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楊明明:金文叠音詞札記(四則)
在 2009/2/20 15:00:00 发布

金文叠音詞札記(四則)

(首發)

 

楊明明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

 

    本文考釋金文中的四个叠音詞:(一)上曾太子鼎之“哀哀”,當讀為“殷殷”,盛多之貌。(二)之利鐘之“酓酓”,猶《詩·小雅·湛露》“厭厭夜飲”之“厭厭”,安靜和悅、美好和諧之貌。(三)蔡侯尊、盤之“穆穆”,即《大戴禮記·五帝德》之 “亹亹穆穆”,勤勉恭敬之貌。(四)蔡侯鎛之“”,讀為“遲遲”,從容不迫之貌。

 

关键词  金文  叠音詞  考釋

 

叠音詞作為一種形式特殊的詞類,在金文中已有用例,可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本文就其中稍有心得者試作考釋,以就教于方家。

一、哀哀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簡稱《集成》)02750上曾大子鼎:

“上曾大子般殷,乃擇吉金,自乍彝,心聖若,哀哀利錐,用考用享,既龢無測,父母嘉寺,多用旨食。”

孫敬明、何琳儀、黃錫全三位先生對于其中的“哀哀利錐”有如下論述[1]

《詩·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箋:“哀哀者,恨不得終養父母報其生長己之苦悽者。”《小序》:“孝子不得終養爾”。《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也。”“利錐”一詞首見於《晉書·祖納傳》,據上下文義知所謂“利錐”乃喻梅陶、鐘雅的才思敏捷。“哀哀利錐”與“哀哀父母”句式基本相同,可譯為哀哀悽悽啊,才思敏捷的人。

又曰:

“心聖若”當讀“心聖而慮”。本銘“聖”特指心靈通悟。《尚書大傳·洪範五行傳》:“次五事曰思心,思心之不容是謂不聖。”注:“容當為睿。睿,通也。心明曰聖。”《禮記·大學》:“安而後能慮。”朱注:“處事精詳也。”《列子·仲尼》“亡變亂于心慮”則是“心慮”連文之證。無論是“心聖”,抑或“心慮”都是頌揚之辭,意謂心靈通悟而又有深謀遠慮。

 

按:銘文語言多頌揚之詞,此文全篇更是如此,文中“嘉寺”、“旨食”等詞可證。“哀哀”釋為“哀哀悽悽”之“哀哀”,乃悲傷之義,恐與文義不合,當有它意。求之于讀音,蓋借為“殷殷”。

銘文多以“衣”為“殷”。“衣”與“殷”影母雙聲,微文對轉,古音可通。天亡簋(集成04261) “衣祀于王”之“衣祀”,孫詒讓、王國維均讀為《漢書·韋玄成傳》“五年而再殷祭”之 “殷祭”,又同銘“不克乞衣王祀”之“衣王”郭沫若先生謂即“殷王”[2]。剌鼎(集成02776) “王在衣”之“衣”張亞初先生所作釋文亦讀為“殷”。

文獻中亦有“衣”“殷”通用之例。《尚書·康誥》“殪戎殷”《禮記·中庸》作“壹戎衣”,鄭注:“衣讀如殷,……齊人言殷聲如衣。”

“哀”从“衣”聲,故在此亦可讀為“殷”。殷殷,盛多之貌。《漢書·禮樂志》:“靈殷殷,爛揚光。”顏師古注:“殷殷,盛也。”《文選·左思〈魏都賦〉》:“殷殷寰内,繩繩八區,鋒鏑縱橫,化爲戰場。”李善注:“殷,眾也。”

另《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毛、鄭皆無訓。《文選· 潘岳〈金谷集作詩〉》:“綠池汎淡淡,青柳何依依!”李善注:“韓詩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薛君曰:‘依依,盛貌。’” “依”“哀”同以“衣”為聲符,此“依依”當亦為“殷殷”之音轉。

關於“利錐”一詞,孫敬明、何琳儀、黃錫全先生謂首見于《晉書·祖納傳》,喻梅陶、鍾雅的才思敏捷。文獻亦見“利器”一詞,喻傑出的才能,如《後漢書·虞詡傳》:“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唐王昌齡《上侍御士兄》詩:“利器必先舉,非賢安可任?”

則銘文用“殷殷”形容“利錐”,指才華之盛,猶今之才華橫溢。

 

二、酓酓

《集成》00171之利鐘:

“往已,余之客,酓酓孔協,萬枼之後,亡疾自下,……”

銘文之“酓酓”作此字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作(乙8723)若(粹1316),从倒口,从酉。當是 “”之省,在卜辭為祭名[3]

《說文·酉部》:“酓,酒味苦也。从酉今聲。”銘文多用作氏名,典籍作“ 熊”,楚王酓章鎛(1/85):“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酓章”即楚惠王熊章。[4]

按:“酒味苦”之義于文意不適,若讀作“熊熊”,在此亦解釋不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酓”字條下云:“《夏本紀》用為檿字,假借也。”“酓” “厭”皆為影母談部字。蓋“酓酓”猶《詩·小雅·湛露》“厭厭夜飲”之“厭厭”,毛傳:“厭,安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厭,於鹽反。韓詩作愔愔,和悅之貌。”又《秦風·小戎》:“厭厭良人,秩秩德音。”毛傳:“厭厭,安靜也。”“酓酓孔協”在此解釋為安靜和悅、美好和諧。

 

三、穆穆

《集成》06010/10171蔡侯尊、蔡侯盤(同銘):

文王母,穆穆 ,悤憲訢,威義遊遊,……”

“穆穆”銘文作。“”即《說文》之“沬”,洗面也,銘文中常用作“眉壽”之“眉”,此讀為“亹”。 “”與“亹”明母雙聲,之微旁轉,古音可通。《大戴禮記·五帝德》有 “亹亹穆穆,爲綱爲紀”句,此“亹亹穆穆”即銘文之“穆穆”。王聘珍解詁:“亹亹,勉也。穆穆,敬也。”于省吾先生謂“穆穆亹亹”係敬恭黽勉之義[5]。或作“旼旼穆穆”,《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書〉》:“ 旼旼穆穆,君子之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旼旼睦睦,君子之能。”

按:“亹亹穆穆”即“旼旼穆穆”一聲之轉,“亹”與“旼”明母雙聲,微文對轉,古音可通。銘文之“穆穆亹亹”則是“亹亹穆穆”的倒言,此例中 “穆穆亹亹 ”用來讚美“文王母”,解釋為勤勉恭敬,與文義甚“穆穆亹亹”前有“□文王母”一句,□ 字迹不清,張亞初先生隸作“”,釋為“類”,蓋是效仿之義,意思是說希望大孟姬像文王母一樣勤勉不倦。

 

四、

《集成》00222蔡侯鎛:

“余唯末少子,余非敢寧忘,有虔不惕,右楚王,豫政,天命是,定均庶邦,休有成慶,……”

銘文字形作

郭沫若先生謂殆即隺字[6],與銘文字形不符。

于省吾先生從《金文編》釋“”作“窵”,讀為“懋懋”,謂“懋懋為政”猶言“黽勉為政”。[7]

周法高先生讀“窵”為“昭”,謂“昭昭”即《孟子·盡心下》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昭昭”,趙岐注:“賢者治國,法度昭明,明於道德,是躬行之道可也。” [8]

按:于、周兩位先生都以 “”為“窵”之異體。《說文》“隹”“鳥”二字作形旁時確常互用,但“窵”字乃以“鳥”為聲符。此處“”實从“隹”聲,非“窵 ”字之異體。

”在此可讀為“遲遲”。古“屖”與“隹”定章雙聲,脂微旁轉,故作聲符可通。《說文·禾部》:“稺,幼禾也。从禾,屖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字亦作穉,作稚,作。”《方言》卷二:“稺,小也。”郭璞注:“稺,古稚字。”《禮記·孔子閒居》:“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孫希旦集解: “威儀遲遲,行禮以和而從容不迫也。” 令狐君嗣子壶(集成09720)有“屖屖”,曰:“唯十年四月吉日,命瓜君嗣子,乍鑄尊壺,柬柬嘼嘼,康樂我家,屖屖康盄,承受屯德,旂無疆,至于萬意年,子之子,孫之孫,其永用之。”《說文·尸部》:“ 屖,屖遟也。”郭沫若云“屖屖猶遟遟,舒徐寛綽之意”[9]。于省吾云“屖屖謂安閑遊樂之意”[10]。《金文形義通解》“屖”字下釋“ 屖屖”為“遲遲”,從容不迫貌[11]

在此釋為從容不迫正與上文“有虔不惕”呼應,與文義合。

 

 



[1] 孫敬明、何琳儀、黃錫全《山東臨朐新出土銅器銘文考釋及有關問題》,文物,1983年第12期,13頁。

[2]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大豐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頁。

[3] 見于省吾編《甲骨文字詁林》(第三冊)中華書局,1996年,2698頁。

[4] 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3498頁。

[5] 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45頁。

[6] 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郭沫若全集》(考古編6),科學出版社,2002年,42頁。

[7] 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42頁。

[8] 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1918頁。

[9]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嗣子壺》,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年,239頁。

[10]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厚子壺》,中華書局,1998年, 156頁。

[11] 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2125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220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220

 

点击下载附件:

0360金文叠音詞札記(四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战国时代 在 2009/2/20 16:07:28 评价道:第1楼

    原文说:

    古“屖”與“隹”定章雙聲,脂微旁轉,故作聲符可通。

    ————————————————————————————————

    这是误说。古从“屖”之字往往隶变形讹为“隹”形,与读音毫无关系。

  • 月下听泉 在 2009/2/21 9:52:52 评价道:第2楼

    顶楼上,请看《文字学概要》174页。

  • 张铉济南 在 2009/2/21 10:34:38 评价道:第3楼


     踩上面两楼,裘先生说的是隶变“屖”之字往往讹为“隹”形,蔡侯鎛时代无隶书,与你们二位所说字形亦毫无关系。不过作者的观点有些过分依赖通假,依作者的论证方法,“酓酓”通“殷殷”似亦可通。

  • jiaguwen1899 在 2009/2/21 12:57:59 评价道:第4楼

    3楼没整明白1楼的意思。

    本篇作者以古书中“稺”或作“稚”爲證據,论证蔡侯镈从“隹”之字可以因爲音近读为“遟”。“稺”或作“稚”是隸楷階段的現象,而裘先生早已説明,這種現象是形訛,而非音近通假。所以這條材料無法為蔡侯镈从“隹”之字可以读为“遟”作證。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