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先生《戰國銘文分域研究》出版
我中心副教授周波先生著《戰國銘文分域研究》于2019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精裝16開,定價人民幣98圓。
本書是“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叢書”之一種,是最近十年來有關戰國銘文研究成果的匯集,內容涉及戰國文字的分域理論研究、諸系銘文的釋讀及相關史地、制度等問題。在戰國銘文的分域研究方面,除了探討戰國文字在字形寫法(包括結構)及用字上存在的較爲普遍的地區性差异之外,重點討論了當時各國各系內部也存在的“文字异形”現象,並作了系統地考察和梳理。在戰國文字的區系研究方面,則分齊魯文字、三晋文字、楚系文字、燕文字,對相關疑難銘文的釋讀及其相關歷史、地理、制度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書影
目錄
前言 001
綜論篇
第一章 戰國“文字異形”問題的學術史考察 003
第一節 從兩系説到五系説 003
第二節 學界對戰國“文字異形”説的認識 010
第三節 關於戰國“文字異形”内容的討論 016
第二章 戰國同系文字中用字不同的現象 023
引言 023
秦文字中用字不同的現象 025
楚文字中用字不同的現象 041
齊文字中用字不同的現象 076
三晋文字中用字不同的現象 090
燕文字中用字不同的現象 105
第六節 總結 112
附表:戰國同系文字中用字不同現象一覽表 118
齊魯文字研究
第一章 齐魯系銘文研究 139
引 言 139
第一節 庚壺“邎”字補説 140
第二節 説宣子孟姜壺的“比”字 143
第三節 説鮑子鼎的“其獲之男子” 147
第四節 邾大司馬戈補説 153
第五節 説“莒之造戈”及其相關問題 156
第二章 説幾件宋器銘文並論宋國文字的域别問題 160
引 言 160
第一節 説幾件宋器的考訂及銘文的釋讀問題 167
第二節 宋國文字形體、用字習慣考察 180
第三節 宋國文字應屬齊魯文字 188
三晋文字研究
第一章 安邑下官鍾、滎陽上官皿銘文及其年代補説 195
第一節 安邑下官鍾、滎陽上官皿銘文及其制度問題補説 195
第二節 再論鍾、皿校量銘文的紀年問題 204
第二章 説梁十九年鼎銘文及其相關問題 210
第一節 説“亡智眔嗇夫”銘文及相關制度問題 210
第二節“于玆,多鬲(歷)年萬不(丕)氶(承)”銘文補説 221
第三節 説中山王方壺的“卲皇功”、“明之于壺” 224
第三章 中山器銘文研究 230
第一節 釋中山王鼎的“慎”字 230
第二節 中山王方壺銘文新釋 233
第三節 “”字補説 239
第四章 戰國文字中的“許”縣和“許”氏 249
第一節 關於“吂(或作)”、“(或作邙)”釋讀的討論 249
第二節 “許”之釋讀及其相關問題 254
第五章 戰國韓地名“皋落”、“上皋落”考證 259
第一節 上皋落戈銘文補正 259
第二節 韓地名“皋落”、“上皋落”考證 263
第六章 三晋兵器銘文校讀 269
第一節 説二年州令戈的“命”字 269
第二節 説竹左庫劍的“竹” 272
第三節 説五年寍令戈的“寍”及十六年寍壽令戟的“寍壽” 277
楚系文字研究
第一章 試説徐器銘文中的官名“釐尹” 283
第一節 關於、釋讀的討論 283
第二節 “釐尹”之釋讀並論徐國的官制問題 288
第二章 説楚地出土文獻中的“”與“蓬” 295
第一節 楚文字中的“”及其討論 295
第二節 里耶秦簡中的“蓬”及其討論 297
第三節 楚、秦“”、“蓬”的地望及相關問題 299
燕文字研究
第一章 郾王職壺銘文及所涉史實、年代問題補説 305
第一節 郾王職壺銘文新釋 305
第二節 壺銘所涉史實、年代問題補説 314
第二章 試釋燕國銘文中的“伐” 322
第一節 以往舊説及其檢討 322
第二節 “伐”之釋讀及其相關問題 326
引書簡稱 331
參考文獻 333
後記 368
後記
小書是我最近十年來有關戰國銘文研究的彙集。這些内容或與戰國文字的分域理論相關,或討論諸系銘文的釋讀及相關的歷史、地理、制度等問題,便考慮以《戰國銘文分域研究》爲題,統轄爲一書。
本書的大部分章節,以往都曾發表過,此次整合爲一書又據新出資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對之有不同程度的修訂。以下按章節順序將先前發表的論文羅列如下:
《戰國“文字異形”問題的學術史考察》,延世大學人文學研究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文字與解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中西書局,2015年。
《齊魯系銘文研究(五題)》,朴慧莉、程少軒編:《古文字與漢語歷史比較音韻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説幾件宋器銘文並論宋國文字的域别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安邑下官鍾、滎陽上官皿銘文及其年代補説》,《復旦學報》2017年第3期。
《三晋梁十九年鼎及中山王方壺銘文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中山器銘文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2010年。
《戰國文字中的“許”縣和“許”氏》,《古文字研究》第28輯,2010年。
《戰國韓地名“皋落”、“上皋落”考證》,《古文字研究》第31輯,2016年。
《戰國魏器銘文研究二篇》,《古文字研究》第29輯,2012年。
《戰國兵器銘文校讀(二則)》,《古文字研究》第32輯,2018年。
《試説徐器銘文中的官名“賚尹”》,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2010年。
《説楚地出土文獻中的“奉”與“蓬”》,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西書局,2017年。
《郾王職壺銘文及所涉史實、年代問題補説》,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試釋燕國銘文中的“伐”》,《中國文字研究》第28輯,2018年。
其中第一章《戰國“文字異形”問題的學術史考察》、第二章《戰國同系文字中用字不同的現象》,原是我的導師裘錫圭先生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戰國文字及其文化意義研究”(批准號:06JZD0022)的部分章節。其中後者初稿完成於2013年,以往並未公開發表。這之後,新資料和新成果層出不窮,因而在收入本書時又對舊稿進行了較大程度的增補、刪改。
本書不少内容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的延續或補充,部分章節從篇題設定到具體寫作都是在我的導師裘先生的指導下完成的。可以説我在科研道路上往前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裘師的教誨和幫助。每一次當我拿着大字加粗版的文稿交給裘師看,或者在仔細準備後將論文大意念給裘師聽時,他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小到錯字、語病,文章的前後照應;大到觀點和結論,甚至謀篇布局,無不給出具體而切實的指導意見。有時候,裘師可以在我念過一遍後,便能十分敏鋭地指出我文中的不足或問題。有時候,裘師在看到我發表的文章後,仍會一一圈點出我文中的各種問題,並且告訴我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新的資料,哪些地方論證方面還有毛病,或者告誡我其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以後應多加注意。裘師的批評和指導,也讓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或引以爲戒,或以勤補拙。
這十年間,除了裘師之外,拙著寫作還得到了我的老師李天虹、陳偉、晏昌貴等先生的鼓勵、指導和幫助。李天虹先生、陳偉先生是我走向古文字研究的引路人,陳偉先生、晏昌貴先生在戰國秦漢史、歷史地理學研究方面對我的指導尤多,我一直感念於心。師母董岩女士及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諸位老師劉釗先生、汪少華先生、施謝捷先生、陳劍先生等,他們或在生活中給予關心關愛,或在科研、工作中給予很大的指導和幫助,讓我很榮幸能身在中心這個温暖的大家庭。拙著有些篇章還曾得到中心諸位師友及吴振武、黄德寬、董珊、吴良寶、顔世鉉、周亞、湯志彪、孫剛、李春桃、馬孟龍、葛亮、傅修才、郭理遠、徐世權、陳曉聰等諸位師友的幫助及指正,使我避免了不少疏失。完稿後,中心學生孫超傑、袁廣華幫我細校一遍,糾正了部分行文方面的問題。謹此一併向各位師友致以衷心的感謝!
感謝中心主任劉釗老師及諸位老師慨允將小書列入中心出版計劃並資助出版。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六編室顧莉丹女士盛情邀稿和鼎力幫助,責任編輯姚明輝先生精心編校,没有他們細緻用心的編輯工作,小書是不可能如此順利出版的。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妻子這些年來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讓我能有相對較多的時間投入到科研中,這本書也是獻給我家人的一份小小的禮物。
周波
2019年7月4日書於光華樓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