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博七·君人者何必然哉》劄記一則(補記)
(首發)
沈之傑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趙平安師抽暇審閱後指出小文所釋古文“望”字當讀如字,簡文“‘望年’如同《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望歲’ ,是希望好收成的意思。”
傑按:《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天子曰:……余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懼以待時。”杜注:“ 閔閔,憂貌。王憂亂,常閔閔冀望安定,如農夫之憂飢,冀望來歲之將熟。”楊伯峻說:“閔閔,憂愁貌。歲謂豐收,時謂收割之時。”[①]
我們認爲,楊說“歲”、“時”較杜注似更顯豁。而“年”训收成,也是於古有徵:《說文·禾部》:“年,穀孰也。《春秋傳》曰:大有年。”又《穀梁傳·桓公三年》:“五穀皆熟,爲有年也。”陳夢家也已正確指出殷商甲骨“卜辭的年如‘受年’‘年’即稔,指收穫。”[②]將簡文“望年”讀爲《左傳》中的“望歲”應無問題。而簡文“君王唯(雖)不(望)年,可也”,似可理解爲“君王即使不指望豐收,也是可以的。”
[①]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第1517頁。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