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方稚松先生著《殷墟甲骨文五種外記事刻辭研究》出版
在 2021/5/24 15:15:28 发布

方稚松先生著《殷墟甲骨文五種外記事刻辭研究》出版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方稚松著《殷墟甲骨文五種外記事刻辭研究》一書於2021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16開,精裝,定價98元。

書影


書名:殷墟甲骨文五種外記事刻辭研究

作者:方稚松 

ISBN978-7-5325-9918-9

裝幀: 16開,精裝,303

定價:98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4

 

內容簡介

作爲《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的續篇,本書是作者對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外的祭祀類、銘功旌紀類記事刻辭及干支表刻辭等相關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書中重點對祭祀類記事刻辭中的“宜于義京”類、?升歲”類以及“子某”類等詞義和文字進行了探討;將銘功旌紀類記事刻辭分爲小臣墻骨版刻辭、人頭骨刻辭、獸頭骨刻辭及骨柶類骨器刻辭幾個部分,討論了其中的疑難字詞如“比”“蒿”等的含義及用法;全面梳理了干支表刻辭,指出這類刻辭的性質是刻寫練習之用,可看作是習刻中的一種類型。

 

作者簡介

方稚松,1978年生,安徽壽縣人,畢業首都師範大學,師從黃天樹教授,文學博士,現任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研究方向主要爲甲骨學、古文字學,出版有專著《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文史》《文獻》《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持有省部級以上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

 

目 録

 

前言

第一章 祭祀類記事刻辭研究

第一節 “宜于義京”類記事刻辭研究

一、宜與图片的釋讀

二、宜與卯之關係

三、義京的性質

四、左、中、右的含義

第二節 “?升歲”類記事刻辭研究

一、“升”之釋讀及其含義

二、“?升歲”之語義關係

三、其他同類記事刻辭

第三節 “子某图片图片”類記事刻辭研究

一、图片字含義

二、图片图片及甲骨文中图片之用法含義

第四節 本章餘論

第二章 銘功旌紀類記事刻辭研究

第一節 小臣墻刻辭研究

一、相關文字釋讀

二、殘缺文字擬補

第二節 人頭骨刻辭研究

一、收藏情況

二、內容及時代

第三節 獸頭骨刻辭研究

一、兕頭骨刻辭

二、鹿頭骨刻辭

第四節 骨柶類骨器刻辭研究

一、骨柶刻辭

二、牛距骨刻辭研究

三、其他骨角器刻辭

第三章 干支表刻辭研究

第一節 黃組外干支表刻辭整理與研究

一、子組干支表刻辭

二、師組干支表刻辭

三、賓組及出組干支表刻辭

四、何組干支表刻辭

五、歷組干支表刻辭

六、無名組干支表刻辭

第二節 黃組干支表刻辭整理與研究

第三節 干支表刻辭性質討論

結語

附表一:非黃組干支表匯總

附表二:黃組干支表匯總

後記

 

1899光緒25),金石學家王懿榮鑒定出甲骨上的文字是一種殷人的刀筆文字甲骨文從此世人所知這是中國也是世界學術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大事1910羅振玉在殷商貞卜文字考中以貞卜文字命其書名提出了卜辭這一名稱甲骨文大多數是占卜記録所以稱卜辭”。但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並非全是卜辭。“卜辭”之外还存在記事刻辭。所謂記事刻辭,其特點是辭句中絕無“貞”“卜”字樣,刻辭旁邊沒有與其相應的卜兆,通常都刻寫在龜甲獸骨的邊緣部位上。

方稚松博士是我指導的研究生。2004年到2007年從我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論文是《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2007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後,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執教。2009年,同名博士論文在綫裝書局出版。該書佔有資料全面,研究方法科學,其研究成果大多令人信服,在甲骨學界産生很好的影響。該書曾從內容角度將記事刻辭分爲四大類:一是龜骨納藏類記事刻辭,二是祭祀類記事刻辭,三是銘功旌紀類記事刻辭,四是表譜刻辭。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限於時間和精力,當時僅對有關龜骨納藏類的甲尾、甲橋、背甲、骨臼、骨面五種記事刻辭做了專門研究,其他類型的記事刻辭資料雖然已經大體搜集完畢,但未展開全面的研究。最近,方稚松博士寄來新的書稿《殷墟甲骨文五種外記事刻辭研究》,準備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他希望我爲這本新書寫一篇序。披閲一過,知道此書多有新見,因此,很樂意寫序,介紹他的人品、學問以及此書的一些情況。這本新書是他早年博士學位論文《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的賡續篇,重點研究的是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外的祭祀類和銘功旌紀類記事刻辭。我認爲,這是一部高質量的學術著作,在研究甲骨文記事刻辭的同類學術著作裏,此書顯然屬於上乘,頗有參考價值。

方稚松博士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職的十多年裏,教學之餘,潜心研究古文字學,尤重甲骨學的研究,筆耕不輟,陸續發表甲骨學方面論文數十篇,其研究成果被學術界廣泛引用或轉載,在古文字學界産生很好的影響。甲骨文字詞考釋,是甲骨學研究的基礎工作。因爲甲骨文的字詞如果讀不懂的話,就談不上利用甲骨文來研究商代的歷史和語言。大家知道,甲骨文疑難字詞考釋往往衆説紛紜,方稚松博士能站在學術研究前沿,對各家考釋,能進行深入獨立思考,做到擇善而從,而且提出不少自己的新見解。下面選取幾個例證,以見一斑。

首先,談談銘功旌紀類記事刻辭。小臣牆刻辭骨版內容是記載戰功的。人名“小臣牆”下一字,李學勤先生釋“从”,認爲是“小臣牆”跟從商王出征;方稚松博士釋“比”,認爲是“小臣牆”配合“某侯”出征。大家知道,“从”字是从二“人”;“比”字是从二“匕”。細審拓本,方稚松博士釋“比”顯然是正確的,參看《合集》36344“余其比”之“比”自明。他又認爲,小臣牆刻辭中“”緊接於“馘”之後,根據金文及文獻中常見的“折首執訊”的表達順序,“”應屬於“執訊”類。“”字,上部是“陶”,下部是“ ”,根據甲骨文偏旁“女”和“卩”可以通用,所以此處“”可以根據下部是“ ”而讀爲“”。這一新的釋讀,放到辭例中,文從字順。他又認爲,小臣牆刻辭中“廿人四”是“數+名+數”的格式,甲骨文常見這類句式,如“七十人五”(《合集》6057正)、“十月一”(《合集》36846)、“十月二”(《合集》35413)、“三十牛三”(《合集》22600),因此,“廿人四”即“廿四人”。這一釋讀,非常正確。

其次,談談祭祀類記事刻辭。雖然祭祀類記事刻辭內容比較單一,語句比較程式化,但要講清楚其中的一些字詞的含義也並非易事。例如“?升歲”之“升”的釋讀。通過比對“新鬯”(《合集》22924)與“登新鬯”(《合集》30977),方稚松博士認爲過去學者將“”釋爲“升”,不論在詞義還是字形方面仍是目前最爲合理的意見。這樣釋讀雖然還很難説是定論,但是比其他釋讀顯然更有道理。

最后,談談記事刻辭的文例。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占卜的遺物。其卜辭都是守兆的,因此,卜辭文例十分複雜,讀者有興趣去讀一下劉影博士的《殷墟胛骨文例》(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和何會博士的《殷墟王卜辭龜腹甲文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就知道了。而記事刻辭不是卜辭,刻辭不用守兆,那麽,文例是否十分簡單,一律都是“下行而左”呢?其實也不盡然。

大家知道,牛的肩胛骨有正反兩面。我們把沒有骨脊的一面稱爲正面;有骨脊的一面爲反面。殷墟胛骨一般是以臼部朝上、正面對着人來放置的。甲骨學者對於區分龜背甲和龜腹甲的左右觀點一致,都主張“左右横枝內向”。但是,對於肩胛骨的左右之分,意見不一。我們贊同胡厚宣先生的觀點,他説:“牛胛骨,左骨其卜兆向右……;右骨其卜兆向左。”胡先生區分卜骨和卜甲左右的原則是統一的。

銘功旌紀類記事刻辭的文例通常是“下行而左”,與簡牘的文例是一致的。而祭祀類記事刻辭的文例是與甲骨形態有關的。左胛骨的文例是“下行而左”。右胛骨的文例是“下行而右”,参看《合集》390。《合集》390是一版完整的右胛骨。它的正面左下角有祭祀類記事刻辭“癸卯宜于義京羌三人卯十牛右”,其文例是“下行而右”。李學勤先生《論賓組胛骨的幾種記事刻辭》(《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上册第166頁)有詳細的解釋,可以參看。肩胛骨的左右問題與記事刻辭文例是有密切聯繫的。

黃天樹

2021217

於清華大學寓所

 

本書爲筆者2013年申請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甲骨文記事刻辭研究(項目號:13YJC740020)的部分結項成果(201712月結項)。最初曾設想將本書內容與筆者之前出版的博士論文《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綫裝書局,2009年)整合在一起以《殷墟甲骨文記事刻辭整理與研究》爲題出版。這一方面是考慮到研究主題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博士論文自出版以來已有十多年,該書當初出版時定價較高且發行量少,目前市場上已基本沒有存貨;而綫裝書局因某種原因現已改制,拙作幾無再版之可能,故也想借此機會將相關內容稍做補充修訂,以更加完善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但因本次出版書稿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職稱評審所需,爲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故只好放棄之前的出版計劃,而將本書內容單列出版,爲便於稱呼,故將其命名爲“殷墟甲骨文五種外記事刻辭研究”。

嚴格來説,本書研究內容的確定由來已久,筆者攻讀博士期間在與黃天樹師商定論文選題時,即已決定做甲骨文記事刻辭研究,那時已經開始搜集相關材料。但因讀博時間精力有限,最後只完成了記事刻辭中體量最大的五種記事刻辭部分。2007年至北外工作的前幾年中因教學工作量較大,加之生性疏懶,專業研究投入時間有限,基本無暇開拓新的研究方向,故在申報教育部課題時繼續選擇了記事刻辭這一研究主題。其實,雖説個人研究對象僅圍繞甲骨,但研究旨趣並無固定專題,讀懂甲骨是自己的治學追求,平時在閲讀甲骨材料過程中只要是不懂的地方都有興趣去瞭解去學習。説心裏話,自己一開始對五種外記事刻辭內容的研究興趣並不是很大,主要是因爲這部分材料較少,內容單一,且前人相關研究已較爲完備,很難取得新突破。故對這部分的研究一直拖拖拉拉,缺乏很强的研究動力。雖然從時間上看,自關注這一問題至今已有十五年左右,即使從2013年課題立項算起,至今已有八年,戰綫拉得不可謂不久;但實際上真正集中精力進行研究的時間加起來可能也就半年左右,本書的前兩章內容主要完成於2016年寒假和2017年暑假,最後一章干支表刻辭研究完成於2020年暑假。由此可知,本書真正的寫作時間十分有限,雖然在寫作過程中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有所突破,寫出新意,但囿於個人的學識和視野,對很多問題的思考都不够深入周全,研究角度的發掘方面也有所欠缺;另外,在材料的搜集整理上也定有不少疏漏,這些問題都祈請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本書的寫作自始至終都離不開黃天樹師的關心和督促,書中的很多章節在撰寫過程中即得到了黃師的指導,稿成之後,黃師在百忙中又撥冗審閲了全稿並賜寫序言,不僅令拙稿增色很多,也彌補了當初博士論文出版匆忙未來得及請黃師賜序的一個遺憾。博士畢業以來,幸仍能時得黃師耳提面命,敲打鞭策。2012年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成立後,黃師特將我列爲中心外聘研究員,允我在中心占有一工位,以便讀書問學。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幾乎每年的寒暑假和周末,我都是在首師大甲骨文研究中心度過,所發表的大部分文章也都在中心寫成,如若沒有首師大甲骨文研究中心濃厚的學術氛圍、豐富的專業藏書、安静的治學環境,本書的寫作可能都無從談起。爲此,要特別感謝黃師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愛和照顧。自2001年忝列黃師門下,至今已整整二十年。這二十年裏,我在學術上所走的每一步,所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凝聚着黃師大量的心血,黃師給予我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專業、一份職業,更主要的是給予了我一種追求、一份信念,這些都深深影響並改變了我的人生。黃師學術上的嚴謹與投入,生活上的簡單與純粹,爲人的真誠與謙遜,都令人敬仰而難以企及。師恩似海、師恩難報,惟願黃師健康長壽!

工作以來,由於所處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專業研究方面屬於典型的“業餘”愛好者。雖然一直對專業保持有較爲强烈的熱情,但受制於教學和行政事務,投入研究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遠遠未達到自己滿意狀態;加之信奉“少寫少添亂”之原則(其實主要是能力不足),這些年取得的學術成果乏善可陳。但令人感激的是自己一路走來,甚得前輩學者提携和同道幫助。本人所發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釋論文《釋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的瓚、祼及相關諸字》即有幸得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錫圭和陳劍兩位老師的指點。陳老師更是從內容、框架、觀點、論證乃至語言表述、標點符號等方面對拙文給予了全面指導,在治學方法和態度上也多有教誨,其治學理念與格局都予我以很大影響。中心主任劉釗老師亦多次惠賜大著,近些年,中心出版的每一本輯刊和發展動態劉老師都專門郵寄於我,令我十分感動。且承蒙劉老師不棄,邀我加入“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論文精選及提要課題組,在與課題組成員的交流學習中也獲得了不少有益信息,對本書的寫作都大有裨益。2020年,復旦大學在中心網站推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系列,劉老師曾於8月初親自致信邀請,但因自感這些年學業荒殖,與同輩及年輕學者差距甚遠,毫無成功經驗可言,故只好辜負劉老師的一番美意,特藉此機會向劉老師表示感謝和歉意。此外,這些年也曾先後得到劉一曼、李家浩、蔡哲茂、張玉金、李宗焜、趙平安、魏慈德、林宏明、廣瀨薰雄、周波、田煒、孫亞冰、張傳官、石小力、孫剛、程少軒、蔣文、侯乃峰、劉洪濤、單育辰、李霜潔、劉新民等學界前輩和同道惠賜大作,在此,對諸位先生的高情雅意深表感謝!本書有些章節在寫作過程中與蔣玉斌兄多有請教討論,書前的一些彩圖來源也承蒙蔣兄提供信息。葛亮兄不僅多次惠賜大著和論文,還提供了一些對本書寫作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材料。陳逸文先生亦多次賜予佳文,給予幫助。這些都是要特別説明並致以謝意的。

本書寫作過程中,諸多同門惠助良多。陳英傑兄作爲當初提交教育部結項報告的外審專家,指出了文中的很多疏漏和錯訛之處。而在首師大甲骨文研究中心讀書學習的日子裏,與王子楊、莫伯峰、劉影、李愛輝餐前飯後的閑談中也瞭解到很多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且本書不少章節內容的寫作都得到了他們的幫助。這麽多年來,趙鵬、謝明文則作爲筆者所撰寫每一篇論文的第一批讀者,嚴格幫我把關,補充材料,訂正謬誤;趙鵬師姐更是認真審讀了本書初稿全文,提出了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見。齊航福、門藝也對本書部分章節的寫作提出過一些寶貴意見。另書中有關龜甲的形態問題曾多次請教李延彦師妹,此外,王挺斌、吴盛亞、展翔、武亞帥、李曉曉、張昂、見驊等同門則在電子資料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援。於此都一併致謝。

至北外工作以來,魏崇新、張曉慧、劉厚廣、羅小東、高育花等學院領導對我關心照顧有加,我也銘感在心。這兩年詹福瑞先生出任學院院長,我有幸協助詹先生做學科建設工作,能近距離感受詹先生學術名家之風範,體悟其做人做事之智慧,受益匪淺。另外,也要感謝學校科研處“雙一流”建設項目對本書的資助。

本書能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倍感榮幸,這中間也頗有緣分。201810月我去旁聽在首師大召開的中國語言學會歷史語言學分會首屆學術研討會,會上與顧莉丹編輯結識,聊到正在進行的青年基金項目,莉丹編輯向我約稿,其實當時本書稿剛結項不久,有些章節還不完善,且出版經費沒有着落,我還無具體出版計劃,故只好欠下這份人情。20196月,在書稿申請到我校雙一流建設項目出版經費資助後,便第一時間聯繫莉丹編輯,請教能否在古籍社出版。承蒙莉丹編輯積極爭取,書稿順利通過審核,獲得出版機會,爲此要特別感謝莉丹編輯的大力協助,編輯出版過程中,莉丹編輯也是從中積極協調溝通,出力甚多。責任編輯姚明輝先生盡職盡責,細心審校,糾正了書稿中不少錯訛之處。因書中圖版及造字較多,給審校和排版都帶來不少麻煩,在此特向姚先生及排版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最後要特別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理解和包容,其實對家人內心更多的是愧疚。雖然這些年來在學業上並無取得多少成就,但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讀書學習上了,很少在家裏陪妻子孩子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更別提寒暑假等長假期。家裏的一切家務、孩子的學習教育等重任都落在了妻子身上,爲此她犧牲了自己的事業、興趣和愛好,犧牲了大量的時間,雖然偶爾也有抱怨和不滿,但最後還是默默承受了一切,承擔了一切。對此我心懷感恩也充滿自責。岳父岳母這些年一直在身邊幫着照看孩子、照顧生活,甚爲辛苦!老家年邁的父母每到假期也都期盼能回去多陪陪他們,但每次回去所待時間很少超過一周,平時贍養雙親的責任都落在了兩個姐姐的家庭上,於此我也深感歉疚,除了祈禱父母身體永遠健康外,也感謝姐姐們的無私奉獻。對我而言,如何兼顧好家庭和事業的平衡可能比專業研究更費腦力,更需要有大智慧,個人自感智商情商有限,還需不斷地學習修煉。僅以此書獻給家人,權做一種無甚價值意義的補償吧!

20212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惠賜新書訊息!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