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乃峰教授《逐狐東山——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集》出版
山東大學文學院侯乃峰教授所著《逐狐東山——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集》近日即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平裝16開,定價人民幣68圓。
書 影
《逐狐東山——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集》
作者:侯乃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碼:256頁
開本:平裝16開
定價:68圓
ISBN:978-7-5325-9511-2
內容簡介
本書爲作者從已刊發的論文中,選擇32篇較爲重要者結集出版,涉及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文獻、古文字等方面的研究。題目“逐狐東山”出自《焦氏易林》,取義於在校讀古代典籍文獻(含出土文獻)時若想有所發現猶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艱難。論文集仿《莊子》編排體例,總體上分成“內篇”(以戰國簡帛考證和傳世典籍校讀之文爲主,結論可信性較高者)、“外篇”(學術性論文,但論證過程稍顯薄弱,結論或有可商者)、“雜篇”(書評、雜論之類)三部分。每部分所選入的文章大致按照發布的先後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侯乃峰,男,1979年生,山東郯城縣人。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先秦兩漢出土文獻(側重戰國簡帛文獻)和古文字研究(涉及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戰國簡帛文字等),兼及先秦兩漢傳世典籍的研究。現已出版專著《〈周易〉文字彙校集釋》(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上博楚簡儒學文獻校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目 錄
内篇
説楚簡“夃”字
楚竹書《周易》釋“”之字申説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説
上博藏竹書《吴命》“先王姑婡大巸”考辨
《周易·姤卦》“金柅”考辨
《大學》“彼爲善之”解
《上博(七)·鄭子家喪》“天後(厚)楚邦”小考
《天子建州》禮學字詞疏證三則
讀清華簡《説命》脞録
據新出楚簡校讀《論語》一則
楚簡文字“減體象形”現象舉隅———兼談楚簡“汩”字
《赤鵠之集湯之屋》的“赤鵠”或當是“赤鳩”
讀上博楚竹書雜志
談“腸”論“腹”兼釋甲骨文中用爲“孚”之字
清華簡《程寤》篇句讀商兑一則
新見魯叔四器與魯國早期手工業
《山海經》勘誤一則
也説清華簡《赤鳩之集湯之屋》篇的“洀”
戰國文字中的“阜”
外篇
秦駰禱病玉版銘文集解
竹書《周易》“”字補考
上博(五)幾個固定詞語和句式補説
鮑子鼎銘文補説
齊國故城發現的石磬銘文釋説
《老子》“如嬰兒之未孩”解
由魯國厚氏諸器談金文“厚柲”之義
清華簡《保訓》篇“命未有所次”解義
古文字中的“助”字補説
讀上博(九)脞録
讀清華簡(伍)雜志
雜篇
讀《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瑣言
一“孔”之見———小議于省吾先生對“螺孔”的理解
附:作者已刊發稿件篇目
後記
後 記
之所以編輯出版這本論集,主要是因爲欠諸位師友的“書債”太多,冀望藉此償還一二也。論集的題名,典出據傳是西漢易學家焦延壽所撰的《焦氏易林·蒙之蠱》:“逐狐東山,水遏我前。深不可涉,失利後便。”摒除其中的易象因素,專就字面文辭而言,取義於在閲讀古代典籍文獻(含出土文獻)時,若想有所發現,猶如在山中追逐捕捉狐狸那般艱難。
個人接觸古代典籍文獻,最早可追溯到高中時期。當時無知者無畏,以“不過是認得兩個字”的水平,試圖讀懂中國最爲古老的經典《周易》,結果可想而知。後來機緣巧合進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領域,仰賴諸位師友扶植提携,在這方面略知皮毛,更感到此領域之艱深。以個人駑鈍之資質,涉足此莫測之領域,舉步維艱之情景,歷歷在目。讀到《易林》中的詩句,於我心有戚戚焉,故取用“逐狐東山”題名,言創獲之不易也。然於宵旰之間,興之所至,苟有一日用其力時,偶能孜孜,千慮一得,也有幾篇稿件正式刊發。檢點已刊發的稿件,截至2018年底,所得篇目,請見前文所附。
由前附刊發論文目録可見,個人涉及的領域主要包括這麽幾個方面:易學、古文字考釋、出土文獻的釋讀、傳世先秦兩漢典籍的校讀。先後歷程大致是:以易學肇基,由釋讀先秦兩漢出土文獻出發,兼及古文字考釋,遂連帶校讀同時期的傳世典籍。總體範圍不出中國古代史前半段即先秦兩漢時期的典籍文獻(側重出土文獻),本次結集選入的稿件又大多屬於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方面,故以“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集”爲副書名。
此次結集,共選入32篇稿件,其中在刊物上正式刊發的有30篇,另有兩篇在學術網站上發布過。論集的編排仿《莊子》體例,分成“内篇”(結論可信度個人感覺稍高者)、“外篇”(雖屬學術性論文,但材料證據較少,論證過程稍顯薄弱,結論或有可商者)、“雜篇”(書評、雜論之類)三部分。每部分所選入的稿件大致按照發布的先後順序排列,儘量保持發表時的原貌,僅作了一些形式方面的統一。即便是早期發表的稿件中比較稚拙的文字,也一仍其舊,不加改動。遇有文字或表述錯誤,徑自修改,不予説明。只是在遇有後來經研究證明有問題或錯誤的説法(或者其他需要交待的事項,如增補原稿中没有的文句),才於相應内容之後或稿件末尾添加“【編按】”予以説明,以免以訛傳訛,貽誤他人。有幾篇稿件在正式刊發時,由於版面或格式的需要而稍有删節,若手中留有底稿,則據底稿收入。因底稿中保留的文字對整體文意影響不大,爲避免行文煩瑣,不一一注明。
感謝諸位師友多方教導指正,才有了這本論集中的幾篇稿件。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顧莉丹女士從中斡旋,責編姚明輝先生認真負責,才有了這本論集的最終出版。此外,還要感謝提供發表渠道的諸家刊物和學術網站以及負責拙稿編校工作的諸位編輯先生,正是有了他們耐心細緻的工作,才使得拙稿避免了不少錯誤,也使得此次結集更加順利。
最後還要説明,學術研究所獲得的結論,有不少都是階段性的。此次結集所選入的稿件中的某些説法,或許也會存在疏漏甚至紕繆,尚祈博雅方家不吝賜教,在此先行謝過。
侯乃峰
2018年歲末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