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璽零拾(一則)
(首發)
何家興
安徽大學中文系
《古璽彙編》著錄了一方晉系姓名璽:
0904
原釋文作“肖禹”[1],《古璽彙考》從之。[2]戰國文字中的“禹”字作:
禹:《璽彙》5124《璽彙》5125《陶彙》5·276
:《璽彙》5267
:《包山》198
我們認為0904號與“禹”字有別,應釋為“肖 ”。關於“”字,裘錫圭先生曾有專文討論,“甲骨文‘’字應該就是‘’的初文…‘’( )字有‘害’音,其字形象人的足趾為蟲虺之類所咬齧,也與傷害之義相合,應該就是傷害之‘害’的本字。”[3]商周文字中,除甲骨文外,從“”之字見於下列古文字資料之中:
、《殷周金文集成》04870
《殷周金文集成》02831
(虢國墓玉璧M2009銘文拓本)
(韓城梁帶村玉戚銘文)
其中,兩件玉器同銘,“小臣系 ”。[4]
戰國文字的“”下部之“蟲”多已變為“禹”,正如裘先生所說“所以‘’字由從‘蟲’變為從‘禹’,可能也有兼取‘禹’字以為音符的用意。”裘先生的分析是十分正確的。[5]戰國楚簡的大量出土,豐富了我們對“”的認識。簡帛中從“”及從“”之字多見:
A《楚帛書》5·82《郭店·尊德義》26《郭店·五行》35
B從“車” 《曾侯乙簡》10《天星觀簡》[6]
C從“金” 《曾侯乙簡》4
D從“艸” 《上博一·詩論》16 《上博一·詩論》17
關於《上博一·詩論》中的 “”字,黃德寬、徐在國師認為“此字應為從‘艸’‘’聲…即‘’字,在簡文中讀為‘葛’。” [7]這是十分正確的,《彙編》0904中的就是“”字。何琳儀先生也認為“兩相比較不難看出,上海簡旁是楚帛書‘’之省簡。這類簡體亦見《璽彙》〇九〇四。”[8]楚帛書的上部仍然可見是斜置的“止(趾)”形,何琳儀先生的說法可信。我們茲將《璽彙》0904的字形軌跡梳理如下:
→→→
“”與“”的不同在於上部的區別, “”變作“”,以下古文字形體變化可資參考:
1、“矢”
《璽彙》0911 《璽彙》1071
2、“走”
曾侯乙戈 考古與文物1997、1。
以下我們簡要討論一下璽文的意思,《璽彙》0904“肖”可以讀作“趙害”。古文字資料中的人名情況十分複雜,劉釗先生曾撰文詳細討論。[9]古璽中有一些名字違反命名原則的“六不以”,如:
王狗《璽彙》 0639 王疾《璽彙》0466 孫虐《璽彙》1524
當然,正如裘先生所指出的,“禹”、“ ”音近,此璽也可讀為“趙禹”。
[1] 羅福頤:《古璽彙編》,第109頁,中華書局,1981年12月。
[2] 施謝捷:《古璽彙考》,第219頁,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6),指導老師:黃德寬教授。
[3] 裘錫圭:《釋“”》,第11~14頁,《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
[4] 何家興:《“小臣系”玉戚銘文補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6月。
[5] 同注③
[6] 李守奎:《楚文字編》,第818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7]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新出楚簡文字考》,第8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8]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 ,第126頁,《新出楚簡文字考》,第8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
《璽彙》0911 實為夭字 見林澐先生文章 《揖芬集》頁365
十分谢谢海天先生的指正!一定找来看看!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