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齿”字看先人的健康状况
(首发)
陈凤
安徽大学中文系
甲骨卜辞中习见“齿”,现把《甲骨文合集》【1】(以下简称“合”)中有关“齿”的卜辞揭示如下:
(1)甲辰卜,亘贞,疾齿隹□。(合 591)
(2)乙丑卜,争贞,有疾齿,父乙隹有闻,在洮。(合 13651)
(3)疾齿,隹有害。疾齿,不隹有害。(合 13647)
(4)甲子卜,贞,王疾齿,隹□。(合 10349)
(5)贞,有疾齿隹害。(合 13645)
(6)……梦隹有齿。(合 17457)
(7)王梦隹齿。(合 11006)
(8)贞其有来齿。(合 419)
(9)王占曰,吉,亡来齿。(合 17301)
(10)癸未卜,争贞。旬亡。王占曰,有祟。三日乙酉夕血,丙戍允有来齿。(合 17299)
(11)……商,甲□允有来齿自商。(合 17300正)
(12)贞商其以齿。(合 17302)
(13)贞勿曰戈以齿王。
曰戈以齿王。(合 17308)
(14)……降齿,十三月。(合 17298)
(15)……黍,帚……有降齿。(合 17297)
(16)戊寅卜,贞,取牛不齿。(合 8803)
甲骨文的“齿”有 等形,字形不固定。晚周玺文多在“齿”上加注声符“止”。《说文解字》“齿,口齿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2】可见“齿”由象形字演变为形声字。下面我们来分析“齿” 字的用法:
甲骨文的“齿”字有五种用法:一,用为本义,如卜辞中习见的“疾齿”(1-5),指牙齿有齿患。甲骨文中有个字,从齿从虫,象齿有蛀虫。即《说文解字》中的“龋”字。二,特指象牙。如卜辞中的“以齿”(12、13.“以”,用为贡献之意),意思就是把获得的象牙贡献给王。三,借指牛马的年龄,如在上列举的例(16),就是指牛的年龄。四,指侵犯,“来齿”(8-11)即是外来的侵犯。五,指灾难,如“降齿”、“齿”(6、7、14、15)。甲骨卜辞的贞“齿”,就是贞询有无事故或祸祟。“降齿”,就是降祸。卜辞中的“齿”用为灾难之意十分的常见,也是齿最广泛的用法。
金文中习见这样的文字,可以释为“木见齿册”(《殷周金文集成》17.10952 15.9792)此“齿”即是一种族徽文字,代表一个氏族。另外在中山王方壶中有“齿”何琳仪先生认为“读‘齿长’见于《管子·八观》‘禁罚不严,则齿长辑睦。’”【3】战国的玺印中也有“齿”,这里的“齿”用作地名和人名,如
“□齿信玺”《故宫博物馆臧印》
“畀毋齿”《尊古齋印存》
“西方齿”《十锺山房印举》
另外在上海臧战国楚简中有个字作 (《缁衣》19),整理者认为是“齿”的异体。徐在国、黄德宽先生认为此字从目从止,在简文中读为“志”。【4】
以上是出土文献中“齿”的用法,再看下传世文献中“齿”的用法:一,用为本义,指牙齿,如“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大戴礼记·易本命》)。“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 二,指牛马的年龄。如“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数年也。” “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礼记·文王世子》) 三,指并列、此列,如“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注:“列也。”。 “百官以此相齿。”(《庄子·天下》 )四,指录用、收纳,“终身不齿。”(《礼记·王制》)。郑玄注:“犹录也。”五,觸刃。“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汉书·枚乘传》)颜师古注:“ 齿,谓当之也。”
由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更迭“齿”的用法在不断的变化,除了用为本义“门牙”和“牛马的年龄”这两个义项没有变外,“齿”的其他的义项,有的在消失,有的在新起。从“齿”的义项这种消失与新起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发现一个问题。在众多甲骨卜辞中 “齿”预示灾难和战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齿”表示灾难的这个常见的义项消失了,无论是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我们认为在武丁时期人们所吃的食物大多是只经过一次加工的坚硬谷类,这些食物对古人的牙齿的伤害很大,同时古人没有很科学的牙齿保护的方法,所以在很多的卜辞中出现了“疾齿”的占卜。占卜牙齿的问题成为先人生活中一件重大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齿对古人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古人的牙齿又不健康,因而“齿”就引申指灾难和祸祟。随着人们生活的条件的改善和对世间万物认识的提高,先人开始用较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的牙齿。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内。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宋代张呆著《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可见武丁时期的“疾齿”的问题解决了,因而“齿”的灾难的义项也就消失了,同时也就有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义项产生了。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甲骨文字合集》 中华书局1982年
【2】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
【3】何琳仪 《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 中华书局1998年
【4】黄德宽、徐再国 《新出楚简文字考》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参考文献:
(1)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 中华书局1979年
(2)赵诚 《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中华书局 1988年
(3)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释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8年12月1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8年12月20日
《说文新证》126页已经指出战国文字的“齿”从“之”而非从“止”。
武丁时期人们所吃的谷类绝对不是只经过一次加工的,从考古资料看将谷类加工成粉状再制作食品早以有之,没道理在武丁时还是吃一次加工的,证据不确。
我们认为在武丁时期人们所吃的食物大多是只经过一次加工的坚硬谷类
~~~~~~~~~~~~~~~~~~~~~~·
上古时期的古代世界主食流行喝糊状的粥,新月地带、希腊、罗马多如此,中国也差不多。看看商周遗址里大量的鬲就知道了,煮粥的。
呵,两位考古界专业人士说话了,作者看来有必要返工咯。
将甲骨文中的齿,仅理解为人体器官“牙齿”,是片面而不周全的!
古曰:“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既内自尽,又外求助,婚礼是也!”
5)贞,有疾齿隹害。(合 13645)虽然可以,但不能太快,因为快而草率的婚姻,是有害的婚姻!
(6)……梦隹有齿。(合 17457)
(7)王梦隹齿。(合 11006)
(8)贞其有来齿。(合 419) 有人来求婚!卜之结果为贞,可行!
(9)王占曰,吉,亡来齿。(合 17301 外来婚姻!吉,好事情!
2)乙丑卜,争贞,有疾齿,父乙隹有闻,在洮。(合 13651)
乙之父亲听说其子在洮地,,因有不美滿的婚姻而发生争执!所以乙之父便于乙丑日进行龟卜,卜得结果为贞,并无大害!
严维权先生,以上缺乏甲骨学基本知识的讨论请勿发在学术评论区。谢谢合作。
另:建议您以后评论文章,先行在学术讨论区发帖。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