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劉秋瑞:再論《武王踐阼》是兩個版本
在 2009/1/8 15:19:29 发布

再論《武王踐阼》是兩個版本

(首發)

 

劉秋瑞

安徽大學中文系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已指出《上博七·武王踐阼》第1簡到第10簡為一部分,第 11簡到第15簡為另一部分,這兩部分抄寫風格不同,應為不同抄手所抄,因此也可以視為甲乙本。[1]此說甚是。我們在此基礎上對《武王踐阼》是兩個版本略加探討

首先,從用字情況來看,

 

 

上表顯示了甲乙兩本在用字方面的差異:欲,甲本用,王女(如)穀(欲) (觀)之】;乙本用”,【欲()志則喪】。喪,甲本用從亡從吅的字,乙本用從桑省,從亡的字。,甲本此字比乙本多一橫,有學者疑甲本此字或從心。[2]而,楚簡中多作(郭店·緇衣17),乙本寫法與之同,下部作斜直畫,而甲本諸字下部都彎曲而下。不,楚簡中比較普遍的寫法作:(郭店·性自命出)或作(郭店·六徳)。甲本寫法比較獨特,類似與楚簡中“辛”,如:(包山21(《九店楚簡》M56.40)。

至於乙本第1簡(即11簡)“不” ,“而” 的寫法與甲本相同,我們認為可能是乙本抄手開始抄寫時受甲本的影響,後來就恢復到原有風格。

其次,從稱呼上看,對同一人,甲本稱:帀(師)上(尚)父,而乙本稱大(太)公—望)。關於“呂望”,劉信芳已經指出:“尚”既是呂望的字,諡而稱“尚父”,凡周及周之舊邦如晉、魯、燕等,於廟堂禮儀場合應稱“尚父” ……而南方諸侯國對周之禮制相對疏遠些,故多直呼其名為“呂望”。[3]因此,甲本稱師尚父,應為齊國的稱呼,而乙本稱“太公望”,則為楚國人之稱呼。或許有學者因此認為甲本是齊文字,乙本是楚文字。我们认为甲、乙都是楚文字。 因為從字形看,甲本文字大量都帶有楚文字的特點。“不”字齊系文字作(《古陶彙編》 5.384),《上博七·武王踐阼》甲本作(第1簡),雖寫法不同於楚文字的普遍寫法,但與齊系文字寫法並不同;“南”字的寫法甲、乙兩本存在差異,但都是楚文字:(郭店·唐虞之道25同於甲本(第1簡),(《九店楚簡》 M56.45)同於乙本(簡13),我們認為甲乙兩個版本都是楚國人抄的,屬於楚文字。

再次,從敍述風格上看,甲本敍述很詳盡,而乙本則言簡意賅,如:在敍述武王為受丹書前做的準備工作時,甲本寫到:武王(齋)三日,端(端)備(服),南面而立,帀(師)上(尚)父【曰】:“夫先王之箸(書),不 (與)北面。”武王西面而行, ()折而南,東面而立。而乙本僅僅寫了:武王齋七日,……武王北面。表達同一種意思,甲本敍述委婉,用反問句,如:“(祈)乎?”;而乙本直接,用陳述句,如“君齋, ()道之;君不祈(齋),則弗道”。

最後,從兩個版本竹簡的形制來看,據原《說明》,這15支竹簡三契口的位置完全相同,都是上端殘,下端平頭,且大都是滿簡書寫(第15簡除外,)。但甲本中簡的長度比乙本要長。110簡字長度在41.643.7釐米,1114簡的長度在42.843釐米。

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上博七·武王踐阼》是甲乙版本,確定這一點,對古文字及版本研究方面都有很大意義。

《武王踐阼》第2簡有:,整理者隸定為“”,讀為“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劉嬌執筆)認為整理者讀為“齋”,恐不確,此字從“祈”得聲,或當讀為“祈”。我們認為是字仍應讀“齋”。”是武王丹書前,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丹書” ,整理者解釋為“天子之詔”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認為:丹書應指傳說中赤雀所銜的瑞書。我們同意此說,《尚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止於昌戶。再拜稽首受。”昌在受丹書時是再拜稽首,態度是恭恭敬敬非常虔誠的,可見丹書之地位。因此武王在受丹書前必定清心寡欲,淨身潔食,以示恭敬。因此有第12簡“武王齋七日”。至於“ 君齋,將道之;君不祈,則弗道”,“祈 ”也應讀“齋”,與此意思相關的甲本第 2簡“盍乎”“武王三日”中也應讀“齋”, 從“祈”得聲,並無異議,祈(微部群母)齋(脂部莊母),可以通用。今本作:“王欲聞之則齊矣”,“齊”亦應為“齋”。《莊子·人間世》:“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成玄英疏:“齋,齊也,謂心跡俱不染塵境也。”齋,一本作“齊”。

傳世《武王踐阼》,目前所見只存于《大戴禮記》中,有一種版本,《上博七·武王踐阼》的發現,增加了兩個出土文献的版本,用出土文獻的版本來驗證傳世文獻版本,三個版本之間的文字內容差異的互勘,推動了文獻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

李守奎主編:《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2月。

 

 

附記:本文得到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所黃德寬、徐在國、劉信芳、郝士宏程燕諸位老師的啟發,謹致謝忱!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劉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1231日。

[2]何有祖:《武王踐阼》小札,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 200914日。

[3]刘信芳:《孔子所述吕望氏名身世辨析》,《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107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8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8

 

点击下载附件:

0301再論《武王踐阼》是兩個版本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