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幾”、“𢼸”
(首發)
小龍
上博七《武王踐祚》中有兩個字,爭議較大,其字形、辭例如下:
A、不智(知)黃帝、耑(顓)琂(頊)、堯、(𡐩―舜)之道在(存)乎? 𠶷(意)喪不可得而(睹) (乎)?[1]
B、(逾)堂幾(階),南面而立
網上相關論述甚多,主要觀點如下:
A中的字,整理者釋爲“”,陳偉先生從之,并將之與後字連讀爲“微茫”[2];“復旦讀書會”將與同篇簡7的機字對照,釋之爲“幾”,讀爲“豈”[3]。
B中的字,整理者釋爲“”,“復旦讀書會”釋爲“幾”,讀爲階[4]。何有祖先生認爲此字應是“微”字,讀爲“楣”[5]。
季旭昇先生認為“AB二字左旁所從究係何字,確實很難決定”,“但是C形(本文筆者按:指字)確實應該隸定為‘機’字,其右旁明顯地是從‘幾’省,這麼一來就造成‘幾’和‘’同形”[6]。
、爲一字之異,已成共識。在楚簡文字中,形寫作形的情況主要出現在下列字的 𡵂旁、豈旁中:
𧰙:逸交2
剴:内8
𡵂:采2
:三德8逸·交1逸·交2
楚簡中𡵂旁、豈旁之字并不罕見,其上部較少看到寫作形者,絕大部分寫作形:
𡵂:孔16内9老乙4
𢼸:曹3 老甲15
:老甲15 郭店緇45容21
敳:上博緇21
剴:魯6 郭店緇42
對於這種形有寫作形現象,已有多位學者撰文論及。如關於逸交2字,魏宜輝先生認為當釋爲“𧰙” ,爲“豈”、“幾”雙聲,且“豈”、“幾”皆有所省簡[7];孟蓬生先生亦釋之爲“𧰙”,從“豈”,從幾省聲[8];張新俊先生則認為 逸交2字是把“幾”、“豈”兩個部分糅合在一起所致[9]。
我們贊同張新俊先生的觀點。張新俊先生在同文中還提到幾個類似的形體演變,來佐證吳振武先生在《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一文中提到的文字糅合的構形方式。吳振武先生早在1993年就注意到一種“將兩個經常通假的字糅合成一字”的特殊的構形方式,并在《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一文中對此做了詳細的說明,認為“這種‘害’字(龍按:指)實際上是糅合‘’()、‘害’()這兩個經常可以通假的字後形成的”[10];後又指出《性情論》簡38中的可以看作是把“慧”和“快”這兩個字糅合在一起所致[11];吳先生曾經預言“相信隨著出土古文字資料的日益增多和研究的不斷深入,這樣的例子還會被發現”[12]。
“幾”、“豈”二字古音相近,楚簡中常相通假。 𡵂旁、豈旁之中的形寫作形的現象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字雜糅現象,字也應與逸交2、内8、采2、三德8、逸·交1逸·交2等字一樣,乃文字雜糅後形成的特殊形體。
楚文字中“幾”字亦較爲常見,主要有如下兩種形體:
甲:四·曹40·23五·季14·16 1例
乙:四·曹21·30 “愷悌君子”老甲25老乙4五48 二·民1·8 3例
乙類應爲甲類之省形,其左部所從與 𡵂旁混同。
我們認為釋、應釋爲𢼸字,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雖然楚文字中戈、攴偏旁通用現象習見,但楚文字中,兩種形體的幾字皆從戈,無一例從攴者;而𢼸字皆從攴,無一例從戈者,或是時人有意區別;其二,楚簡中𡵂旁、豈旁上部有寫作形者,而幾字上部未見到寫作 形者,也就是并未見過形幾字,釋字爲𢼸字更好。
綜上,我們認爲仍應將、字釋爲𢼸字。但由於楚簡中亦不乏𡵂、豈、幾聲字相通之例 [13],釋其爲𢼸字,也并不妨礙將其讀爲豈、階,上文所引辭例的釋讀尚可再考慮。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月2日
[1]因尚未看到上博七一書,本文所列辭例參劉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2]陳偉: 陳偉:《讀<武王踐阼>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
[3] 劉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4] 同注(三)。
[5] 何有祖:《釋“當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 。
[6] 季旭昇:《上博七芻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日。
[7] 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3月15日。
[8]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續)》,簡帛研究網 2005年3月6日;又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卜憲君、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二〇〇四》第69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9]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第18~23頁,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10]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第92~9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第18~23頁,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12]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第92~9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 參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微、幾二者,和而不同,完全看作一字显得有些冒险。“当楣”之说可从。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阼阶上当楣北面再拜。宾西阶上当楣北面答拜。”
礼书上下堂,可用升、降单言,如:
《仪礼·乡饮酒礼》:““一人洗,升,举觯于宾。”
《仪礼·士冠礼》:“赞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
《仪礼·士昏礼》:“降阶,受笲腶脩,升,进,北面拜,奠于席。
《仪礼·燕礼》:“主人答拜,升,受爵以降,奠于膳篚。”
《仪礼·大射》:“主人洗觚,升,献大夫于西阶上。”
《仪礼·乡射礼》:“宾许,降,搢扑,西面立于所设中之东,北面命释获者设中,遂视之。”
《仪礼·聘礼》:“宾当楣再拜送币,降,出。大夫降,授老币。”
简文中逾训作降,单独言并无不可。
简文作“逾,当楣南面而立”可从。这里的南面与上列北面,体现了君臣之礼有别。
俺有个疑问
“微茫”一词,先秦时有么,俺咋记得好像到秦汉时也没有啊?
最早讨论这两支简的廖名春先生释读为“几丧”,最为正确。因为它跟“存”对。传本跟存对的字作“忽”,学者有训为“灭、尽”的,不如直接读为“没”好。
微茫應該是蒙昧倒語
marc:
微茫應該是蒙昧倒語
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这样讲。
lht:
最早讨论这两支简的廖名春先生释读为“几丧”,最为正确。因为它跟“存”对。传本跟存对的字作“忽”,学者有训为“灭、尽”的,不如直接读为“没”好。
lht兄,請問廖先生意見見於何處?謝謝!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武王踐阼>楚簡管窺》,刊於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4號,收入作者文集《新出楚簡試論》,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一上示三王: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武王踐阼>楚簡管窺》,刊於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4號,收入作者文集《新出楚簡試論》,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冒昧提個請求,一上版主如手頭有,可否將此文章上傳?二子估計很難覓及。二子叩謝先。
一上示三王: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1011
二子再謝一上版主!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