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金岷彬:有“紙”字的秦簡文轉寫討論
在 2008/9/16 11:51:23 发布

有“纸”字的秦简文转写讨论

——古代中国造纸术起源研究之八

(首发)

 

金岷彬

 

1,关于秦代的竹简里就有一个“纸”字的信息

在追寻古代中国造纸术的起源这一学术探讨过程里,笔者读到了芝加哥大学东方图书馆前馆长钱存训博士的文章《纸的起源新证:试论战国秦简中的纸字》[1],该文以中文的形式向世间介绍了,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代《日书》No.61竹简背面,就写有一个“纸”字。并且钱书还提供了写有“纸”字的竹简照片和“纸”字字形的放大图片。钱教授文里还提到,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夏德安(DonaldHarper)(现任芝加哥大学中文教授)在自己的汉学研究里首先注意到了秦简里的“纸”字,并把这一信息告诉了钱教授。囿于笔者的条件和能力所限,没有查到钱文提示的夏德安教授的汉学研究论文。(注①)

(钱书提供的秦简“纸”字见附图 1[2]

依据秦简上清晰的带纽丝偏旁“糹”的“纸”字秦隶字形,很自然地会推论出,在战国时代就有了纸这种东西,也因此才有了表述这种东西的“纸”字。钱教授依据这一科学考古出土的实物文字资料,认为“从‘ 糸’的‘纸’字出现在这一早期的考古文献上,对纸的起源问题,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证明。”“如果纸的发明是由于漂絮而来,而战国文献中已有漂絮的记载,则纸的起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应该是十分合理的推测。”[3]钱教授从造纸史研究的角度,把战国秦简里有“纸” 字的信息,告诸了学术界,这是关于造纸发明史研究里非常重要的新内容和新证据。

笔者依据钱教授的论文和提供的秦简里“纸”字的相关照片,写出了论文《对于秦简里的“ 纸”字的讨论——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讨论之三》[4],提出了笔者在这种新的考古证据下对于秦简里有那个“纸”字的简文的释读,以及依据秦代“纸”字对中国纸源研究的看法。

 

笔者终于拍摄到了《睡虎地秦墓竹简》1990精装版本一书里,《日书》部分第61号简背面写有“纸”字的原简照片,以及对于该编号简文的现代转写与注释。现在能够依据原简的照片,对睡虎地秦简里有关“纸”字的简文作进一步讨论了。

 

2,简原文转写解释为“蕡履”恰当,还是“草履”恰当

秦简《日书》第61号简背面第二栏的简文,第一个字其上部是“ 卉”,下部是“丰”。整理秦简《日书》这一部分的专家把这个秦隶字形转写为上部是“卉”下部是“本”的楷书字形,再依这种转写字形作宋体字的排版印刷;并且把这个字认作是“賁”字,注释时当作“蕡”字讲。(见下图)

于是乎,秦简原文经历了一段变动比较大的转写和注释:

(原件)[/]屢——à[/]屨——à(賁)屨——à蕡屨——à麻鞋。

 

笔者感到,上述的转写和注释有可以讨论另释的余地。

 

原简文第一字,其上部是“卉”,下部是“丰”。查《说文》,“卉,艸之总名也,从艸屮(许伟切)”(P25下)。在《汉语大字典》里可见,其它的古字书把“卉”也释作草的泛称。上述解读,是笔者 2006时在文章《对于秦简里的“纸”字的讨论》里的看法。然而从《说文》编制的部首体系来看,没有“卉”部,许公那里没有“凡卉之属皆从卉”这样一说,所以笔者以前的文章里按“卉”去解草,认为这个字的部首在下半部“丰”,虽然可以说通,却自认还应从更多的角度来试验论证;于是这次再从部首去寻找[/]字的分部归类,再去寻求字义。

如果要按照上置部首去释字的话,在《说文》P127下部,有一个专门的部:其部首字是——

[],解释为“艸木盛[/][/]然,象形,八声;凡[/]之属皆从[/],读若辈(普活切)。笔者手里这本中华书局1963影印版的这个部首字形[],就很像“卉”形。(金岷氏注,采用部件来组成库外字时,运算符号/表示上下结构的汉字。)

在说文里属于这个部首的字还有— —

[*]草木*孛之皃,从[/]畀声(于贵切)。(金岷氏注,字形似卉,但第二横两端不出头。)

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从[/]糸,杜林说[/]亦朱木字(苏各切)。

孛,[*]也,从[/],人[/]也,从子;论语曰:[/]孛如也(蒲妹切)。

[&],止也,从[/]盛而一横止之也(即里切)。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从[/](半,一竖不出头)声(那含切)。

 

由《说文》这些[/]部所属的字来看,秦简原文里[/]字的上部“卉”若按部首归类,笔者以为,似应把其上部看作是[/]这个部首,其字义是“艸木盛[/][/]然”。在秦简使用的隶书里,上部的[/]部首讹变成了第二横笔两端出头的“卉”形。

这是把秦简文转写为“草鞋”比“麻鞋”更恰当的理由之一。或曰,麻不是也可泛作草解吗?答曰:笔者曾讨论过,由于麻在古代中国的棉花前时代是关乎穿衣的社会重要物资,许公在撰《说文》时专门有一个字形类似“木”字的[朮(去掉右上一点)]部,收录了归入这个部的“枲”字,枲解作麻也。所以,在解读秦简这段简文时,笔者倾向于认为读作“草鞋”更适合原字形所表示的字义。

再看该字的下半部分。笔者2006年的文章《对于秦简里的“纸” 字的讨论》里解读过:《说文》(P93上)释“丰,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乱也。凡丰之属皆从丰,读若介(古拜切)。”追索,“蔡,艸也,从艸祭声(大切)”(P23下)。于是,从秦简字形来识读,这个上“卉”下“丰”的【卉/丰】字,可以认为就表示了草的意思。

在见到秦简原字形的照片后,再一次查《说文》。也是P127下有一“丰”字,字形的第一横笔为撇,隶属“生”部,解释为“艸盛生生也,从生上下达也(敷容切)。”

由此,字的下半部无论按《说文》P93的“丰,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乱也。凡丰之属皆从丰,读若介(古拜切)”,还是按P127下的“丰”字,“艸盛生生也,从生上下达也(敷容切)”来解读,把这个字的字义理解为草,比理解为麻,要合适一些。

比对《说文》里的字来判读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把[/]屢解读为“草鞋”,应该比解读为“麻鞋”更有依据一些。

 

 

 

3,就秦简原照字迹,讨论认定是“纸” 字的可能性有多大

现在有条件仔细观看秦简原照的“纸”字,感到需要对疑似“纸”字的字形本身加以讨论,因为这是笔者纸史研究一组论文里文《对于秦简里的“纸”字的讨论》立论的根基。

睡虎地秦简的书写字体,是秦隶。记得裘锡圭教授在《文字学概要》一书里说过,睡虎地秦简的出土,让人看到了秦隶的真面目。秦简里隶书的“纸”字,右半部分笔迹模糊,不能肯定地读出那就是“纸”字;而是凭着字的大致形象去猜读。当然,考古发掘出土的古文献,不可能每个字都笔画清晰,对于笔画模糊或者部分笔画缺失的字形加以判读和转写,本身就是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的重要工作。

笔者对秦简的疑似“纸”字隶书,感到其右半部分有两笔横向的笔画和两笔竖向笔画。或许,秦简的整理专家正是依据这样一些字形特征,判读出了“纸”字。那么,在古汉字里是否有其它字形会因畸变而出现类似的字形架势?对照《说文解字》里的“糸”部字集,讨论一些小篆字形隶变也有可能形成“大致两横两竖”的疑似字形,作为相互对比,以利对秦简字形的认定。讨论里使用《说文》中华书局1963的影印版本。

笔者首先重复一下自己在论文《对于秦简里的“纸”字的讨论》里对秦简文“煮草鞋以纸”的句式分析——对于这句话的解读,“以”字是一个关键的词汇。

汉字的“以”字,在文言文里是一个多词义多词性的高频字,经常被使用。《汉语大字典》“以”字条目下历释了“以”的每一项字意,又历述“以”的各种词性。可以作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秦简的整理和注释小组的专家,因为直接按“纸”字解读秦简,“似难贯通”,于是把“以”作为连词,“用于两个动作之间,前者为后者的方式,后者为前者的目的和结果”(《汉语大字典》缩印版P45);因为“抵”是一个动词,有“侧击”的意思。按照“抵”式的解读,就是“煮草鞋去拍打之 ”。

如果坚持要按“纸”字来识读,那就是“煮草鞋成为纸(絮)状”,仍然是把“以”字当作连词,但却表示动词“煮”的目的(《汉语大字典》P45)。“草鞋”能煮成“纸”吗?初看起来“似难贯通”。

 

以下是对《说文》糸部字集里一些手写隶书有可能訛变成秦简字形的字,加以考证。

纯,丝也,从糸屯声,论语曰今也纯俭。常伦切。金岷氏判读:显然,秦简原文“煮草鞋以 *即止矣”,所述之事,不能把“纯”字当作“之”字之后的动词;也不可能作为动词“煮”借助连词“以”连接的动作结果去解读,因为不可能把草鞋(或者秦简整理者解读的“麻鞋”)一类弊履煮出“纯(丝)”那样的结果。

纥,丝下也,从糸气声,春秋传有臧孙纥。下没切。———显然不是动词;草麻弊履煮不出丝类的东西。

【糹+氐】,丝滓也,从糸氐声。都兮切。———【糹+氐】字与“纸”字的字形很相似,区别只在于右边底部多/少了一点。(采用虚拟语气)注释的专家当初假若把简文转写成“煮麻履以【糹+氐】(抵)”的形式,则可能更不容易有人知道秦简里有一个“纸”字。从文意来说,用弊履煮不出丝滓来;从字形来说,对于原简明白无误的纽丝旁字要放弃优先的纽丝旁解读,而去读成提手旁的字,总有些强勉。笔者曾在《解读<说文>里的两个形近字——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讨论之二》[5]里分析过,“如果许慎不在《说文》里专门解释‘【糹+氐】,丝滓也,从糹氐声’,后世的人或许会把【糹+氐】字误当作是“ 纸”字的异体字。”在写述论文《解读<说文>里的两个形近字》时,笔者还未读到钱存训教授关于秦简里就有一个“纸”字的文章,只是凭着世人都知道并熟悉“纸”字,而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糹+氐】字,这种直观的社会现象来写文。

絓,茧滓絓头也,一曰以囊絮练也;从糸圭声。胡卦切。———从“茧滓絓头也”的注释来看,是一种表示物质的名词,但是煮弊履的结果不可能成为与丝质有关的物质。从“一曰”句来看,又是一个表示练丝茧絮的工艺操作动词,然而,“煮”草鞋以“练絮动作”与巫医驱邪的“跳大神”行为似乎又不搭界;故按照动词去解读秦简原文,也不合适。

[+],乐浪挈令织,从糸从式。臣铉等曰:挈令,盖律令之书也。——— 从《说文》来看,[+]是一个动词,表示了“织”。如果“ 煮”草鞋以“织”,后者的动作与巫医跳大神不好联系。

纴,机缕也,从糸壬声。如甚切。纴或从任。———追踪查阅,“缕,线也。”显然,不好解读成“煮草鞋以线”。

级,丝次弟也,从糸及声。居主切。———丝纤维可以依照其质量来分别等级;当然,平民衣着的麻纤维也可以有次弟之别;煮出来的碎草絮纤维也可以按某种设定的标准来分出等级;如果按“煮草鞋以级”来解读,即只用煮出来的碎草絮的某种级别来驱邪除秽,文意上贯得通,还更增加了巫术的神秘感;不论巫术里是否讲究要特定级别的碎草絮,按照说文里“絮一苫也”的说法,哪种级别的絮一苫都是“纸”。

结,缔也,从糸吉声。古屑切。———这既是动词又是名词的“结”字,若读作“煮草鞋以结”,似也可以找出某种特定的说法。然而,“结”字和下面要讨论的“给”字,如果要訛变为类似秦简上那个字,其下部的“口”形非得潦草至极,错乱至极。字形的右下角为“口”部件的小篆,不可能在隶变的草简写过程里訛变成秦简里疑似“纸”的字形。

给,相足也,才糸合声。居立切。———如上所述,字形的右下角为“口”部件的小篆,不可能在隶变的草简写过程里訛变成秦简里疑似“纸”的字形。

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从糸丑声。女久切。———要把草鞋煮后打成纽结,文意不好贯通。

《说文》糸部字集里还有好些字,但是字形无论是小篆或是楷书,都与“纸”字形差别很大。因此,秦简原文里的纽丝旁字疑似其它字的可能性更小,不再一一分析。

通过对《说文》一些纽丝部疑似字形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的专家们在对简牍上的秦隶字形作转写时,按照“纸”字去转写,是一种最佳转写方案。可以认为秦简里确实就有了“纸”字。再从《说文解字》撰写于AD100~121年,记有“纸”字和【糹+氐】字;蔡伦造纸向皇帝“奏上”的时间是AD105年,这客观地说明在《说文》写书之时早已有纸这种东西而且也有了表示这种东西的字。

 

 

2008-09-10



[1]钱存训.纸的起源新证:试论战国秦简中的纸字[J].首次发表在《文献》季刊2002No.3,国家图书馆编印。收入作者论文集《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12.

[2] 同注1

[3]同注1

[4]金岷彬,对于秦简里的“纸”字的讨论——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讨论之三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94991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0840

[5]金岷彬,解读《说文》里的两个形近字——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讨论之二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 tid=195212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8910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8916

 

点击下载word版:

0191有“纸”字的秦简文转写讨论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