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问齐使》中的“子万民”
(首发)
孙合肥
淮南师范学院
[摘 要]《赵威后问齐使》是《战国策》中名篇,被多家教材和古文选收录。我们研读时发现,对文中“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的“子万民”,有的教材注者把这里的“子”看成了名词的意动用法。有的师生因此认为其中的“子”是“以……为子女”的意思。我们认为此处“子”并非常见的“子女”之义用为动词,而是“爱,抚爱”义,“子万民”就是“爱万民”。
[关键词]子万民;子;爱
《赵威后问齐使》是《战国策》中名篇,被多家教材和古文选收录。我们研读时发现,对文中“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的“子万民”,有的教材注为“把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如王力《古代汉语》、李梦生等译注《古文观止译注》、钱伯城《〈古文观止〉新编》、杨金鼎主编《〈古文观止〉全译》、刘盼遂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刘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辞源》对词条“子民”的解释是:子民,即视民如子。子,动词,以……为子。显然,注者把这里的“子”看成了名词的意动用法。有的师生因此认为其中的“子”是“以……为子女”的意思。我们认为此处“子”并非常见的“子女”之义用为动词,而是“爱,抚爱”义,“子万民”就是“爱万民”。
“子”有“爱,抚爱”之义,《汉语大字典》、《辞海》均有收录,前人也多有论述。“子”的这种用法典籍习见,例如:
(1)《书·金縢》:“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孔颖达引郑玄云:“爱子孙曰子。”
(2)《礼记·表记》:“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 孔颖达疏:“子谓子爱,于民如父母爱子也。”
(3)《礼记·乐记》:“则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孔颖达疏:“子,谓子爱。”
(4)《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孔颖达疏:“子,谓子爱下民。”
(5)《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孔颖达疏:“子,爱也。”
(6)《礼记·中庸》:“子庶民也”郑玄注“子,犹爱也”,孔颖达疏:“子,爱也。言爱民如子。”
(7)《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上之子爱”,李善注引《礼记》郑玄曰“子,犹爱也。”
(8)《书·益稷》“予弗子”,江声集注音疏“子,犹(爱)也。”
(9)《战国策·秦一》:“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高诱注:“子,爱也。”
(10)《玉篇·子部》:“子,爱也。”
(11)《集韵·志韵》:“子,爱也。”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礼记·乐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裴骃集解引王肃曰:“子谅,爱信也。” 孔颖达疏:“子谓子爱,谅谓诚信,言能深远详审此乐以治其心,则和易正直子爱诚信之心,油油然从内而生矣。”
子惠,抚爱,惠爱百姓。《尚书·太甲中》:“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新唐书·刘蕡传》:“陛下有子惠之心,百姓无繇而信。”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于皇上帝,子惠我民。”《清史稿·圣祖纪二》:“从前逋欠,一概豁除,用称朕子惠元元至意。”
子育,抚爱养育。《魏书·苻生传》:“圣明宰世,子育百姓,罚必有罪,赏必有功。” 唐韩愈《贺册尊号表》:“皇帝陛下,子育亿兆,视之如伤,可谓体仁以长人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夫冢宰为朝廷择守令以子育万民。”
我们再从“子”本身的词义系统来考察,看它是否有“爱,抚爱”义。“子”本义为“幼儿”,甲骨文,象形。《说文解字》:子,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如《诗·大雅·生民》:居然生子。《礼记·哀公问》:子也者,亲之后也。《春秋繁露基义》:子者,父之合也。《汉书·杜钦传》:子者,父之阴也。《荀子》: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幼”有“爱”义,如《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幼,犹爱也。”刘基《〈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幼幼长长,顺天则也。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子”是可以引申出“爱,抚爱”义的。《赵威后问齐使》“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中的“子”即是“爱,抚爱”义,“子万民”就是“爱万民”。
联系上下文可知,赵威后向齐使表明的是一种“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一个国家尊贵的是人民,而非以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钟离子和叶阳子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孝女婴儿子不加封号,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如果仅仅理解成“做万民的父母,以万民为子”则表示的是“君贵民轻”的思想,而从上文的“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可以知道,赵威后想要说明的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举贤任能来治国”的民本思想,所以此处“子万民”的“子”当是“爱,抚爱”义。中学语文教材和未作注的文选均应作注,以避免误解。
参考文献:
1.邹华清主编.汉语大字典[M].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2.夏征农等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方毅等校.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9年1月1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9年1月16日
古籍中訓為“愛”的“子”字,似乎看作“慈”字的通假字更好些~~~
若說“子”字本身就含有“愛”義,未免引申得遠了點,視作“慈”字訓“愛”不就得了麼?
郭店《緇衣》25號簡:古(故)~(慈)以愛之。慈字作上玆下子之孶形~~~(當然從根源上講這個意思很可能還是由“子”之義引申出來的但畢竟是兩個字可以各自為訓)
子、字通假嘛,抚字之意,和意动以为子本义无甚区别。
有时不求甚解也不错。
这是练基本功的文章。
如果孙郎是80后本科学生,写此文章,不错。
如果是非文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亦不错。
如果是读文史专业有些年头,那还需要努力提高哦。建议多读高邮王氏父子等等的校勘书。
刺激你一下
感谢东山铎、云间先生不吝赐教,小生一定继续努力
我也是80後啊,我怎么感覺自己已經老了呢,現在應該叫90後小年輕了吧
word还是无法下载
bug已经修正。谢谢!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