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大丙:《吳命》篇“暑日”補說
在 2009/1/5 16:52:29 发布

《吳命》篇“暑日”補說

(首發)

 

大丙

 

《上博(七)·吳命》9號簡:

日以往必(比)五六日,皆敝邑之期也。

按此字目前已有釋“”(讀為“望”)[1]、釋“暑”[2]和釋“是”[3]三種意見。

釋“”之說顯然與字形不符。我們認爲釋“是”之說似亦難信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把此字釋為“暑”,基本是正確的。今為補充説明。

懷疑此字應釋為“暑”,主要是認爲此字下部和一般的“者”字不同。其實楚文字中的“者”字寫法多樣,上部作“止”形的例子和下部作“”形的例子都很多見,[4]”形應是從“者”字下部寫作類似“昏”的形體變來,因此此簡所見的“者”旁寫法可能就是從上博簡《性情論》232426號寫作形的“者”字省變而來的。沈先生所舉的《上博(三)·彭祖》一般認爲即“箸”字的,與《吳命》此字所从極近,即為一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已指出《彭祖》與《吳命》為同一抄手所寫,即從這一點看也是有道理的)。上博簡還有一個寫法與此相類的“者”字,見於《競建内之》9-10號簡如下一句話:

擁華(孟)子以馳於倪[5]

句末一字,趙平安先生據《古璽彙編》5602號的“市”字釋為“市”,其實該“市”字上从“之”,與此字上从“止”有別;下部寫法也與簡文之字有所不同(楚簡“市”字,如《容成氏》18號簡作,《競公瘧》8號簡(从貝),皆與此有異)。禤健聰先生曾在兩篇文章中申論此字應釋為“者”,[6]其後一文舉證頗詳,此不再贅。現據《吳命》此字寫法,我認爲禤説是有道理的。此字釋“者”,應讀為“都”。“都”古代有“邑”的意思(《戰國策·秦策二》“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高誘注:“都,邑。”),“擁華孟子以馳於倪都”的説法正可與《說苑·尊賢》謂桓公 “與婦人同輿馳于邑中 ”對照,也證明趙平安先生“倪(郳)”即齊邑的説法是完全正確的。若將《競建内之》的字釋為“市”,這一點就不明瞭了。

因此我們認爲《吳命》的“暑”字似無可懷疑。

《吳命》篇的“暑日”應該如何解釋呢?楚文字的“暑”,一般寫作从“日”从“凥”聲的字,所以這個从“日”“者”聲的字,大概不是用作“暑”的。此字曾見於《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1號和3號簡的“暑食於鼪”,陳劍先生讀“暑”為“舍”,讀“”為“宿”。[7]何有祖先生則把“暑”讀為“曙”,“曙食”就是吃早飯,與古書所見的 “朝食”義同。沈培先生曾告訴我,此篇的“暑”字,其實就是“曙”字,《說文》雖無“曙”字(《新附》收之),但有訓“旦明”的“暏”字,實即此字。我認爲沈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所以《吳命》的“暑(暏)日”即“ 曙日”。“曙日”意即“旦日”,就是明天的意思。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30號簡5欄—31號簡5欄“一堵失言,四馬弗能追也”,整理小組讀“堵”為“曙”,注“一曙,一旦,見《呂氏春秋· 重己》。”[8]《重己》云:“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 ”,俞樾說:

高注曰:“曙,明日也”,然一明日失之,文義未安。《說文》無“曙”字,日部“暏,旦明也”,《文選·魏都賦》注引作“曙”,蓋“曙”即“暏”之俗體耳。“一曙失之”者,一旦失之也。旦明謂之曙,故旦即謂之曙矣。[9]

“旦日”由太陽初出時引申表示明天、第二天之義。《穀梁傳·宣公八年》“繹者,祭之旦日之享賓也”(范甯注:“旦日,猶明日也。”)、《史記·彭越列傳》 “與期旦日日出會,後期者斬 ”(司馬貞《索隱》:“旦日謂明日之朝日出時也。 ”)、《漢書·灌夫傳》“將軍旦日蚤臨”(顏師古注:“旦日,明旦也。”),皆其例。“曙日”與此義同。[10]

因此“日以往必(比)[11]五六日”就是“從明天開始連續五六天”的意思。[12]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第324頁。

[2]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程少軒執筆)《〈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1230日首發。

[3] 陳偉《讀〈吳命〉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12日首發;沈培《〈上博(七)〉字詞補說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13日首發。

[4] 參看李守奎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12月,第189191192頁。

[5] 趙平安《進芋明(從人)子以馳倪廷》,簡帛網2006331日首發。

[6] 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一)》,簡帛網2006224日首發;《上博楚簡(五)零札(二)》,簡帛網2006226日首發。

[7]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111011日。

[8]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9月,第176頁。

[9] 參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苑出版社19844月,第36頁。

[10] 後世以“曙日”表示朝陽之義,與此不同。

[11] “必”應讀為“比”,參陳偉《讀〈吳命〉小札》、沈培《〈上博(七)〉字詞補說二則》。

[12] 附帶說,“是日”在古書中多指特定的“這一天”,解釋為“今天”似乎也並不合適。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5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5

 

点击下载附件:

0285《吳命》“暑日”補說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水土 在 2009/1/5 19:50:44 评价道:第1楼

    我完全同意永秉兄的意见。应当为永秉兄所释的那个“疋”字恢复名誉。抱歉并感谢!

  • 郭永秉 在 2009/1/5 20:35:14 评价道:第2楼

    谢谢沈老师审阅小文。穿上马甲也被您看出来了啊......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