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出版(附李學勤序)
熊長云先生著《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于2018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全書精裝16開,定價人民幣280元。
書影:
內容簡介
古代度量衡的研究,是歷史考古學中特殊而重要的門類。作者多年訪求海內外散見的秦漢度量衡器,擇其要者裒輯成冊。本書共收錄器物共計55件(組),器物年代上起戰國秦,下至三國蜀漢,絕大多數器物的圖像資料與實測數據均爲首次公佈。對相關重要器物的史料價值,《前言》中亦集中作了簡要考證。書末另附《秦漢度量衡參考量值諸家考論表》、《本書所收器物度量衡數據折算表》及研究論文兩篇,可備相關領域學者參考。
作者簡介
熊長云,四川成都人,201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導師爲王子今教授。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組,主要從事古代銘刻、度量衡與秦漢史研究。曾於《考古》《故宮博物院院刊》《文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目錄
序(李學勤)
前言
凡例
秦度量衡器
〇一 戰國秦“永齊里乙”半斗陶量
〇二 秦始皇詔銅箍殘件
〇三 秦“新蔡斗”始皇詔銅版
〇四 秦二世詔銅版
〇五 秦兩詔銅量
〇六 秦兩詔銅量
〇七 秦始皇詔殘陶量
〇八 秦始皇詔殘陶量
〇九 秦“右大廄”兩詔一石銅權
一〇 秦“禾石”始皇詔一石鐵權
一一 秦始皇詔一石鐵權
一二 秦始皇詔十六斤銅權
一三 秦始皇詔一斤銅權
一四 秦始皇詔一斤銅權
一五 秦始皇詔一斤銅權
一六 秦始皇詔一斤銅權
一七 秦“咸亭”半兩銅權
一八 秦“錘”銅權
一九 秦“六朱”銅權
漢度量衡器
二〇 西漢青玉半尺
二一 西漢建昭元年宜祿銅斗
二二 西漢“河南十升斗”銅斗
二三 西漢“河南五升平”銅量
二四 西漢“河南”殘量
二五 西漢“宮”字銅量
二六 西漢“南陵少斗”銅量
二七 西漢箕形銅升
二八 西漢卮形銅升
二九 西漢筒形銅升
三〇 西漢銅籥
三一 西漢銅砝碼八枚
三二 西漢居攝元年銅衡杆
三三 新莽始建國元年律斤衡蘭承水盤
三四 東漢骨尺
三五 東漢“酒斗平”銅斗
三六—四一 東漢藥量六器
三六 東漢銅合
三七 東漢銅籥
三八 東漢銅撮
三九 東漢銅刀刲
四〇 東漢銅方寸匕
四一 東漢銅概
四二 東漢“尚方造”銅籥
四三—四八 東漢銅檢封六器
四三 “官律所平”銅檢封
四四 “官律所平”銅檢封
四五 “日利千萬”銅檢封
四六 銅檢封
四七 銅檢封
四八 銅檢封
四九 東漢“汶江市平”鐵權
五〇 東漢光和元年大司農銅權
秦漢度量衡參考資料
一 秦昭襄王廿七年家丞□漆器銀釦
二 西漢刻度尺型器
三 西漢所氏高六寸銅燈
四 東漢執衡圖陶灶
五 蜀漢延煕十八年記重銅弩機
附錄
一 秦漢度量衡參考量值諸家考論表
二 本書所收器物度量衡數據折算表
三 秦詔銅箍殘件與秦桶量之復原——兼論桶量與斛量之更替
四 西漢居攝元年銅衡杆考
後記
序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一書的作者熊長云,出身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從王子今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我有機會繹讀這一書稿,則是經過董珊教授的介紹。長云要我爲這部書作一篇序,我近一期間事務繁多,兼以身有小恙,本來是想辭謝的,然而在披讀全書之後,驚於其內容的豐富多彩,覺得還是應該寫下幾句個人的認識,作爲向讀者的推薦。
我想講的不多,實際只有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說,熊長云的這部《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性質是一部古代文物的圖錄,而同時又是一項科研成果的專著。
如書題所明白表示,《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是將迄今尚未公佈的特定範圍的文物輯集在一起,供學術界徵引使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這部書新著錄的器物數量竟有五十餘件。大家知道,古代度量衡器,特別是具有銘文的,在過去種種載籍譜錄中儘管早有記載,但於所謂“金石”類文物之間,究竟是一個很小的門類,成書發表的更是有限。長云這部書雖是把“秦漢”時期略爲放寬了一些,上及戰國秦,下延三國蜀漢,所收新見器物爲數之多仍實足驚人。作者以數年之功,訪求有關度量衡器,足迹廣至海內外,不辭勞苦,終能達到如此規模,應該說是不容易的。
細讀《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一書的“凡例”,可知作者於訪求輯集器物材料之際,必先慎重鑒定,加以檢視測量,一切均有較嚴格的要求標準。這已經可以說是屬於研究的範圍了。書中對若干器物的說明,文字雖簡,卻包含著許多觀察研究的成果,裏面有不少創見。至於書後附錄的關於秦詔銅箍殘件和西漢居攝元年衡杆的討論,更是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這裏不必再說了。
據我所知,熊長云的學位論文《秦漢度量衡研究》業已成稿。這是通論性的著作,其間不少材料和論點正取自這部《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論文將來若能修訂出版,兩者可稱相得益彰。
我想講的第二句話是說,《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這部書屬於一種專門之學,但同時又與多種學科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前面已經說過,度量衡器是古代器物中的一個特殊門類,有著與其他器物不同的性質和功能,因此度量衡器的研究乃是作爲考古學之一分支的古器物學中的一個特殊部分,足以稱爲相當具有特性的專門之學。
度量衡器這種特殊器物的系統輯集研究,可以追溯到“文革”剛剛結束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之末。那時由國家計量總局等單位牽頭,召開了編纂《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的會議,是“改革開放”之初最著稱的學術會議之一。記得幾位年高德劭的老專家,如夏鼐先生、唐蘭先生等都出席了,這應該說是度量衡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光陰荏苒,當時承擔工作的學者大多風流雲散,至今只有丘光明先生仍在接續研究(請參看拙作《夏商周文明研究》第430頁《丘光明展覽序》),如今有熊長云的新著,真可說是空谷足音了。
古代度量衡的研究雖然是一門很狹窄的專門之學,所關涉的學科卻很多,這是由度量衡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事實上,若干學科的工作都需要度量衡的研究成果,比如經濟史的諸多方面,是人所熟知的,科技史的不少問題也是如此,有賴於度量衡研究的貢獻。
正因爲《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這部書的問世一定會得到學者們的歡迎。
李學勤
2017年3月24日
《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凡例
一、本書所錄度量衡器以時代先後爲序,在斷代框架之下,再分爲度、量、衡三類。本書所收秦詔版、銅檢封因多與量器相關,故均列於量器部分。能夠說明一時代度量衡器制的實物參考資料,別錄於後。
二、本書著錄的器物,均附有簡要的定名、出處及多角度圖片、拓片等,力求真實反映原器面貌。
三、爲保證資料的科學性,凡經編者獲見者均加以實測並記錄數據。
四、器物長度的測定,選用直尺與游標卡尺,測量數據以釐米爲單位,根據需要取一到二位小數。
五、多數量器的測定選用量筒,介質爲小米,測量數據以毫升爲單位。少數小量器使用細沙作爲介質,通過測算細沙精確重量,並參考平均密度來計算體積。
六、重量的測定,選用50公斤電子秤與2000克電子秤,測量數據以克爲單位,除大型權及轉引數據之外,重量數據均取一位小數。
七、國內外機構及海外藏家提供資料,均注明出處。此外爲編者調查所見,屬個人藏品者,不再一一注明藏所。除實測者外,凡由相關機構、個人提供的數據,亦注明來源。
八、本書圖注說明文字從簡。重要度量衡器的史料價值,在前言中擇要集中介紹,敬請參考。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