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崇禮:釋“瘟氣”
在 2009/1/16 20:29:24 发布

釋“瘟氣”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博七《吳命》第1簡:“非疾A焉加之。其中的A,原字形作。整理者曹錦炎先生隸定為“”,認為“从‘爿’,‘因’ 聲,字待考。”[1]讀書會指出該字形又見於《柬大王泊旱》簡18,作,應隸定作[2]其說正確可從。A又見於望山M188簡,作;包山83簡,作,皆用作人名。

以往限於語境,無法對A進行正確釋讀,《吳命》中此字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線索。A和“疾” 連用,可見A并非什麽罕見疾病;“非疾A焉加之”,“疾A”上升到危及國家的程度,當是大規模的疾病。再結合語音方面的考慮,我們認為A應該就是“瘟”字。“瘟”从“昷”得聲,影母文部;A从“因”得聲,影母真部,二者讀音相近。“疾”有“疫癘”義。《國語·魯語上》:“夫苦成叔家欲任兩國,而無大德,其不存也,亡無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韋昭注:“疾,疫癘也。”《史記·樂書》:“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張守節正義:“若寒暑不時,則民多疾疫也。”“瘟”指瘟疫,與“疾”同義。簡文“疾瘟”當訓為“ 疫癘”。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第18簡:“邦家大旱,AB智於邦。”其中的A,原字形作B,原字形作。整理者濮茅左先生把A隸定為“”,認為“”从疒因聲,讀為“因”,訓為“仍”。把B隸定為“”,認為“”从疒肷聲,讀為“歉”,訓為“食不飽”。“智”讀為 “知”。[3]陳劍先生把簡文讀為“因資智於邦”,認為“所謂‘資’原形以‘次’為基本聲符,故可讀為‘資’。資,取也,古書常訓。‘資智於邦’直譯為‘取智於邦’,意謂(國家發生大旱災後)向國中咨詢,取衆人之智以定應對措施。”[4]陳偉先生認為:“,大概是指旱灾帶來的疾痛,待考。”[5]周鳳五先生讀為“因齊知於邦”。[6]

我們認為這裡的A也是“瘟”,B應釋為“氣”。“瘟氣”, 癘疫之氣。

B亦見於包山簡141,作用為人名,應分析為从疒肷聲。《玉篇·肉部》:“肷,牛肉也。”許律切。單純從字形上看,“肷”似乎是从肉欠聲。濮先生讀為“歉”,明顯就是以“肷”从“欠”聲為前提。陳劍先生認為B从“次”聲,也是以“欠”為基礎的。我們認為“肷”所从的“欠”和楚文字“既”相同,並不是一般的“欠”。楚文字“既”習見,多作形,其所从的“旡”旁訛變為 “欠”。B應是一個从肉旡聲的字。“既”从“旡”得聲,B也可以看作从肉既聲的字。

楚文字“”多见,为“氣”之古文,簡文皆用作“氣”字。但 “肷”並不是“氣體”之“氣”,而是“餼”。“气”、“ 氣”和“餼”之間的關係人所共知,茲不贅述。“肷”从肉旡聲,釋為“餼”,無論從形旁來看,還是從聲旁來看,都應該是可以的。

《集篆古文韻海》4·22有“”字頭,下列有兩個形體。[7]”應分析為从肉既聲,所屬兩字形則應分析為从肉气聲,它們都是“肷”。

《說文》:“氣,饋客芻米也,餼,氣或从食。”段玉裁注:“从食而氣為聲,蓋晚出俗字,在假氣為气之後。”《玉篇·食部》:“餼,饋餉也。”“餼”亦可指生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陸德明釋文:“牲腥曰餼,牲生曰牽。”《文選·張衡<東京賦>》:“命膳夫以大饗,饔餼浹乎家陪。”李善注引薛綜曰:“腥曰餼。”“肷”,《玉篇》讀“許律切”,訓為“牛肉也”,當即“腥曰餼”的“餼”。

B从疒肷聲,當是腐肉之氣、癘疫之氣的“氣”。古人缺乏科學知識,或以為瘟疫是通過腐爛尸體等的氣味傳播的,故有此專字。《論衡》卷二:“饑饉之歲,餓者滿道;溫氣疫癘,千戶滅門。”“溫”,即“瘟”。“溫氣”,諸子集成本作“瘟氣”。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練化篇》云:‘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辟瘟氣。’”

《柬大王泊旱》“邦家大旱,瘟氣知於邦”是說國家旱災嚴重,並開始出現瘟疫。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乃是常識。古籍中亦往往把旱災和瘟疫連言,如: 《左傳·元年》:“山川之神 則水旱癘疫之災 於是乎禜之。”《東觀漢記》:“以京師水旱疫病,帑藏空虛。”《漢書·帝紀第四》:“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語例甚多,不備舉。特別是“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和《柬大王泊旱》的內容非常符合,可能不是偶然的。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圖版135頁,釋文304頁。

[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吳命 >校讀》,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首發,2008/12/30。本文簡稱“讀書會”。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圖版62頁,釋文211頁。

[4]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首發,2005/02/15

[5]陳偉:《<简大王泊旱>新研》,簡帛網首發,2006/11/22

[6]周鳳五:《重編新釋上博四<簡大王泊旱>》,2005.2.18“新出土楚竹書研讀會”講,200.2.23;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講。此處轉引自《<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2頁。

[7]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宛委別藏》選集影舊抄本三冊,1935年商務印書館依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此處轉引自徐在國編:《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2006年,419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16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16

 

 

点击下载附件:

0326釋“瘟氣”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