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蔣文女士《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文本的校勘和解讀》出版
在 2019/11/19 16:06:34 发布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文本的校勘和解讀》出版


 

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博士叢書,蔣文著《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文本的校勘和解讀》於20198月由中西書局出版。全書平裝16開,定價58元。

 

   

 

 

内容簡介

 

本書對歷代尤其是清末以來的研究者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讀今本《詩經》的成果作了較全面的總結和分析。全書共分爲: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辨明《詩經》某字之讀法、弄清《詩經》字詞意義等幾個方面,全面搜羅例證,並條分縷析,既有對成功例子的分析、總結和補充,又有對反面例子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礎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讀《詩經》的創見。

 

作者簡介

 

蔣文,198612月生於安徽蕪湖。復旦大學漢語言專業學士、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博士後。現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爲先秦秦漢出土文獻、上古漢語詞彙訓詁。在《中國語文》《文史》等刊物發表論文、譯作多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對《詩經》字詞研究的重要價值

第二節  本書涉及的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材料的説明

第三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進行《詩經》文本校勘和解讀的研究史述要

第四節  兩個關鍵概念的説明

(一)關於“《詩》無達詁”

(二)關於“字”、“詞”之别

 

第二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

第一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證實或補證前人校改今本《詩經》文字的正確意見

(一)“歌以訊之”之“訊”當爲“誶”之訛(含“執訊”之“訊”不當爲“誶”之訛)

(二)“往近王舅”之“近”可能爲“?”之訛

第二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證明前人某些校改《詩經》文字的意見實係“以不誤爲誤”

(一)“克順克比”、“比于文王”之“比”不當爲“从”之訛

(二)“駿惠我文王”之“惠”不當爲“疐”之訛

(三)“貳”不當爲“貨(忒)”之訛(含“不僭不賊”之“賊”可能爲“貨[忒]之訛)

(四)用爲虚詞的“止”不當爲“之”之訛

(五)“三壽作朋”之“作”不當爲“亡”之訛(含“無競維人”之“無”不當爲“乍[作]”之訛)

第三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的新嘗試

(一)“戎有良翰”之“戎”可能爲“我”之誤字

第四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時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第三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辨明《詩經》某字之讀法

第一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啓示我們在《詩經》某字和當時語言中的某詞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繫,從而得到前所未見的新解讀

一、前人成果舉要

(一)“不遐有佐”之“佐”當讀爲“差/左”(含《詩經》“不遐”、“不瑕”之“遐/瑕”與金文“不叚”之“叚”記録的是同一個詞)

(二)“體無咎言”之“言”當讀爲“愆”

(三)“畏此罪罟”、“罪罟不收”、“天降罪罟”之“罟”當讀爲“蠱”(含“烈假不瑕”當讀爲“厲/癘蠱不遐”)

(四)“惠于宗公”之“公”當讀爲“功”(含“肇敏戎公”之“公”當讀爲“功”)

(五)“甘與子同夢”之“甘”當讀爲“敢”

(六)其他(“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之“右”即甲骨祭名“又”;“既阻我德”當讀爲“既沮我值”;“曷惠其寧”、“駿惠我文王”之“惠”即甲骨虚詞“叀”;“職思其X之“職”當讀爲“式”;“眉壽”之“眉”當讀爲“彌”;“土田附庸”之“附”當讀爲“僕”)

二、我們的新嘗試

(一)“月離于畢”之“離”和“雉離于羅”、“鴻則離之”、“魚麗于罶”之“離/麗”記錄的是同一個詞

(二)“振古如兹”之“振”可能讀爲“夐”

(三)“無貳無虞”之“虞”可能讀爲“嘩”

第二節  先秦秦漢岀土文獻啓示我們《詩經》某字當讀爲某詞,從而幫助我們取捨舊説、理解故訓

一、前人成果舉要

(一)“俾爾彌爾性”之“性”當讀爲“生”,理解爲“生命”(含:“彌”當訓“終”;“眉壽”之“眉”當讀爲“彌”;“似先公酋”之“酋”當讀爲謀猷之“猷”)

(二)“有兔爰爰”之“爰”的本字是“??”,故可訓爲“敏疾”

(三)“禄爾康矣”之“”的本字是“祓”,故可訓爲“福”

(四)其他(“薄”、“鋪”當讀爲“搏”;“龍”當讀爲“寵”;表“樂”義的“衎”當讀爲“侃”;“以介XX”、“介爾XX”之“介” 當讀爲“匃”;“具禍以燼”之“燼”當讀爲“盡”;“陟降厥士”之“士”當讀爲“使/事”

二、我們的新嘗試

(一)“殿天子之邦”之“殿”的本字是“奠”,故可訓爲“鎮”、“定”

 

第四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

第一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的已有成果

(一)“肇敏戎公”之“肇”當訓爲“敏”

(二)“克咸厥功”之“咸”當解爲“事畢”

(三)《詩經》中部分“以”當解爲“帶領”

(四)“不競不絿”之“絿”意思與“柔”相近

(五)其他(“福履”之“履”確可訓爲“祿”;“敦商”、“鋪敦”之“敦”訓爲“迫”、“伐”;“雨無正”之“正”義爲“合適”、“適當”;《詩經》一些“率”當改解爲範圍副詞;某些舊訓爲“順”的“若”當改訓爲“善”;“何天之休”、“對揚王休”之“休”當爲名詞,理解爲“蔭庇”、“庇佑”;“不遲”當解爲“不耽擱”、“不延遲”;《敬之》諸句理解;“惠而好我”之“惠而”即“惠然”;“不廷”指不朝;“舍命”猶“致其君命”;“暴虎”指徒步搏虎;“文人”、“神”可指祖先;“公姓”之“姓”、“友生”之“生”指族人;“應侯”爲人稱)

第二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的新嘗試

(一)“聿懷多福”之“懷”可能應理解爲“接受”

(二)“予懷明德”之“懷”可能應理解爲“感懷”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本書的底稿是我2016年夏通過答辯的同名博士論文。此次出版基本保持了原貌,除第二章刪去了一小節外,沒有作太大改動,只在局部進行了一些補充和調整,原論文細節方面的種種錯誤亦已盡力修正。

這本小書篇幅不長,甚至可以說略顯削薄,不過卻有三點“長”處:一是標題長,雖然擔心這個標題能否順利擠入局促的書脊中,但從表意準確的角度考慮,沒有勉強再作簡省。二是目錄長,本書是由一個個具體的《詩經》字詞理解問題支撐起來的,我希望讀者在翻閱目錄時就能瞭解到本書究竟涉及了哪些問題,於是目錄就變成了現在這番面貌——它其實兼具索引的功能。三是部分注釋長,對於《詩經》這樣的文本,任何一個字詞背後都是一部漫長複雜的注疏史,本書嘗試作了一點搜羅舊注、理清脈絡的工作,爲避免在正文中喧賓奪主,這部分內容大多被放進了注釋中。

能夠完成博士論文,並以此爲始開啟自己的職業研究生涯,我對命運心存感激。除了歷史的進程、個人的努力外,當然離不開各位師長的幫助。

首先,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導師陳劍老師。本書中展開論述的例子有近三十則,其中絕大部分都由陳老師進行過具體的指導。我在動筆前常向陳老師求證思路正確與否,在撰寫遇到困難時也總是向他求助,陳老師或指出我邏輯的漏洞,或提醒我注意遺漏的材料,或爲我揭示正確的思考方向,甚至直接提示應該撰寫的案例。博士論文初步完成後,陳老師審閱了全文,除了補充例證和材料、修改行文表述外,還校出了很多文字、格式、引文、標點的錯誤。陳老師對我的指導和幫助當然遠遠不止一篇博士論文。十三年來,他參與了我的人生,更塑造了我的學術生命。

我還要特別感謝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張金耀老師。本科二年級時我選修了張老師開設的《詩騷精讀》,他的本業雖然是古代文學,卻極爲關注出土文獻研究,課上介紹了不少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詩經》的成果。因爲這門課的關係,我第一次閱讀了《澤螺居詩經新證》《詩經古義新證》等名作。本書中討論的一些問題,例如于省吾先生關於《詩經》中部分“止”是“之”之訛的意見,最早也是從這門課上得知的。如果不曾遇見張老師,一定不會有現在的這本書。

另外,我想感謝夏含夷老師。在確定以《詩經》爲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之後,我曾爲如何找尋切入點、如何搭建框架苦惱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夏老師曾多次和我討論,促使我最終下定決心以現在這樣最平實直接的方式展開寫作。從他那裡,我接觸到了西方關於《詩經》的研究,這些學習體會有一小部分反映在了本書中。此外,關於如何成爲一名學術工作者,我從他身上也學到了很多。

除以上三位外,還要感謝王瑜楨小姐、陳絜先生、范常喜先生、季旭昇先生在我博士論文撰寫過程中所提供的資料説明;感謝吳振武、吳良寶、馮勝君三位明審老師,兩位盲審老師,以及參與我答辯的黃天樹、董蓮池老師;感謝中西書局的孫夏夏、田穎兩位編輯對小書的辛勤付出。當然,還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各位師長,他們不僅爲我的博士論文提供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多年來也給予了我許多支持和幫助。

有人說,博士論文是初出茅廬的學者獻給學界的第一份見面禮,但願我的這份見面禮不至於過分寒酸。關於未來,我希望能從一名當代出土文獻研究者的視角出發,完成一部屬於自己的《詩經》注本,雖然這大概終究是一件耗費一生卻泯然無痕的事情。

 

蔣文  

2019年春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