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38:張振謙
編者按:爲了向青年研究人員和在讀學生提供學習、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約請從事相關研究並卓有成就的部分學者接受我們的訪談,題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由“古文字微刊”公眾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陸續發佈。衷心感謝各位參與訪談的學者。
個人簡介
張振謙,1971年11月生,山東新泰人。2003年—2008年在安徽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爲戰國文字,出版專著5部(包括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大學傳世字書和出土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1.請介紹一下您學習和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歷。
度過了12年職業中專清閒、安逸的教書匠生活之後,我於2003年9月重新走入大學校門,開始學習古文字。之所以作這個決定,主要原因是厭倦了單調無聊的平淡生活,想換一個有點追求的活法。最初接觸古文字學是在大約20年前的某一天,我在舊書攤看到一本李學勤先生的《古文字學初階》,很小的一本小冊子,1985年中華書局版的,品相已經非常破舊。我被書中的知識內容深深吸引,後來又借到高明先生的《中國古文字學通論》,開始了鑽研古文字的旅程。
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師資力量強、學風純正。我入校時古文字三屆碩士共8人,全部是徐在國老師帶的,其中男生4名,研三張通海、研二袁金平、研一張道昇和我,加上歷史系研二的蹭課生侯乃峰、博士師兄吳國昇、俞紹宏等,天天在博士點教室、圖書室上課、讀書。讀研時課開得多,課下作業也很多,何琳儀老師講授“兩周金文研讀”、黃德寬老師講授“漢字理論”、徐在國老師講授“字形學”“戰國文字研讀”、郝士宏老師講授“甲骨文研讀”、高島謙一教授講授“甲骨文研究”,有的課程甚至要跨越兩個學期。此外,還有白兆麟老師的“訓詁學”、楊軍老師的“音韻學”、時兵老師的“漢語史”等課程,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研二結束。
張振謙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
前排左起:白兆麟教授、答辯主席王寧教授、導師黃德寬教授
後排左起:張振謙、劉信芳教授、楊軍教授、徐在國教授、閆華、胡北
2.您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有哪些?該領域今後的預想研究或擬待研究的方向和課題有哪些?
自2006年博士論文開題至今,我先是專攻齊系文字,後拓展到燕系文字研究,中間或涉及對戰國文字區系特點的總結歸納,或涉及齊、燕兩系的前期銘文研究。總體來說,近十五年來的時間基本上都用在齊系、燕系文字研究上了。
《齊魯文字編》書影
齊、燕兩系文字的研究雖然不如楚簡的熱度那麼高,但也並非無人關注。近年來就有不少優秀碩博論文出現,也有很多青年學者在其中深耕細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績。其間也不乏學術大家偶有關注,發佈重要文章。就目前來說,這兩系文字還有繼續研究的空間,但突破的關鍵不在現有的文字材料,而是在於等待新材料、新成果的出現,特別是新出陶文資料及其研究成果,和楚、晉兩系文字研究新成果。
《齊系文字研究》書影
3.您在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在閲讀、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投稿發表等方面有什麼心得體會?
在閱讀他人的文章時,要抱着學習的心態,也要有點評的思考,全面辯證地看待文章的價值和不足。有的文章思路清晰,簡明扼要,證據堅實,邏輯嚴密,讀起來非常賞心悅目,令人拍案叫絕、心悅誠服,這是寫文章應該追求的境界。文章論點、結論也很重要,但是如果論證不能讓人信服,觀點正確又有什麼用呢?事實證明,有些古文字的正確考釋觀點,很早就被提出了,甚至一百年前就有人說過,有的新材料的正確觀點也在論壇跟帖中第一時間出現,但是沒有可信的證據和論證過程,常常被忽略。而有些學術大家的經典文章,即使某些觀點已經過時,甚至失誤,也仍是學習的範文,只是我們寫文章時不再去刻意引用其觀點罷了。相反,有的文章則是邋裡邋遢,不知所云,既無證據,也無邏輯,全憑臆測,下筆千言,空洞無物,這類文章就沒有列入參考文獻的必要了。那種看完文章後不去反思、評價,優劣不分、是非不明的做法,是毫無閱讀質量的。
更爲重要的是,我們在閱讀文章時一定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我在這方面是有深刻教訓的,初學者一定要引以爲戒。爲了避免這種尷尬,在閱讀文章時一定做到以下幾點:一、耐心、細心地看完整篇文章,不要斷章取義,誤解作者。二、一定要全面、系統地閱讀其它相關文章、參考文獻。有的作者喜歡刻意迴避不利於自己觀點的論據,一定要警惕。三、看文章時要跟銘文拓片、傳世文獻對校。其中後兩條比較重要,其對準確、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對相關課題研究的全面掌握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收集資料,我的建議是:一、收集材料一定全,最好限定某一時代、某一地域區系、某一材料,作窮盡式梳理。然後將材料分類歸類、真僞鑒別、比較異同、考訂釋文、歸納特點、總結規律,一篇學位論文就這樣出來了,數篇中期成果也就有了。一方孤立的銘文,能做文章的點往往很少,能解決的問題也很直觀,如果把它放到大的時代內、放到同區系的地域中,縱向、橫向類比聯繫,再輔以如《文字學概要》《戰國文字通論》的理論指導,可以討論的問題點就多了,而有些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或順手就擺平了。二、收集資料要收集最精良的拓本,不清晰的銘文不要輕易寫,這一點我也是有深刻教訓的。
對於撰寫論文,剛才說了,單篇論文大多是一個課題研究結項的副產品、中期成果,不是刻意寫出的。即使文章是一時有感而發,也是需要有相關知識深厚積累的。如果我們在相關領域沒有研究,最好就不要發言添亂。對於文章的投稿發表,我對初學者的建議是,如果文章具有較高的質量,還是應當投向高級別刊物,這對今後求職是很有幫助的。但要切記一點,就是在投稿之前一定要請自己的師長審閱指正。
4.對您迄今爲止的學習和研究影響較大的著作或學者有哪些(或哪幾位)?
古文字專業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來說,博士畢業就基本上決定了我們的學術水平、學術能力和學術方向,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在博士學位論文中體現出來。而且令人沮喪的是,博士成型後,我們很少人能夠做到通過努力來獲得更大幅度的學術提升。作博士論文的過程,就是破繭成蝶的過程,導師在這個過程中是起着決定性作用的。記得剛入校時,我們的專業能力都很差,黃老師就鼓勵寫些小的考據性文章:“文章不怕小,能解決一些小問題也是好的。”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一篇考釋“杏陵少府”戈的小文(《古籍研究》2004年卷下第74页),短到只有一段六行共二百多字,小到連題目都沒列入到書刊目錄。我們一屆有3名博士生,黃老師針對各自的學術背景和興趣專長,給我們三人擬定了不同方向的學位論文題目。
我對字形分析、文字考釋有較大的興趣。吳振武先生有一次作報告時風趣地說,考字就像警察破案,真相只有一個,需要我們做的就是要找證據。黃老師、何老師、徐老師他們都長於考字,上課時再三強調文字考釋一定要從偏旁分析入手,以形定字,然後是形音義卡死。說白了,文字考釋就是在字形、字音、字義等方面講事實、擺證據,誰的證據充分、論證合理,誰的結論就相對可信。除了李學勤、裘錫圭等老一輩的學者及安大老師外,對我影響較大的學者及文章著作有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劉釗《古文字構形學》、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等,這些經典作品要反復讀,過一段時間後再拿出來讀,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收穫。記得我剛碩士入學時,就迷上了剛出版的李家浩先生自選集,到博士畢業看了不下五、六遍,即使是現在,也時常拿出來重新研讀。
與李家浩先生合影
5.請結合您的學習和研究經歷,爲初學者提供一些建議。
我的學習和研究經歷可以爲初學者提供一些經驗:第一、方法和路子很重要。從有清一代的樸學,到羅王之學,漢語言文字學的核心治學方法就是講求考據,無證不立。從二重證據法到偏旁分析法,無論是看文章還是寫文章,最爲注重的就是證據。第二、規劃好自己的學術方向和研究領域。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難度適中、工作量可控,而且是前人沒有作過或研究不深入、不系統的碩博論文題目,是讀書期間的第一要務。能否順利答辯畢業,今後學術發展領域的建立,全賴於此。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那時的我們還是剛入門的菜鳥,不僅學術視野窄,而且對自己的學科優勢方向、學術潛能認識都還不到位,這時導師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導師不僅傳授給我們專業知識、教我們做人,還要教我們遵守學術規範、引導我們走上適合自己的學術道路。多與導師交流,多交作業,充分展現自己的特點和興趣,多聽其它師友的意見,這樣才能打造出一個量身定做的論文題目,規劃出一個相對長遠的學術發展目標。自博士論文開題後,我沉溺在齊系文字研究十餘年不能自拔,是我控制了學業?還是學業左右了我?成功還是失敗?難以說清。能夠收發自如,輕鬆轉戰於不同門類的學術領域之中,我目前還尚難做到。第三、要坐得住冷板凳。坐冷板是我們專業的長項,這裏不多說。第四、要有質疑精神,不要盲目迷信。由於專業基礎薄弱,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分辨能力差,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但質疑精神是一種作學問的基本素養,不是我們專業所獨有的,需要我們慢慢培養。
6.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電腦技術或網絡資源對您的研究具有什麼樣的影響或作用?
數字化和信息化,使我們獲取知識、完成成果的途徑、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變化。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信息,能夠告別剪刀漿糊在電腦中作出文字編,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電子版書籍的大量傳播,使我們購買的書籍在很大程度上成爲收藏品。電腦檢索和統計更是使我們省去許多繁瑣工序和計算,電腦軟件可以將殘泐字形盡可能地復原。電腦技術的強大毋庸置疑,很多學者已經開始利用電腦進行甲骨文綴合,甚至有人提出設想通過軟件程序進行文字考釋,這是先進科技在傳統學術中具體應用的典範。大數據、雲計算,這已不再是理科概念,我們現在很多學者在申報項目時,已經將數據庫建設提到一個核心的工作目標位置了。對文科生來說,電腦技術是我們的弱項,加強交叉學科的培養,吸收優秀電腦人才進入到古文字學隊伍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趨勢。
電腦修補字例,取自張振謙《燕璽殘字考釋五則》
(中國文字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2019年10月鄭州大學)
7.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許多論文或觀點是發佈在專業學術網站上甚至相關論壇的跟帖裏的,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您對相關的學術規範有何認識或思考?
我們認爲一切原創都應得到承認和尊重。無論是正規網站上的正式文章,還是論壇中的跟帖討論,其內容都代表着發表者的專業觀點和學術傾向,理應得到知識保護。專業學術網站跟論壇跟帖的優勢是文章發表迅捷,觀點交流方便。論壇帖子的缺點是內容雜亂且不規範,觀點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我還是希望發表者能夠以自己的真實姓名,以嚴謹規範的論文格式,發表到正式刊物或正規的學術網站上去。
8.您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其他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學術之外您有何鍛煉或休閒活動?
上學時我是一個踢足球的,有時也偶爾打打羽毛球,但隨着年齡的增加,現在已經成長爲一個看足球的了,好在愛好還沒有大的改變。從住所到單位辦公室,有10多分鐘的步行路程,一天走3個來回,權當運動鍛煉了。平時旅遊計劃安排得很圓滿,但很少能夠實現。
河北易縣狼牙山
如何處理好學術研究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欲速則不達,不勞則無獲,工作、生活都很重要,不可偏廢。做學問是個慢慢積累的過程,急不來,也緩不下。沿着先輩的治學路徑,一步一個腳印,不疾不徐,循循而進,積少成多,終會有所小成。“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最後,借用于老的經典箴言與諸君共勉!
感謝張振謙先生接受訪談。本文所有圖片均蒙張先生提供。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0年9月30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0年9月30日
点击下载附件: 2131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38:張振謙.docx
下载次数:36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