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繼如:“有白玉三回而不戔”臆解
在 2009/1/14 20:35:24 发布

“有白玉三回而不戔”臆解

(首發)

 

王繼如

蘇州大學文學院

2009年元月9日,顧莉丹君來,談到在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習的情況,提出《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中“君王又(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如何理解的問題。我當時查閱一些書籍,作點臆想,現整理成文。這句話的上下文如下:

 

𨊠(范)戊曰:“君王又(有)白玉三回而不戔 ,命爲君王戔之,𢽤(敢)告於見<> 日。”王乃出而見之。王曰: “𨊠(范)乘, (吾)倝(焉)又(有)白玉三回而不戔才(哉)?”

 

“白玉三回”是范戊打的比喻,要引起君王的注意。這個“回”字,要和“玉”有關,也要和後面的“戔”有關。

“回”有邪曲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其本字當為“𩎮”(從交韋聲,見六篇下口部“回”字下和十篇下交部“𩎮”下之注)。《詩·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毛传:“回,邪也。”此用於抽象的道德。《漢書·溝洫志》:“故道多阪回遠”,則用於具體的地貌。用之于玉,則玉之有回當謂其有凸起不平而成屈曲之處。“回”字,《廣韻·灰韻》戶恢切,《集韻·灰韻》胡隗切,反切用字雖然不同而音韻位置無異。《集韻》中與“回”同小紐的有:“,石不平。”“瘣,一曰腫旁出。”“𦞙䏨𦞙,腫大貌。”《集韻·隊韻》中,“回”又有胡對切之音,此音從顏師古《漢書·溝洫志》“故道多阪回逺”注“回音胡内反”而來。同小紐有:“𡏁地形回屈。”“𥔯,石皃。”“廆,廦也。”( “廦,仄也。”見《集韻· 昔韻》)這些字,都是由“回”的邪曲義衍生的。由這些衍生的同源字,可以推知玉之有回當指其凸起不平。

再說“戔”字。此字從二戈,其本義當與創刈有關,故《說文》戈部以“賊也”釋之,《廣韻 寒韻》以“傷也” 釋之(字音昨干切)。《廣韻》同從戔聲而同有削、嚙義的字有:“,嚙也。”(在《潸韻》,初板切)“剗,剗削。”(在《產韻》,初限切) “錢,錢銚,田器。”(在《獮韻》,即淺切),此字似亦取義於鏟削。因此,我們可以說“戔”有鏟削義。由於“剗” 字在《詛楚文》已見,當然也可以說“戔”讀為“剗”。常見的辭書中就引了《隸續·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除曲阿尉,禽姦戔猾,寇息善歡”作為例證的。自然,從字形分析出發,我們也可以說戔本來就有創刈義。被創刈之物便為殘剩,所以該字的殘義應屬引申。

范戊說楚王“有白玉三回而不戔”,是說楚王有很好的白玉,然而其上有三處凸起,沒有好好地削平。白玉是比喻楚王憑藉之楚國甚美,三回是比喻有此甚美之憑藉而有三處不合適之處。其下即言其三處與楚國不相稱之事:一、“不聖(聽)鼓鐘之聖(聲)”,二、“𥎦(矦/侯)子三人,𠆣(一人)土(杜)門而不出”(顧莉丹說 “侯子”指諸侯王之女而為後宮者,甚是,楚國如此之大,而後宮如此之少,極不相稱,故為不妥),三、“龍(隆)丌(其)祭而不爲丌(其)樂”。

如此理解,似乎可以做到文章脈絡清晰,比喻恰當。

以上所說,不知是否有當,望讀者不吝賜教。

 2009-01-12於三學堂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14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14

点击下载附件:

0317“有白玉三回而不戔”臆解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