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劉雲:說《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
在 2009/1/7 9:56:39 发布

說《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

(首發)

 

劉雲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上博七·吳命》1號簡學者多有討論,現根據學者們的意見將之轉錄于下:

*二邑,非疾安(焉)加之,而(殄)(絕)我二邑之好。先=(先人)又(有)言曰:“馬(將)走,或童之,速(殃)。”(竈)來告曰:[1]

其中的“先人”之言頗難索解,不過在范常喜先生讀為“殃”,又列舉了傳世文獻中與簡文相似的“先人”之言后,[2]此處的“先人”之言頓覺開朗了許多。但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其中“馬(將)走,或童之”的意義仍然不明,下面我們就此句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在談我們的看法之前,我們先轉引一下范常喜先生所列舉的傳世文獻中與簡文相似的“先人”之言:

《漢書·賈鄒枚路傳》:“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下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

  《說苑·正諫》:“馬方駭而重驚之,系方絕而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

兩個文例中都有“馬方駭”之言,其后續文句一個是“鼓而驚之”,一個是“而重驚之”,雖然文辭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在馬驚駭之后,使其更加驚駭,換句話說,它們表達的都是一種“雪上加霜”的意思。這種“雪上加霜”的意思與兩個文例后半部分的“系方絕,又重鎮之”和“系方絕而重鎮之”是有一貫性的。

根據傳世文獻中相似的“先人”之言,我們可以知道簡文中的“馬(將)走,或童之”所表達的深層含義也應該是“雪上加霜”。確定了這個方向,再將簡文中的“先人”之言與傳世文獻中的“先人”之言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看出,簡文中的“馬(將)走”對應傳世文獻中的“馬方駭”,簡文中的“或童之”對應傳世文獻中的“鼓而驚之(而重驚之)”。我們說“對應”當然不是簡單的文句方面的對應,而是文句所表達的深層含義的對應。“馬方駭”表達的深層含義是不好的事情,“鼓而驚之(而重驚之)”表達的深層含義是使不好的事情變得更糟的事情。那么,與它們對應的“馬(將)走”、“或童之”表達的深層含義也應該是這樣的,也就是說,“馬(將)走”表達的深層含義是不好的事情,“或童之”表達的是使不好的事情變得更糟的事情。明確了“馬(將)走”與“或童之”的意義所指,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它們的具體含義。

整理者認為“馬(將)走”中“(將)”的意思是“打算、準備”,“走”的意思是“疾趣、奔跑”,“馬(將)走”的意思是“馬將要疾趣”,學者暫無異詞。這樣理解和我們上文指出的“馬(將)走”表達的深層含義是不好的事情的看法相左,恐不確。

我們認為“馬(將)走”中“走”的意思是奔逃,“馬(將)走”的意思就是馬將要奔逃。這樣理解“馬(將)走”就可以和它所表達的深層含義聯系上了。“走”的奔逃之義可參看下列文句:

《左傳·定公十年》:“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史記·伍子胥列傳》:“昭王出亡,入云夢,盜擊王,王走鄖。”

原整理者認為“或童之”中“或”當訓為“有”,“童”當讀為“動”,“或童(動)之”的意思就是“受到驚動”,學者亦無異詞。將“童”讀為“動”是沒有問題的,但“或童(動)之”恐怕很難和“受到驚動”完全對應起來。

聯系上文我們指出的“或童之”所表達的深層含義來看,我們認為“或童之”當讀為“又縱之”。“或”讀為“又”在楚簡中屢見不鮮,不煩舉例。“童”、“縱”古音相近,古書中從“童”聲的“瞳”與從“舂”聲的“憃”可通,[3]而“舂”與“從”可通。[4]“縱”從“從”聲。

“縱”有縱容、釋放的意思:

《書·酒誥》:“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彝。”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聞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漢書·高帝紀上》:“夜皆解縱所從徒。”

“或(又)童(縱)之”的意思就是又縱容奔逃之馬。這其中“或(又)”的用法與上揭《說苑·正諫》中的“馬方駭而重驚之”的“重”字相當,都是連接不好的事情與進一步惡化的事情的連詞,表示遞進關系,這也證明我們讀“或”為“又”是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先=(先人)又(有)言曰:‘馬(將)走,或(又)童(縱)之,速(殃)。’”的意思是:前人說過:“馬將要奔逃,卻又縱容它,這會招來災殃。”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7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7



[1]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圖版135頁,釋文考釋30430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下文所引整理者意見皆出此書,不另注。

[2] 范常喜:《〈上博七·吳命〉“殃”字補議》,20091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55。魯家亮先生讀為“祥”,說雖可通,但實不如范先生讀為“殃”更直接明了。魯說見《也談〈上博七·吳命〉的“祥”字》,20091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56

[3]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18頁【瞳與憃】條,齊魯書社,19897月。

[4] 《古字通假會典》25頁【舂與從】條。

点击下载附件:

0295說《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lht 在 2009/1/7 16:39:06 评价道:第1楼

    “馬方駭而重驚之”

    “马将走,又动之”

    马为会么要“走”呢?是因为“骇”。

    马为什么“重惊之”呢?是因为“又动之”。

    一个从心理言之,一个从行为言之。

    马本来已经受到惊吓要脱缰绳奔跑了,这时应安抚使之归于平静。可是不但没有,又再惊动它,这样只能使它加快脱缰绳奔跑。所以说“速逸”。

  • 水土 在 2009/1/7 19:58:10 评价道:第2楼

    范常喜先生大作找到了古书中与《吴命》有意思相近的说法,非常好。但范先生所引《汉书·贾邹枚路传》和《说苑·正谏》其实是同一出处,皆是引用枚乘上书谏吴王之语。另外还增加下面一条:

     

    《孔丛子·嘉言》:齐东郭亥欲攻田氏,执贽见夫子而访焉。夫子曰:“子为义也,丘不足与计事。”揖子贡使答之。子贡谓之曰:“今子,士也,位卑而图大。位卑则人不附也,图大则人惮之。殆非子之任也。盍姑巳乎?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之于无极之高,下垂之于不测之深,旁人皆哀其绝,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谓乎?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重而填(镇)之。马奔车覆,六辔不禁。系绝于高,坠入于深。其危必矣!”东郭亥色战而跪曰:“吾巳矣。愿子无言!”既而夫子告子贡曰:“东郭亥欲为义者也,子亦告之以难易则可矣,奚至惧之哉?”

     

    对比三条相关的话,似可推断《说苑》“马方骇而重惊之,系方绝而重镇之”可能因为误会“重镇之”的“重”义为“又”,并且为了对称,把前面也说成“重惊之”。当然,也有可能《说苑》的两个“重”跟《孔丛子》的“重”意思不一样,本来就是“又”的意思,并非由于误会而改。

  • 苦行僧 在 2009/1/7 20:45:17 评价道:第3楼

    本文仓促成文,没有复查原书,实不应该,幸水土先生指出其中玄妙。这样一来本文将所引传世文献的文例与简文比附就有更大合理性了。
    至于刘兄的观点,实不敢苟同。
    马为什么“重惊之”呢?是因为“又动之”。
    刘兄这句话应该说成:“人”为什么“重惊之”呢?是因为“又动之”。
    这样看来刘兄在不经意间偷换了主语。这样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而且刘兄有“速逸”之说似把读为“殃”的字释为楚简中常见的“逸”了,这应该是不正确的。
    而且典籍中说惊动“马”似乎恒用“驚”字,这在本文所列传世文献中即可见一斑,“动”字遍查字典、辞书似无此用法,这也是本文读“童”为“纵”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一上示三王 在 2009/1/7 21:50:58 评价道:第4楼

    这个字与周易简23能与“瞿”对上的字仅相差一个“心”旁(此例陈伟先生已经举出)。顺着水土先生的想法,此字会不会是“驚懼”之“懼”?

  • 水土 在 2009/1/7 22:42:48 评价道:第5楼

    近幾年有學者指出:上古漢語里的一個單音詞,在中古之後要用不同的複音詞去翻譯或理解,這就是詞彙從「綜合」到「分析」或從「隱含」到「呈現」的發展(參看蔣紹愚、胡敕瑞的文章)。古漢語的「動」包含現代漢語的感動、搖動、震動、驚動等義。試從《故訓匯纂》第251頁「動」字下抄出第21~24義項:

      (21)動,驚也。《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焦循正義引《文選·高唐賦》注/《文選·宋〈高唐賦>》「使人心動」李善注。
      (22)動,即震驚。《詩·商頌·長發》「不震不動」馬瑞辰傳箋通釋。
      (23)動,謂驚懼也。《經義述聞·左傳中·無動》「宣十一年傳:謂陳人無動」王引之按。
      (24)動,一作驚。《左傳·宣公十一年》「謂陳人無動」,《史記·陳杞世家》作「謂陳曰無驚」。

     

    可見《吳命》簡文的「或動之」,應當就是「又驚之(馬)」的意思。lht兄對「動」的意思的理解是正確的。

  • 刘云 在 2009/1/8 1:18:41 评价道:第6楼

    水土先生所言义项我也注意到了,与先生讨论之前我总觉得这些辞例中“动”的用法与本文所讨论的“童”的用法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尽管它们也是训为“惊动”之类的意思。但反复思考先生所列文例,又觉得它们用在“马”身上似亦无不可。但就在我要放弃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其实这里的“童”字不应该是“惊动”之类的意思。
    “马方骇而重惊之”与“马将走,又童之”两句对应得十分巧妙,“骇”与“走”对应,“惊”与“童”对应,那么“骇”、“走”之间的关系与“惊”、“童”之间的关系应该也具有一致性。
    套用刘兄的话,既然“骇”、“走”一个是从心理言之,一个是从行为言之,那么“惊”、“童”也应该一个是从心理言之,一个是从行为言之。这样来看,“童”字必是从行为言之的词了。这样若再把“童”读为“动”,训为“惊动”(从心理言之的词)恐怕就不合适了。而读“童”为“纵”显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纵”就是不加拘束、纵容的意思,显然是个从行为言之的词。
    瞎说一通,请大家拍砖

  • lht 在 2009/1/8 3:15:10 评价道:第7楼

    “速@”跟“马奔车覆”对,是一种结果,读为“惧”肯定是不行的。

    “衢”又包山簡,上部“丘”字形,此作“羊”字形,這是把它們看作一字的困難。《彭祖》1號簡“羕”反作“丘”字形。當然可以說,這兩個字形是互訛。但既然講訛,可能性就多了。我之所以寫作“逸”,是因為《凡物流形》的“失”字省作從“羊”字形。當然這樣講,困難在于下面還有個“木”或者叉。

    “動之”、“驚之”的“之”指馬,主語當然是人了。我說是馬,理解成被動就行了:

    馬為什么被“驚”呢?因為被“動”了。這個“動”字意思很寬泛,不但不能使馬歸于平靜反而卻使它走向相反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算作“動”。“動”的結果當然是馬“驚”了。讀為縱,很有使之歸復平靜的嫌疑。

  • 一上示三王 在 2009/1/8 3:58:30 评价道:第8楼

    “速@”跟“马奔车覆”对,是一种结果,读为“惧”肯定是不行的。
    -------------------------------------
    刘兄所言极是。看来此字还是应该朝读为“蹶”(周波先生评论中留言)的思路上想。

    @与《周易》简23及包山诸字相关的可能性还是最大的。“羊”有一形与“丘”类似。除了兄所举《彭祖》例子外,《郑子家丧》中“恙”上面也作似“丘”之羊。包山简184、190两字就是[羊/木]的。“羊”可作“丘”形而“丘”绝少作“羊”形。可见包山简中字还是从羊不是从丘。既然此从羊从木之字在周易中可确定读为鱼部字,我们还是应该朝渔阳部词中去想。

    可惜“蹶”是月部。不知是否有鱼阳部词作颠覆、奔走的意思。

  • 刘云 在 2009/1/8 10:34:34 评价道:第9楼

    “动心”、“心动”很顺,但“动马”之说读来颇为拗口,而“纵马”之说相当顺畅,至今我们还在说,为什么“纵马”不可以呢?“纵马”就是对马不加约束的意思,现在不是有个成语叫“纵虎归山”嘛,意思是一样的,怎么会“讀為縱,很有使之歸復平靜的嫌疑”呢?

  • lht 在 2009/1/8 10:47:49 评价道:第10楼

    “纵虎归山”能理解为您所说的“雪上加霜”吗?

  • liuslow 在 2009/1/9 16:22:05 评价道:第11楼

    大家在上面的討論中引用了下面三則可以與竹書《吳命》簡1的“先人之言”對比的材料:

     

    A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縣無極之髙,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絶也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漢書·賈鄒枚路傳》

    B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髙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且猶知哀其將絶也。馬方駭而重驚之,系方絕而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說苑·正諫》

    C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縣之於無極之高,下垂之於不測之深,旁人皆哀其絕,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謂乎?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重而填之。馬奔車覆,六轡不禁。系絕于高,墜入於深。其危必矣!《孔叢子·嘉言》

    (前兩條是范常喜先生指出的,第三條是水土先生指出的。)

     

    其中AB都是引用枚乘上書諫吳王之語(前面水土先生已指出)。枚乘的上書,應該是化用材料C或與之類似的材料。這三條材料都有所訛誤,我們覺得要將這三則材料與竹書對照,應先對這些傳世材料進行校勘,弄清楚這些材料的意思。下面我們將ABC的主要不同之處對比一下。

     

    A: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

    B:馬方駭而重驚之,系方絕而重鎮之。

    C: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重而填之。

    這句話,AC意思基本相同的。材料C的“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重而填之”,說的應該是兩種危險的情況。情況1是說马正當驚駭的時候,又敲擊去驚嚇它。這樣做的結果是“馬奔車覆,六轡不禁”。情況2是說繩子正好要斷的時候,又把重物墜在下面。這樣做的結果是“系絕于高,墜入于深”(“高”有可能是誤字,詳下)。情況2是上文“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縣之於無極之高,下垂之於不測之深”這種危險的進一步發展。按照常理,情況1也應該是前面某種情況的照應,但在C中卻沒有,有可能《孔叢子》成書時這則材料已經殘缺不全了。在《孔叢子·嘉言》的這則故事之前的一則,晏子描述齊國的危險情況時說:“譬若載無轄之車,以臨千仞之谷,其不顚覆亦難冀也。”這個描寫危險情形的比方或許可以跟此則故事中以馬車為譬相聯繫。(譬若載無轄之車,以臨千仞之谷,馬方駭,鼓而驚之,馬奔車覆,六轡不禁。

    關於B的不同,上面水土先生已經指出:“可能因為誤會‘重鎮之’的‘重’義為‘又’,並且為了對稱,把前面也說成‘重驚之’。當然,也有可能《說苑》的兩個‘重’跟《孔叢子》的‘重’意思不一樣,本來就是‘又’的意思,並非由於誤會而改。”根據上面對C文意的解釋,我們認為水土先生的第一種意見可能更接近實際情況。

     

    C马奔车覆,六辔不禁。

    AB有“馬方駭,鼓而驚之”、“馬方駭而重驚之”,下文卻沒有出現與C的“马奔车覆,六辔不禁”(表示結果)類似的話。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枚乘在化用此材料時,由於對文意理解的偏差而產生的不當。也有可能是《漢書·賈鄒枚路傳》和《說苑·正諫》引用的枚乘上書材料有缺失。

     

    A系絕於天<>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

    B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

    C系絕於高,墜入於深。

    三者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只是AB比較詳細。B的“天”似乎應該讀為“顛”,《說文》頁部說“顛,頂也”,引申為凡物之頂端,在此處是指“系”的頂端。B的前半句是說繩子從頂端斷開,就不可以再結續了。這樣理解如果符合實際情況的話,A中“天下”的“下”應該是衍文。C的“系绝于高”,文意不大通,懷疑是因為C上文“上縣之於無極之高,下垂之於不測之深”中“高”、“深”對言,此處有“深”,故將“天”改為“高”,與“深”相對,以求跟上文一致。

  • 刘云 在 2009/1/14 14:45:44 评价道:第12楼

    声明一下:
    刚才翻检网友跟帖,发现ee网友早就将《上博七·吴命》1号简中的“或”读为“又”,我失于引用,实在不应该,在此向ee网友和读者道歉!ee网友的跟帖见于《〈上博七•吳命〉校讀》后面的讨论区,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7。

  • 海天 在 2010/12/18 22:45:51 评价道:第18楼

    由吳命的來看,包山簡中幾個從羊從木的姓氏字可否讀為「姜」,「姜」字楚簡目前尚未見到。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