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04:趙鵬
在 2020/8/2 22:36:57 发布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04:趙鵬

 

編者按:爲了向青年研究人員和在讀學生提供學習、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約請從事相關研究並卓有成就的部分學者接受我們的訪談,題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由“古文字微刊”公眾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陸續發佈。衷心感謝各位參與訪談的學者。

 

個人簡介

趙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1.請介紹一下您學習和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歷。

最早接觸甲骨文是讀本科的時候。大學第四年李連元老師講授選修課“漢字源流”。李老師講授這門課時以物類爲綱,結合《說文》小篆字形講授甲骨文字。當時就特別喜歡甲骨文這樣生動的文字。碩士讀的是漢語史專業,前兩年富金璧老師帶領我們讀古書。結合《十三經注疏》讀《詩經》、《左傳》等,也讀《史記》、《漢書》等。讀《詩經》總歸離不開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碩士畢業時養成的習慣就是讀古書時遇到不懂、不理解的字,一定會去查《說文》。後來自己講授《古代漢語》時也一定要結合《說文》。讀碩士時在李連元老師的指導下還做過兩件事,一件是摹寫了《卜辭通纂》中的全部拓本,一件是把《宋本廣韻》做成《韻鏡》的樣子。碩士二年級的時候在古籍資料室裏看到了一套當時新購買的台灣文津出版社出版的一整套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在裏面看到黃天樹老師《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時,就立刻把書拿下來,翻開讀。當時完全是眼前一亮的感覺,原來甲骨還可以這樣做。這是報考黃老師博士的根本契機。期間自學了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和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編著的《商周古文字讀本》。

摹本

2002年開始跟隨黃天樹老師學習古文字,可以說我在甲骨文方面獲得的每一點每一滴的認知都是黃老師教給的,是黃老師把我領入了甲骨的大門。黃老師講授的《說文解字》課扎實凝練。黃老師帶著我們讀甲骨拓本和《商周青銅器銘文選》。黃老師上甲骨文資料選讀課時,會帶著複印的《甲骨文合集》,裏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一片甲骨拓片的著錄情況、綴合情況、所看到過的討論過這一片的所有文章、主要觀點及文章出處。黃老師怕我們手懶,那時候常會說:“我看你那套書也記掉算了”。我們也學著黃老師的樣子,開始在書上記下自己所看到的。一直到現在,最新的文字考釋、史學研究成果會記在電腦裏,但每一片甲骨的著錄信息、校重信息、綴合信息,還是習慣性地記錄在《合集》裏。自己讀論文或寫論文時遇到相關問題,一定會去翻自己的《合集》。後來編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一書時,極大地凸顯出了這種集錄工作的益處,每一片的相關信息,翻開《合集》就好。這些年越來越覺得,黃老師積累材料是有格局的,而我只是照虎畫貓般學到了皮毛。

 

2.您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有哪些?該領域今後的預想研究或擬待研究的方向和課題有哪些?

近些年做的事情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甲骨實物的整理著錄,一是鑽鑿佈局與占卜形式的探討。

甲骨著錄主要是與宋鎮豪、馬季凡老師一同編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和《笏之甲骨拓本集》。我在編纂甲骨著錄書時的定位就是爲研究者提供最清晰準確的第一手材料並且方便使用。這種定位落到實處就要在甲骨拍攝、拓本的拓製、圖版調色以及印刷等各個環節努力做到最好。在《歷》的編纂過程中我堅持了幾件事:堅持拍攝甲骨反面與必要的側面照片;堅持甲骨照片調色本著甲骨原色;堅持跟拍每一版甲骨照片,在當時的拍攝環境下力求每一張甲骨照片拍攝到字迹最清晰,鑽鑿最符合實際視覺感覺,突出研究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干擾因素。在《笏之》的編纂過程中,用了很多心思,才終於如願以償地把相關著錄信息標注在拓本下。其實這麼做也就是爲了研究者使用方便而已。

正面反面2

笏二

這些年很多甲骨實物得以整理出版。基本都會著錄甲骨照片、拓本、摹本。這些工作爲甲骨研究提供了具有更多、更準確信息的第一手資料。現階段的甲骨著錄,公佈字迹清晰,鑽鑿灼、甲骨生理形態、甲骨整治痕迹符合實際視覺感覺的照片是很必要的。整理者學力不同對甲骨實物的整理各有特色,周忠兵先生《卡內基博物館所藏甲骨研究》對每版甲骨10個面照片的公佈,從考古學、文字學角度對每一版甲骨做的詳盡解讀,葛亮先生《復旦大學藏甲骨集》對每版甲骨6個面照片的公佈,甲骨上下兩個面採用直立拍攝的角度、摹本中對於出刀與入刀的關注與表達等都體現了甲骨著錄的新發展。也期待今後的甲骨著錄可以提供清晰、多角度的圖片信息,檢索表、釋文部分盡可能體現當前甲骨學科的發展並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研究者使用起來能更加方便。

對殷墟甲骨鑽鑿佈局以及占卜形式資料進行整理與探討,以期建立鑽鑿佈局的發展序列、探討甲骨占卜形式的演進。這個領域中對貞、選貞等的占卜形式還可以更加細化。但這種細化不應該是形式上的,還是要摸索出規律,讓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占卜、解讀卜辭、瞭解占卜與卜辭的結合。

 

3.您在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在閱讀、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投稿發表等方面有什麼心得體會?

閱讀視野決定了學術視野,這一點毫無疑問。收集資料的工作還是要做到詳盡細緻。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是很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功底、思考力以及邏輯思維嚴密性的,個人的學習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不斷提升。在撰寫論文方面,我個人還是喜歡以自己的發現爲契機,從材料出發,對材料的分析盡量客觀,避免得出超越材料所能證明的結論。

 

4.對您迄今爲止的學習和研究影響較大的著作或學者有哪些(或哪幾位)?

對我影響較大的論著是黃天樹先生的《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直到今天,無論在閱讀學習新的研究成果,還是自己考慮問題時,都會納入到甲骨分期的框架中。林澐先生《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裘錫圭先生的《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兼論“侯”“甸”“男”“衛”等幾種諸侯的起源》一直影響我對於商代社會框架的認知與思考。具體的研究可以很細微,但對整個時代的社會框架的認知是要一直考慮的。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對我影響較大的學者主要有三位。一位是黃天樹老師,教授我如何讀一片甲骨,如何積累資料,對我們進行基本的學科訓練,這些直接影響著我的學習習慣。黃老師對我畢業論文的修改特別仔細。論文交給老師後,老師先在上面做了各種修改標記,包括材料的補充、卜辭核對、錯別字、標點符號等。又做了面批,講解了每一處修改以及修改的原因。

一位是陳劍老師。陳劍老師給予我最大的指點是在審讀論文上。讀博士的時候寫過一篇小文,當時請陳老師幫忙指導。陳老師是毫不吝嗇批評的。當然,能被陳老師批評,一定是學習經歷中的一大幸事。陳老師修改了全文所有辭例的錯誤,補充了辭例中最新的考釋成果,指出了文中的用詞不當,語句表述不當,段落結構不當,論證邏輯不當等諸多問題。這次面批讓我知道如何去讀一篇專業論文:分析一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材料對於論點的支撐程度、論證的邏輯關係,逐條核對所引的原始材料,對第一手材料解讀的合理性等。

一位是李學勤先生。李學勤先生到清華工作以後曾開設過一年的甲骨學課程。當時很多人都去旁聽。李先生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對於宏觀與微觀問題都有研究。李先生甲骨學課程的特色是上古文明視野下的甲骨學。之前讀卜辭,更多的是一條一條去讀。上過李先生的課以後,會把卜辭納入到考古學、歷史學框架下的一個位置來理解,也啟發我更加關注甲骨上卜辭的聯繫,反映的問題,卜辭以外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與卜辭的關係,思考的問題也更多。

 

5.請結合您的學習和研究經歷,爲初學者提供一些建議。

建議有兩點。一是讀書,一是建立資料庫。

讀書必不可少的要讀原始資料和研究文獻。原始資料是研究的根本,是研究的生發點,也可以對新的研究成果進行檢驗。研究文獻的閱讀建議從近處向遠方讀。先讀最新的文章,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字考釋經典文章,再讀相關問題的所有文章,這樣可以較快地了解研究的脈絡。再逐層向外擴展。

關於資料庫,建議從開始學習時就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學習的興趣點不同,建立資料庫的視角就會不同,最終的研究成果也會有不同。基礎資料庫總要建立,比如甲骨,按著錄號、按單字、按字體類別、按材質、按研究題目等分門別類。一片甲骨一個文檔還是有必要的,錄入該片的著錄、綴合、考釋、涉及的考古、歷史、語言等問題。隨著積累,不斷調整、不斷擴充。凡是讀過的書總歸是要留下痕迹的。

 

6.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電腦技術或網絡資源對您的研究具有什麼樣的影響或作用?

電腦和網絡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前後的幾代人基本經歷了從紙本到電子書,從紙頭記錄到電腦錄入,從雙擊層層文件夾到點擊鏈接的過程。電腦和網絡提高了新研究成果的傳播速度,可以更快更廣泛地獲得學習資源,尤其是檢索與鏈接大大地提升了翻閱查找書籍的速度,節約出了很多時間。其實維護權益與方便使用不應該當做相互矛盾的問題來處理。縱觀全人類的發展的歷史,難免會有人類自設的藩籬,但終歸是要向前走的。

 

7.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許多論文或觀點是發佈在專業學術網站上甚至相關論壇的跟帖裏的,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您對相關的學術規範有何認識或思考?

這種現象是學科特殊性產生的。特殊性一方面是專業人數少,一方面專業的研究者基本都會關注專業網站的文章,隨時討論,也尊重彼此提出的見解。這種現象加速了學術研究的腳步。如先秦史研究室網站的甲骨綴合成果,隨時有綴合成果,隨時發表,隨時有其他同道加綴,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重複綴合,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加大了整個學界的甲骨綴合速度,也方便使用者檢索綴合信息。在當前的學術氛圍下,是值得提倡的。

 

8.您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其他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學術之外您有何鍛煉或休閒活動?

基本是在讀書這件事上做加法,對日常生活做減法,主要精力和時間用來讀書,日常生活盡量簡化。2014年以後每天用35分鐘做一套頸椎操,盡量保證1個小時的健步走。每年去旅行一兩次。帶上電腦和手機,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或鄉村。上午去博物館或步量祖國的大好河山,下午以後讀書寫東西,有些論文或PPT就是在旅行中完成的。

 

感謝趙鵬先生接受訪談。本文所有圖片均蒙趙先生提供。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0年7月3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0年8月2日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3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