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鄒輝傑:略考“陳司敗問”在何時
在 2008/11/8 13:53:37 发布

略考“陈司败问”在何时

(首发)

 

邹辉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论语·述而》第三十章(章节序数各本略有出入:北大繁体十三经注疏本《论语注疏》第一百零六页;中华书局本《四书章句集注》第一百页;《论语正义》第三十一章,第二百七十九页;程树德《论语集释》第四百九十五页;杨伯峻《论语译注》第三十一章,第七十四页;三联本钱穆《论语新解》第三十章,第一百九十二页。)如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是这样说的:“昭”是谥号,陈司败之问若在昭公死后,则“昭公知礼乎”可能是原来语言。如果他这次发问尚在昭公生时,那“昭公”字眼当是后人的记述。我们已经无从判断,所以这句不加引号。[1]意思就是说,“昭公”作为谥号是不可能在鲁昭公生前使用的,而这一章的事情发生时,鲁昭公可能活着,也可能死了,这无法确定,所以断句就应该断在“昭公” 后面,新式标点就应该标成:“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而不应该像有些本子所标的那样:“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这在本章的理解上是一个小问题,并不改变或影响整章意思的理解。本章的意思历代并没有特别大的争论。鲁昭公娶吴国女子,按照周礼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而鲁国与吴国同为姬姓,所以,鲁昭公在这件事上是非礼的。但是按照史书的记载,鲁昭公又有善于仪节的名声。这两者在当时都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所以陈司败(司败即司寇)在外交交锋时很自然地想到用这个问题(昭公知不知礼?)来为难孔子。面对这个困难的问题,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知礼”。孔子退下之后,陈司败把不好意思直接对孔子说的一番话对他的随从巫马期说了,把鲁昭公非礼之事说了一通。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谦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实际上,孔子对陈司败的回答是遵循了讳君恶的礼。“是君亲之恶,务于欲掩之,是故圣贤作法,通有讳例。”[2](引自邢昺疏)

但杨伯峻先生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考证问题,实际上不必留存为未知的疑问。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考证说:“余考孔子于定公十四年自郑至陈,居三岁,复于哀二年自卫如陈,皆在陈侯稠时,屡主司城贞子家。司败之问,盖孔子在陈时也。”[3] 但是《史记·孔子世家》(以下简称《世家》)记载的孔子的“出国”状况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众所周知的一次“出国”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季氏三家一起攻击鲁昭公,昭公师败,奔逃到齐国,孔子就跟昭公到了齐国,在那里发生了著名的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晏婴阻挠齐景公封孔子的事情。但是在这次出国之前,在孔子三十五岁和十七岁之间,《世家》又记载了孔子早期的一次异国之行:“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4]跟我们的考证密切相关的是,这次“出国”正好有“ 困于陈蔡之间”的一段经历,也就是说在昭公的时候孔子确实可能到过陈国。(《公羊传》和《穀梁传》记载,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世家》称“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十七岁到三十五岁是鲁昭公时,这是不成问题的。)也许,杨伯峻先生正是出于此,才慎重地写下了他的注释,表示对此存疑。如果是这样,是不是程树德先生倒是疏忽了?如果仅仅按照《史记》的记载,程先生的考证显然是不全面的。但是杨先生的慎重也许也并不值得肯定。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论语》的这一章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陈司败由于以国名和官名为称,我们无法确定他的具体情况,但是孔子的弟子巫马期是完全可以确定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说:“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5]紧接着就记录了《论语》这一章的异文:

 

陈司败问孔子曰:“鲁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退而揖巫马旗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鲁君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孟子姓姬,讳称同姓,故谓之孟子。鲁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

 

《史记》的这段记录显然不如《论语》简洁有力,但是可看作是对《论语》的解读,道理交待得更加清楚明白。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章的深意,也对我们这里的考证有很大帮助。以“陈司败问孔子曰”开头就不再存在杨伯峻先生所提出的跟句读相关的疑问。显然,司马迁是确定这一章发生的时间在鲁昭公去世之后。根据何在呢?很简单,孔子的弟子“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如果这一章发生的时间在昭公在世时,则最多是三十五岁的孔子不可能有小他三十岁的弟子,即使有,估计也没有资格和能力跟陈司败对话。其实,杨伯峻先生自己的注解也提到了巫马期小于孔子三十岁这一材料。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论语》这一章还是只能发生在程树德先生所说的孔子在定公和哀公时两次到陈国的时候。

附带地说,杨伯峻先生的质疑其实真的不是毫无来由,现行一些重要的《论语》本子的标点实际上已经考虑了杨先生的疑问,在这个问题上显得非常慎重。中华书局本《四书章句集注》是这样标点的:“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中华书局本《论语正义》也是这样标点的。这两个本子当然没有直接处理这个问题。中华书局本程树德《论语集释》如上所述处理了这个问题,因而标点是:“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三联本钱穆《论语新解》没有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标点和程本一样。杨伯峻先生的疑问提出了这个问题,引导读者去解决这个小问题。

 

参考书目:

北大繁体十三经注疏本《论语注疏》

中华书局本《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本《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本《论语集释》程树德

中华书局本《论语译注》杨伯峻

三联本《论语新解》钱穆

中华书局本《史记》

 

(本文原为汪少华老师“训诂学”课的课程论文。)

 

 



[1] 《论语译注》P75

[2] 《论语注疏》P107

[3] 《论语集释》P495

[4] 《史记·孔子世家》P1909

[5]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P2218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81027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8118

 

点击下载word版:

0218略考“陈司败问”在何时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积跬斋 在 2008/11/11 14:02:32 评价道:第1楼

    WORD无法下载

    这是为什么捏

  • admin 在 2008/11/11 14:07:21 评价道:第2楼

    bug已经修正,可以下载。感谢提醒!

  • 积跬斋 在 2008/11/11 22:29:41 评价道:第3楼

    无私的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

    是我们该感谢你们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