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秀麗:金文曡音詞語探析
在 2009/3/18 21:54:03 发布

金文曡音詞語[1]探析

(首發)

 

王秀麗

安徽大学中文系

 

摘要:漢語疊音現象由來已久,本文以青銅器銘文為語料,對金文的曡音詞語進行探討。金文疊音詞語主要出現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包括疊音單純詞和疊音合成詞(含詞組),從形式上看分為AA式和AABB式;疊音詞語中異體、通假現象多。金文疊音詞語是漢語詞彙雙音節演變的一種方式,具有增強表義效果、補足音節、協調韻律的作用。

關鍵詞:金文  疊音結構  疊音詞

 

漢語疊音現象由來已久,傳統語言學中稱為“重言”、“疊字”、“重言形況字”或“重文”,今人多稱作“疊音詞”、“重疊詞”或“疊詞”。關於先秦漢語疊音語詞的研究,學界已經多有論及,但多以傳世文獻資料為研究對象,對出土語言材料中曡音詞語的關注尚不多見[2]

本文選取《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簡稱《集成》)和《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曁器影彙編》(以下簡稱《新收》)中所見的42例疊音詞語作爲研究對象。一方面對金文中疊音詞語的類型、特點及產生的原因作一全面分析,另一方面也為先秦漢語疊音詞研究提供一點參考。

一 金文疊音詞語的類型

1從字、詞意義關係上看,金文疊音詞語包括重疊以後形成新義和重疊後意義相同或相近兩种情況。伍宗文《先秦漢語復音詞研究》指出:“組成一個重言詞的兩個單字,如果單獨無義可釋,純粹紀錄兩個音節,或即使單獨有義而該義與整個重言詞的意義無關,那么這個重言詞是疊音詞。如果單獨有義,無論是本義、引申義還是假借義,只要其意義跟所組成的重言詞的意義相互關聯,那么這個重言詞是重疊式。” [3]基於金文中所見疊音詞語的實際情況,我們是贊同區別這兩個概念的。由於疊音詞和重言詞在形式上有相同之處,兩者容易相混,所以對金文中疊音詞語必須予以具體分析。

(一)從意義上看,重疊以後形成新義,是指重疊后的詞義與單字意義無關,屬於音節的重疊,這種情況如同現代漢語中的曡音單純詞。如:

1)濟濟

中山王方壺(集成9735戰國晚期):“以鄉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濟濟,嚴敬不敢怠荒。”

濟,《說文·水部》:“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從水,齊聲。”指的是水名,與銘文義不合。《禮記·玉藻》:“朝廷濟濟翔翔。”鄭玄注:“濟濟,莊敬貌也。”《廣雅·釋訓》:“濟濟,敬也。”“濟濟”重疊形成新義。

2)哀哀

上曾大子鼎(集成2750):“心聖若,哀哀利錐,用考用享。”

《說文·口部》:“哀,閔也。”《爾雅·釋訓》:“哀哀,懷報德也。”

需要說明的是,金文中摹擬鐘聲的曡音結構,由于單音節詞無法勝任聲音的連續性,故本文將此類疊音結構亦歸入單純詞。如:鎗鎗鏓鏓,肄肄倉倉、倉倉,

1)梁其鐘(集成187西周晚期):“用乍朕皇祖考龢鐘,鎗鎗鏓鏓, ,用邵各、喜侃前文人。”

《說文》:“鎗,鐘聲也。”又:“ 鏓,鎗鏓也。”段玉裁注:“鎗鏓,善狀鐘聲。”鎗鎗鏓鏓(倉倉悤悤),乃模擬鐘聲之詞。

2鐘(新收482春秋晚期):“龢平均光,霝色若華,,至者長平倉倉,謌樂自喜。”

(3)鐘(集成193春秋早期):“若召公壽,若叁壽,卑女,龢龢倉倉,其登于上下,聞于四方。”

“倉倉”即“鎗鎗”。《慧琳音義》卷五“鎗鎗”注引《三蒼》曰:“鎗鎗,金聲也。”又卷八十九“鎗然”注引《字統》曰:“鍾聲也。”

4)□□鎛(新收276春秋晚期):“自作龢鐘,肄肄倉倉,嘉平元賁。”

“肄”、“肆”古通用。“肄肄”、 “肆肆”,用為鐘聲之辭雖不見于典籍,但“肆”與鐘磬有關典籍多見。《周禮·春官·小胥》:“凡懸鐘磬,半為堵,全為肆。”

5)秦公鐘(集成262春秋早期):“乍厥龢鐘,霝音雍雍,以匽皇公,以守大福。”

雍雍,為樂器銘文中常見描摹鐘聲之辭。此語異形衆多,諸家歧義主要在於前二字的隸定和解釋上,后二字隸定作“雍雍”無異議。關於此語前二字的分歧,胡長春在《釋“ 鷔鷔雝雝”》釋前二字為“鷔鷔” [4],并列舉十數家不同的説法,頗爲詳細,此不贅述。從字形上看 等所從的聲旁相同,然此字形尚不確定,此從裘錫圭先生之說,隸定作“”,讀為“肅肅”[5],“雍雍” 即《禮記》之“肅肅雍雍”,孔穎達疏:“肅肅雍雍”者,鸞和聲之形狀。”

從使用語境上看,“雍雍”與“鎗鎗鏓鏓”連用,為形容鐘聲之辭亦為允當。

(二)重疊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情況,是指重疊后形成的詞義與單字意義相同或相關,屬於語素的重疊,這種是疊音的合成詞或詞組。重疊的字起到一種協調音節或詞綴的作用,往往會表示某种附加意義,或在感情色彩、語氣輕重等方面與單音節用詞時不同。如:

1)油油漾漾

蔡侯用鐘(集成223春秋晚期):“□慶□而光,油油漾漾,往矣叔姬,虔命勿忘。”

《廣雅·釋訓》:“油油,流也。” 王念孫疏証曰:“九嘆:江湖油油。衛風竹竿篇:淇水滺滺。釋文作浟浟。《五經文字》云:亦作攸攸。並字異而義同。 ”故“油油”又引申為悠遠、悠長之義。“漾漾”典籍中作“洋洋”。“漾”、“洋”古音同屬喻母陽部字,可通。《爾雅·釋詁上》:“洋,多也。”“洋洋”(漾漾)意義與“油油”同。二者重疊連用,加強語義。

2

*壺(集成9734戰國晚期):“先王之德,弗可復得,

,張政烺先生謂“”字從雨,散省聲,乃 “”字的異體,讀為“潸”[6]。《說文·水部》:“潸,流涕貌。”“潸”本有流涕之義,此處適應銘文四字格式,疊音使用,補足音節。

3)旬旬

越王者旨於賜鐘(集成144戰國早期):“自祝(鑄)禾(龢)玆翟(),台樂可康,嘉而賓客,旬旬以鼓之,夙夜不貣。”

重疊的字作,同銘“暮”作,中間從日,與字中間所從相同,故此字當是從日勻聲的字,即“旬”,香港《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隸定作“日日”不確。《說文》:“旬,徧也,十日為旬。”“旬旬”結構如同現代漢語之“年年”、“天天”,表經常性的時間概念。

4)世世

徐王子量鼎(集成2675春秋早期):“用雍賓客,子子孫孫,世世是若。”

郘黛鐘(集成225春秋晚期):“以祈眉壽,世世子孫,永以爲寳。”

《說文》:“三十年為一世。”“世世”重疊表時間長久,其結構與“旬旬”同。

2 從形式上看,金文中疊音詞語主要可以分爲AA式和AABB式,但這兩种形式包括的内容比較複雜,與現代漢語有區別。具體分述如下:

AA式包括兩种情況,一是與意義無關的音節的重疊,屬於雙音節單純詞,如:

1)“它它”/“陀陀”

伯康簋(集成4160西周晚期):“它它受玆永命,無疆屯右。”

*簋(集成4317西周晚期):“陀陀降余多福,憲蒸宇慕遠猷。”

《說文》:“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蟲,故相問無它乎?蛇,它或從虫。”與銘文意義不合。它它/陀陀,文獻作“佗佗”。《爾雅·釋訓》:“委委佗佗,美也。”邢昺疏引孫炎曰:“佗佗,長之美也。”

2)熙熙

*簋(集成4153西周晚期):“,萬年無疆。”

 ” 典籍中作“熙熙”,《說文》:“熙,燥也。”與銘文意義不合。《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廣哉,熙熙乎。”《逸周書·太子晉》:“萬物熙熙”,孔晁注:“熙熙,和盛。”

3)剌剌

盠方尊(集成6013西周中期):“盠敢拜首曰:“剌剌朕身,更朕先寳事。”

秦公鐘(集成262春秋早期):“剌剌邵文公、靜公、憲公,不墜于上。”

《說文·刀部》:“剌,戾也。”與文意不合,此處“剌”假借為“烈”。“剌”與“烈”古音同屬於來母月部字,可通。“剌剌”即典籍中的“烈烈”。《詩經·商頌·長髮》:“相土烈烈。”毛傳:“烈烈,威也。”

4*

王孫遺者鐘(集成261春秋晚期):“,畏其(畏忌),肅哲聖武。”

王子午鼎(集成2811春秋晚期):“用旂(祁)眉壽,*(畏忌),敬厥盟祀。”

《說文》:“,行聲也,一曰不行貌。”此處與銘文意義不合,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王孫遺者鐘》讀為“翼翼”,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王孫遺者鐘》讀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字條云:“疑本一字而二之,如水部之潩、瀷。”“”即典籍中作“翼翼”,《詩經·大雅·文王》:“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毛傳:“翼翼,恭敬也。”

5)柬柬

蔡侯用鐘(集成223春秋晚期):“柬柬龢鐘,鳴陽條虡。”

王孫遺者鐘(集成261春秋晚期):“闌闌龢鐘,用匽台喜,用樂嘉賓、父兄及我倗友。”

柬柬,金文又作“闌闌”。《說文· 束部》:“柬,分別簡之也。”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厚子壺》謂:“柬柬:王孫鐘作闌闌,柬、闌、簡、閑古並通。”“柬柬”文獻中作“簡簡”。《詩經·商頌·那》:“奏鼓簡簡。”毛傳:“其聲和大,簡簡然。”柬柬(闌闌)是贊美樂聲之詞,形容鐘鼓之聲的和樂、廣大。

二是與意義有關的語素重疊,屬於雙音節合成詞,如:

1)衹祇

蔡侯申鐘(集成210春秋晚期):“豫令衹祇,不諐(愆)不貣(忒)。”

中山王方壺(集成9735戰國晚期):“衹祇翼邵告后嗣,唯逆生禍,唯順生福。”

《說文·示部》:“祗,敬也。”張政烺先生疑“(祗祗)翼”下脫重文符號[7],其說當是。《廣雅·釋訓》:“翼翼、濟濟、祗祗,敬也。”“祗祗”、“翼翼”同義連用。且從銘文格式上看,“祗祗翼翼”更合乎壺銘四字格韻文的聲韻。

2)滂滂/汸汸

冶仲考父壺(集成9708春秋早期):“用祀用鄉,多福滂滂。”

*壺(集成9734戰國晚期):“馭右和同,四犢汸汸。”

“滂滂”即“汸汸”。《荀子·富國》:“汸汸如河海。”楊倞注:“汸,讀為滂,水多貌也。”“汸汸”/“滂滂”由水流多貌引申為衆多繁盛之意。

3)遊遊

蔡侯尊(集成6010春秋晚期):“悤憲訢,威義遊遊。”

“遊遊”于省吾先生讀同 “優優”,逍遙閒適貌[8]。“遊”、“優”同屬喉音、幽部,古音相通。《論語·憲問》:“為趙魏老則優。”皇侃疏:“優猶寬閑也。”《淮南子·時則》:“優優簡簡”,高誘注:“優、簡,寬舒貌。”“威儀遊遊即《禮記·中庸》所謂:“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4 

徐王子鐘(集成182春秋晚期):“其音,聞于四方,諻諻巸巸,眉壽無期。”

” 讀為“悠悠”,《爾雅·釋詁上》:“悠,遠也。”“”從音旁,專指聲音的清越、遠揚。

5)憲憲 

井人鐘(集成109西周晚期):“(憲憲)聖,疐處宗室。”

”即文獻典籍之“憲”字。《集韻·銑韻》:“憲,興盛貌。”《禮記·中庸》:“《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鄭玄注:“憲憲,興盛之貌。”

6*

令狐君嗣子壺(厚子壺)(集成9719戰國早期):“康樂我家,,承受屯德。”

《玄應音義》卷十四“遲其”注:“ 遲,籀文作。”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係 ·嗣子壺》謂:“猶遲遲,舒徐寬綽之意。”《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毛傳:“舒緩也。”

AABB式亦包括兩种情況,一是兩個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雙音節疊音詞的並列。如:

1)穆穆濟濟

中山王方壺(集成9735戰國晚期):“以鄉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濟濟,嚴敬不敢怠荒。”

《爾雅·釋訓》:“穆穆,敬也。” 《廣雅·釋訓》:“濟濟,敬也。”張政烺先生云此同《禮記·曲禮》之“天子穆穆,大夫濟濟”語[9]

2)穆穆異異

梁其鐘(集成187西周晚期):“不顯皇祖考,穆穆異異,克悊厥德。”

逨盤(新收757西周晚期):“雩朕皇考龔叔穆穆,龢訇于政。”

“異異”即“翼翼”之假借。“異” 與“翼古皆余母職韻,故可通假。《廣雅·釋訓》:“翼翼,敬也。”《爾雅·釋訓》:“穆穆,敬也。 ”“穆穆”與“異異”同義並列連用的疊音結構。

3)剌剌

秦公鎛(集成270春秋早期):“龢協萬民,唬(號)夙夕,剌剌,萬民是敕。”

“剌剌”即“烈烈桓桓”。《爾雅·釋訓》:“桓桓、烈烈,威也。”郭璞注:“桓桓、烈烈皆嚴武之貌。”

4)憚憚

中山王鼎(集成2840戰囯晚期):“寡懼其忽然不可得,憚憚,恐鄖社稷之光。”

張政烺謂“憚憚”即典籍中之“憚憚”“業業” [10]。《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終身守此憚憚。”戴德注:“憚憚,憂惶也。”“”由“憚”連類而及,從心。 “”與“業”同。《爾雅·釋訓》:“業業,危也。”

二是雙音節詞AB的重疊式,如“*”可以單用“寷”,“子子孫孫”可以單用“子孫”等,結構如同現代漢語的“乾乾淨淨”、“冷冷清清”。

1)叔旅魚父鐘(集成39西周晚期):“寷降多福無疆。”

逨鐘(新收772西周晚期):“前文人嚴在上,*,降余多福、康)、屯右、永令。”

2)内公鐘(集成31西周晚期):“子孫永寳用。”

鑄侯求鐘(集成47春秋時期):“其子子孫孫永享用之。”

二 金文疊音詞語的特點

1從結構上看,金文中的曡音詞語既包括疊音以後形成新義的單純詞,又有疊音以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合成詞或詞組。

2從時代上看,金文中疊音詞語主要多見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就現有金文語料看,最早是西周早期僅見一例(沈子簋),西周中期數量也不多,西周晚期之後漸漸增多。

3從詞類上看,金文中的曡音詞語以形容詞居多,在句子中常做謂語、狀語、定語,這一點與學者們對同時期傳世文獻中疊音詞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如曹先擢先生的《〈詩經〉曡字》、向熹先生的《〈詩經〉裏的複音詞》中所涉及的曡音詞語形容詞均佔多數。

4從字、詞關係上看由於早期字、詞關係的不穩定性,金文中有一部分叠音詞語同聯綿詞一樣,用字不固定,往往異體多。如:“*”或作“豐豐”、“*”;“鎗鎗鏓鏓”或作“倉倉悤悤”、“鎗鎗銿銿”、“鎗鎗悤悤” ;“皇皇”或作“”、“諻諻巸巸”、“皇皇”、“皝皝”;

“它它熙熙”或作“它它巸巸”、“ 沱沱巸巸”、“也也巳巳”。

5由于文字使用的早期階段規範性相對不足,加之曡音詞語自身寓意于音的特點,金文疊音詞語中的通假現象比較多。如:

1)虩虩

叔尸鐘(集成272春秋晚期):“虩虩成唐,又嚴在帝所。”

晉公盆(集成10342春秋時期):“我剌考□疆,虩虩在上。”

《說文·虎部》:“虩,易:履虎尾虩虩。恐懼。一曰蠅虎也。”用來形容君王先祖頗爲不合,此處“虩虩”當讀如“赫赫”,“虩”、“赫”二者古音同屬曉母鐸部字。《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毛傳:“赫赫,顯盛貌。”

2

禹鼎(集成2833西周晚期):“丕顯皇祖穆公。”

虢季子白盤(集成10173西周晚期):“是以先行,子白,獻聝于王。”

*”即典籍之“桓桓”。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謂:“當是盤桓之本字,後世作桓者,借字也。”

3

秦公鐘(集成262春秋早期):“允義,翼受明德。”

秦公鎛(集成270春秋早期):“文武,鎮靜不廷。”

于省吾先生讀為“藹藹”,謂:“此云‘藹藹文武’指百辟胤士之文士、武士言之。是‘藹藹’正形容文武多士容止之盛也。”[11] *”從走,盍聲。“盍 ”為“蓋”之初文。“蓋”、“藹”古音同屬月部字,“*”、“藹”可通。《爾雅·釋訓》:“藹藹濟濟,止也。”郭璞注:“藹藹、濟濟皆賢士盛多之容止。”

4

晉公盆(集成10342春秋時期):“秉德(固)燮万邦。”

*,各傢讀法不同。于省吾先生讀為“秩秩”。郭沫若讀為“熠熠”。綜觀金文銘辭,秉德多與“穆穆”連用,故“*”讀為“秩秩”更為允當。《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毛傳:“秩秩然肅敬也。”

5)喬喬 

郘黛鐘(集成225春秋晚期):“喬喬其龍,既鬯簴。”

《說文·夭部》:“喬,高而曲也。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喬,假借為蹻。”《詩經·大雅·崧高》:“四牡蹻蹻”,毛傳:“蹻蹻,壯貌。”

6)闌闌獸獸/柬柬嘼嘼

王子午鼎(集成2811春秋中晚期):“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于威義,闌闌獸獸。”

令狐君嗣子壺(集成9719戰國早期):“乍鑄尊壺,柬柬嘼嘼,康樂我家,,承受屯德。”

 “闌闌獸獸”與“柬柬嘼嘼”為同詞之異寫。“闌”、“簡”古通,“闌闌獸獸”讀為“簡簡優優”。《淮南子· 時則》:“優優簡簡,百怨不起。”高誘注:“優簡,寬舒之貌。”

7)穆穆*

蔡侯尊(集成6010春秋晚期):“穆穆**,悤憲訢。”

 銘文中常用作“眉壽”之“眉”,此處“**”假借為“舋舋”,二者同為明母雙聲,之微旁通。《大戴禮記·五帝德》:“舋舋穆穆,為綱為紀。”王聘珍解詁:“舋舋,勉也。穆穆,敬也。”

8

齊侯鎛(集成271春秋中期):“用求丂命、彌生,義政,保。”

叔夷鎛(集成285春秋晚期):“俾斯百男,而埶斯字,義政,齊侯左右,毋疾毋已。”

”字形作,下部所從為,與《說文》淵字或軆作 “”相近,所從當為“淵”字,隸定作“”。“”當假借為“肅肅”。何琳儀、黃錫全《胡簋考釋六則》謂“肅亦由聿得聲之字”[12] 。“肅”、“竹()”,古音同屬覺部,可通,故“”讀為“肅肅”。《爾雅·釋訓》:“肅肅,敬也。”

9*

毛公鼎(集成2841西周晚期):“司余小子弗彶,**四方,大縱不靜。”

*”從冊聲。郭沫若讀如《左傳》“ 王室蠢蠢”之“蠢蠢”,釋為紛亂之狀。此說當不誤。《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今王室實蠢蠢焉”,杜預注:“蠢蠢,動擾貌。”

6從語用上看,金文疊音詞語多出現在有韻律的銘文中,有加強語氣、協調音節的作用。反過來講,這種韻律的要求,也可能是促使疊音詞語出現的一個原因。金文,特別是頌揚銘文,多以四言韻文爲主,語言精煉,詞藻華美,音律和諧。如:

鄦子將阜鎛(集成153春秋晚期):“穆穆龢鐘,用匽以喜,用樂嘉賓、大夫及我倗友。”

徐王子鐘(集成182春秋晚期):“其音,聞于四方,諻諻巸巸,眉壽無期。”

令狐君嗣子壺(集成9719戰國早期):“乍鑄尊壺,柬柬嘼嘼,康樂我家,,承受屯德。”

齊侯作孟姜敦(集成4645春秋晚期):“用祈眉壽、邁(萬)年無疆,它它巸巸,男女無期,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以上疊音結構均出現在四字韻文中,讀起來琅琅上口,用韻和諧。如果僅用單音節詞,不僅在意義上缺乏表達色彩,而且在音律上不協調。

7金文中部分同義連用的AABB式疊音結構組合不是很緊密,既可以單用AABB,又可以根據韻律的需要組合在一起,這部分疊音結構我們稱之爲疊音詞組。如:

1)穆穆、異異

遲父鐘(集成103西周晚期):“遲父乍姬齊姜龢林鐘,用邵乃穆穆不顯龍光。”

王孫遺者鐘(集成261春秋晚期):“,畏其(畏忌),肅哲聖武。”

逨盤(新收757西周晚期):“雩朕皇考龔叔穆穆,龢訇于政。”

2)它它、熙熙

伯康簋(集成4160西周晚期):“它它受玆永命,無疆屯右。”

*簋(集成4153西周晚期):“,萬年無疆。”

夆叔盤(集成10163春秋早期):“其眉壽萬年永寳其身,它它熙熙,壽考無期。”

3*

禹鼎(集成2833西周晚期):“丕顯皇祖穆公。”

王子午鼎(集成2811春秋晚期):“用旂(祁)眉壽,*(畏忌)*,敬厥盟祀。”

戎生鐘(新收1613西周中期-春秋早期):“皇祖憲公,,啓氒明心,廣坙其猶。”

三 金文叠音詞語產生的原因

(一)受漢語詞彙發展的内部規律的影響。叠音詞語不是凭空而来的,叠音詞語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從西周到春秋中叶是一个生产力和社会文化急剧发展的时期,各种新事物新概念不斷湧現,人们要表达的思想更加丰富和复杂。而单音词又有其自身具有局限性:一方面单音词包含的义项比较丰富,往往一詞多義,在上下文语境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歧义,另一方面单音词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传递信息而不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西周以後单音词已经不能适应表达的需要,其必然被更高级的形式所替代。单音词的重叠使用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途徑。

(二)表達模糊事物、模糊現象的需要。隨著社會實踐的逐漸廣泛和深入,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當人們發現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模糊狀態處於需要描摹的需要時,原來的單音節詞無法勝任這種表達的需要。金文中的曡音詞語多是歌頌讚美君王威儀、氣質、德行或描摹鐘聲等,這些客觀現象本身的不確定性,反映到人們頭腦中不可能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于是能夠適應表達這種模糊概念的曡音結構便應運而生。這是疊音結構存在的一個動因。

(三)從語用角度上講,疊音詞語與其單音節形式相比,不僅在性質狀態的描摹上增加了一定的強化意味,而且在音感上適合韻文音律和諧的要求。青銅器銘文多頌揚之辭,疊音詞語的運用起到補足音節、增強表達效果的作用。

四 小結

通過上面對金文疊音詞語類型和特點的分析,我們發現金文疊音詞語既有單純詞又有合成詞或詞組。疊音詞語是古代漢語詞彙由單音節向多音節衍變過程中的一種方式。從功能上看,金文疊音結構具有加強表義效果、補足音節、協調韻律等作用。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認爲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此种評價亦完全適合于金文中的曡音結構。

 

附注:本文的写作得到导师黄德宽教授和葉正渤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1]通過研究,筆者發現,金文中的曡音結構既包括疊音單純詞,也包括疊音合成詞和詞組,“疊音詞”或“重言詞”的名稱都不能完全涵蓋,故本文暫以“疊音詞語命之。

[2]鄭剛.《古文字資料所見疊音詞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該文主要探討古文字資料中疊音詞的用法和修飾功能,其中涉及到部分金文疊音詞語。

[3]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出版社,2001 年。

[4]胡長春.《釋“鷔鷔雝雝”》[J].古文字研究》二十五輯,中華書局, 2004年。

[5]裘錫圭.《戎生編鐘銘文考釋》[J].《保利藏金續編》。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6]張政烺.《中山王國胤嗣*壺釋文》[J].《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8年。

[7]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J].《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8年。

[8]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J].《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8年。

[9]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J].《古文字研究》第一輯, 中華書局,1978年。

[10]同上。

[11]轉自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

[12]何琳儀、黃錫全.《胡簋考釋六則》[J].《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318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318

 

点击下载附件:

0378金文曡音詞語探析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雪潮 在 2009/11/11 20:19:01 评价道:第2楼

    熟知金文的叠音字,何不考证一下其根源之所在。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