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進鋒先生著《為山覆簣——古文字、古文獻與先秦史論集》出版
在 2021/8/27 20:17:37 发布

王进锋先生著《为山覆篑——古文字、古文献与先秦史论集》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进锋先生著《为山覆篑——古文字、古文献与先秦史论集》于20217月由巴蜀书社出版,定价人民币120元,以下是该书的书影、目录、序言及后记。

书影

 

目录

序一 晁福林

序二 刘钊

古文字与商周史

“侵我田”卜辞与商代农业 3

从戍嗣鼎新释说到商代官员的仕宦  16

何簋与周初对功臣的等差封赏  37

保卣拾遗  56

渊卣与西周时期的直诉  66

鼎读释79

农卣及相关问题探讨 95

鬲簋与西周诸侯国的财政收入  119

㫚鼎与西周时期法律的几个问题  136

新出五年琱生尊与琱生诸器新释  160

琱生器“附庸土田”问题再探讨  177

西周时期的县  193

西周时期里的管理形态  224

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  245

清华简《越公其事》与春秋时期越国的县制  251

古文献释证

《尚书·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释义  271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新证  278

《史记·宋微子世家》一则史料辨证  292

《史记·封禅书》“九臣”解  297

先秦礼仪与交通

“面缚”新证  305

“肉袒”考  311

春秋凶礼与丧服起源  318

先秦时期的海上航行  330

 

后记  352

 

晁福林先生序

历史的发展总是波澜壮阔且丰富多彩的,但人们却很难看到历史发展的全貌,即令是置身于历史现场者往往也只是亲历了(或者说观察到了)壮阔场景的局部。待现实过去,某段历史能够留在人们记忆之中又只是壮阔场景的局部。人们所记忆的历史进入书写领域的时候,笔下的场景就更是局部的局部,若以大小论,只能算是“历史碎片”。经过漫长世代的筛选,我们今天所能够看到的“历史碎片”,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其珍贵价值可以用无以替代来概括。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以能够以其如椽的大笔写出《史记》这样的不朽之作,写出我国第一部通史,不仅在于他有“述往事,思来者”的远大志向,也不仅在于他“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史记·太史公自序》),有采用国家档案的条件,而且在于他不辞劳苦,“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史记·五帝本纪》),四处裒集“历史碎片”。对于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而言,我们今天所能直面的“历史碎片”,以甲骨、金文和简帛资料为大宗。研究这些“历史碎片”,不仅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所谓“碎片化”研究,而且是研究三代历史的必经路途。若舍此,是没有其它“捷径”可寻的。当年陈援庵先生提倡以“坚忍之心”多做札实的考证工作,正是关注到考证研究历史碎片工作的重要。

进锋的这部大书汇集了他研究甲骨、金文和简帛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多篇论文,其学术价值不外乎在于对“历史碎片”的考证和探讨,特别是其中许多论文在考证之余,又抉发此一材料所展现的历史场景,如从“侵我田”的卜辞,看商代农业的一个侧面;从何簋铭文看功臣的等差封赏。对于此类的繁细考证,进锋乐此不疲。他以实事求是之心,努力将“历史碎片”安置于其所在时代的历史场景之中,经数年努力,终成规模。这是一条正确的治学之途,进锋一定会走得越来越好。                                           

序于2021年初春遵命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授课之时。

窗外远近葱笼,风和日丽,教学大楼错落其间,犹如仙境。

 

刘钊先生序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呈现在今人面前的,常常只是一张历史年表;萦绕在普通人脑际的,往往也只有真伪杂糅的帝王、英雄、美人的故事或传说。历史被粗暴地压扁,时间被无情地浓缩。我们有浩如烟海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大都经过滤汰和筛选,掺杂了很多后人的篡改和误读。我们有盈车充栋的历史记载,但这些记载大都为史实与传说、故事、戏剧等的揉合,实虚难辨,真假难说。我们的正史都是后人所写的前朝史,其立场和观点,无不受到写作时代主流意识的影响和笼罩。所有历史都是撰写时代的当代史,都有着撰写时代某个学派、某种学说、某种思想观念的反印和投射。

越早的历史,越因为记载的匮乏而扑朔迷离,难以追索。中国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躲藏在深处,似隐似现,影影绰绰。出土文献提供了传世典籍之外最大的史料库,考古资料带来了古人生活的实地、实物和图像,这些资料放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只能算是“碎片”,但对三代历史的研究来说,却必须视若拱璧,珍如重宝。只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碎片”,才能用不断增加的碎片,补缀出真实完整的历史图景,如同用无数的碎布片,经过千针万缕,缝缀出美丽的百衲衣一样,从而让我们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走近古代历史的现场。

当今不断有反对历史研究“碎片化”的声音出现,反对“碎片化”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矫枉过正,连“碎片”都反对或抛弃,那就断断不可了。早期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常常只有一些碎片,我们必须面对“碎片”,珍惜“碎片”,不断在历史长河中捡拾、捞取经过鉴别的“碎片”,才能经过不懈的研究和探索,用“碎片”拼缀成完整的历史画面,再现古代社会的真实场景。

王进锋博士的《为山覆篑——古文字、古文献与先秦史论集》一书,可以称为用碎片拼缀先秦历史画面的佳作。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三古”,即古文献、古文字、考古这三重材料,经过综合分析和阐释,来尝试恢复先秦历史的部分原貌。这是典型的“三重证据法”,是研究先秦史新的不二法则。但是这种立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即既要熟悉传世典籍,又要跟踪古文字资料,同时还要掌握考古信息。从该书收录的文章看,作者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

《为山覆篑——古文字、古文献与先秦史论集》一书分为《古文字与商周史》《古文献释证》和《先秦礼仪与交通》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用金文资料和简帛、甲骨资料考证商周农业、官员仕宦、封赏制度、法律制度、财政制度、行政管理、郡县制度等,涉及到先秦史中的很多重要问题。作者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提出了许多新见。譬如在金文中勾稽出贵族家族结构、贵族赈济等史料进行深入阐发;还如深入到历史缝隙,利用金文探讨个人命运转变和女性官员迁徙等细节,都颇具新意,予人启迪。第二部分是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对传世典籍《尚书》《论语》《史记》中部分词句的重新训释和理解,亦能言之成理,可备一说。第三部分虽为附庸,但所论却饶有兴味。其中的“面缚”“肉袒”“降礼与丧服起源”都与礼和文化有关,作者皆能纵横捭阖,论述自如。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海上航行》一文,征引丰赡,论证周详,读后大有收益。

该书的另一大优点,是作者文笔清朗,行文晓畅;不做高深之语,不行摇曳之文。这是学术文章的正途,值得年轻学者效法。

王进锋博士是先秦史大家晁福林先生的高足,秉承乃师之衣钵,以先秦史研究为终生事业。孜孜矻矻,好古敏求,虽年纪轻轻,却已在学界异军突起,崭露头角。相信假以时日,一定能后来居上,学有大成。

是为序。

                                 20215月于上海索然居

 

后记

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都有一个梦想,即写就一部系统性和深入性兼具的通史或者断代史著作。然而,在执行这一计划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两大困难:一是如果直接进行通史或者断代史写作的话,就会因为缺乏前期的研究而缺少深入性;二是如果一直进行专题研究的话,那么最终的著作会缺少系统性。

杨宽先生的学术历程给研究者克服这种困难提供了方法启示。他的《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书在先秦史研究领域影响力很大,可谓是必读之书。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该书既有总体的系统性,又有每个章节深刻的专题性。实际上,杨先生的这本书并不是一口气写就的,而是有着坚实的前期积淀,他早年的论文集《古史新探》、《古史探微》都是这种积累的体现。所以研究者在能力暂时还不够的时候,不妨模仿杨宽先生先做一些扎实的专题研究。

本书是对笔者发表过的、博士论文以外文章的一次精选。其中文章的主题比较分散,但是总体上可以归为古文字、古文献和先秦史研究三个方面,故以“古文字、古文献与先秦史论集”作为副标题。

本书虽然是一本论文集,但是笔者还是有一些长远想法的,即希望能和杨宽先生一样,通过前期的积累为将来写就一部纵观性的著作而打基础。

“为山”和“覆篑”,最早一起见于《论语·子罕》的记载,其完整内容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杨伯峻解释为:“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8页)为山覆篑正来源于此,意思是为了垒土成山而倒下一筐一筐的土。这里面有多层的蕴意:第一,目前只是倒下一筐一筐的土,远还没有成山;第二,最终目的不在于倒土本身,而是为了垒成一座大山;第三,为了成山还需要坚持不懈,不断地垒土。本书取为山覆篑作为正标题正取自它这样的蕴意,同时这个标题也正好可以表述笔者的意图。

对过去历史的研究,难免会涉及过去历史的本来面目、史料记载的历史信息和根据记载研究过去历史三个层面的问题。

在过去历史的本来面目方面,某个特定场合的历史在过去是立体的,往往由多个维度的场景构成。如在楚汉战争期间鸿门宴的现场,除了主体事件维度的项羽、刘邦、樊哙等人之外,还有礼仪维度的座次安排,社会生活史维度的食品器具等。每个维度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面”。如同样是鸿门宴的场合,在人物的维度,刘邦参加会议、中间逃跑、回来后整顿内部军队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在同一历史场合,不同维度的场景是相互交织的。再拿鸿门宴来举例,项羽对座次的安排,一方面反映了他的自大,另一方面座次的现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制度和思想观念。

在史料记载的历史信息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立体的历史不存在了,那些呈“面”状的维度也消失了,只有其中的一些“点”被记载下来。同时,在记载历史信息的史料中,不同的材料往往反应的内容、性质和重要性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也有共同点,即几乎每则材料中都蕴含着多个信息“点”。有时这些“点”是反映同一场景的;有时这些“点”是反映不同历史场景的。

在根据记载研究过去历史方面,首先,历史研究者要善于从每则材料中发现这些不同的信息“点”,并根据每个“点”去恢复它所在的那个维度的“面”,甚至整个立体的历史。从这个角度讲,每则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都有着深挖的价值。其次,历史研究就是根据这些“点”去恢复它所在维度的“面”,并进而恢复整个历史的立体。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历史研究的境界是也是分等级的:

第一等,把“点”从史料中发掘出来;

第二等,根据“点”恢复过去历史的碎片;

第三等,根据“点”把它当初所在的那个维度“面”的历史恢复过来;

第四等,能根据“点”恢复多个维度的“面”,甚至整个立体的历史。

在先秦史研究领域,研究者难免会接触到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各类出土文献和《尚书》、《诗经》等传世文献。由于史料稀少,这些文献中的每则史料都值得特别重视和深挖,从而充分发掘其中的历史信息,并按照以上的方式研究过去历史。

那么,怎么处理这些史料?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们的准确含义;其次发掘它们蕴含的信息点;再次,要根据每个信息点,再结合见于其他文献的材料,去恢复当初的“面”的和立体的历史。

这本论文集中每篇论文虽然研究的对象有差别,但是基本都是循着这种思路来写作的。我们不一定能达到以上所说的第四等,但也力图恢复过去的历史。如在《农卣及相关问题探讨》一文中,笔者首先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字、音韵、训诂的知识,对铭文本身进行了释读,从而把握住铭文本身的含义。接着,笔者发掘出它所蕴含的贵族家族结构、贵族赈济、个人命运转变等多重的信息点。之后,由这些信息点出发,力图去恢复这些维度当初的“面”的历史。又如在《㫚鼎与西周时期法律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我们首先对㫚鼎第二段文字进行了考释,并据之对西周时期的法律公开、买卖契约、诉讼费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在《 鼎读释》一文中,笔者对 鼎铭文进行考释之后进而对西周时期女性官员迁转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能得以出版,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巴蜀书社编辑付出的诸多辛劳。恩师晁福林先生和笔者景仰的刘钊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小书赐序,也使其增色很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张玲、王侨、王晨光、顾洋、秦景钰、刘展博的认真校对,使其避免了不少的错误。我还要感谢家人对我进行科研工作的默默支持。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诸多不足,恳请诸位读者不吝赐教。

王进锋

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历史学系

2020919日初稿

2021628日改定 

 

感谢王进锋先生惠赐书讯并授权发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2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