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新書發佈會 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戰國文字詁林及数据庫建設”高端論壇順利舉行
在 2019/4/30 9:41:25 发布

《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新書發佈會

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戰國文字詁林及数据庫建設”高端論壇順利舉行

 

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

 

427日,《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新書發佈會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戰國文字詁林及数据庫建設”高端論壇在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舉行。本次發佈會與高端論壇由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中華書局、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聯合主辦。

  《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以下簡稱《集釋》)新書發佈會由著名媒體人郭一鳴先生主持,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吉林大學副校長吳振武教授,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先生,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彭玉平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曾憲通教授,增城區委常委葉鴻女士,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公報姜在忠社長先後致辭。

陳春聲教授指出,文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與生活相關的文化,這種文化具體體現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另一種文化則需要守護,需要專人經過長期的學習研究才能得以傳承,古文字就是典型代表。戰國本就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歷史時期,而新見出土戰國文獻每每會對思想史的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集釋》是中大三代古文字學人為學界奉獻的一套精品著作,它的面世必將為古文字、古文獻、古代史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吳振武教授表示,《集釋》是一部既能全面詳盡地展現前人研究成果且能充分反映當前研究水準、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大型戰國文字研究工具書。《集釋》將資料性與前沿性融於一體,主編和各分卷主編較高的研究水準使得《集釋》的準確性與權威性得到較好的保證。該書的出版必將與《甲骨文字詁林》《金文詁林》等集成性工具書配套成龍,共同構成古文字考釋成果的會典系列,成為出土文獻研究領域裏最為重要的工具書之一。

中華書局顧青總編輯在致辭中回顧了《集釋》的成書過程。《集釋》的初稿完成於2010年,隨後在中山大學古文字團隊和中華書局語言文字編輯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經過近8年的反復修訂編校,至201812月方才正式出版《集釋》正文14卷(共17冊),20191月,“索引”作為最後一卷(第18冊)最終面世。《集釋》不僅是中華書局與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優秀成果,更是與古文字學界長期精誠合作的優秀傳統在新時代的集中體現。中華書局必将長期支持古文字類圖書的出版。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表示,在暮春之際能見證一部巨著問世是一件極具文學性的事情。近年來對古文字的研究熱度在一直高漲,戰國文字從“冷門”逐漸變為“熱門”,也印證了王國維先生“古來新學問之起,大都由於新發見”的學術觀點。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字詞考釋是基礎,也是關鍵,往往也因此奠定相關學科研究的方向。《集釋》的出版堪稱是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的一項標誌性成果,也極大地便利了其他研究者對出土戰國文獻的利用。曾憲通、陳偉武兩位主編用《集釋》打通了學科之間的隔閡,為古代文學、歷史學、哲學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外,《集釋》在編纂過程中,鍛煉了隊伍,培養了大批青年人才,讓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的水準得到了整體提升。

《集釋》第一主編曾憲通教授指出,“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在2003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總經費共9萬元。至2008年結項時獲評優秀等級,隨後跟中華書局簽定了出版合同。因卷帙浩繁,至今方得告竣。《集釋》融匯了中山大學諸位編者的共同心血,同時也蒙學術界同道同行的大力支持,希望諸位學者能夠多提寶貴意見,以便他日修訂增補,更好地服務於學界。

 增城區委常委葉鴻女士在致辭中對諸位學者蒞臨增城表示歡迎並簡要介紹了增城區未來發展的規劃及其在“粵港澳”的重要位置。葉女士指出,舉辦如此重要的學術會議在增城區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會議的成功舉辦標誌著增城的文化建設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葉女士盛情邀請諸位學者今後多來增城觀光指導,感受日新月異的新增城。

姜在忠社長在致辭中表示,香港與大陸應繼續加強文化上的交流,這樣的交流可以很好地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傳統文化是我們整個民族的財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需要政府、學者、企業家、民眾的共同努力。《集釋》的出版對文獻閱讀有著極大的便利,也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瞭解有著重要的作用。姜社長再度表態,媒體一定會發揮自己的價值,成為傳承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致辭結束後,香港皇朝傢俬集團主席謝錦鵬先生為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捐贈《集釋》20套,陳偉武教授代表中大饒研院為謝主席頒發了榮譽證書。

隨後,《集釋》第二主編陳偉武教授主持了論壇環節。與會學者對《集釋》做出了積極評價,大力肯定了作者團隊淡泊勤懇的學風與默默奉獻的學術情懷。此外,與會學者還對“戰國文字詁林及数据庫建設”重大项目的開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北京大學李家浩教授認為《集釋》有編纂科學、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學術性強四大特點。《集釋》體例設計科學完備,其中正文部分打破了古文字“集釋”類著作舊有的單純以字為依託的編撰形式,對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字”與“詞”都進行了集釋;材料上,時間跨度大且搜集充分;按語部分,精要平實,提出了很多好的見解。

浙江大學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曹錦炎教授讚揚了《集釋》從“字詞”角度考察古文字,認為這極具“中文系”特點。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教授對《集釋》中個別字詞的按語加以分析,認為《集釋》按語精要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長江學者李守奎教授指出了《集釋》的多方面優點,對按語的見解做出了高度評價,並指出“工具書做好了便是學術著作”。北京大學楊榮祥教授舉了“軍”“師”兩個例子說明《集釋》對教學工作的重要作用,並對“戰國文字詁林及数据庫建設”重大项目成果充滿期待。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馮勝君教授認為,相比于甲骨文、金文材料,戰國文字材料較為分散,編寫集釋類著作實在過於困難,所以也一直未見成書。“非不能也,實難為也。”如今《集釋》出版,必將成為古文字研究者案頭必備之書。此書歷經十五年方才編成,作者團隊無私奉獻,這種情懷令人動容。

香港中文大學沈培教授指出,古文字學應重視在語言層面的研究,傳統文字編可能不太方便辭彙史等其他專業學者的使用。《集釋》注意到了這一點,可為語言文字學領域尤其是辭彙史學者帶來很大的便利。

湖南師範大學蔣冀騁教授認為《集釋》可“藏之名山”,有“嘉惠後學”的重要貢獻。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党懷興教授指出,中山大學向來是古文字研究重鎮,在曾憲通、陳偉武兩位教授的帶領下,不僅順利出版了《集釋》,還培養出一大批學術人才,實為可貴。首都師範大學劉樂賢教授對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充滿期待,認為在《集釋》基礎上,“戰國文字詁林及数据庫建設”项目必將大有可為。

吉林大學吳良寶教授認為《集釋》與《甲骨文字詁林》《金文詁林》有著同樣重要的學術價值,《集釋》促進了此類書籍體例的完備,具有相當的學術史價值。

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師範大學董志翹教授指出,《集釋》作為一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成果,已超越很多重大项目成果的篇幅,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該成果不僅可以有力推進戰國文字研究,而且對傳統文字學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香港中文大學馮勝利教授表示,《集釋》的發佈是一件文化史的大事,中國的民族自信來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學術自信。《集釋》這類書籍應當儘快實現英文化,這樣才能更好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揚。

最後,陳偉武教授對會議作了總結並向編者團隊、中華書局、蒞會學者、主辦單位以及會務人員表示了感謝。

 

 

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

2019428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