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金良:釋乁
在 2009/2/3 15:09:16 发布

释乁

(首发)

 

张金良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楚简中有一个怪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字形如下:

(《郭店·缁衣》简17(《上博二·容成氏》简1)

另处还有一个字以“”作偏旁:

* (《郭店·缁衣》简17 )

此字亦见于《上博六·用曰》简3:“其有成德,閟(闭)言自关。誇其有中墨,良人(真)安。”

原考释释为“十”,曹峰先生怀疑其别为他字[],陈伟先生指出此字与《郭店·缁衣》简17略同[]

已有多位学者撰文对此字进行讨论,拜读之下,颇受启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兹提出来以就教于读者。

《说文·乁部》:“流也,从反,读若移。”《说文·部》:“也,明也。象引之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与曳、略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移从多声,在十七部。亦用于十六部。乁与古音同在十六部也。”[]”、“乁”古音相近,据《说文》“曳”字从“乁”得声,“”、“乁”在字义上也有联系。古文字往往反正无别,窃疑这两个字实为一字而《说文》误分为二。“乁”字小篆作“”,从字形上看,和“”字相近,二者很可能即为一字。为行文方便计,下文径隶定“”为“乁”,在简文中的释读按照“移”字的读音进行讨论。

 

《龙龛手鉴·言部》:“,音 。”《字彙补·言部》:“,通旦切,音,见《字辨》。”“”、“”字形很接近。“”显然是一个从“乁得声的形声字,“乁”据《说文》读若“移”,上古音“”是透母元部字,“移”是余母歌部字,上古音透母字与余母字关系很密切,如:“它”、“也”典籍中常可相通,作为偏旁也常混用不分,上古音“它”是透母字,“也”是余母字。又如《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简100“斗用”,即“斗桶”,“用”是余母字,“桶”是透母字。韵部歌元阴阳对转,典籍中歌部字与元部字常可相通[],可证“移”、“”古音相近。“”、“”形音俱近,然则“”即“”字。

 

《上博六·用曰》简3:“乁其有成德,閟(闭)言自关。誇其有中墨,良人(真)安。”

“乁”可读为“侈”,“移”、“侈”并从“多”得声,古音相近可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自多以陵人曰侈……三礼皆假移为侈。”[]“侈”与下文“誇”正为对文。

“成德”,“成”,《国语·周语下》:“成,德之终也。”,《礼记·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郑玄注:“成,犹善也。”“成德”犹言“至德”、“善德”。

“中墨”,“中”读去声,训为“得当”,此为典籍常诂,不烦引证。“墨”,陈伟先生读为“谋”[],可从。“中谋”,犹言“良谋”。

(真),可读为“慎”,训为“戒”,《诗·大雅·桑柔》“考慎其相”,郑笺:“慎,戒。”

简文大意为:奢言其有至德的人,自己关闭言路;自夸其有良谋的人,好人对他有戒心。细究起来,似乎当作“侈其有成德,良人(慎)安。誇其有中墨,閟(闭)言自关。”然古人有“互文见义”之说,此处似不必过执。

 

《上博二·容成氏》简1:“……轩辕氏、神农氏、乁氏……”

典籍中多将“伏羲”与“神农”并列,《易·系辞下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传世文献记述上古帝王时多置“伏羲氏”于“神农氏”之前。但《庄子·胠篋》将“伏羲氏”列于“神农氏”之后。《庄子·胠篋》将“容成氏”置于众帝王之首,上博简《容成氏》篇自题篇名为“容成氏”,可知其亦将“容成氏”置于首位,与《庄子·胠篋》篇相同。从“乁氏”出现的位置来看,很有可能即“伏羲氏”,“伏羲”、“乁”古音也比较接近,上古音“伏”是并母职部字,“”是匣母微部字,就声母而言,“伏”是并母唇音字,“”是匣母喉音字,古唇音字与喉音字关系密切[],典籍中多可相通[]。就韵母而言,一在职部,一在微部,主要元音相同,或可相通。上古音“羲”是晓母歌部字,“移”是余母歌部字,韵母叠韵。然则“乁氏”很可能就是“伏羲氏”。

研究者或谓“乁氏”为“混沌氏”,“混沌”,典籍又作“浑敦”,《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史记·五帝本记》所记与之略同。《容成氏》所列上古之帝王皆为“授贤不授子”的贤王,而从典籍中对“混沌氏”的记述来看,他似乎没有资格与这些贤王并列。从这个角度看,“乁氏”为“混沌氏”的可能性恐怕不是很大。笔者对“乁氏”的看法,当然也只是一种推测,究竟是哪一位上古帝王,从现有材料很难确定,或付阙如可也。

 

《郭店·缁衣》简17中的“乁”字可读为“仪”,训为“法度”。《说文·人部》:“仪,度也。”上古音“移”是余母歌部字,“仪”是疑母歌部字,古疑母字与余母字相通的情况在宋华强先生《新蔡简“延”字及从“延”之字辨析》一文中有过说明,现将宋先生所举的两个例证借用过来:战国兵器三年修余令戈的“修余”,即“修鱼”,“余”属余母,“鱼”属疑母。《周易·困》上六爻辞“于臲”,马王堆汉墓帛本作“于贰掾”,属疑母,属余母[10]。“移”、“仪”韵部叠韵,古音相近可通。“”,《龙龛手鉴》及《字彙补》都说念“”。《说文·欠部》:“,吟也。谓情有所悦,吟而歌詠。”段注:“古与嘆义别,与喜乐为类,嘆与怒哀为类。”[11]“利(黎)民所”或即“为民所称颂”之意。不过,“所”一语显得有些生僻,或可破读为“瞻”,上古音“”是透母元部字,“瞻”是章母谈部字,透章准旁纽,元谈通转,古音相近,或可通。

《郭店·缁衣》简17:“《寺(诗)员(云):‘其颂(容)不改,出言又(有)乁(仪),利(黎)民所/瞻)。”《郭店楚墓竹简》注五一:“以上引诗见于《诗·小雅·都人士》,但文字有出入。今本所引为‘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文字与今本《缁衣》同。”[12]“其容不改,出言有章”,郑笺:“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章”字训为“法度文章”,与“仪”义同,“万民所望”与“黎民所瞻(?)”亦可相对成文。前人多疑今本《诗·小雅·都人士》首章为逸诗,郭店《缁衣》所引诗,有可能与今本《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同出一诗而失传于后世。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923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923



[] 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记》,简帛网,2007712日,

[] 陈伟:《〈用曰〉校读》,简帛网,2007715日,

[] 朱骏声编著:《说文通训定声》,第5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6月。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627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月。

[] 参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第215页,长沙:岳麓书社,20061月。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379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月。

[] 陈伟:《〈用曰〉校读》,简帛网,2007715日。

[] 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61月,第190192页。

[] 周本良先生《殷墟卜辞“苜”字用法缕析》一文中于古音中唇音字与喉音字相通的情况举了很多例子,可参看,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第195-19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93月。

[10] 宋华强:《新蔡简“延”字及从“延”之字辨析》简帛网,200653日。

[1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41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月。

[12]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13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月。

点击下载word版:

0344释乁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