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武王踐阼》“反昃”試說
(首發)
劉信芳
安徽大學歷史系
我還沒有購到《上博七》,干着急。網上相關研究文章已是精彩無限,拜讀之後,忍不住想參與討論,藉此向諸位網友致以節日問候:新年文會,幸福快樂!
《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民之反(側?),亦不可 [不]志。”
讀書會:云:
“反”下一字形為,字从“宀”,从“人”,从 “匕”,未知當釋為何字。《大戴禮記》相應處作“側”。“銘”多有韻,席四端之銘通為一章,上文“戒”(職部)、 “悔”(之部),下文“志”(之部)、“代”(職部),可見此章之職部通押。則此字當從《大戴禮記》讀為“側”(職部)。“反側”指翻來覆去轉動身體,往往是愁苦時的行為,“民之反側”或即指“百姓的疾苦”。[1]
蘇建洲先生釋為“”。[2]
陳燕先生云:
此字可能从“宀”,“北”声,隶作 “”,读作“侧”。古音“北” 属帮纽职部,“侧”属庄纽职部,二者叠韵通假。《释名疏证》:“侧,偪也。”此乃声训。偪亦属帮纽职部,故可为 “”、“侧”通假之佐证。且将此字释为“”与本章押韵正合。[3]
信芳按:該字也許應釋為“昃”,讀為“側”。 郭店簡《語叢四》12:“(早)與臤(賢)人,是胃(謂)(英)行。臤(賢)人不才(在)昃(側),是胃(謂)迷惑。”上博藏二《昔者君老》1:“太子昃聖(聼)。” 上博藏五《君子為禮》6:“〔毋〕(俛)視,毋昃(側)(眱),凡目毋遊,定視是求。”昃,讀為“側”。上博藏六《用曰》9:“內(閒)(諑)衆,而焚(紛)亓(其)反昃(側)。”反昃,猶“反側”,《天問》:“天命反側,何罰何佑。”《荀子·儒效》:“作此好歌,以極反側。” 包山簡266亦有用例,從略。楚簡“昃”之字形右上為“日”形,下為“大”形,“大”又為重疊的“人”形。簡文該字上為“人”形(不應釋為“宀”形),下“人”形偏于左側,而“日”形則居右,與上“人”形有共筆,且缺右邊一竪筆。估計書寫有訛。
[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12月30日。
[2] 苏建州:《〈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字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12月31日。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