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七)·吳命》“姑娌”小考
(首發)
侯乃峰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孔子研究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吳命》第8號簡末句:
寡人問左右:“孰爲師徒踐履陳地?以陳邦非它也,先王大姬之邑。”
其中“”二字,原考釋者釋為“姑每”,讀為“姑緐”,以為指吳王“諸樊”。【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將二字釋為“妯(?)(?)”。【2】宋華强先生釋二字為“姑姊”,並引文獻中的“姑姊”辭例為證,以為“姑姊妹”就是父親的姊妹行,“姑姊”就是大姑,“姑妹”就是小姑。【3】諸家暫無異詞。
今案:宋華强先生對簡文的理解尤其是吳陳關係的說法大體上是可信的,但將二字釋為“姑姊”恐仍有未安。從史實上講,陳國先人胡公嬀滿娶周武王長女太姬為妻,嬀陳與姬周的關係是很明確的。《史記索隱》於《陳杞世家》“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嬀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下注曰:“《左傳》曰:‘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陳,以備三恪。’”吳國與太姬同為姬姓,吳王提及“先王太姬”,其中的“先王”二字,從全部簡文中的“周之孽子”、“周先王佾”、“聶周子孫”來看,吳王的意思當是指“周”之“先王”而非“吳”之“先王”,其與太姬的親緣關係是從周王朝的譜系來的,而非吳國的哪位先祖。退一步說,即便吳王是想從吳國的哪位“先王”為參照來與太姬扯上關係,都是姬姓,從情理上說恐也未必非要找一個吳國子侄輩的“先王”作為參照,而將如此簡單的關係牽扯的如此復雜。
再從字形上講,宋華强先生將第二字釋為“姊”,祇能將上部字形視為“”之省形。然綜合比較此篇簡文中所見的從“來”諸字形,實與此字毫無區別:
簡1簡4
可見,視此字為“”省去下部之形的看法恐尚有可商。
由上兩點,我們認為:第二個仍當從復旦讀書會的意見釋作“”,讀為“娌”。“來”、“里”二字古音同為之部來紐,常見通假,毋煩舉例。“姑娌”就是某些地方的方言中“女兒”、“姑娘”之意,【4】現在方言中常見的用“姑娘”指代“女兒”,很可能也與此有關。若真如此,則吳王話語中所說的“先王”當指周武王(或者指吳國與周武王同輩的先王,但竊以為仍以指周武王為愜),“先王姑娌大姬之邑”即“先王的女兒太姬之邑”,這種在理解上似更為順暢,且字形上亦無不合之處。
以上所說,或有未當,懇請方家賜教為謝。
注釋: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第32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7年12月30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7)。簡稱“復旦讀書會”。原整理者將其後二字釋讀為“大熙”,在復旦讀書會此文評論欄中,“llaogui”先生正確指出應該讀「大姬」。
【3】宋華强:《<上博(七)·吳命>“姑姊大姬”小考》,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年1月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0)。
【4】關於“姑娌”一詞,可參網絡文章《修水的方言和一些习俗》中的“修水方言”下“姑娌(女孩)”一條,見
http://hi.baidu.com/zlc2008game/blog/item/8c4be33ecd28f53870cf6ce7.html。江西修水縣,春秋時期正屬吳國。今修水方言“姑娌”一詞,或為吳王“姑娌”指“女兒”古語之孑遺。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月5日
看过几种隶定,还是觉得原考釋者釋為“姑每”,以及魏宜辉先生的解说可从。不过“姑每”读作姑繁,已有学者证明不通。“姑每”,在简文中疑读作“姑母”。
〈吳命〉這個字字形上似乎應該是“每”(或如魏宜輝先生所言乃“緐”),《郭店,語叢一》即有此字,隸作“來”恐不確,蓋此字只有上端與“來”相似,但下部從“女”則與“來”不合。因此,讀作“姑婡(姑娌)”並無字形之確證,反而有許多例證證明此字應該是“每”(或“緐”),侯先生若要證明此字為“來”,恐須提出“來”字有作此種形體之證據。另外,古籍中似乎也沒有所謂“姑來(娌)”之詞。
至於“先王”,的確應當是指周之先王,並非吳之先王,如同宋華強先生所言,陳邦豈會是吳國先王之屬邑呢?
至於“姑每(緐?)”何解?目前仍無法確定,但以文義來看,應當是周先王的姑姑或姑姊(父親之姊妹),但此字形體上來看並不是“姊”字,不能直接讀為“姑姊”。“姑每(緐?)”的確實讀法仍有待研究。“姑母”或可備一說,但仍待提出例證證明。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