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上博簡的兩個殘字
(首發)
裘迷
一
上博五《弟子問》第21簡有句如下:
吾未見 △而信者。
△字漫漶不清。整理者釋為“邦 ”,不可信。細審圖版,我們可以看見此字仍有殘存的筆畫痕跡。此字下半部分當是 “于”,而上端的右半則是 “屮”。因此,該字必為 “芋”字無疑。不少研究者已經指出,楚文字中的“芋”即 “華”字。原句應讀為:
吾未見譁而信者。
該句與郭店《語叢二》第46簡 “未有嘩而忠者”是一個意思,都是說言語浮夸的人不可能忠實誠信。
“芋”字圖版 “芋”字復原摹本
二
上博四《相邦之道》第4簡第一字如下:
原整理者釋為“者”,不可信。
雖然該簡的前一簡已經丟失,但該字之後的文句為:
孔子退,告子貢曰:“吾見於君,不問有邦之道,而問相邦之道,不亦謙(?)乎!”
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前一句應該是孔子與魯君對話的末句。如果推測成立,則此字很有可能是一個語氣詞。細審圖版,我們可以發現此字的橫劃應是一長橫,其起筆仍有殘留的墨跡。而橫劃下一筆很有可能是。我們嘗試恢復了這個字形如下:
如果我們的復原是可信的,則此字就是“才”,在文中讀為“哉”。
08年7月6日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7月1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年7月12日
3.簡6、9、21爲一編聯組。
*安(焉)。”子曰:“貧戔(賤)而不約者,吾見之壴(矣),富貴而不喬(驕)者,吾聞而未之見也。”【6】
*士,吾見之壴(矣),事而弗受者,吾聞而未之見也。”子曰:“人而下臨,猷(猶)上臨也。*【9】[3]
*(吾)未見華而信者,未見善事人而(憂)者。含(今)之殜(世)□*21
按:6、9,李銳先生謂可連讀,[4]蘇建洲先生指出編聯上的不妥之處,[5]不過兩句句式很接近,很可能屬于同一次對話中,編在一組應該可以。21號簡與9號簡皆談到事人的問題,似可編在一起。
華,整理者釋“邦(封)”。該字圖版作:
筆劃略有脫落,但從殘存右部仍可以看出字當分析爲從艹從于,形同于下列“華”字:
(《三德》8號簡[6])
(《竞建内之》9號簡[7])
此前已有學者指出“芋”、“華”的關係是聲近通假,文獻中亦有“于”、“華”互通之例。《呂氏春秋·有始覽》:“秦之陽華。”《淮南子·地形》陽華作陽紆。《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穆天子傳》陽華作陽紆。《說文·木部》:“樗讀若華。”或認為“芋”從艸,省聲,是“華”的簡體。[8]按:《語叢二》46號簡裘按亦持此意見。可見“芋”可以讀作“華”。
簡文“吾未見華而信者,未見善事人而憂者”,相似的文句亦見于《語叢二》45、46“未有善事人而不返者,未有嘩(華)而忠者”。《語叢二》46號簡的“嘩”,簡文作未又(有)~而忠者,裘按疑是~形省寫,又在《語叢二》43號簡~處謂疑是“𠌶”或“嘩”字,讀為“華”。
因此《弟子問》從艹從于的字應當讀作華,在文中用作貶義。“未見華而信者”,人言爲信,這裏的華當與“言”有關,疑指言辭浮華。《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杜預注:“言過其行,如花開而不結實。”《莊子·列御寇》:“從事華辭,以支爲旨。”《荀子·子道》:“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王先謙集解引俞樾曰:“《韓詩外傳》作‘慎於言者不譁,慎於行者不伐’,當從之。華即譁之省文。兩奮字皆愼字之誤,乃古文慎字也。昚誤於奮,則奮於言行不能謂之不華、不伐矣。”《晏子春秋·問上二十》:“不掩君過,諫乎前,不華乎外。”葛洪《抱樸子·詰鮑》:“其言不華,其行不飾,安得聚斂以奪民財,安得嚴刑以爲坑阱。”
簡文大意是我沒有看到言辭浮華却可相信的人,沒有看到善于事人却爲此憂愁的人。
上博五《弟子問》校讀札記
何有祖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首發
2008年04月05日
多谢lht先生提醒!笔者失检何先生文,是不应该的。谨向何先生致歉。本文第一则作废。
《韓詩外傳》:慎于言者不嘩。
《孔子家語》:美言傷信,慎言哉。
這兩句串起來就是嘩者傷信。嘿嘿。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