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孟蓬生:《吳問》一得
在 2009/1/16 8:48:34 发布

《吳問》一得

(首發)

 

孟蓬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

 

《上博七·吳問》:“今日隹(唯)不(敏)既(犯?)矣。自暑日(以)(往),必五六日,皆(敝)邑之(期)也。”(釋文暫從讀書會)

生按:先說字形。

這段話中所謂“”當隸定為“”,從“巳”而不從“”。《說文·立部》:“竢,待也。從立,巳聲。,或從巳。”其實就是典籍常用的“俟”字之或體。該字見於《上博三·彭祖》,可資比較:

《彭祖》“”字

《吳問》“”字

字形差別是相當地明顯,不過這在戰國文字中出現是很可以理解的。試比較《上博三·周易》第47簡的兩個“攺”字(用為“巳”):

 

其中“巳”字的演變軌跡似乎可以作如下設想:

如果此說可以成立,那麼這句話中“隹”字的讀法就可以重新思考。我們認為這個“隹”當取其常見用法,讀為“雖”。這句話意思是說:“現在我雖然不敏,已經(在這裡)恭候了。”

接下來再說“必”字的讀法。

陳偉先生說:“必,恐當讀爲‘比’。楚竹書必字或從‘比’作。”但他沒有解說“比”字的具體含義,不知是否取“比及”之義。

大丙先生說:“‘自曙日以往必(比)五六日’就是‘從明天開始連續五六天’的意思。”據譯文,猜想可能是取“頻”義。

愚以為這個字訓“比及”可能好於“頻”義。因為“比”訓“頻”時一般不用作動詞或介詞,而這裡“必”字跟“自”字相對,顯然以解釋為動詞或介詞為宜。不過,由于“比及”往往指一个时點,一般不與“自”字呼應,所以我覺得更合適的解釋可能是讀“必”為“畢”,訓為“迄(終盡)”,與“自”相呼應,指一个时段。古音必畢音近,例多不舉。“暑日(以)(往),必五六日,皆(敝)邑之(期)也”的意思是说:“从明天开始,直到(其后)五六天为止,都是是敝邑(可以交战)日子。”

現將釋文重新寫定:

《上博七·吳問》:“今日隹(雖)不(敏),既(犯?)矣。自暑日(以)(往),必(畢)五六日,皆(敝)邑之(期)也。”

 

參考文獻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网,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7720081230日。

陳偉《讀〈吳命〉小札》,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6200912日。

大丙《〈吳命〉“暑日”篇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网,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22200915日。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16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16

 

點擊下載word 版:

00323《吳問》一得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孟蓬生 在 2009/1/16 9:25:04 评价道:第1楼

    不好意思,末尾一段釋文中的“(犯?)”當作“(竢-俟)”,向大家致歉。

  • 飞虎 在 2009/1/16 10:27:54 评价道:第2楼

    恐不可信。

    中山王圓壺云:“雩祠先王世世母A。”A字从“艸”B聲(B即《吳命》所見之字,或分析為从“艸”“范”省聲),讀為“犯”,訓作違背。《吳命》之B字亦應讀作“犯”,是侵犯、冒犯的意思。

  • 月下听泉 在 2009/1/16 17:10:54 评价道:第3楼

    飞虎:

    恐不可信。

    中山王圓壺云:“雩祠先王世世母A。”A字从“艸”B聲(B即《吳命》所見之字,或分析為从“艸”“范”省聲),讀為“犯”,訓作違背。《吳命》之B字亦應讀作“犯”,是侵犯、冒犯的意思。

    此字疑在简文中应读为"范",即《容成氏》所谓“三军大范”之“范”,训为“齐整”,句子是说,我虽不敏,但军队已经齐整,从明天开始的五六天都是敝国的发兵之日。

  • 张崇礼 在 2009/1/16 20:06:27 评价道:第4楼

    談一下我的理解,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隹三大夫其辱問之”,顯然是承接簡7 的“敢告度日”而來。對方來勢洶洶,作為回答者,當然不甘示弱,所以他說:“今日雖不謀,既犯矣,自曙日以往,必五六日,皆敝邑之期也。”“謀”,楚簡習見,釋為“敏”,我不知道是出於什麽考慮。“謀”用在這裡很順,意思是說雖然我們沒有準備,也不打算和你們和怎么著,但既然你們來犯,我們也就隨時恭候。

    以上只是對文義的理解,至於讀為“犯”的那個字到底是什麽字,我們也拿不定主意。如果是“蒞”字,其實更符合外交辭令。

  • 孟蓬生 在 2009/1/16 20:53:20 评价道:第5楼

    飞虎:

    恐不可信。

    中山王圓壺云:“雩祠先王世世母A。”A字从“艸”B聲(B即《吳命》所見之字,或分析為从“艸”“范”省聲),讀為“犯”,訓作違背。《吳命》之B字亦應讀作“犯”,是侵犯、冒犯的意思。

    歡迎拍磚!

    不過足下所说中山王鼎的那个字,一般認為是个左右结构,左从立,右上从屮,右下从(不能貼圖,實在麻煩),所以李学勤先生、李零先生均分析为那个字的右旁为聲符(即所謂范省聲,注意,不是足下所說的“从艸”,“范”省声,因為范本身就含有艸字了),而何琳仪先生也以右旁為聲符,但不同意省聲之說(《戰國古文字典》下冊1401)。何先生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古璽匯編》這個字可以獨立,且何先生書中收有好幾個從該字為聲符的字,可以參看。

    文字構形是有系統的,似不宜就事論事。今足下所見与諸先生不同,不知除了《吳命》之外,足下可曾于別處發現過獨用的“立”字?

    另,“不敏”(當然我并不知道足下是否同意這么讀)跟“侵犯、冒犯”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 孟蓬生 在 2009/1/16 21:31:38 评价道:第6楼

    補正:

    題目及正文中《吳問》應作《吳命》,昨夜鬼使神差地寫成了“吳問”。汗!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