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崇禮:釋《凡物流形》的“端文書”
在 2009/3/15 13:14:36 发布

釋《凡物流形》的“端文書”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博七《凡物流形》第14簡的末端有如下一段文字:“聞之曰:察道,坐不下席;耑(端)(文),”[1]其中的“察”,考釋者曹錦炎先生釋為“識”,此從何有祖、[2]徐在國先生釋。[3]

曹錦炎先生認為:“‘識道’、‘端文’者,指富有經驗,精於禮樂制度,能為先導者。”讀書會釋為“揣文”。[4]廖名春先生釋爲“端冕”。[5]

16簡開頭有如下一段文字:“箸(書),不與事之,智(知)四𣳠海),至聖(聽)千里,達見百里。[6]讀書會改釋為“*箸(書)不與事,之<>智(知)四(海),至聖(聽)千里,達見百里。” “*”表示簡首有闕文。凡國棟先生也是“書不與事”作一句讀,並認為“‘與’當讀為‘預’,作预先,事先講。”[7]

在竹簡的編連方面,整理者以141516的順序編次,李銳先生從之。[8]讀書會改為14+13A+12B。顧史考先生把14與簡16直接相聯,釋為:“(守?)道坐不下(席),耑(端)(文/冕)(甲14/(乙10a))箸(圖)不與(與/舉)事。”[9]

我們贊同顧史考先生的編連意見,但相關內容應釋為:“聞之曰:察道,坐不下席,端文【14書,不與事,先知四海,至聽千里,達見百里。是故聖人處於其所,邦家之【16】危安存亡,賊盜之作,可先知。【26】”

這其中的關鍵之處,在於簡14和簡16相接處的文字釋讀。讀書會認為簡16上端有闕文,但仔細察看,該簡上端雖有殘破,但為平頭,應是完簡。簡14下端為完簡,也沒有問題。所以相接之處的文字應連讀,是沒有疑問的。

“文書”一詞,典籍習見,指文字、書籍。《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東觀漢記》:“ 曹褒,字叔通,篤學有大度,常慕叔孫通為漢禮儀,晝夜研精沉思,寢則懷鉛筆,行則誦文書。”例多不贅舉。簡文“文書”當亦指書籍。

“端”應訓為“正”。《礼记·曲礼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郑玄注:“端,正也。”這個“正”有“持”義,即“端持” 、“正持”之義。這種用法的“端”常和書、策連言,如《楚辞·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端策”之“端”,也是恭敬平端的意思。持書用“端”,可能和古人對書籍的敬重有關。簡文“端文書”,通俗地說,就是拿著書的意思。

“與”,參與。《論語·八佾》:“吾不與祭,如不祭。”《禮記·王制》:“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與事”,親身參與其事。

總起來看,上述這段文字的說法,有點類似後世俗語所謂的“書生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圖版91頁,釋文考釋249-251頁。

[2]何有祖:《<凡物流形>劄記》,簡帛網首發,2008/12/31

[3]徐在國:《談上博七<凡物流形>中的“詧”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首發,2009/01/06

[4]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首發,2008/12/31。本文簡稱“讀書會”。

[5]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讀零劄(二)》,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首發,2008/12/31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圖版93頁,釋文考釋235-254頁。

[7] 凡國棟:《上博七<凡物流形>劄記一則》, 簡帛網首發,2009/01/04

[8]李銳:《〈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首發,2008/12/31;李銳:《〈凡物流形〉釋讀札記(再續)(重訂版)》,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首發,2009/01/03

[9] 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簡序及韻讀小補》,簡帛網首發,2009/02/23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315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315

 

点击下载附件:

0377釋《凡物流形》的“端文書”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林文華 在 2009/3/21 11:40:17 评价道:第3楼

    察道,坐不下席。端文書,不與事。

    敝人以為此段文句似乎應該讀為:

    察道,坐不下席;揣文,書不與事。

    “察道”當與“端文”相對,“坐不下席”當與“書不與事”相對,如此在語句文法上較為通暢。至於“端”字或應如復旦讀書會讀為“揣”,乃揣度之意,和上文“察”(考察)相對。

    “文”則為文理。《荀子‧禮論》:“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又云:“至文以有別,至察以有說,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危。。”

    “書”當為動詞,有論說之意,“揣文,書不與事”意謂揣度文理,不須親身從事也可論說。

  • 张崇礼 在 2009/3/21 18:54:57 评价道:第4楼

    林先生的这种读法,在本文发布之前,就曾有两位学友先后向本人提出过,我们还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讨论,考虑了多种可能性。之所以会有这种意见,主要是这种断句在形式上很完美。但是按照这种断句,非常难以讲通。这一点,可能林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另外还包括押韵以及同後文的衔接,林先生可以自己体会一下。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