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
在 2008/12/31 13:21:09 发布

《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

(首發)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

 

由曹錦炎先生整理的《凡物流形》[1]一篇分甲、乙本,甲本共三十支簡,比較完整,乙本相對殘缺。我們初步閱讀了曹先生所作的釋文注釋,發現在竹簡編聯、釋文、注釋等方面有不少可以進一步討論之處。限於時間和篇幅,這裏先將我們重新做的甲本編聯釋文提供給大家,以為參考。至於比較詳細的注釋,則俟諸他日。

 

【重編釋文】

*(凡—品)勿(物)流型(形)(奚)𠭁(得)而城(成)?流型(形)城(成)豊(體),(奚)𠭁(得)而不死?既城(成)既生,(奚)(顧?)而鳴?既(本)既槿(根),(奚)𨒥(後)【1】之(奚)先?侌(陰)昜(陽)之〈凥—序?〉,(奚)𠭁(得)而固?水火之和,(奚)𠭁(得)而不(危—詭)?(問)之曰:民人流型(形),(奚)𠭁(得)而生?【2】流型(形)城(成)豊(體),(奚)(失)而死?又(有)𠭁(得)而城(成),未智(知)左右之請(情?)?天(地)立終立 (始):天(降)五厇(宅—度),(吾) (奚)【3(衡) (奚)從(縱)?五既(—氣)竝至,(吾) (奚)異(奚)同?五言才(在)人,䈞(孰)為之公?九 (域?攝?)出(誨—謀?),䈞(孰)為之(逢?)?(吾)既長而【4】或(又)老,䈞(孰)為(箭—薦)奉?(鬼)生於人,(奚)古(故)神(盟—明)?骨=(骨肉)之既𣏟(靡),亓(其)智愈暲(障),亓(其)夬(慧)(奚)(適),䈞(孰)智(知)亓【5】(其)疆(彊)?(鬼)生於人, (吾) (奚)古(故)事之?骨=(骨肉)之既𣏟(靡),身豊(體)不見,(吾)(奚)自飤(食)之?亓(其)(來)亡(無)厇(度),【6(吾)(奚)旹(時)之?祭員(奚)(升—登),(吾)女(如)之可(何)思(使)𩛁—飽)?川(順)天之道,(吾)(奚)(以)為頁(首)?(吾)欲𠭁(得)【7】百眚(姓)之和,(吾)(奚)事之?敬天之(盟—明)(奚)𠭁(得)?(鬼)之神(奚)飤(食)?先王之智(奚)備?(聞)之曰: (升—登)【8】高從埤,至遠從迩(邇)。十回(圍)之木,亓(其)(始)生女(如)薛(孽)。足 𨟻(將)至千里,必從灷(寸)(始)。日之又(有)【9】耳,𨟻(將)可(何)聖(聽)?月之又(有)軍,𨟻(將)可(何)正(征)?水之東流,𨟻(將)浧(盈)?日之(始)出,可(何)古(故)大而不 (炎)?亓(其)人〈入?〉【10(中), (奚)古(故)少(小)雁(?)暲䜴?䎽(問)天䈞(孰)高,與(地)䈞(孰)(遠)与(與—歟)?䈞(孰)為天?䈞(孰)為(地)?䈞(孰)為靁(雷)【11】神(電)?䈞(孰)為啻(霆)?土(奚)𠭁(得)而坪(平)?水(奚)𠭁(得)而清?卉(艸—草)木(奚)𠭁(得)而生?【12A】含(禽)獸(奚)𠭁(得)而鳴?【13B】夫雨之至,䈞(孰)雩□之?夫(凡—風)之至,䈞(孰)𩖽飁而迸之?(聞)之曰:(守?執?)道,坐不下(席)。耑(揣) (文)【14】而智(知)名,亡(無)耳而䎽(聞)聖(聲)。卉(艸—草)木𠭁(得)之 (以)生,含(禽)獸𠭁(得)之(以)(鳴),遠之弋(?)【13A】天,(忻—近)之(箭—薦)人,是古(故)【12B(守?執?)道,所(以)攸(修)身而(治)邦(家)。䎽(聞)之曰:能(守?執?)(一),則百勿(物)不(失);女(如)不能 (守?執?)(一),則【22】百勿(物)(失)。女(如)欲(守?執?)(一),卬(仰)而(視)之,任(?)而伏(?)之,母(毋)遠㤹(求),厇(宅—度)於身旨(稽)之。𠭁(得)(一)[]23(圖)之,女(如)并天下而𠭯(抯)之;𠭁(得)(一)而思之,若并天下而(治)之。□ (一)以為天 (地)旨。【17

 

*(?)(墻—?)而豊(禮),并(屏)(氣)而言,不(失)亓(其)所然,古(故)曰(堅—賢?)。和倗(朋—凴?)和 (氣),室聖(聲?)好也(?)*27

 

*箸(書)不與事,之<>智(知)四𣳠(海),至聖(聽)千里,達見百里。是古(故)聖人〈凥—處〉於亓(其)所,邦(家)之【16(危)(安)廌(存)忘(亡),惻(賊)(盜)之(作),可之<>智(知)。䎽(聞)之曰:心不(勝)心,大 𡄹(亂)乃(作);心女(如)能(勝)心,【26】是胃(謂)少(小)(徹)。(奚)胃(謂)少(小)(徹)?人白(泊)為 (守?執?)。(奚)(以)智(知)其白(泊)?終身自若。能(寡)言,(吾)能(一)【18(吾)。夫此之胃(謂)(少—小)城(成)。曰:百眚(姓) (之所)貴唯君 =(君,君)(之所)貴唯心=(心,心)(之所)貴唯(一)。𠭁(得)而解之,28(賓)於天,下番(播)於(淵)。坐而思之,每(謀?)於千里;(起)而用之,(陳)於四 𣳠(海)。䎽(聞)之曰:至情而智(知),【15*(守?執?)智(知)而神,(守?執?)神而同,[(守?執?)同]而僉(險), (守?執?)僉(險)而困,(守?執?)困而(復)。氏(是)古(故)陳為新,人死 (復)為人,水 (復)【24】於天咸,百勿(物)不死女(如)月。出惻(則)或(又)內(入),終則或(又)(始),至則或(又)反。(守?執?)此,言(起)於(一)耑(端)。【25】䎽(聞)之曰:(一)生兩,兩生(參—三),(參—三)生女(母?),女(母?)城(成)結。是古(故)又(有) (一),天下亡(無)不又(有);亡(無)(一),天下亦亡(無)(一)又(有)。亡(?)【21

 

是(?)古(故)(一),𠭯(咀)之又(有)未(味),□(嗅?)[之又(有)□(臭?)],鼓之又(有)聖,忻(近)之可見,之可𢮑(?)之則(失),敗之則【19】高(槁),測(賊)之則滅。(守?執?)此,言(起)於(一)耑(端)。䎽(聞)之曰:(一)言而禾〈夂(終)〉不(窮)(一)言而又(有)衆,【20衆(此“衆”為誤抄衍文) (一)言而萬民之利,(一)言而為天(地)旨。𢮑(?)之不浧(盈)𢮑(?),尃(敷)之亡(無)所〈容〉?大【29】之(以)智(知)天下,少(小)之 (以) (治)邦。之力古之力乃下(?)上(?)【30

 

【重編說明】

1+2+3+4+5+6+7+8+9+10+11+12A+13B+14+13A+12B+22+23+17為第一個編聯組。

111的編聯順序從整理者之說。 整理者認為簡12是完簡(246頁),從圖版看恐有問題。本簡當拆分為兩支殘簡,以“卉(艸—草)木(奚)𠭁(得)而生”的“生”字為界,其上為12A,其下為12B。簡13也是由兩支殘簡誤拼而成,以“遠之弋(?)”的“弋(?)”為界,其上為13A,其下為13B。乙本簡9係一完簡(277頁),其簡文云:“(奚)𠭁(得)而清?卉(艸—草)木(奚)𠭁(得)而生?含(禽)獸(奚)𠭁(得)而鳴?夫雨之至,䈞(孰)雩□之?夫(凡—風)之至,䈞(孰)𩖽飁而迸之?䎽(聞)之曰”,正好是甲本的簡12A的後半部分、簡13B和簡14的前半部分。據此,甲本的相應簡序當為12A+13B+14。簡14後當跟簡13A,“耑(揣)(文)而智(知)名”與“亡(無)耳而(聞)聖(聲)”對舉。簡12B整理者誤釋為“悗”之字,其實是从“宀”从“斤”从“心”;把12B 拼接在13A之後,整句話可釋為“遠之弋(?)天,之箭(薦)人”,與“遠”相對的“”顯然應該讀為“近”,文從字順。簡14有“ (守?執?)道,坐不下(席)”之語,簡22有“(守?執?)道,所(以)攸(修)身而(治)邦(家)”之語,而 14+13A+12B的簡序可以確定,那麼簡22應該排在簡12B之後。“是古(故)(守?執?)道,所(以)攸(修)身而(治)邦(家)”是對簡14中“䎽(聞)之曰”所談論的“(守?執?)道”的總結。簡17說: “(圖)之,女(如)并天下而𠭯(抯)之;𠭁(得)(一)而思之,若并天下而(治)之。□ (一)以為天 (地)旨。”其中“女(如)并天下而𠭯(抯)之”與“若并天下而(治)之”對文,與“𠭁(得)(一)而思之”處於對文地位的“(圖)之”前面應該也有“𠭁(得)(一)而”或與其相類的話。簡23最後恰好是“𠭁(得)(一)”二字,整理者已指出此簡的上下端有殘,“而”字應已殘去。乙本簡16就有“𠭁(得)(一)而(圖)之”的話,“之 ”下一殘字作,仔細看其實就是“女”字殘畫,整理者誤釋為“”。這個“女”即甲本 “女(如)并天下而𠭯(抯)之”的“女”。由此可證簡23+17的編聯是正確的。

27為單獨一組,雖然重編釋文中我們將之空行另列一段,實際上卻是傾向於認為簡27可能與第一個編聯組連讀的。第一個編聯組的末一簡簡17的“旨”與簡 27的“豊”均為脂部字,簡27的“言”、“元”均為元部字,這四句話很可能是前後兩句各自押韻的。這一點對簡27與第一個編聯組連讀有利。

第三個編聯組簡16+26+18+28+15+24+25+21的確定,是從編聯簡18+28和簡15+24+25開始的。簡18的最末幾個字為“能(寡)言,(吾)能(一)”,簡28的開頭兩個字為“夫”。而在乙本簡13的第一段簡中,有“能(寡)言(吾)能(一)夫”這個幾個字連抄而下,可證簡18和簡28一定是前後相續的。從“氏(是)古(故)陳為新”到“至則或反”,都是講萬物循環往復、方死方生的道理,整理者簡24+25的意見是可取的。原來簡15+16的編聯,從文義上看,是很不通順的,整理者對“至情而智(知)箸(書),不與事之”的解釋極為牽強。乙本簡17開頭幾個字為“情而智智而神神而同……”,正對應於甲本簡15的“至情而智”和簡24的“智而神,神而同……”,說明簡 15要接在簡24+25之前。簡15開頭的幾句話是:“(賓)於天,下番(播)於(淵)。”《史記·龜策列傳》有“上行于天,下行于淵”之語,頗疑“(賓)”前當有一“上”字,則與下句對仗工整。簡28的末幾字雖然模糊,但最後二字為“之”、“上”是不難辨識的,整理者所釋十分正確(所附圖片見文末)。根據文例,簡15當接在簡28之後。乙本簡18下段完整簡上所抄文字為 “或內,終則或,至則或反。此,言耑。䎽之曰:生兩”,正好包含了甲本簡25+21的內容。這是簡21應接在簡25之後的堅實可靠的證據。只不過由於整理者誤釋乙本簡文,從而失去了有可能正確編聯的機會。至此,簡18+28+15+24+25+21六簡已確定可以連讀。26的第一字从“厂”从“跪”之表意初文為聲符,應即“危” 字。第二字从“人”从“”,應釋為“安”。第三、四字“廌忘”當讀為“存亡”。“危安存亡” 之語尚缺少主語或領格。簡16最末三字為“邦(家)之”,若排在簡26之前,整段話為:“是古(故)聖人〈凥—處〉於亓(其)所,邦(家)之(危)(安)廌(存)忘(亡),惻(賊)(盜)之(作),可之<>智(知)。”不但文意順適,而且“邦家之危安存亡”與“賊盜之作”對舉,絕非偶然,可證這種編聯、釋文是合理的。簡16+26和簡18+28+15+24+25+21兩組內部次序確定之後,將之前後相接,“心不(勝)心,大 𡄹(亂)乃(作);心女(如)能(勝)心,是胃(謂)少(小)(徹)”的表達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我們傾向於認為簡16+26和簡18+28+15+24+25+21可連讀,構成一個大的編聯組。由於簡27末端已殘,本編聯組能否與之連讀,簡16開頭的“箸(書)不與事”究竟應如何解釋,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最後談談第四個編聯組簡19+20+29+30的情況。整理者關於簡19+20和簡29+30的編聯意見正確可從,乙本簡22的下段連抄了“大之(以)智(知)天下,少(小)之(以) (治)邦”的話,說明甲本簡2930確實應該相連。20䎽(聞)之曰”後為 “(一)言而禾〈夂(終)〉不(窮)(一)言而又(有)衆”,與簡29的“(一)言而萬民之利,(一)言而為天(地)旨”造語頗類,且都是圍繞“(一)言”立說,應可連讀。不過,簡 29(一)言”之前還有一“衆”字,無法與前後文通讀;恰好簡 20的最後一字也是“衆”,推測簡29第一字“衆”係抄手因換簡而誤抄的衍文。簡30為最後一支簡,整理者指出“‘邦’字下有篇章號,表示全文結束”,其下八字“為抄寫者隨手書寫”,與正文無關。(272頁)據此,本組的編聯應為19+20+29+30

據整理者介紹,本篇沒有缺簡;因而從原則上說,所有編聯組之間都應該可以連讀。但是第四編聯組若要與第三編聯組連讀,存在一個不易解釋的困難,有必要在此討論一下。第三編聯組的21句讀符號之下尚有一“亡”字,第四編聯組的簡19的第一個字整理者釋為“之”。不過,在“是古(故)又(有)(一),天下亡(無)不又(有);亡(無)(一),天下亦亡(無)(一)又(有)”與“ 古(故)(一),𠭯(咀)之又(有)未(味)”等話之間插入一個“亡之”,實在令人費解。細審圖版,簡19的所謂“之”字作,與本簡寫作等“之”有所差別,即那個所謂“之”字的上部其實還有一橫畫,當為“正”而非“之”。我們懷疑這個“正”是“是”字未寫全,“是古(故)(一)”的說法與簡21是古(故)又(有)(一)”的說法同例。這樣一來,簡 21最末的“亡”字就變得多餘了。值得注意的是,本簡“天下亡不又”的“又”下有一句讀符號,其下又有一個“亡”字,作如下之形:

最末三字也是“又”下有一句讀符號,其下又有一個“亡”字,作如下之形:

二者情形十分相似。後者完全可能係涉前者而誤,即抄手由於在“又”和句讀符號之下抄過“亡”字,習慣性地在另外一處“又”和句讀符號之下多抄了一個“亡” 字。此衍文應當刪除。25有“(守?執?)此,言 ,(起)於(一)耑(端)”的話,簡20也有“(守?執?)此,言(起)於(一)耑(端)”的話,把簡25211920連讀,這句話作為前後呼應而重複出現,中間只隔了一個“䎽(聞)之曰”的內容,距離並不遙遠,這從行文來說是很合適的。當然,我們對於 “亡”係衍文、“正”係“是”字未寫全等意見並無太大把握,以上說法僅可作為一種猜測,為謹慎起見,在釋文中仍把第三個編聯組和第四個編聯組分開書寫。

 

附圖(甲本簡28):

之:  上:

 

鄔可晶  執筆

20081231


 

 

本文收稿日期爲20081231

本文發佈日期爲20081231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22130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

点击下载附件:

0245《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飞虎 在 2008/12/31 13:37:05 评价道:第1楼

    簡10“𨟻(將)浧(盈)”當作“𨟻(將)可(何)浧(盈)”。

  • 鄔可晶 在 2008/12/31 13:53:49 评价道:第2楼

    文章發表後,發現幾處不應有的疏失,十分抱歉!除了飛虎先生所指出的奪“可(何)”之外,【重編釋文】簡5“亓(其)智愈暲(障)”的“暲”字,我們的本意是讀為“彰”,卻筆誤為“障”。【重編說明】中“頗疑‘(賓)’前當有一‘上’字”句中,(賓)前漏插一從“宀”從“万”的隸定字形。希望讀者在閱讀時注意。

  • 裘迷 在 2008/12/31 14:00:37 评价道:第3楼

    1、我觉得《品物流形》中的第二行“寡”还是如整理者读为“呱”好。这是说人体的形成,小孩当然要呱而鸣。

    2、“飤”是針對“鬼”而言,當然讀為“祠”為好。

    3、任字可能是從“勹”,讀為“包”,包而覆之一類的意思。

  • 东山铎 在 2008/12/31 14:16:04 评价道:第4楼

    水火之和,(奚)𠭁(得)而不(危—詭)?

    ——末字似當讀為“座(挫)”,訓為“摧折、損傷”之意,且坐、和有韻。

  • ee 在 2008/12/31 14:35:03 评价道:第5楼

     

    日之有【9】耳,將何聽?月之有軍,將何正【10

    此“耳”即“日珥”之“珥”“暈”即“月暈”之“暈”。

  • 凡物流形 在 2008/12/31 16:06:05 评价道:第6楼

    這編聯編的,不得不說,強人啊。

  • 飞虎 在 2008/12/31 16:57:19 评价道:第7楼

    簡13“遠之A天”,A當作从“之”从止,即訓為往、至之“之”的專字,戰國文字常見。簡文“之”應如字讀。

  • 飞虎 在 2008/12/31 17:06:01 评价道:第8楼

    論文讀“逢”、釋為“雁”之字應是一字之異體。

  • 小疋 在 2008/12/31 17:34:20 评价道:第9楼

    裘迷先生说:

    3、任字可能是從“勹”,讀為“包”,包而覆之一類的意思。

    從“勹”,当读为俯,与上面的仰正相对。

     

  • 小疋 在 2008/12/31 17:43:55 评价道:第10楼

    俯而蔡之,即俯而察之

  • 水土 在 2008/12/31 17:58:44 评价道:第11楼

    第27簡最後一字是「色」字,連上讀「好色」。呵呵。

  • 东山铎 在 2008/12/31 18:13:08 评价道:第12楼

    (守?執?)道

    ——那個多見的處於道前的字有沒有可能是“戠”,讀為“識”?

  • 破晓 在 2008/12/31 20:29:34 评价道:第13楼

    至情而智(知),【15

    这不就是:诚则明也

  • 木鱼 在 2008/12/31 21:41:39 评价道:第14楼

    水土先生的意见很有启发性,如此而来,简27的末尾就可以读为“室(嗜)声好色”了。

  • 一上示三王 在 2009/1/1 3:09:25 评价道:第15楼

    代執筆者說明:

    簡19“鼓之又(有)聖”,“聖”後漏括注“聲”字。

  • 水土 在 2009/1/1 12:17:44 评价道:第16楼

    何有祖先生釋出原整理者釋為「識」的字為「察」(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5),應該是正確的,此字與「徹」還押韻。由此也可以知道簡18的兩個「白」字應當就是「明白」的「白」,其義與前面通徹的「徹」相關。

  • 水土 在 2009/1/1 12:26:20 评价道:第17楼

    再補充一點:由《凡物流形》的「白」也可推知《上博(三)·彭祖》的「心白身澤」即「心白身懌」。心裡明白了,身體當然舒適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皆能「心白身懌」!

  • 海天 在 2009/1/1 14:13:02 评价道:第18楼

    原文:簡19的所謂“之”字作,與本簡寫作等“之”有所差別,即那個所謂“之”字的上部其實還有一橫畫,當為“正”而非“之”。

     

    案:此說倒也未必,吳振武先生就曾指出在朱家集銅器及楚印中可見加了一筆的之。反過來說,正從止不從之,所以將簡文此字釋為正,可能有問題。 吳文見《黃盛璋八秩華誕紀念文集》頁291-295

  • 水土 在 2009/1/1 15:16:15 评价道:第19楼

    第6~7簡上的幾句話似乎可以這麽讀:

    其來無度,吾奚旹(時-待)之?#(六/又/土)祭員<異-祀>,奚登?

    其中「時」、「祀」、「登」押韻。「異」跟「員」寫法很像,本篇第4簡的「異」的上部跟「員」的上部完全一樣,本篇抄寫者水平不高,錯字很多,因此把「異」錯成「員」也不奇怪。聯繫上下文,這幾句的意思是,鬼神什麽時候來,沒準兒,我怎麽等他?如果要祭祀,又怎麽給他進獻食物?我又如何讓他吃飽?--可惜「#(六/又/土)」字不認得,推測其意似乎應該是「準備(祭祀)」一類的意思。

  • 小疋 在 2009/1/1 17:36:01 评价道:第20楼

    𢮑之則 (失)

    𢮑之不浧(盈)𢮑

    𢮑,读蕃衍盈匊 不盈一匊之匊,字也作掬。

  • 水土 在 2009/1/1 18:02:24 评价道:第21楼

    水土:

    聯繫上下文,這幾句的意思是,鬼神什麽時候來,沒準兒,我怎麽等他?如果要祭祀,又怎麽給他進獻食物?我又如何讓他吃飽?--可惜「#(六/又/土)」字不認得,推測其意似乎應該是「準備(祭祀)」一類的意思。

    又想了想,覺得應該修正一下:

    這幾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鬼神來得太沒節制了,我怎麽對待他?老是祭祀,我怎麽給他進獻食物?我又怎麽能使得他吃飽?

    「時」讀為「待」(李銳已讀為「待」,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57),可能是對待的意思。看來,那個「#(六/又/土)」字應該是個副詞,修飾「祭祀」的,表示頻繁祭祀。

  • 鄔可晶 在 2009/1/1 18:32:30 评价道:第22楼

    讀了ee先生的評論和“簡帛研究”網廖名春先生《〈凡物流形〉校讀零札(一)》關於簡9—10“日之有耳,將何聖?月之有軍,將何正?”的釋讀,覺得有必要在此把我們的意見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沒有為“耳”、“軍”括注“珥”、“暈”,並不是不知道“日珥”、“月暈”,而是認為這兩句話其實用的是“諧音”的方法。以“日珥”之“珥”諧“耳”、“月暈”之“暈”諧“軍”,“耳”可“聖(聽)”,“軍”可“正(征)”。這兩句話的大意是說:日雖有耳(由“日珥”之“珥”諧音而來),但將用什麽來聽呢?月雖有軍(由“月暈”之“暈”諧音而來),但將用什麽來征伐呢?所以我們為“聖”括注了“聽”、為“正”括注了“征”。

  • 飞虎 在 2009/1/1 20:01:52 评价道:第23楼

    何有祖先生读整理者释“识”之字为“察”当可信。此即戬灭之“戬”的本字。这个词文献或作“践”、“剪”、“刬”、“翦”,参刘钊先生文。《管子·兵法第十七》:“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简文“察道”、“察一”即上引《管子》之“察道”、“明一”。

  • 郑公渡 在 2009/1/1 20:48:07 评价道:第24楼

    鄔可晶:

    讀了ee先生的評論和“簡帛研究”網廖名春先生《〈凡物流形〉校讀零札(一)》關於簡9—10“日之有耳,將何聖?月之有軍,將何正?”的釋讀,覺得有必要在此把我們的意見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沒有為“耳”、“軍”括注“珥”、“暈”,並不是不知道“日珥”、“月暈”,而是認為這兩句話其實用的是“諧音”的方法。以“日珥”之“珥”諧“耳”、“月暈”之“暈”諧“軍”,“耳”可“聖(聽)”,“軍”可“正(征)”。這兩句話的大意是說:日雖有耳(由“日珥”之“珥”諧音而來),但將用什麽來聽呢?月雖有軍(由“月暈”之“暈”諧音而來),但將用什麽來征伐呢?所以我們為“聖”括注了“聽”、為“正”括注了“征”。

     

    正恐怕不好读作征伐的征,估计读作徵,在这里指徵兆。这里的日、月如何如何,较多只是从本意出发。下雨应该就是月晕的徵兆。  清华网廖名春先生的文章可以参看。

    另外这里很多师兄说法都有可取之处。可尽快成文,也方便大家引用,同时避免重复劳动。

  • 子居 在 2009/1/1 21:09:32 评价道:第25楼

    郑公渡:
    鄔可晶:

    讀了ee先生的評論和“簡帛研究”網廖名春先生《〈凡物流形〉校讀零札(一)》關於簡9—10“日之有耳,將何聖?月之有軍,將何正?”的釋讀,覺得有必要在此把我們的意見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沒有為“耳”、“軍”括注“珥”、“暈”,並不是不知道“日珥”、“月暈”,而是認為這兩句話其實用的是“諧音”的方法。以“日珥”之“珥”諧“耳”、“月暈”之“暈”諧“軍”,“耳”可“聖(聽)”,“軍”可“正(征)”。這兩句話的大意是說:日雖有耳(由“日珥”之“珥”諧音而來),但將用什麽來聽呢?月雖有軍(由“月暈”之“暈”諧音而來),但將用什麽來征伐呢?所以我們為“聖”括注了“聽”、為“正”括注了“征”。

     

    正恐怕不好读作征伐的征,估计读作徵,在这里指徵兆。这里的日、月如何如何,较多只是从本意出发。下雨应该就是月晕的徵兆。  清华网廖名春先生的文章可以参看。

    另外这里很多师兄说法都有可取之处。可尽快成文,也方便大家引用,同时避免重复劳动。

    俺认为作“征”字是,若作“徵”,实际上与上文的“将何听”是不对应的。

    月晕为兵事,可见《银雀山汉简·阴阳之十二》和《开元占经·月占五》

  • 小疋 在 2009/1/2 8:54:04 评价道:第26楼

    𢮑或当读为握。

    文子道原“表之不盈一握”,(淮南子作“卷之不盈一握”)

  • 郭永秉 在 2009/1/2 10:46:11 评价道:第27楼

    見於甲本7、8號簡,乙本6、7號簡的所謂“升(从辵)”字,似仍應釋為“逐”,其“豕”旁寫法與天星觀簡冢、豬、豢等字所从一致(看《楚文字編》546、564頁)。“逐高從卑”之“逐”,當訓為“求”(《國語*晉語四》“饜邇逐遠”韋昭注:“逐,求也。”),句子意思是想要追求到高的地方要從低的地方開始,與“至(致)遠從迩”(“至”讀為“致”,看李銳先生《〈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語義正可對比。簡文另一處的文義不很明白,待考。

  • 郭永秉 在 2009/1/2 10:50:18 评价道:第28楼

    簡文从六又土之怪字,和《容成氏》47號“素端□裳”之“□”字下所从相同,疑應分析為从土从[六又]聲。

  • 海天 在 2009/1/2 11:54:48 评价道:第29楼

    郭永秉先生將甲本簡8、乙本簡7的舊釋為“升(从辵)”字,改釋為“逐”,可信‧從乙本簡7來看‧最相近的字形是從政甲三的遯及家的豕旁

  • 郑公渡 在 2009/1/2 12:24:35 评价道:第30楼

    好意见,赶紧成文

  • 小疋 在 2009/1/2 13:15:49 评价道:第31楼

      (賓)於天,下番(播)於(淵)。

    賓,列也。播,布也。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问:尚(上)察于天,下播于地。(文物出版社,148页。)字又作蟠。庄子刻意:上際于天,下蟠于地。(下蟠于地,又见说苑指武、韩诗外传)管子内业:上察于天,下極于地,蟠满九州。

  • 小疋 在 2009/1/2 17:01:46 评价道:第32楼

    小疋:

    𢮑或当读为握。

    文子道原“表之不盈一握”,(淮南子作“卷之不盈一握”)

    才看到孙飞燕先生的文章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62,已读为握。

  • 飞虎 在 2009/1/2 19:29:24 评价道:第33楼

    甲本简30“治邦”之后的文字当是习书。

  • 單育辰 在 2009/1/2 20:10:03 评价道:第34楼

    《凡物流行》簡7那個[++](下稱B)的字確應如郭永秉先生所言和《容成氏》簡47[++++](下稱A)的字下部所從一樣(我在將刊於《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的《〈容成氏〉中的‘端’和‘屦’》一文的注10已提到:“按,本文寫完後,再細察A字,也可能從‘’、從‘弇’、從‘六’、從‘又’,但其從‘衣’與從‘六’與否,對本文的考釋都沒有影響。”又,BA下部所從是一個字,我私下曾向孫飛燕先生提到過,不過公開發表這個意見則無疑應爲郭永秉先生首言),我過去把《容成氏》那個A字釋爲“屨”,現在看,A大概是雙聲字,[+](此字以“”爲聲)和[++]那個字都表音。現在頗疑《凡物流行》那個B應讀爲“屢”(來紐侯部),“屨”(見紐侯部),“䀠”(群母鱼部)三字音甚近。水土先生已言“那個「#(六//土)」字應該是個副詞,修飾‘祭祀’的,表示頻繁祭祀。”

    現在看來,《凡物流行》簡7相應那句話應讀爲:“[++](屢)祭祀,奚逐?吾如之何使飽?順天之道,吾奚以為首?”其中的“逐”(“逐”郭永秉先生言是“求”義確,甚)和“祀”爲郭永秉先生和水土先生首釋。“逐”,覺部,“飽”和“首”,幽部,三字完全押韻。

     

    沒有圖版,猶如夜半騎瞎馬,拉雜書之,蓋不值一哂。

  • ryknight 在 2009/1/3 9:49:54 评价道:第35楼

    不错,起码没有将“凡+口”直接写成“凡”。这一点就比其他的好。

  • 秦桦林 在 2009/1/4 6:14:44 评价道:第36楼

    又(有)得而成,未智(知)左右之請(情?)?天地立終立     【簡3

    :以上簡文可與《淮南子·原道》相參看:“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靡濫振盪,與天地鴻洞;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紾,與萬物始終。是謂至德。

  • 單育辰 在 2009/1/4 9:15:25 评价道:第37楼

    小疋:
    俯而蔡之,即俯而察之

     

    《凡物流形》甲23、乙15的“仰而視之,俯而A之”的A的形萬難與“察”字形牽合,從字形上看,疑A是“考”字,即“俯而考之”。

     

  • 鄔可晶 在 2009/1/4 11:45:03 评价道:第38楼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問》:“黄帝問於天師曰:‘万勿(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長?日月何得而明?’天師曰:‘壐(尔)察天地之請(情),阴阳为正,万勿(物)失之而不繼,得之而贏。……’”與簡文“民人流型(形),(奚)𠭁(得)而生?【2】流型(形)城(成)豊(體),(奚)(失)而死?又(有)𠭁(得)而城(成),未智(知)左右之請(情)?”可對讀,“未知左右之請”即《十問》“爾察天地之請(情)”,看來簡文“請”確當讀為“情”。

  • 成天 在 2009/1/4 11:54:46 评价道:第39楼

    秦桦林:

    又(有)得而成,未智(知)左右之請(情?)?天地立終立     【簡3

    :以上簡文可與《淮南子·原道》相參看:“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靡濫振盪,與天地鴻洞;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紾,與萬物始終。是謂至德。

    按:此引文有誤。王念孫《讀書雜志》頁761已指出“與萬物始終”當作“與萬物終始”;另,“盪”字應作“蕩”。

  • 小学生 在 2009/1/4 12:03:44 评价道:第40楼

    《凡物流形》第27簡:*(?)(墻—?)而豊(禮)”,或可與《左傳》昭公七年“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對讀。(楊伯峻注:循墻,避道中央。)則“豊”或可讀為“履”,“行”的意思,與下句“屏氣而言”之“言”相對為文。

    “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也見於《莊子·列御寇》,云:傴曲循牆,並敬容極恭,卑退若此,誰敢將不軌之事而侮之也。”“循墻而走”和“屏氣而言”都是極言謙恭卑退。

    另外,*字从得聲,或即讀為随着;循着的意思。

  • 月下听泉 在 2009/1/5 17:28:46 评价道:第41楼

    孫飛燕先生指出甲本26號“大亂乃作”之“大”:

            细审简文,该字与甲本简10、简29的“大”,乙本简8、22的“大”写法并不相同,当为“六”字。(《读<凡物流形>札记》)

    其說可信。“六亂”者,疑應即《左傳·隱公三年》所謂“六逆”——“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

  • 秦桦林 在 2009/1/6 0:46:46 评价道:第42楼

    母(毋)遠㤹(求),厇(宅—度)於身旨(稽)之。 簡17

    按:断句应为“母(毋)遠㤹(求)厇(宅—度),于身稽之。”

     

    䎽(問)天䈞(孰)高,與地䈞(孰)遠与(與—歟)? 簡11

    按:断句应为“䎽(問):天䈞(孰)高與?地䈞(孰)遠与(與—歟)?

     

     

  • 一上示三王 在 2009/1/7 8:27:32 评价道:第43楼

    《凡物流形》中有一段文字,讀書會釋文為:

    卬(仰)而(視)之,任(?)而伏(?)之,母(毋)遠(求),厇(宅—度)於身旨(稽)之。

    裘迷先生指出:任字可能是從,讀為,包而覆之一類的意思。

    小疋先生進一步指出,:如從,当读为俯,与上面的仰正相对。

    秦樺林先生進一步指出:“母(毋)遠(求),厇(宅—度)於身旨(稽)之。”斷句應爲“母(毋)遠(求)厇(宅—度),於身稽之。”

    這些意見都是非常正確的。這樣,就只剩下原來釋為“伏”的字仍不能確讀。

    小疋先生認為:俯而蔡之,即俯而察之。

    單育辰先生認為:《凡物流形》甲23、乙15的“仰而視之,俯而A之”的A的形體萬難與“察”字形牽合,從字形上看,疑A是“考”字,即“俯而考之”。

    劉剛先生認為:《凡物流型》23號簡“卬(仰)而視之,俯而癸之”字释为癸(参李守奎《楚文字编》843页),读为揆。揆,度也。(参宗福邦等《故训汇纂》917页)。揆亦察也。《楚辞·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考异》“察一作揆。”

    我們細審原簡字形,以上這些意見與字形均不能密合。但是有些意見是頗具啓發性的。小疋先生在評論劉剛先生的意見時就指出:

    仰而視之,俯而癸(揆)之,毋远求度,(断句从秦桦林先生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1)於身旨(稽)之。此文以视、癸、旨为韵。字释为癸,应该是对的。

    其實讀為“癸”的意見並不妥當。細觀其字形,與楚文字“癸”相去甚遠。特別是抄寫比較工整的乙本,與癸差距更大。但是循著“押韻”的思路,我們尋找到一個突破口。《大戴禮記·四代》中有這樣一段話:

    公曰:“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何謂也?”子曰:“天道以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廢一曰失統,恐不長饗國。”

    這段話恰好能與簡文對讀,而且也是用韻的。因此,這個字很可能表示的是“履”這個詞。

  • 海天 在 2009/1/17 9:42:14 评价道:第44楼

    甲本簡11釋為雁的字 , 主體部分應與簡4的相同,也是從封得聲的字,似可讀為方,可譯為這才之意。【《古代漢語虛辭辭典》頁134】 大意是說太陽大時卻不感炎熱,等到正中午太陽變小了,這才要障庇頭部?【比喻炎熱】

  • 佑仁 在 2009/1/17 17:14:00 评价道:第45楼

    簡12的「矢人」本文讀作「(箭—薦)人」,我覺得有些問題,

    因為「箭」是從二倒矢之形,但本簡很明顯只有一倒矢之形,

    這個字過去曾引起很多討論,到上博三《周易》出來後可以確定了,

    簡37有個跟本處相同的字形,今本《周易》正作「矢」,所以我認為在隸定上原考釋者是正確的。

  • 海天 在 2009/1/17 21:34:32 评价道:第46楼

    孔子詩論及容成氏均有此字可以參考   姑成家父簡3幸字所從的倒矢形應該是更接近的

  • 佑仁 在 2009/1/19 0:44:44 评价道:第47楼

    甲本簡5有句話:「其夬」,「」是原考釋者的隸定,這個字在字下半所謂「止」的形體與本簡諸「止」字皆不類,不過在字形上解作从「止」確實比較好講,但一般而言楚簡「止」旁下半不是「一」形,比對乙本簡5的字形,我認為从「土」的機率比較高。

  • 海天 在 2009/1/19 8:16:09 评价道:第48楼

    佑仁兄   此說我在敬天之明文章【2009.01.17】中已論及  請參看

  • 佑仁 在 2009/1/19 19:47:07 评价道:第49楼

    學長,謝謝您的提醒

  • 海天 在 2009/1/19 23:58:08 评价道:第50楼

    20「一言而 △不」,疑難字亦見於乙本14 整理者釋為“禾”, 論者多從之。然如禤先生所說:「楚簡“禾”或从“禾”之字屢見,從無作此形者,試比較同篇甲本簡29“利”字的寫法即可明瞭。」(上博(七)零劄三則)。但是禤先生釋為《說文》釋為“木之曲頭,止不能上也”的“ ”字,就如同劉釗先生所說古文字及後世典籍中,從未見“ ”字單獨使用的例子,也就是說“ ”字很可能並不是一個可以獨立的形體。(《古文字考釋叢稿》頁357)筆者以為這個字可能是「力」字,尤其乙本14特別像,可以與《容成氏》28「」所從的「力」旁互勘。而「」宋華強先生已指出從「今」得聲,而「禁」、「今」同為見母侵部。簡文讀作「一言而力不禁」,「力不禁」的用法參《史記‧陳涉世家》:「燕人曰: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一言而力不禁」是形容言語的影響是無形的,不是有形的力量所能禁止的。《說苑‧談叢》:「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簡文底下「一言而有衆,20】一言而萬民之利,一言而為天地旨。」既可「卻敵」、「保國」,自然可以「有眾」、也是「萬民之利」。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