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何家興:說“乾”及其相關諸字
在 2009/1/4 5:41:26 发布

說“”及其相關諸字

(首發)

 

何家興

安徽大學中文系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有一字作:

甲本9

乙本9

原簡整理者濮茅左先生認為“‘’,‘旱’聲。字待考,讀為‘姦’。”[1]復旦大學讀書會認為“甲乙本分別作。兩本簡2均有‘倝’,作形。‘’當爲此二字之訛誤。‘倝溪’當即‘乾溪’。”[2]

楚靈王建乾溪之臺而速禍之事,文獻多有記載。“溪”讀作“乾溪”是十分正確的。對於該字字形的分析,復旦大學讀書會的訛誤之說值得商榷。我們認為此字是一個雙聲符,從“旱”從“”,二者皆聲(上古,乾屬群母元部;旱屬匣母元部;從“”之字亦属元部[3])。雙聲符字或稱兩聲字,在古文字材料中是個常見的現象,已經有學者作過專門討論。[4]

從“”之字古文字多見,對於它的釋讀和形體來源的分析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下面試作分析:

 

一、曾侯乙器中的“

曾侯乙墓編鐘中的“”字,有以下四式:

A《集成》289.2《集成》290.

《集成》295.2

B從“口”《集成》288.2《集成》322

《集成》319《集成》322

曾侯乙鐘掛件

《集成》346曾侯乙磬刻文

 

C從“甘”《集成》326

 

D從“月”《集成》330

四式之中A式為最簡,與《上博三·周易》簡二中的字完全相同。“”字多釋作“嗣”,在鐘銘之中與“羸”組成一詞。裘錫圭、李家浩先生〈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及考釋〉注14中認為“羸”應該就是見於《國語》的「羸亂」,並且推斷“亂”應是“”的訛字,“”、“”皆從“司”聲,亦可通用。

《國語·周語下》:“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布憲施捨于百姓,故謂之羸亂,所以優柔容民也。”裘錫圭、李家浩先生認為“羸”應該就是見於《國語》的「羸亂」,這是富有卓見的。聯繫從“”之字來看,這些字可以分析為從“子”“”聲為妥,直接讀作“亂”。[5]

二、楚簡中從“”之字

楚簡中從“”之字多見:

A《包山》151《九店》M56·13

《九店》M56·20《九店》M56·22

《九店》M56·24《九店》M56·21

B備(宛)《上博一·詩論》20《上博一·詩論》22

C(耎)

《上博三·周易》2

這些字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何琳儀、徐在國師認為“我們懷疑所從的即戰國楚文字‘備’…‘’字應分析為從‘艸’,‘备’聲。‘备’為‘原’字異文,故‘’為‘’之異文。”[6]何、徐二師利用相關字形的變化規律、追溯了“原”字形體的歷時演變,信而有征;並贊同李零先生的觀點,將其讀為“畹”。《上博一·詩論》中的“”字,200112日李學勤先生在安大演講時認為“‘丘’即今本《詩·陳風》”之《宛丘》篇”[7]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認同。關於《上博三·周易》中“”字的釋讀及來源分析曾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徐在國師認為“按:此字從‘子’沒有問題,但是‘子’上絕對不是‘而’,應該是‘夗’。字又見於曾侯乙墓編鐘銘文,舊釋為‘嗣’,現在看來是錯誤的(字當讀為‘亂’,詳另文)。楚系文字中從‘夗’聲的字很多,如:《包山楚簡》151簡中從艸、從田、夗聲之字,又見於九店楚簡56·1356·1556·2056·24。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2122中的‘宛’等字所從的‘夗’均與A所從同。A似應讀為‘耎’。‘夗’、‘耎’上古音均為元部字。‘耎’、‘需’二字古通。詳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212頁。因此,A當讀為‘需’。”[8]其後,有很多學者進行了討論。[9]其中,馮勝君先生在劉釗先生《釋古文字中從夗的幾個字》一文的基礎上,詳細排列出“夗”形在不同時期演變的序列,並且贊同徐在國師將“”分析為“從艸從田夗聲”觀點(引者按:徐在國師的這一觀點,後有發展)。[10]關於“”符的來源,馮先生的文章討論得十分詳盡,有一定的說服力。從“”之字的通假情況來看:

(疑紐元部)

备—宛(影紐元部)

—耎(日紐元部)

*—亂(來紐元部)∕嗣

—乾(群紐元部)

以上諸字韻同聲近。“夗”及從“夗”之字古音屬影紐元部,因此“”由“夗”演變而來具有一定的根據;曾侯乙器中的“*”可直接讀作“亂”。

 

2009年元月4日淩晨五時寫畢。

 

附記:本文的某些觀點來源於徐在國師的課堂啟發,謹致謝忱;文中錯誤由本人負責。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4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4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208頁。

[2]復旦大學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20081231

[3]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月。

[4]如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第328339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黃麗娟:《戰國多聲字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174184頁,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字》(http://***********2005331

[5]這一觀點徐在國師在《金文課》(20085月)上曾提及,我們認為可以信從。

[6]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月。

[7]轉引自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5頁注釋4,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月。

[8]徐在國師:《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http://***********2004424

[9]可參看季旭昇《上博三.〈周易〉「需」卦說》(http://***********200453;陳仁仁:《上博易文字考釋述要》(http://***********200474

[10]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10月。

点击下载附件:

0275說“乾”及其相關諸字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lht 在 2009/1/4 12:39:32 评价道:第1楼

    <DIV></DIV>lht    在 2008-12-31 15:18:09 发布说:
    [角色:注册用户/等级:下大夫/发帖数:62/金钱:419/经验值:816] [ 加为好友 | 发送信息 ]
    <DIV class=ForumPostBodyArea><DIV class=ForumPostContentText id=postcontent8534>,"宛"所从的东西找到了,是“斡--斗”。</DIV></DIV>

  • lht 在 2009/1/4 12:50:50 评价道:第2楼

    ----

    1、“倝”上“屮”拉直成“十”;

    2、“十”連筆作“乙”。

    我是這樣理解的。

  • lht 在 2009/6/7 12:42:57 评价道:第4楼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896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