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武王踐阼》的“矩折”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博七《武王踐阼》第3簡:“武王西面而行,A折而南,東面而立。”其中的A,原字形作。整理者陳佩芬先生隸定為“
”,考釋說:“‘
’,从木,曲聲,讀作‘曲 ’。《廣雅·釋詁》:‘曲,折也。’‘曲折’,謂彎曲迴轉。”[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 <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從之。[2]網友llaogui先生認為“原釋實可疑”。[3]
“曲”字見於上博五《季康子問孔子》第23簡,作,又見於上博五《弟子問》第 13簡,作
,和A字右旁相差甚遠,llaogui先生的懷疑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認為A右旁所从為“巨”,應是“柜”字。“柜”見於仰天湖第8簡,作;又見於信陽02-3簡,作
。“巨”見於上博五《弟子問》第19簡,作
。从“巨”的“
”見於上博五《三德》第17簡,作
。和上引諸字所从的“巨”相比,A字所从的“巨”中豎有所彎曲,但從筆順及最後一筆的筆畫走勢看,和《三德》的
所从的“巨”還是非常一致的。
仰天湖和信陽簡的“柜”,都應訓為“篋”,盛具,即“匱”、“櫃”。這個意義用在《武王踐阼》中顯然是不合適。我們認為應把A釋為“矩”,是畫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正字通》:“矩,為方之器。”《荀子·不茍》:“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楊倞注:“矩,正方之器也。”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四度》:“規之内曰員,柜之内曰(方)。”《相馬經》:“方骨中柜者。”其中的“柜”,也是“矩”。
《說文》:“巨,規巨也。”“巨”即規矩之本字,“柜”當是其繁體,字又作“榘”。
《禮記·玉藻》認為古之君子應當“周還中規,折還中矩”。簡文“武王西面而行,矩折而南,東面而立”,一方面武王正好傳了一個九十度的直角,另一方面武王的動作合乎古之君子的行動規範,也反映了他態度的莊重和嚴肅。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53-154頁。
[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12/30。
仰天湖簡的“柜”字郭若愚先生認爲用為“櫃”,並不可信,李家浩先生已有辨,見《仰天湖楚簡剩義》,《簡帛》第二輯。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4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