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校讀一則
于業禮(上海中醫藥大學)
【摘要】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是一部探討房中養生的專著,最新整理本收在裘錫圭先生主編的《長沙馬王堆出土漢墓簡帛集成》第六冊中,其中一段頗不順暢,疑句讀不妥,本文特商榷之。
【關鍵詞】天下至道談;馬王堆;涉醫簡帛
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是一部論述房中養生保健的著作,其中有關“用八益,去七損”的論述,曾解決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七損八益”的難題。但是書文義古樸,理解不易,學者研究亦較多,雖已疏通了不少障礙,但難免仍有闕漏。今在閱讀裘錫圭先生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6)的過程中,發現其中一段文字的斷句,或可再商。
該段原文作:
“疾使內,不能道,產病出汗椯(喘)息,中煩氣亂;弗能治,產內熱;?(飲)藥約(灼)灸以致其氣,服司以輔17/28其外,強用之,不能道,產痤穜(腫)櫜(睾);氣血充贏,九譤(竅)不道,上下不用,產痤雎(疽),故善用八益、去七孫(損)18/29,五病者不作19/30 。”
乍看易解,細讀却又覺義頗難詳,如“疾使內”的“疾”字,“不能道”的“道”字,“上下不用”的“上下”等,確切所指的是什麼?似仍需一番考量。
幸而前人研究較豐,有多位學者將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今引宋書功先生所譯者如下:
“如果性生活急速隨便,不守法度,精氣不能暢通就會生病,體虛汗水不止,呼吸氣喘急促,內心煩悶而神昏意亂,若不及時治療,就會產生內熱之症。若只服食藥物或用艾灸熏約來使精氣導行,這只能輔助外力,強行用於性交,精氣還是不能通行的,會生痤癤或陰囊腫脹之類的疾病;若氣血充盈,但九竅不通,上下四肢就會麻木不仁,也會產生痤癤子和癰疽之類的疾病。所以,善於運用八益,除去七損,上述五種虛弱的疾病就不會發生。”
如此,可知宋先生是將“疾”釋為“急速”,“不能道”釋為“不能暢通”,“上下不用”釋為“上下四肢就會麻木不仁”。其實這是宋先生參考了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的意見(如帛書整理小組注:“道,通導。” )。後來學者或有爭議。如又馬先生認為“上下不用”之“上下”,系指“人體上部與下部”等 。
先來解決文義理解上的两个問題:
1.疾使內
“內”,《素問·五藏生成》:“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王冰注:“酒味苦燥,內益於心,醉甚入房,故心氣上勝於肺也。” 以“入房”釋“使內”,義甚明。“疾使”,《素問·五藏生成篇》:“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歷代注釋此句中“疾”字,義有以下三者:一、急促義,楊上善注:“脾主四支,急伇用力,四支汗出,受風所致。” 二、外疾義,高世栻注:“夫厥疝非脾藏之本病,故得之疾,猶言得之外疾……” 此說已被丹波元簡批曰:“高注牽強。” 三、過勞義,郭靄春《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曰:“它的致病原因,是由於四肢過勞,出汗后受了風的侵襲。” 今按,“疾”,義或窮盡、竭盡,與“極”同。《楚辭·惜誦》:“疾親君而無他兮,有招禍之道也。”朱熹集註:“疾,猶力也。” 董楚平先生譯註:“疾,極。”
又“極使四支”,伊澤軒裳注曰:“《脈經》使下有內字。” 察牛兵占先生主編《脈經譯註》,注曰:“得之疾使:使下廖本、朱本、張本均有‘內’字,為是。” 廖本、朱本、張本,分別是指《脈經》道光廖積性本、道光朱錫谷本和咸豐張柯重刊本。又《脈經》此條上緊接“脾脈沉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難,四肢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來而頻並”等語,按著作體例,此條或亦當涉及房內,作“疾使內”者近是。則《五藏生成篇》原文當作:“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內,四支汗出當風。”“四支”屬下,連“汗出當風”讀。
又《素問·痿論》:“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 吳昆注本,改“肝”作“疾”,未說明依據,仍需進一步考證。
2.不能道
文中兩處出現“不能道”,即“疾使內,不能道”和“強用之,不能道”,其中的“道”字,周一謀、蕭佐桃先生認為帛書整理小組意見可從,然又提出:“道又可釋為原則和法度。” 馬繼興先生則認為“道”讀為“導”,義為誘導、引導。“疾使內,不能道”,義為:“如果急速而不控制地進行房事活動,就無法使氣機通達。”
而字詞的理解當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詞義的理解,不能脫離所在的語言環境。“不能道”之“道”,從字義或通借的角度考慮,皆可得出不同的結果。從上文舉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以及周一謀、蕭佐桃和馬繼興先生等注釋即可見一斑。而聯繫到該語所在的語言環境,竊以為對於該字的理解,以上諸先生並未安。
在《天下至道談》中,“道”字出現多次,如篇題中即見。“疾使內,不能道”之上,亦有“令之復壯有道,去七孫(損)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貳其氣,是故老者復壯=(壯,壯)者不衰”等語,“道”或可理解為方法、法則。而“不能道”之語緊連其下,語義相乘,“道”字的理解應與“復壯有道”之“道”義同。《素問·上古天真論》:“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王冰注,引《老子》“物壯則老,謂之不道”,曰:“不道早亡,此之謂離道也。” “不能道”或即王冰所言“不道”之義,即不採用(養生的)方法。該段下文亦有“不道”之語,或即相類。
解決了以上問題后,再來看上引宋書功先生的譯文,又其中“……內心煩悶而神昏意亂,若不及時治療,就會產生內熱之症”等語亦頗不明,既然已經生病,按照一般理解,“若不及時治療”云云,後當連預後更差之語,即後者當表示疾病加重之義。而此處“內熱之症”顯然不比“呼吸氣喘急促,內心煩悶而神昏意亂”更為嚴重,文義扞格。
故筆者懷疑,此段疑實存在句讀問題。詳段中,“不能道”“產”等字重複出現,當是句讀的關鍵所在。“產”者,生也,因“不能道”,故生某某病。所以“產”後所連的當是所生病症,“不能道”前所連的是導致“不能道”的原因,具體到文本中,即“疾使內”;而“弗能治”則是表示結果。如此,該句就形成了“原因+行為+產病狀+結果”的句式表達。套用到文本中,便不難看出,“弗能治”一語當屬上,是“產病出汗椯(喘)息,中煩氣亂”的一種結果。“弗能治”置於語末表示結果,相似的用法如《孟子·兼愛》:“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而“產內熱”一語或屬下,義與“產病出汗椯(喘)息,中煩氣亂”並列,是“疾使內,不能道”所導致的兩種結果之一。“?(飲)藥約(灼)灸以致其氣,服司以輔其外”是對應“產內熱”的結果,是一種具體的治療方法,含“?(飲)藥”“約(灼)灸”“服司”。
如此,“產內熱”義與“產病出汗椯(喘)息,中煩氣亂”並列,則該句的整體表達方式為“原因+行為+產病狀(1)+結果+產病狀(2)+結果”。以此套用下文,“強用之,不能道”為原因+行為,“產”字之後所連的內容為產病狀,只是與上文相比,缺少結果的表達。則該段的前半部分可斷為:
“疾使內,不能道,產病出汗椯(喘)息,中煩氣亂,弗能治;產內熱,?(飲)藥約(灼)灸以致其氣,服司以輔17/28其外。強用之,不能道,產痤穜(腫)櫜(睾)。……”
該段的後半部分,即“氣血充贏,九譤(竅)不道,上下不用,產痤雎(疽),故善用八益、去七孫(損),五病者不作。”句讀上似不不妥,語義亦暢通。但據上文討論的結果,筆者以為該句與上文兩句似乎結構一致,故懷疑“不道”,實是“不能道”之省,義與上文兩句“不能道”的表達相同,當單獨斷開,“九譤(竅)”二字屬上。再套用上文梳理出的“原因+行為+產病狀+結果”句式,該句以“氣血充贏九譤(竅)”作為假設條件替換了原因,并與“強用之,不能道”一句一樣,省略了結果。“上下不用”一句,可以視為對“不道”的補充修飾,下文言“故善用八益、去七孫(損)”,“善用”與“不用”語義當相關,則所“不用”者,即未能用八益去七損。用八益去七損恰恰是“復壯有道”之“道”,“不道”亦是不能用八益無七損,所以說“上下不用”是對“不道”的補充修飾。此處之所以有這樣的表達,竊疑是採用了避復的修辭手法所致。
而如果“不用”理解為不用八益去七損,則“上下”亦不能按照前人理解為上下四肢,或身體的上部和下部 ,而應理解是代指性交行為。同篇論述“八道”,有“一曰高之,二曰下之,三曰左之,四曰右之……”等語,《合陰陽》論“十修”,亦曰:“一曰上之,二曰下之,三曰左之,四曰右之……” 故有此代指。
綜上,則該段當斷句為:
“疾使內,不能道,產病出汗椯(喘)息,中煩氣亂,弗能治;產內熱,?(飲)藥約(灼)灸以致其氣,服司以輔17/28其外。強用之,不能道,產痤穜(腫)櫜(睾)。氣血充贏九譤(竅),不道,上下不用,產痤雎(疽)。故善用八益、去七孫(損)18/29,五病者不作19/30。”
附記:本文著成后,曾得張如青、張小艷老師指正,特致謝忱!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8年10月22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8年10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 1948于業禮: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校讀一則.docx
下载次数:49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