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我中心張小豔教授應邀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所作講座
在 2019/3/22 18:56:28 发布

我中心張小豔教授應邀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所作講座

 

319日下午,我中心张小艳教授应邀来到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708室,为該校研究生带来题为《谈谈“音韵”在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中的重要性——以敦煌写本为例》的讲座。

张小艳教授从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谈起,指出形和音是理解词义、通读文本的根本途径。在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形”的要素向来备受重视,“音”则容易被忽视。讲座从敦煌写本的研究实践出发,从形声字、通假字、联绵词、押韵、谐音双关五个方面,介绍了“音韵”在古籍整理研究中的作用。

张教授以“赤?”为例,结合异文和形声字的特点,根据敦煌写本与中土文献的医书记载,指出“赤?”也作“赤油”“赤游”,是小儿所患丹毒,病症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张老师以敦煌写本中“恩洽”的误释为例,从押韵角度,指出其为“恩怜”之误。她还列举了《伍子胥变文》的药名诗对答、《启颜录》中“九尾狐”的笑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汉语词汇谐音双关的魅力。

最后,张教授强调:在整理研究古典文献时,既要用眼“看”,也要用口“诵”、用耳“听”、用心来感受诗文的“音韵”,探求其中的奥妙。张老师回忆起她本科时老师留给她的“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并将这句话送给在场学子。

提问环节,不少同学和老师就敦煌写本和对音韵的运用向张教授提出问题,并就敦煌写本中的一些字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信息来源:“学术人文”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