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高佳敏:《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札記四則
在 2019/8/6 13:58:23 发布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札記四則

 

(首發)

高佳敏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一、《治邦之道》

簡五:皮(彼)天下之(銳)士之(遠)才(在)下立(位)而不由者,(愈)自固以悲(怨)之![1]

整理者注 :,見於郭店簡《老子》甲本,今本作“銳”。,一說作“遠”,一說作“隱”,一說作“及”。[2]

薛培武先生結合清華簡《皇門》“亡(無)不(懔)達”之“”於今本中作“允”例,及“銳”“允”本身相通,認爲“銳”應讀“俊”。[3]

網友“哇那”從該字形的通假情況出發,提出“”可讀“遂”,訓“幽隱、隱匿”,且認爲簡文所見“銳士”“聖士”“善人”是不同的三類人。[4]

今按:

第一,簡五“”字,結合段意及《墨子》似作“隱”更合適。理由如下:此句言“在下位而不由者”,所謂“在下位”即“遠”,“不由者”即“不用者”或“不顯者,故此處釋作“隱”字,一可避免與“在下位”意義重復 ,二可與“不由者”相呼應。 “哇那”的觀點,一來引文錯誤,簡文原爲“聖士不由”“善人欲達”,且上已述“”可訓“隱”,若再將“銳士”理解爲“隱士”,文意不通。

第二,整理者據郭店簡《老子》甲本將“”釋作“銳”,先秦文獻中所見“銳士”用例如下:

1)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荀子·議兵》)

2)伏其銳士,寂若無聲。(《六韜·兵道》)

3)妄行則群卒困,強進則銳士挫。(《管子·制分》)

以上辭例中,“銳士”皆指武士、精銳部隊。先秦文獻中與此義相近的詞還有“銳兵”“銳卒”“銳師”“銳騎”等,用例如下:

1)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於牧野。(《呂氏春秋·古樂》)

2)銳卒勿攻,餌兵勿食。(《孫子·軍爭》)

3)我以銳師宵加於。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鬭志。(《左傳·桓公十一年》)

4)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衝雍門。(《戰國策·齊策一》)

此處,文章意在闡明國家合理任用人才的重要性,若理解爲“武士”,意義略顯狹隘。墨子認爲尚賢乃“政之本”,賢人可治理國家、都邑,處理政務、征收稅利、審聽刑獄等。國家的人才不會僅指武士一個群體,因此,“銳”可能是假借字,有其他含義。

文中先稱 “天下之銳士之(遠)在下位而不由者”,後又稱“聖士之不由者”,並將“聖士不由”比作“歲之不時”,故疑此處“銳士”與“聖士”所指或相同。《墨子·尚賢上》云:“是在王公大人爲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爲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墨子稱當時王公大臣的治國目標爲“三務”,即“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達成“三務”的方法是“以尚賢事能爲政”,賢良之士眾多,國家的治績就大。簡文此處與墨子這一思想相合,“銳士”“聖士”應皆爲“賢良之士”。

第三,據清華簡這一用例,可反思過去對《墨子·尚同中》“贊閱”二字的訓釋。現將原文引用如下:

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爲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既以立矣,以爲唯其耳目之請,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爲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5]

“贊”,注引《漢書·東方朔傳》:“朔自贊曰:‘臣嘗受《易》,請射之。’”顏師古注:“贊,進也。”進,有引進、舉薦之意,《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

“閱”,《太玄經·太玄圖》:“閱入庶物。”范望注:“閱,簡也。”“簡”有選擇之意,《書·冏命》:“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媚,其惟吉士。”孔傳:“當謹慎簡選汝僚屬。”

可見,以往是將“贊閱”理解爲動詞,訓“選擇”。從語法來看,句中“選擇”已是動詞,“贊閱賢良、聖知、辯慧之人”應是“選擇”的賓語。從句意來看,若“贊閱”訓“選擇”,文意重復。故而,“贊閱”應做其他解釋。“閱”可通“銳”,據《呂氏春秋·審時》:“後時者,莖葉帶芒而末衡,穗閱而清零。”許集釋引畢沅曰:‘閱,《亢倉子》作銳。’綜上,“贊閱”應與“賢良、聖知、辯慧”一樣,爲形容詞,“贊閱”之人,即“銳士”。

簡九-簡十:母(毋)咸(感)於(令)色以還心, (稱)亓()行之厚泊(薄)以吏(使)之,則□□□母(毋)從(縱)欲以 (枉)亓()道, ()()之以 (功)。[6]

整理者注:還心,即縈繞于心。《左傳》襄公十年“還鄭而南”,杜預注“繞也”。[7]

羅小虎先生指出“還心”在古文獻多表示“歸還、歸去之心”,且“營”“還”二字在古書中存在異文,故認爲簡文中“還”可釋爲“營”,“營心”即指心裡迷惑。[8]

今按:

第一,“還”字釋讀從羅小虎先生的意見,讀爲“營”,訓迷亂、惑亂。從語音講,“還”古音在匣紐元部,“營”在匣紐耕部。王念孫《讀書雜志》:“營與還古同聲而通用。”《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夫二子營君以邪,公安得知道哉。”吳則虞集釋:“孫星衍云:《說文》:‘?,惑也。’‘營’與‘?’聲相近。”

第二,句中有闕文,即“……,則□□□母(毋)從(縱)欲以(枉)亓()道, ()()之以 (功)。”今從網友“汗天山”的意見[9],重新斷句作“……,則□□□。母(毋)從(縱)欲以 (枉)亓()道, ()()之以 (功)。”此句的前後簡文中,都是“毋……則……”的句式,“毋”後面是需要避免的情況,“則”後面是避免帶來的結果,如“民改”、“百官敬”、“ (患)不至”、“身(信)長”、“下不敢上”、“眾不(賤)”、“請(情)可智(知)”等。由此,“則□□□”應是“母(毋)咸(感)於(令)色以還心, (稱)亓()行之厚泊(薄)以吏(使)之”的結果,句子應在 “母(毋)從(縱)欲”處斷開。

將“還”釋爲迷惑,是“感於令色”導致的一種消極結果。在下文中,“縱欲”導致的消極結果是“枉其道”。依整理者的解釋,“還心”是一個中性的描述,不像“枉其道”一樣是消極結果。

簡一七:古(故)興善人,必?(熟)(問)亓行,(焉)雚()()  (), (焉)聖()()  ()[10]

今按:

整理者此處將“?”作“熟”。後網友東潮認爲 “?”可與“篤”通假,並指出郭店簡中“?”記録“篤”用例頗多,“篤問其行”亦符合古書用語用字習慣。[11]

筆者贊同東潮將“?”釋作“篤”的意見,在此將進一步論述“篤”的具體含義。從語音來看,《說文·亯部》:“?,厚也。从亯,竹聲。讀若篤。”段玉裁注:“?、篤,亦古今字。”從語法來看,“?”在“問”之前,作副詞修飾動詞“問”。《禮記·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問”之“篤”與“篤行之”中的“篤”同義,即切實、專心。

 另,句中“焉”字,可訓爲乃,《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起,焉能治之。”王引之云:“言知亂之所自起,乃能治之也。”孫詒讓:“焉訓乃。”

“貌”於句中應指儀態。《穀梁傳·桓公十四年》:“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范甯集解:“貌,姿體;形,容色。”《墨子·尚賢中》:“夫無故富貴、面目佼好則使之,豈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12]墨子主張要親近有“義”之人,如果因爲血緣、美色等因素登上高位,是不利於國家的。簡文中的“善人”作爲賢才的一種,亦符合此標準。如此,句中“貌”不宜理解爲容顏,當訓儀態、儀容。

綜上,此句文意可理解爲:若想起用善人,必須切實地詢問其言行舉止,如是就要觀察他的儀容舉止,聆聽他的言談。已經聽聞了他的言談,便試探性地給予一個官職,以考察他的能力。如果考察合格,再以之佐身相家。

二、《心是謂中》

簡一: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爲(相),心是謂中。[13]

今按:

賈連翔先生將此句重新斷讀爲“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爲(相),心是謂中。”并在斷讀基礎上將句中的三個“中”字依次訓爲“內”、“中心”、“感情”,[14]恐非。

若按賈先生的理解,整句文意爲:內心處於身體的中心,相當於君主,目、耳、口、肢四者輔佐心,心指感情。如此解釋,似顯牽強。首先,句讀作“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句子顯得冗長,“中處”已經說明心是處於身之中的,後再有“身之中”,則重複啰嗦。其次,“心是謂中”是對前文的總結,這個“中”理應是一個抽象概念,不宜作“感情”理解。當然,這個抽象概念是由前文的具體方位(即心在身體之中)推演出來的。最後,後文將“心”比作“君”,若“心是謂中”的“中”意爲“感情”,則與後文的“君”差之遠矣。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北京:中西書局,2018年,第136頁。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北京:中西書局,2018年,第140頁。

[3] 參看清華八《治邦之道》初讀67樓“心包”說,武漢大學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57&extra=page%3D1&page=720181120日。

[4] 參看清華八《治邦之道》初讀121樓“哇那”說,武漢大學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57&extra=&page=132019512日。

[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7879頁。

[6]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北京:中西書局,136頁。

[7]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北京:中西書局,第141頁。

[8] 參看清華八《治邦之道》初讀41樓“羅小虎”說,武漢大學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57&extra=&page=520181119日。

[9] 參看清華八《治邦之道》初讀120樓“汗天山”說,武漢大學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57&extra=page%3D1&page=12201959日。

[10]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北京:中西書局,2018年,第137頁。

[11] 參看清華八《治邦之道》初讀67樓“東潮”說,武漢大學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57&extra=page%3D1&page=720181120日。

[12]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55頁。

[13]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北京:中西書局,第149頁。

[14] 賈連翔:《〈心是謂中〉中的“身命”及相關問題研究》,《“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54頁,2018111718日,北京。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9年8月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9年8月6日

点击下载附件: 2013高佳敏:《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札記四則.docx

下载次数:90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