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瑣記(三)
(首發)
陳英傑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一、2008年1月15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登載了董珊先生《侯馬、溫縣盟書中“明殛視之”的句法分析》一文,其中提到一件新發現的仲父簋[1], 銘曰:“中(仲)父作尊簋,用從德公,其或貿易,則盟(明)(殛)。”“貿易”當是變易之義,此意在表明忠心,屬于“奉上類銘辭+誓戒類銘辭”的格式[2],《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鄭玄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禮也。”《清史稿·禮志一》:“大祀前三日,帝致齋大內,頒誓戒。辭曰:‘惟爾羣臣,其蠲乃心,齊乃志,各揚其職。敢或不共,國有常刑。欽哉勿怠!’”從文字看,此器當是西周晚期之物,“貿”字從鼎、“貿易”一詞均屬首見。
二、陳昭容先生《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所見的第一人稱代詞》(《中國文字》新16期,1992年4月)系統討論了甲、金文中余、朕、我、吾等第一人稱代詞的用法,其文指出,西周金文中“余”主要作主格,少量作賓語和同位語(“余小子”、“余一人”),但領格之琱生簋、叔走雚父卣之“余考”等例是對銘辭理解有誤;“朕”絕大多數作領格,作主格和賓格的用例都還有疑問。這裏涉及到對毛公鼎 “告余先王若德”這句話的理解(我們認為此“余”是領格)。西周金文中,“余”作領格確實罕見,不過宗周鐘(260)“福余沈孫,參壽隹利”之“余”看作領格,當無問題。“余”作領格可能是西周晚期才開始出現的現象。
三、庚姬尊(5997)、卣(5404)之“絲廿寽商”,我們認為義即“賞絲廿寽”,器主非“商”。陳昭容先生解為“(取)茲廿寽(鋝)商(賞)”(《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王室婚姻關係》258頁,《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朱鳳瀚先生(《西周金文中的“取”與相關諸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稱商尊,斷為“帝后賞庚姬貝卅朋茲廿寽”,讀“”為“代”,“茲”依據李學勤先生意見認為通“才”讀“值”(《說“茲”與“才”》,《古文字研究》第24輯)[3],此句銘文可釋為以貝幣30朋代替金屬幣20寽。
金文中、二形通用,用為“茲”(指示代詞)或“絲”(名詞),這在曶鼎(2838西中)中有很好的反映。金文中賞賜絲的銘文有寓鼎(2718西早)之“曼絲”、守宮盤(10168西中)之“絲束”、伯壺蓋(9702西中)之“素絲束”。絲用寽計量的如乃子克鼎(2712西早)“矢又辛伯蔑乃子克曆,(休賜義)絲五十寽”(上引李文引此銘釋文有誤)。曶鼎“廼俾[饗]以曶酒及羊、絲三寽”,李學勤先生認為釋為“茲三寽”,“茲”通“才”,“三寽”是以金屬幣計算的酒和羊的價格,朱鳳瀚先生從之,曰銘文“是說酒、羊價值相當于三寽金(銅)”(203頁)。“貝”用“寽”計量見於稽卣(5411西中)。綜合上引銘例,庚姬尊中釋“絲”為長,至于“絲”還可以再研究。
四、周增光先生《發現番匊生鼎》(《文物春秋》2007年第6期)披露一件北京師範大學文物博物館收藏的番匊生鼎,除器名外(自名“媵鼎”),與番匊生壺(9705)銘同,鼎、壺當為同套媵器。
五、叔尃父盨(4454-4457西晚)曰:“叔尃父作鄭季寶鐘六金、尊盨四、鼎七”,“金”或屬下讀,“六”表鐘的數量,這種斷句恐怕是不合適的[4]。樂器之鐘曰“六金”、“五金”應當是說鐘所用銅料的比例,因為鐘的音樂性能跟銅料比例有很大關係,所以才如此強調說明,就像當今戒指要說多少K一樣,比例的不同可能反映着財富和地位的差異。至於不言明鐘的數量,是因為鐘一般都是成套使用的,其數量當有規定,它器或用“肆”、“堵”來計量。用“金”字作定語的器物西周金文中只有兩種,一是“金車”,這在冊命銘文中數見,當是指錯金之車,《周易·困卦》有“困于金車”之語;另一種只見于伯公父瓚(9935-9936)之“金瓚”(器名字釋讀尚有爭議),這種“用獻用酌”的瓚當時應該有銅制以外的其他材質如木質等做成的,所以銘文強調其質地。
[1] 此器首發於中华青铜器俱乐部網站,http://www.bronzes.cn/bbs8/dv_rss.asp?s=xhtml&boardid=2&id=36544,2007年4月14日。
[2] 關於西周金文篇章體式的劃分,參拙著《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第二章,線裝書局將出版。
[3] 裘衛鼎“才八十朋”之“才”,鄭剛在《戰國文字中的同源詞與同源字》中即已訓為“值”,其文引到《周禮·天官·縫人》鄭註“戴,值也”、《禮記·喪大記》鄭注“戴之言值也”之語,後者為聲訓。這裏再補充兩點證據,一是戴、載古通,其例至夥,《詩經·小雅·大田》“俶載南畝”,馬瑞辰傳箋通釋:“才、載、哉古通用。”二《經義述聞·禮記上》“則載青旌” 王引之按:“載之言植也,立也。”
[4] 張亞初認為“金”是表示鐘的量詞,参《金文新釋》,《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294頁,1993年10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9月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年9月6日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