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賸義掇拾
在 2009/1/4 0:31:10 发布

《君人者何必安哉》賸義掇拾

(首發)

 

孟蓬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出版以來,已有數十篇文章問世,勝義紛呈,美不勝收。今取《君人者何必安哉》籀讀再三,掇拾賸義,草成此文,敢公諸同好,以博一粲。

白玉三回

甲本簡1、簡2 (范)戊曰:君王又(有)白玉三回(違)而不戔(察),命爲君王戔(察)之,𢽤(敢)告於見〈視〉日。王乃出而見之。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下簡稱讀書會)認為:

原整理者已經指出是白玉的量詞。我們認爲此玉之量詞當與後文一回(違)二回(違)三回(違)回(違)有諧音雙關之意。

又云:

原整理者已經指出此處及下文之 讀爲。但是整理者理解爲違先祖之道,似乎不妥。此處的可能只是差異不一致的意思。

陳偉先生認為:

”似當讀爲“瑋”,稱美、珍視義。

董珊先生認為:

白玉三回(璺)而不戔(察)读为,玉之坼也,器破而未离谓之璺。读为 命為君王戔(察)之 训为,其后省略宾语。此句意谓,君王之行如白玉,而有三处缺点如白玉上有三道裂纹,让我指点出来,给君王看。

生案:細繹文意,本篇字之義當加以認同而不得分訓,原整理者與讀書會之說似有可商,而陳說似與下文不諧,竊以董說為優。讀書會也已注意到,白玉并不實指楚王有白玉。本篇第2簡:王曰:(范)乘,(吾)倝(焉)又(有)白玉三回而不戔才(哉)? ’”如果實指白玉,楚王不應矢口否認。

本篇之均假借為,可直接訓為過失。《后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馬傳論》:光武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李賢注:違,失也。《後汉书·百官志三》: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舉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違失舉刻之。

《诗·大雅·抑》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磨也。 后世成語白璧微瑕即由此化出。疑此文君王又(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察)君王有三個如白璧微瑕的小毛病不自察覺 之意,辭氣委婉,切合臣下諫上之語境。

命爲君王戔(察)之顯然不能解作命令,董珊先生解為,也缺乏古訓依據。竊以為字當讀為。《說文解字·矛部》:矝,矛柄也。从矛,令聲。(矝原作矜,今從段注改)。楚簡中字或作(《老子》甲简7果而弗)。古音令聲与堇聲相通。《方言》卷九:矛,其柄謂之矜。郭璞注:矜,今字作《說文解字·言部》:謹,慎也。從言,堇聲。《大戴禮記·小辨》:大夫學徳别義,矜行以事君。盧辨注:矜,猶慎也。《戰國策·韓策二》:勇徹氣矜之隆。《淮南子·氾論》:百姓肅睦,上下相親,而乃始立氣矜,奮勇力,則必不免於有司之法矣。王念孫《讀書雜志》:引之曰:慬與矜,古同聲而通用,猶之為矜也。張湛注《列子》云:慬,勇也。 大家知道,命令古本同字,而隸楷階段矜字實為矝字之訛變,然則命之于謹,猶矝之于,矝之于謹,矝之于慬也。

 字另外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看作含(今)字之訛。楚簡文字字作(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簡23),字作(上博五《季庚子問于孔子》簡14 ,形近易混。

食田五  百貞之主

甲本2、簡3(范)乘曰:楚邦之(中)又(有)(飤)田五貞(),竽(管)(衡)於歬(前)。’”又甲本簡3、簡4=(珪玉)之君,百貞(町)之宔(主),宮妾(以)十百數。

讀書會認為:

《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簡文食田當指士。當讀爲。《國語·齊語》: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焉;立五正,各使聽一屬焉。韋注:正,五正也。聽大夫之治也。食田五正,當指代地位很低的官員。簡文是說地位很低的官員尚且芋管衡於前,以此反襯楚王不聽鼓鐘之聲

董珊認為:

有食田五貞(鼎)指有食田采邑和五鼎这一级别的贵族。

又云:

写作与前字写法有别,应是有意区分百贞百正即百官,执圭之君有自己的官僚机构,且后宫妻妾很多,同时子孙也应该很多。

陳偉先生認為:

貞似爲田畝的面積單位,疑當讀爲 “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蔿掩庀賦云:“町原防,牧隰臯,井衍沃。”杜預注:“堤防間地不得方正如井田,別爲小頃町。孔穎達疏引賈逵曰:原防之地,九夫爲町,三町而當一井也。”

生案:董珊先生以前后二貞字分訓,似有求之過深之嫌。且封君所轄地域不大,其有官屬可以理解,是否具有百官卻十分可疑。且古代雖有正長義,卻不見百正之辭例。竊以為貞字之訓,終當以陳說為勝。今從陳說而作略作申論(原稿有幸與陳先生意見暗合,現加改寫,以示不敢掠美)。

貞(鼎)聲丁聲古音相通。《說文·頁部》:頂,顛也。從頁,丁聲。籀文作𩕢,从頁,鼎声《集韻·清韻》:䞓,《說文》:赤色也。引《詩》魴魚䞓尾。或作赬、𧹙是其證。町古或訓田界,或訓田畝(即田界之內的區域),義實相因。《急就篇》卷三:頃町界畝畦埒封。《庄子·人间世》:彼且爲无町畦,亦與之爲无町畦。成玄英疏:畦,埒也。《庄子·天地》:(子貢)見一丈人方將爲圃畦。陆德明《释文》:李云:埒中曰畦。《説文》云:五十畝曰畦。’” 是町畦即可同訓封埒,又可同訓田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町原防,牧隰臯,井衍沃。 杜预注:隄防間地不得方正如井田,别爲小頃町。 孔颖达疏引贾逵曰:原防之地,九夫爲町,三町而當一井也。 注疏之均作名詞,而《左傳》原文以字用作動詞,即分隔成町之義。《齐民要术·种穀》引汉《氾胜之书》區種法以畝爲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横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間分爲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廣一尺五寸;町皆廣一丈五寸,長四丈八尺。

町畦之制代或不同,不必拘泥。 簡文又(有)食田五 有五町食田之意。百貞之主當指擁有百町之田的君主,與珪玉之君語義不同,而所指未必有異。蓋珪玉之君強調其受王爵封,而百貞之主則強調其實際擁有土地。

州徒之樂

甲本4、簡5、簡6州徒之樂,而天下莫不語(御),之〈先〉王 =(之所)(以)爲目觀也。君王龍(隆)丌(其)祭而不爲丌(其)樂,此丌(其)三回(違)也。

讀書會認為:

州徒疑讀爲優徒,指俳優之輩。《韓非子·詭使》:賞賜之所以爲重也,而戰鬭有功之士貧賤,而便辟優徒超級。但是聲母差異較大,此意見並不能肯定。

董珊先生認為:

州徒之樂,而天下莫不語(娱)之,是说州里一般徒众的娱乐活动,天下人都以此为乐,从先王之所以為目觀也句来看,是指表演一类的娱乐活动。

凡國棟先生認為:

州疑為人名,或即《國語 ·周語下》為周景王論樂的伶州鳩。……徒為弟子、門徒。

生案:三說不同,共同的不足是沒有注意州徒之樂君王龍(隆)丌(其)祭而不爲丌(其)樂 之間的內在聯系。州徒疑讀為州土,指境內之土地山川。州土之樂指遊觀田獵之樂。

古音土徒相近。金文常見之司土,即後世之司徒,例多不舉。《楚辭·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 是楚語有州土一詞之明證。

關于遊觀田獵之樂,古書亦不乏記載。《尚書·無逸》:文王不敢盤于遊田。孔傳:文王不敢樂於遊逸田獵。《逸周書·柔武》:盤游安居,枝葉維落。朱右曾校釋:盤,樂也。《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史記·李斯列傳》: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 晋葛洪《抱朴子·知止》:窮遊觀之娱,極畋漁之懽。

古人于土地山川皆有祭祀,而楚人尤好淫祀。《尚書·舜典》:望于山川,徧於羣神。孔傳:九州名山大川、五嶽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羣神謂丘陵墳衍,古之聖賢者皆祭之。 《孔子家語·正論》: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爲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 三代命祀,祭不越望……’遂不祭。王肅注:天子望祀天地,諸侯祀境內,故曰 祭不越望也。 王逸《楚辭章句》:《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舞鼓,以樂諸神。

州土是游觀對象,也是祭祀對象。現在楚王只知道崇土地山川之祭祀,而不知極游觀田獵之樂,故范戊說:君王龍(隆)丌(其)祭而不爲丌(其)樂,此丌(其)三回(違)也。

 

甲本簡6先王爲此,人胃(謂)之(安)邦,胃(謂)之利民。含(今)君王(盡)去耳目之欲,人(以)君王為(婟)(矯)。

讀書會認為:

從簡文看,此句前後文意都很清楚,但人以君王爲所以(傲?)不成句,頗疑兩個本子均有脫漏或増衍,致使簡文難以釋讀。

董珊先生云:

人以君王為聚以囂 读为,意思是巡行边界。人以君王為聚以囂 读为,意思是巡行边界。句意是:民众认为君王为发动战争而作为聚敛,因此节俭而尽省声色耳目之乐。

生案: 為並列連詞,與“且”字用法略同。是民眾對君王去其耳目之欲的看法或評價。 為實詞,所以兩個抄本竝沒有脫漏。

字、字均有一定距離,今暫從讀書會之說釋為 本从戶聲(匣紐魚部),以音求之,可讀為 (匣紐魚部),吝惜之義。《說文·女部》:婟,嫪也。从女,固声。《广韵·暮韵》:婟,婟嫪,惜也。《正字通·女部》:凡嗜好不能割棄者曰婟。傳世典籍有靳固一詞,字之借。《晋书·嵇康传》: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絶矣!《說文·女部》:妒,婦妒夫也。从女,戶聲。字亦作。《廣雅·釋詁》:嫭,妬也。王念孫疏證:婟,與嫭同。所妒竝从戶聲,然則婟之于所,猶婟之于妒也。

讀為,義為抑制克制,用作貶義時則可以理解為矯飾矯情之義。《墨子·非命下》:“昔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於此乎不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辟,外之𢿛騁田獵畢弋,内湛於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

這段話大意是說:先王從事这些活動(在滿足耳目之欲的同时拉動了內需),人們以為是安定國家、造福百姓之舉。現在君王盡棄耳目之欲,人們以為君王是出于吝嗇和矯飾(会招致人们的不满)。

民乍而囟

甲本簡7、簡8:“民又(有)不能也,(鬼)亡(無)不能也,民乍(詛)而囟 (祟)之。”

董珊先生說:

句意谓民人劳作而无所娱乐,使之忧劳。

季旭昇先生說:

 “民乍而囟(思)之,君王唯不巟年”則以民、君對比,意謂:人民如果有能力,也會想享樂;君王卻不知享樂,這是什麼道理呢?“乍”讀為“作”,興起也。“”字左從“言”,右下從“隹”,右上一筆疑為省筆,復原後似可視為從“雈”,全字疑為“讙”字。“民作而思讙之”,意思是:人民有能力了也會想要享受歡樂。“ ”字縱然不是“讙”,應該也是類似這個意義的一個字。

蘇建洲先生說:

簡文讀作:“民作而思佚之,君王唯不荒年,何也?”“民作”是人民勞於農事之意,《商君書·算地》:“兵休,民作而畜長足。”正與“佚”表勞佚之意相反。簡文意思大約是說:人民勞作也想要休佚,君王也不是碰到年成不好,何以禁止娛樂呢?

三說有所不同,而共同的不足是沒有注意到 “民又(有)不能也,(鬼)亡(無)不能也”與“民乍而囟之”的內在聯系。

細審辭氣,竊以為“乍”當讀為“詛”,義為“詛祝 ”,即請求鬼神加禍于人。《尚書·無逸》:“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孔穎達疏:“詛祝謂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新序·雜事第一》:“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乍聲且聲相通。《詩·大雅·蕩》:“侯作侯祝。” 陸德明《經典釋文》:“作,側慮反。本或作詛。”《說文·歹部》:“殂,往死也。從歹,且聲。”古文作乍(作)之于詛,猶殂之于 也。

“囟”讀為“使”已成常識,毋庸贅言。

”从誰声,可讀為“祟”。《說文·示部》:“祟,神禍也。从示出。”段玉裁注:“按出亦声。”隹声出聲古音相通。《說文·艸部》:“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時生也。屯聲。”《廣韻·諄韻》:“春,四時之首。《尚書大傳》:‘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周禮·春官》:“ 周禮春官第三。”賈公彥疏:“鄭《目錄》云:春,出也。”屯聲古音在文部,隹聲古音在微部,出聲古音物部,三者陰陽入相轉,故從三者得聲之字可以輾轉相訓。

結合上下文意,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百姓雖然有不能做到的事情,而鬼神卻沒有不能做到的事情,百姓可以通過祝詛而使鬼神加禍于人(言外之意是不要輕視百姓的不滿而招致災禍)。

本篇最後一段話為:“傑(桀)、受(紂)、幽、萬(厲),(戮)死於人手,先君霝(靈)王〉(乾)(溪)云薾(爾)。君人者可(何)必(安)才(哉)!”(甲本簡8、簡9)跟上文辭氣不相聯屬,內容頗嫌突兀,然而甲乙兩本均同,似并無錯簡。竊疑兩本所出祖本已有錯簡。原始簡序此句當在“民又(有)不能也,(鬼)亡(無)不能也,民乍(詛)而囟 (祟)之”之後。作者之意可能是作為將“桀紂幽厲 ”及“先君靈王”作為受民詛咒而身死國亡的典型來警告楚王的。此筆者一時之大膽推測,姑志此以俟高明。

    釋身

甲本簡6、簡7:“君王唯不(望)年,可也。 戊行年=(七十)矣,言(然)不𢽤(敢)睪(釋)身,君人者可(何)必(然)才(哉)!

董珊先生認為:

“君王唯不荒年,何也?”荒原作 “”,从人、亡声,读为荒。意思是今君王之世并非荒年,何必如此节俭呢?

“戊行年七十矣,言不敢擇身。” 择读为释,“言不敢擇身”即“言敢释身”,因为年龄已甚老,所以说话时不敢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安全。此是范戊的谈话技巧。

沈之傑先生認為:

將簡文“望年”讀爲《左傳》中的 “望歲”應無問題。而簡文“君王唯(雖)不(望)年,可也”,似可理解爲“君王即使不指望豐收,也是可以的。”

生案:此簡前后兩“年”字當加以認同,不當分訓。 “望年”即“希望長壽”之義,猶如“望歲”是“希望豐收”一樣。“擇(釋)身”猶言“放棄養身之道”,“不 𢽤(敢)睪(釋)身”實際上是說“不敢放棄耳目之欲 ”。兩個詞的組合往往要大于兩個詞的字面意思,不能直譯,這是理解“望年”和“釋身”時需要加以注意的。

這段話的大意是:君王如果不追求長壽,固然可以如此(言外之義是如果追求長壽就不應放棄耳目之欲)。我雖然已經七十歲了,但是還不敢放棄養身之道(言外之義是不想放棄耳目之欲)。君臨百姓的人為什么一定要如此呢?

 

參考文獻

陳偉:《〈君人者何必安哉〉初讀》,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92120081231

    《读《上博七》杂记(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58520081231

凡國棟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簡4“ 州徒之樂”小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939200913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程少軒執筆),《〈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58020081231

季旭昇  《上博七芻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11日。

馬承源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50-73頁。

沈之傑  讀《上博七·君人者何必然哉》劄記一則(補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595200912日。

蘇建洲  《〈君人者何必然哉〉劄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591#_edn3200911日。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4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4

点击下载附件:

0274《君人者何必安哉》賸義掇拾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广陵真人 在 2009/1/4 2:44:32 评价道:第1楼

    “州徒”讀爲“州土”的說法,“娃哈哈的娃娃魚”網友已於12月31日在《〈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的評論中指出。

  • 广陵真人 在 2009/1/4 2:51:34 评价道:第2楼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0

  • 苦行僧 在 2009/1/4 12:43:46 评价道:第3楼

    “命”字另外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看作“含(今)”字之訛。

    這個觀點與俺前幾天在《〈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的評論中提出的想法不謀而合,幸甚。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7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