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夔一:“先子”小議
在 2009/2/24 22:08:50 发布

“先子”小議

(首發)

 

夔一

 

“先子”一詞,在詞典中義項頗多。以《漢語大詞典》爲例:

【先子】

1.泛指祖先。《左傳·昭公四年》:“宣伯曰:‘魯以先子之故,將存吾宗,必召女。’”杜預注:“先子,宣伯先人。”

2.称亡父。《孟子·公孙丑上》:“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焦循正义:“稱‘ 先子’者,謂父,非謂祖父也。”宋梅堯臣《酒病自責呈馬施二公》詩:“我無文章留,何可事杯觴,况承先子戒,宜不着口嘗。”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賭符》:“先子與最善,每適城,輒造之。”

3.稱丈夫的亡父。《國語·魯語下》:“文伯之母聞之,怒曰:‘吾聞之先子。’”韋昭注: “先子,先舅季悼子也。”[1]

其它詞典解釋多與《漢語大詞典》相近。這些詞典對該詞的解釋頗值商榷。

一方面,他們漏掉了一些義項。例如,“先子”有“先夫之子”義。《全晉文》卷七十七載摯虞《理疑》:“父亡,服竟,繼母還前親子家,當爲何服?此有問:有夫婦生男女三人,遭荒亂離散,不知死生。母后嫁,有繼子,後夫未亡,得親子信,請就親子家,……博士弟子北海徐叔中難孫云:以前問不立甲乙爲名稱,於議不便。今以母爲甲,先夫爲乙,後夫爲丙,先子爲丁,繼子爲戊。丙言可爾,必慮事宜,順其至情,非虛欺也。”這裏的“先子”顯然是相對“繼子”而言的。又比如《華芳墓誌》:“先子有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之謂矣。”[2]此處“先子”當是“先哲”的意思。

另一方面,“祖先”、“丈夫的亡父”等解釋並不準確,“先子”的意義需要重新梳理。

先秦古書中“先子”一詞,主要見於《左傳》和《國語》,有如下四例:

1、《左傳》昭公四年[3]

宣伯曰:“魯以先子之故,將存吾宗,必召女。召女,何如?”

杜預注:先子,宣伯先人。

2、《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章[4]

文伯之母聞之,怒曰:“吾聞之先子曰:‘祭養尸,饗養上賓。’鱉於何有?而使夫人怒也!”

韋昭注:先子,先舅季悼子也。

3、《國語·晉語九》“晉陽之圍”章:

襄子曰:“吾不幸有疾,不夷於先子,不德而賄。夫地也求飲吾欲,是養吾疾而干吾祿也。吾不與皆斃。”

韋昭注:夷,平也。疾,病也。言己行有闕病,不及先子。

4、《國語·楚語上》“蔡聲子論楚材晉用”章:

椒舉娶於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爲椒舉遣之,椒舉奔鄭,將遂奔晉。蔡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饗之以璧侑,曰:“子尚良食,二先子其皆相子,尚能事晉君以爲諸侯主。”

韋昭注:二先子,謂椒舉之父伍參,聲子之父子朝也。《傳》曰:“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

詞典中“泛指祖先”和“稱丈夫的亡父”兩個義項,顯然都是來自上引魏晉古注。其實這種注解,往往不像今人撰寫詞典詞條一樣給出一個精確抽象的意義,而僅是爲讀通古書而随文釋義。我們可以比照《左傳》對“先君”的解釋:

隱公三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杜注:先君,穆公兄宣公也。

隱公三年:及衛州吁立,將脩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杜注:謂二年鄭人伐衛之怨。

桓公六年:先君獻、武廢二山。杜注:魯獻公名具,武公名敖。

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宮出,入于國,如先君之數。杜注:伯禽至僖公十七君。

這樣注釋“先君”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具引。“先君”一詞的意義,誰都清楚。古人注疏,不是爲了解釋其字面意義,而是爲了指出其所實指之人。古人注釋“先子”,也應該是這樣。所以我們在查考“先子”的詞義時,不能簡單地摘抄古注,還需要總結這些被稱爲“先子 ”的人的性質,看看他們到底有什麽共同點。

楊伯峻在《孟子譯注》中對“先子”的解釋大概是目前爲止各家注釋中最準確的:

先子,古人用以稱其已逝世的長輩。這裏的“先子”指其父親曾參(孔子弟子,與子路爲同學,但年輩晚於子路)。若《國語·魯語》“吾聞之先子”的“先子”,則魯敬姜稱其舅(丈夫之父)季悼子也;《左傳》昭公四年的“魯以先子之故”的“先子”,則宣伯泛指其先人也。後代多用以指自己已死的父親。[5]

楊伯峻的解釋較之《漢語大詞典》,已經準確多了,但似仍未達一間。我們發現,上面四例“先子”,除了“已逝世”、“長輩”等共同點外,還都是卿大夫家族的已故的家族長。例一中“宣伯”爲宣伯僑如,爲叔孫得臣之子。“將存吾宗”指仍將使叔孫氏之人爲卿。叔孫氏爲莊公鴆殺叔牙後立。叔牙子戴伯當爲叔孫家第一位族長。得臣是戴伯之子。史載戴伯、得臣都是數有功於魯國的。昭公四年,叔孫氏戴伯、得臣已死。此處“先子”指這二人當無問題。例二中,韋注已明確指出“先子”即季悼子。文伯之母既已嫁至季孫家,季悼子當然也是她的族長。例三中,智襄子之前有莊子、武子、悼子、文子、宣子。此五人皆位列晉國上卿,均有功於晉國,且能立家。襄子說“不夷於先子”,意即爲所建功業不及之前諸位族長。例四中,韋注也指出“ 二先子,椒舉之父伍參、聲子之父子朝也。”這兩人,也都是已經故去的家族族長。我們推測,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子 ”就是“已故家族長”的意思。

我們知道,家族族長,大多是由嫡長子擔任。即使是沒有嫡長子身份的人擔任了家族長,也會獲得嫡長子的身份。嫡長子往往直接稱“子”。因此“子” 也具有了“家族長”的含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爲我子,又何求?”《哀公二十七年》:“惡而無勇,何以爲子?”這些“子”都是家族長的意思。以“子”稱嫡長子,繼而稱家族長,這應該就是“子”之稱謂的來源。這種稱族長爲“子”的現象,在商代就應該存在了。林澐、裘錫圭、朱鳳瀚等學者已經有過討論。裘錫圭先生指出,殷墟卜辭和商代金文中屢見的“子某”之“子”,“可能大多數是表示族長的身份的”;而卜辭中常見的“多子”,“其中大概也有不少是指商族的很多族長的”[6]。陳絜先生在引述了前三家的說法後總結說:“總之,卜辭及商金文中所出現的、作爲個人名號使用的‘子某’之‘子’,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比較確切的含義還應該作‘族長’解,是貴族的標志”。[7]春秋時期,稱“子”的情況應該是很普遍的。《左傳·哀公十一年》:“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孔子稱季康子爲“子”。侯馬盟書中,與盟之人稱盟主爲“子趙孟”,這裏的趙孟也應該是趙氏某一個支族的家族長。包山簡“子左尹”、“子左尹它 ”,也是稱“子”的例子。這樣看來,“子”的性質與“公”、“王”等詞頗多相似,當然有可能在其前加“先”,形成 “先公”、“先王”這樣的較為固定的詞彙“先子”。

《小爾雅·廣名》中的一句話更加肯定了我們的推測:

請天子命曰未可以戚先王,請諸侯命曰未可以近先君,請大夫命曰未可以從先子。[8]

句中“天子”配“先王”、“諸侯”配“先君”、“大夫”配“先子”,先子即大夫家族已故族長是很明顯的。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請天子命曰未可以戚先王”,語出《尚屬·金縢》“未可以戚我先王”。一般認爲《尚書》中的“戚”當爲“憂戚”之義。將其訓爲“近”,並將“戚先王”與“近先君”、“從先子”相配,應當是戰國秦漢某些儒家學派的觀點。因此上引《小爾雅》的文句,其產生不可能早到西周。

該文句的來源,也不可能晚於西漢。《小爾雅》被收入《孔叢子》,《孔叢子》長期以來被斥爲“偽書”。但八角廊的漢墓出土了簡本的《孔子家語》之後,學界對這些“偽書”的看法有了改變。李學勤先生認爲,“這部書的出現並不太晚”,今傳的《孔叢子》,“很可能陸續成於孔安國、孔僖、孔季彥、孔猛等孔氏學者之手,有著長期的編纂、改動、增補的過程”[9]。此書雖有後人添竄的內容,但《小爾雅》部分當有較早來源,是保留了西漢及其之前的語言的。“先子”至少在西漢時應有“已故家族長”的意思。

西漢去戰國並不遠,語言上應有較大的繼承性。結合《小爾雅》與《左傳》、《國語》的辭例,我們有理由相信“先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確有“已故家族長”之義。

一般認爲,“先子”一定是指稱長輩。但我們認爲“先某”這種稱呼,可能並不牽涉到輩分的問題。我們可以參看“先王”的用法。《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有《平王問鄭壽》篇,是楚平王與臣子的對話。文中說:“競平王就鄭壽,訊之於廟,曰:‘禍敗因重於楚邦,懼鬼神以爲怒,使先王無所歸,吾何改而可?’”這裏的“先王”當然包括楚康王和楚靈王。康王、靈王皆是平王之兄,但平王仍可以稱他們爲“先王”。我們設想,先秦時期,只要是同一家族的人,都可以稱自己的故去的家族長爲“先子”,不一定必須是長輩。

我們再來討論《孟子》中的“先子”。《孟子·公孫丑上》: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趙岐注:曾西,曾子之孫。

焦循《孟子正義》引諸家論述較全,也較有代表性[10]

毛奇齡《四書賸言》云:《經典序錄》“曾申字子西。”子夏以詩傳曾申。左邱明作傳以授曾申,則是曾西即曾申,爲曾子之子,非孫也。其以申字西者,或以申枝爲西方之辰,如春秋楚鬬宜申、公子申皆字子西,可驗。

江氏永《群經補義》云:曾西即曾申,曾子之子,非曾子之孫。稱先子者,謂父非謂祖父也。

閻氏若璩《釋地》亦同。

周氏柄中《辨正》云:曾子二子,元、申。見《禮記·檀弓》。而《大戴禮》云“曾子疾病,曾元持首,曾華抱足。”華即申之字也。申既字華,不當又字子西。《曲禮孔疏》亦以曾西爲曾子之孫,疑趙注爲是。

趙氏佑溫《故錄》云:以楚鬬宜申字子西、公子申字子西例之,申、西止爲一人名字近是。但必謂曾西是曾子子非孫,則未見其確。何者?第言曾元養曾子。《檀弓》所記曾子疾病曾元曾申坐於足者,安見其非子孫並侍?曾子以老壽終,自宜有孫也。

翟氏灝西《四書攷異》云《禮記·曲禮》注引“曾子曰吾先子之所畏。”《檀弓》穆公之母卒,使人問於曾子,時稱曾申爲曾子也。《史記》吳起事曾子,其曾子亦是曾申。記述曾子語獨多,未必皆子輿子矣。

《正義》引諸家的論述,有以下幾類:一是毛奇齡、江永、閻若璩主曾西就是曾申,是曾參的兒子。二是翟灝西主文中曾子是曾申,爲曾西之父。三是周柄中、趙佑溫主趙注爲是,曾西確爲曾參之孫。

前兩種論述都拘泥於“先子”爲 “先父”,因此要么想證明曾西是曾參的兒子,要么想證明文中“曾子”是曾申。

通過前文分析,我們知道戰國時期,“先子”不是特指“先父”。曾參的孫子稱自己的爺爺爲“先子”,也是可以的。周柄中主張趙岐注爲是,應該是正確的。

“先子”一詞,直至漢末都沒例證表明其詞義縮小爲“先父”。後世的詩文中“先子”大量以“先父”的意義,特別是宋以後的文集中,“先子”就幾乎完全等同於“先父”了。清人誤以爲先秦文獻中的“先子”就是“先父”,才出現了以上這些想方設法講通《孟子》的大段論述。

 

 

200775日草成

20071113日修改

2008825日再改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220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224



[1] 據《漢語大詞典》光盤版,商務印書館(香港)出版。引用時繁簡字體依詞典原文。

[2] 據《北京西郊西晉王浚妻華芳墓清理簡報》,《文物》1965年第12期。

[3] 據中華書局影印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後同。

[4] 據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後同。

[5]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第59頁。

[6]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原文載《文史》第17輯,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年,第296頁。

[7] 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77頁。

[8] 據黃懷信《小爾雅匯校集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353-354頁。

[9] 李學勤《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收入《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80頁。

[10] 焦循撰 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174-175頁。

點擊下載word 版:

0362“先子”小議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贫寒之士 在 2009/2/24 22:42:05 评价道:第1楼

    看到此文,令在下汗颜。食言了,请夔一兄多包涵!

  • 夔一 在 2009/2/24 23:12:56 评价道:第2楼

    贫寒老师您太客气了!小文实属凑数而已:)

    另文中“具引”之“具”误写为“俱”。烦请管理员代为更正一下!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