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慰祖璽印封泥與篆刻研究文選》出版
上海博物館孫慰祖先生的學術文集《孫慰祖璽印封泥與篆刻研究文選》已經于2019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上海博物館“學人文叢”的第一種,全書精裝16開,定價人民幣358圓。
《孫慰祖璽印封泥與篆刻研究文選》
作者:孙慰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12月
裝幀:精装16開,全彩
頁數:736頁
定價:358圓
內容簡介
孫慰祖先生長期致力於璽印、封泥和印學的研究,成果卓著,影響深遠,本書全彩印刷,收録孫先生自選論文49篇,分爲璽印研究、封泥研究和篆刻史研究三部分,基本囊括了作者在相關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孫慰祖,别署可齋。1953年2月生,上海市人。
現爲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副秘書長兼印學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長期致力於中國印史研究,對於歷代璽印、封泥、篆刻文物的斷代辨僞與資料整理頗多創獲。在利用印章文字展開古代官制、歷史地理與藝術研究方面,形成了中外專業領域内具有突出影響的成果體系。出版專著、編著及作品集41部。主要代表著作有《兩漢官印匯考》《中國古代封泥》《唐宋元私印押記集存》《孫慰祖論印文稿》《可齋論印新稿》《可齋論印三集》《可齋論印四集》《陳鴻壽篆刻》《中國印章——歷史與藝術》(中、英文)《歷代璽印斷代標準品圖鑒》《隋唐官印研究》(合作)《汪關篆刻集存》(合作)等。
目 錄
楊志剛:沉潜弘毅,走向未來(代序)
璽印研究
3 關於璽印起源研究的思考
16 古璽印斷代方法概論
47 漢印論——《中國篆刻全集·漢代卷》代序
71 西漢官印、封泥分期考述
104 “朱廬執刲”銀印的賜主與受主——兼議“朱廬”“珠崖”之辯
120 西晋官印考述
139 讀印札記兩則
145 從“皇后之璽”到“天元皇太后璽”——陝西出土帝后璽所涉印史問題散議
150 漢唐璽印的流播與東亞印系
178 鈐朱時代與官印改制
186 《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注釋校勘
193 隋唐官印研究的新認知
233 隋唐官印體制的形成及其主要表現
252 日本早期文書上所鈐官印管窺
263 唐代私印鑒别初論
275 北宋私印鑒别初論
298 新收《閣帖》所見兩宋印迹考
304 元八思巴字私印研究
316 上海出土元明印章的印學思考
332 從考古發現資料看石章時代的開啟——兼論中國印章形態轉變的歷史契機
341 簠齋印事七題——關於《十鐘山房印舉》和《封泥考略》
364 新見明“沈潤卿刻譜”考——兼論《漢晋印章圖譜》與《吴孟思印譜》
369 學人會館日志——臺北故宫博物院訪學記
封泥研究
391 古封泥述略
412 封泥的斷代與辨僞
443 新出封泥所見秦漢官制與郡縣史料—兼論封泥分型的意義
464 官印封泥中所見秦郡與郡官體系
472 浙江、江東、江南爲秦郡説
476 “邸丞”辨
478 新出汝南郡秦漢封泥群研究
495 臨淄新出西漢齊國封泥研究
514 漢樂浪郡官印封泥的分期及相關問題
537 新出封泥所見王莽郡名考
547 馬王堆三號墓墓主之争與利豨封泥的復原
篆刻史研究
555 汪關研究三題
579 鄧石如篆刻四題
588 董洵研究
599 關於巴慰祖父子的篆刻風格——兼談歙派印風
603 跋涉在仕途與藝術之間——陳鴻壽行略與藝事考
631 徐三庚印風的形成及其特色——《徐三庚印譜》代序
634 吴昌碩篆刻創作的代刀現象
649 論黄士陵——《黄士陵印譜》代序
652 黄士陵戊寅印屏雜記
656 松丸東魚的篆刻世界
663 小林斗盦的古典理想及其當代意義
670 清代竹印三題
684 鑒印札記
692 近現代海上篆刻家群體的遞承與經濟生活——海上篆刻史之一章
714 1949—1976年上海篆刻藝術的存在與印人群體的轉型
737 後記
楊志剛:沉潜弘毅,走向未來(代序)
極簡地説,博物館是這樣一種機構:她以文物(遺産)的典藏、保護、研究爲基礎,以展覽爲核心公共産品,以教育傳播和賦能社會、提升文明爲追求。她是一個公益的服務窗口,也是文教和科研部門。
衆多的博物館中有這麽一類——我稱之爲“研究型”博物館,其特點是,研究工作占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成爲博物館進步的重要驅動力。
上海博物館六十七載的發展歷程,不斷地實現創新和超越,在世界範圍内成就了很高的美譽度。這與她作爲研究型博物館的恒久努力,密不可分。
編輯上海博物館“學人文叢”,旨在從一個側面呈現本館的學術積累、傳承發展和創新突破。匯集學者個人的研究成果,從資深的專家着手編纂,漸次擴大到中青年;既是檢閲和階段性總結,也是力量的匯聚與薪火傳遞。這個系統的出版項目,將從2019年《孫慰祖璽印封泥與篆刻研究文選》的率先面世而正式起步,邁向未來。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第二十五届大會召開在即,一度準備在京都開會時付諸投票表决的一則博物館新定義,引發出空前的國際大論戰。對於博物館的理解和認識,博物館人對自身機構的定位,從來没有像今天這般多樣與多元,甚至已趨向於隱晦和複雜化。但是,衆聲喧嘩(或許這已是普遍的現象)之中,是否也會激蕩出新的清醒,從而重新理性、精准、平實地認清問題?
本文開篇的話,算不上對當下論戰的針對性回應,而在於平實地指出博物館的專業重點,指出其承擔的具體工作及目標,進而在此基礎上,强調研究對於博物館創新驅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遭逢的這層特定環境,又確實有助於説明堅守、沉潜、弘毅,對於博物館研究工作和建設研究型博物館是何等重要。
世上的事物大抵都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博物館亦如是。本叢書的刊印,除了作爲博物館學術成果的結集、展示,還想表明一種立場與姿態。期待叢書真實展現博物館學人在學術追求上的沉潜弘毅,並與新老學人們共同走向未來。
2019年8月30日
書 影
後 記
從1985年起,我在馬承源老師的指導下由秦漢南北朝官印入手做古璽印鑒别斷代研究。後來,上面領導又將歷代璽印篆刻陳列體系的籌劃研究任務交由我獨立承擔,由此延伸出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階段,閲讀了大量古璽印和明清篆刻譜録,也接觸了大量古印實物。先前多年隨韓天衡老師研習篆刻與篆刻藝術史,以及校讀明清印學文獻的過程便與之聯結起來,觀察與思考問題的尺度有了很大的變化。
坦率地説,如果追溯到幾十年前,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古璽印還是文人篆刻,都是很不景氣的研究部類,並不具備學術意義上的基礎體系。而站在我所工作的上海博物館的立足點上看,大量的古璽印、封泥和明清篆刻文物典藏却要求我們實現與之地位相應的研究目標。這個目標的設定既基於館藏文物研究的内在要求,同時又必須着眼於更廣闊的學科體系視野。這之間的寂寞地帶,有奇山异水,也有時忽讓人陷入迷思的困頓,這些都是激發起我探究興趣、步步爲營地前去摸索的原動力。三十多年來,就這樣始終陷在我所謂的“印之内”與“印之外”的地塊裏,而且越來越感到這個早先以爲的“孤獨小天地”,我未弄明白的東西還實在不少。
“印學”完全是個小範圍人群自張的新名目。地塊很小,涯際也模糊得很。
收入這本集子的,是1980年代末以來所發表文字中的一部分,它們多是利用業餘時間寫成的。和其他文物研究門類一樣,聚焦點雖大多不外於印,但涉及的並不止於本體。我個人的興趣也比較容易轉移,所以寫的多而雜些,編選這本集子時,以璽印、封泥、文人篆刻史三塊爲大致範圍作了擇取,有關璽印篆刻藝術討論的文字没有收入在内。所有的文章均保持發表時的原貌,僅對原發表時圖片較差的做了替换,未作文字的修正。
《學人文叢》系列是上海博物館推進學術研究的項目之一。我這些膚淺文字得以忝列其中,深感欣幸。文章的編校和圖片輯補,多賴孔品屏同志花費諸多時間悉心襄助;上海古籍出版社姚明輝先生爲本書的編輯付出了細緻的努力,在此一併謹致衷心感謝。
孫慰祖
2019年6月18日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惠賜新書訊息!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