所作,其中不少为各位的代表性作品,是中心师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一次比较集中的展示。

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两年前的20145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时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总书记两次讲话,都提到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令人振奋。这也是我们将本卷命名为《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的缘由。

当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日益迫切的历史任务,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是本学科及本中心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复旦中文学科成立百年这一重要时刻,借《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推出之际,中心全体师生决心不忘初心,踵武前贤,砥砺前进,再创辉煌!

本卷《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的顺利出版,离不开复旦大学中文系领导陈引驰教授、朱刚教授等的策划和支持,同时要感谢中文系孙晓虹老师和中心师生的大力协助,也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辛勤付出。

编选者

201710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