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陽吉金》之侯簋看金文「魯」字的一種特殊寫法
(首發)
高佑仁
高雄醫學大學
《首陽吉金》編號第39為西周晚期之侯簋,銅器銘文可與上博所藏侯見工鼎[1]及師簋(《集成》4313)比對參看,侯鼎之蓋銘《首陽吉金》原書未釋[2],雪橋先生已經做了初步的考證[3],其中有「厥眾魯」一句,雪橋先生讀作「薄厥眾魯」,我特別留意到的是「魯」字,字形作:
字形从目从魯,雪橋先生已釋作「魯」,師簋相對應處則作「博厥眾叚(嘏)」,「嘏」、「魯」相通金文用例甚多,可知△字釋「魯」無誤。只不過金文「魯」字一般作「」(頌鼎.2829)、「」(史墻盤.10175)、「」(魯侯壺.9579),字多不从「目」,因此雪橋先生特別指出:「『魯』从目,乃是受前面『眾』的類化所致。類化的例子金文多見,比如弭伯師藉簋(《集成》4257)『亢』受其前『金』的類化而加金旁,揚簋(《集成》4294)『』从巿,乃是受到其後的『巿』的類化。盨(《集成》4462-4463)『』的『攴』乃是受到其後的『攸(鎥)』所从『攴』的類化。」,認為因為「其眾魯」之「眾」从「目」作「」,故「魯」字亦受「眾」字「目」旁影響而產生訛變,此即訓詁學上「涉上而誤」的觀點。我認為此說可以斟酌,「魯」字一般寫法雖如筆者前述寫法,从魚从甘,但是「魯」字添「目」旁者,也是存在若干青銅器,例如叔尸鐘「魯」字作「」(《集成》277)、「」(《集成》285),文例為「純魯」之「魯」,該字前後並無从「目」之字,可見這些从「目」旁之「魯」字並非受到其他字形的影響而產生結構上的改變,而應將之視為一種「魯」字的一種特殊寫法。
既然「」字在文例上應是「魯」字無誤,那麼「目」旁最合理的解釋,當然是將它解為「魚」旁的眼睛,早期金文的「魚」字往往特別重視其眼睛,例如(魚父乙卣.4916)、(魚父乙卣.4916)、(魚從鼎.1465)、(伯魚鼎.2168),眼睛仍炯炯有神,我認為侯鼎的「」只不過是把上述「魚」之眼睛獨立出來並且替換成「目」旁而已,相同的情況在古文字中屢見不鮮,例如「鳥」字作「」(監甗.883/)、(隻父癸爵.8697/隻)、(雍.3568/雍),鳥之眼睛十分清楚,有時鳥眼可獨立而為「目」旁,例如應公觶之「」字作「」(6174)。可見應侯簋之「」只是將魚眼獨立成為「目」旁而已,並不是因為受到其他字形的影響而產生訛誤,然「」字之「目」旁猶與魚身接連,這種寫法一直至春秋時期叔尸鐘的「」、「」,「目」與魚身則更進一步分離。總的來說,我認為它們都是「魯」字,只是形構較一般寫法的「魯」還要來得特殊,但從蛛絲馬跡中還是可看出其演變脈絡。
另外,《首陽吉金》編號36伯父簋[4]銘文中有個「」(文)字,文例為「文祖考」,原書誤釋作「父」,又「」(夫)字,文例作「執訊十夫」,原考釋者也釋作「父」,當是一時手民之誤,姑置處於此說明。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2月1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2月11日
[2] 首陽齋、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頁114。
[3] 雪橋先生:〈攻研雜志(四)——讀“首陽吉金”劄記之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0月23日,網址: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30。
[4] 首陽齋、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頁106。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