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臣系”玉戚铭文补正
(首发)
何家兴
安徽大学中文系
《文物》2008年第1期刊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原刊第4~21页)[1],该简报公布了很多精美的玉器。其中一件玉戚“缘面上有对称刻文‘小臣奚□’”(《简报》第16页)。仔细观察照片,我们认为第三字为“系”,而非“奚”;第四字为“”。
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的玉戚铭文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所出玉璧(M2009)铭文完全相同(见图一、图二)[2]。关于虢国墓玉璧,李学勤先生作过详细的讨论,他说:
“‘小臣’两字合书,占一字位置,在甲骨、金文中常见。‘臣’字眼珠内有象瞳仁的一点,这种写法也习见于甲骨文、金文。在商至西周古文字材料里,‘小臣’这个词有不同的涵义。有的时候,它是一种具体职官的名称,而在更多的场合,它只是谦称,类似后来一直流行的‘臣’。甲骨、金文的‘小臣某’,大多属于后者,瑗铭也是如此。‘系’字下部从‘丝’字繁作,同《说文》籀文同构,在这里是人名。‘’是一个从‘’声的字。裘锡圭先生在好几年前已经说明,‘’字当读为‘辖’。大家知道,‘辖’的古音是月部溪母,而从‘献’声的字多为月部疑母,音近可通。因此,瑗铭这个字应该读作‘献’。‘小臣系献’,意思是说这件瑗为名叫系的臣下进献给商王的。”[3]
李先生的分析考证十分正确。
韩城梁带村出土的玉戚铭文第三字原隶作“奚”是不正确的。“奚”字见于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作“、”等形,乃“奚奴”之本字,与“”形差别很大。黄德宽先生详细论证了从“”相关之字,指出“‘’、‘’即‘系’字,本象‘联聚众丝形’,故《说文》谓‘系,撃也。’可从。”[4]这一观点基本为学界认同。
“小臣系”见于商代金文,“王易(赐)小臣系易(赐),才(在)寝,用乍(作)且(祖)乙尊。”(《殷周金文集成》5378、5379)另有“小臣系”石簋一件,姜涛、贾连敏先生作了一些讨论,并认为“小臣系玉璧刻辞与上述两器铭文中的‘小臣系’称谓相同,字体结构和风格非常相似,无疑应属同一人。”[5]我们认为韩城梁带村玉戚的字体风格、结构与虢国墓所出玉璧完全相同,可以肯定是一人之器,则“小臣系”器又添一件。
李学勤先生认为“小臣系乃帝乙时代的人,是帝乙左右的臣属之一,玉瑗是他献给王御用的。《逸周书·世俘》记武王伐纣,云:‘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可见克商时重视收取玉器。小臣系瑗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转归周人之手,后来传至虢君,受到宝爱,遂以为殉,至今才重见天日。”[6]如李先生的分析不误,则韩城玉戚的流传可能也是如此。
附图:
图一(虢国墓玉璧M2009銘文拓本)
图二(M2009銘文摹本)
图三(韩城梁带村玉戚銘文部分)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 M26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期
[2]姜涛、贾连敏《虢国墓地出土商代小臣玉器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文物》1998年第12期。
[3]李学勤《谈小臣系玉瑗》,《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3期。
[4]黄德宽《“”及其相关字在讨论》,第324页,《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6月。
[5]同[2]。
“小臣”下面的那个字裘先生早就讨论过,据他所引,清代人释為“蠻”、“戀”等字聲旁,近人釋為“系”,丁山釋為“攣”,裘從丁(《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原載《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1983年;又載《古文字論集》478頁,中華書局,1992年)。
我有一点疑问:不同墓地出土相同玉器还是一人之配物似不大可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除非是一个工厂的产品才会标注同一品牌。
资料不全,无法取证。但有个思路,还请作者考虑:
《尚书》虞书《舜典》里有一句话:“在(察)璿(璇)璣(玑)玉衡,以齐七政。”
璿璣玉衡:天文仪器。某认为此即璿璣衡三字是也,确证或反证还是请作者来收集吧。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