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季旭昇:談覃鹽
在 2009/3/23 10:39:37 发布

談覃鹽

 

季旭昇*

 

一、覃字的舊說

覃字,《說文》的說法有很多讓人不明瞭的地方,《說文》卷五〈部〉云:

,長味也。从、鹹省聲。《詩》曰:「實覃實吁。」:古文覃。:篆文覃省。

「覃」字為什麼有「長味也」的意思?依許說,當然一半是來自「鹹省聲」,這個被省的聲符還要兼義,才能產生「味」的意義。但是,一個聲符「鹹」字的表音部分「咸」被省略了,只剩義符「鹵」,它能產生聲符的功能嗎?不能產生聲符的功能,許慎為什麼仍然要用「鹹」字來說解呢?其次是,「長味也」的「長」義是來自「」,而《說文》對「」字的說解,自來就令人可疑。依古文字學家的看法,「」字本象容器形,那麼它怎能產生「長」的意義呢?這種種的疑問,自來費解。覃從鹹省之說,學者多有疑之者。徐灝《說文段注箋》云:

此字从鹵,即長味之義,似不必用鹹省為聲。

郭沫若提出的想法比較特殊,他在《金文叢考.釋覃》中說:

案此乃象形文,象皿中盛果實之形,非鹹省聲也。此下從皿,則知其它……等形亦必為器皿之象形,小篆訛變為。……於皿若豆中盛果實以供食,自可得「長味」之義。[1]

龍宇純先生也以為覃字從鹹省聲之說可疑:

鹹字胡讒切,覃从鹹聲,猶談淡从炎聲。雖金文覃字作,鹹省之說可疑。許說如此,姑存之。[2]

覃字下部所從的,也有不少問題。《說文》卷五〈部〉云:

*,厚也。从反

從反為何會有(厚)的意思?段玉裁注說:

者,不奉人而自奉,之意也。

雖然好像也勉強能夠自圓其說,但是總覺得左支右絀,不愜人意。直到唐蘭之說出,才把「」字的初形本義弄清楚了:

此字習見,金文作……等形,舊亦不識。又字偏旁作(《殷文存》上十一,父己簋);覃字偏旁作(又下廿、覃父丁爵)、(又上三三、覃父乙卣)、(《嘯堂》上八、晉姜鼎)等形;厚字偏旁作(《愙》五.一三、趠鼎)、(《愙》十六.十六,魯伯厚父盤)、(《貞松》五一、戈厚簋)、(《薛氏款識》尸鎛)、(又尸鐘)、(《愙》一.二十,井人鐘)等形,俱與此字相近,據《說文》覃厚並从*,其字實當作,則此字當釋也。……其字本象巨口狹頸之容器,故象米在中,覃象中,而簟字毛公鼎作,變从皿,更可證亦容器矣!《說文》訓為厚,實因本義久湮,遂以意為之耳。……《說文》謂覃字從鹹省聲,按省者必有不省之字,今本無从鹹聲之字,而遽言鹹省聲者,乃由覃字之聲難知而強為附會耳。今謂覃字當從聲,覃與厚乃聲之轉。《說文》从覃得聲者有禫、蕈、嘾、曋、橝、、驔、燂、潭、、撢、、蟫、鐔、醰等字,而厚字無由之得聲者,然則字本當讀若覃,其作厚音者,偶變耳。[3]

唐氏以金文及偏旁分析法釋  ,證據確鑿,當可從。他已經指出「覃象在中」,也看到毛公鼎的「簟」字作「」,「變从皿,更可證亦容器矣」,眼看就要解出「覃」字的正確意義了。可惜,他一個不小心,歧路亡羊,把「覃」字解成「盛蕙於,以蕙和酒」,又說卜辭中有「」形,隸定作,即是「覃」字:

字,舊不能釋,今按即覃字也。……

小篆覃字從鹵,今隸從西,由金文二形變來,然金文所從二形,本非鹵及西,特形相混耳。余謂字所從之,實乃字。《說文》:「胃,穀府也。從肉,象形。」又:「,糞也。從艸,胃省。」……《說文》無字,之變也。……

由是言之,覃之本字,當象盛,以聲化例推之,亦聲也。者蕙之本字,蕙蓋用以湛酒者。《說文》:「覃,長味也。」《字林》:「醰甜同,長味也。」徐灝《說文段注箋》說謂:「覃醰古今字」是也。以蕙和酒,引伸之,因有長味之義矣。[4]

據此,唐蘭明白地指出「」是裝酒的,因為裝的是蕙酒,所以引伸有「長味」的意義。但是,以蕙和酒,可以有香味,似不應有「長味」。更何況他指出的「」根本不能釋為「覃」字[5]

李孝定先生基本贊成唐蘭的說法,並進一步說:

唐氏釋此為,以金文諸形證之,固有形如反者,其說蓋不誤。竊疑與許書訓滿之當為同類之器物,受物之器恆滿盈,故引申之義為滿為厚也。

受了唐、李二先生的影響,我已往一直認為「」是裝酒的東西,因為加示就是福,福是祭祀用的酒,那麼「」應該是裝厚酒的罈子吧。我一直沒有注意到,如果是裝酒的罈子,那麼為什麼「」總是和「鹵」字在一起而組成「覃」(嚴格隸定當作)字呢?

 

 

二、覃字的新解

「覃」字早見於殷金文,西周晚期的番生簋中有「簟」字(嚴格隸定可作,字表3),從竹從鹵從;同樣的字又見於毛公鼎,卻從竹從鹵從皿(嚴格隸定可作,字表4),二者的銘例都是「簟弼」,其為同一字,毫無問題。對於毛公鼎「(簟)」字為何從「皿」,高田忠周說:

按《說文》:「簟,竹席也。从竹覃聲。覃从鹹省,鹹从鹵,鹵从西也。故此以……下亦从皿,此从鹽省也。」[6]

其說從《說文》出發,看起來把字形講通了,但是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也就是覃為什麼從鹽省?誰也沒有說明白。事實上,在新材料沒有出來以前,這個問題也解決不了。

一九七九年安徽壽縣出土了一批金幣,涂書田〈安徽壽縣出土一大批楚金幣〉盧金[7](字形見「字形表」6)。一九八八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貨幣大系.1.先秦貨幣》收在1060頁第4266-4271號,隸定作「鐔」;同書1156頁的金鈑出土簡況表作「盧金」()。一九八六年五月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張頷編纂的《古幣文編》分別收在「盧」、「金」字下。一九九○年《文物研究》第六輯何琳儀〈古幣文編校釋〉根據黃錫全來函所示改釋為「鹽金」。二○○一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黃錫全《先秦貨幣通論》350頁釋為「鹽金」,以為即「鹽」地鑄的金鉼,鹽地在今江蘇鹽城。這樣的說法,還沒有引起很大的迴響,因為金鉼上只有兩個字,說服力還不夠。

一九八七年,湖北荊門包山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簡,一九九一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包山楚簡》一書,其中2.147簡的釋文云:

(陳)、宋獻為王(具)(?)於泯爰,屯二(將)以成收。

字作「」,从鹵从皿。《包山楚簡》釋文只把它隸定作,還打了一個問號,顯然對於這樣的隸定並沒有什麼把握。簡文到底說什麼,不易了解。劉釗在〈談包山楚簡中有關煮鹽于海的重要史料〉一文中說:

簡文「煮」字舊釋為具。按字上從者,下從火,者字構形乃楚文字的特有寫法,試比較簡文中的者字自然清楚。鹽字從鹵從皿,見於《五音集韻》,為鹽字異體,由此可知這一寫法由來已久。海字舊誤釋為泯,應釋為海。海字的這種寫法還見於《古璽彙編》0362號燕官璽「東陽海澤王符瑞」璽和《吉林大學藏古璽印選》43號私璽。李家浩先生曾在《從曾姬無洫壺談楚滅曾的年代》(載《文史》三十三輯)一文中考釋出燕官璽中的「海」字,包山楚簡中這一海字寫法與燕官璽中的「海」字很接近。

上揭包山楚簡簡文是迄今為止最早一條記載「煮鹽於海」的史料,具有重要價值。

早在西周銅器銘文中,就有關於賞賜「鹽」的記載。如免盤謂「錫免鹵百□」,晉姜鼎謂「錫鹵責(積)千兩」,其中的「鹵」就是指鹽而言。[8]

李家浩同意劉釗的說法,並在〈傳賃龍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二〉中說:

戰國時代,雇用勞動十分普遍。包山楚墓竹簡147號說:

陳□、宋獻為王煮鹽於海,受(授)屯二儋(擔)之(食),金。將以(已)成收。

此簡文的性質類似雇傭契約。「王」是雇主、「陳□、宋獻」是雇傭者,「煮鹽於海」是雇傭者所從事的工作,「授屯二擔之食,金」是雇主給雇傭者每月的飲食和傭金。[9]

經過這樣的解釋,《包山楚簡》的「」字即「鹽」字,已經毫無疑問了。「」字從鹵從皿,顯然是會容器有鹽鹵之意。

《包山楚簡》的「」字當釋為「鹽」,既已確定。毛公鼎「(簟)」字從竹、聲也昭然可知。「」與「簟」同字,那麼「(覃)」也當與「(覃)」同字。鹵在皿中,與鹵在中同義,顯然皿和都是可以放鹽的容器。考慮到簟字以作「」為多,作「」者只一見,而且時代較晚。因此「簟」字以作「」者為正字,同理,其所從的「(覃)」應該是「覃」的正字,「(覃)」只能當或體了。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成:「(覃)」是「鹽」的早期字形,「」是「鹽」的較晚起的字形,因為讀音稍有不同、或意義漸有轉變(「覃」專指「深長」、「延長」義),所以分化為二字。既分化為二字,於是「覃」專指「深長」、「延長」,而「」則專指「鹽」。

(覃)」既然就是鹽字,其字形從鹵在中,那麼應是放鹽的罈子。鹽可以使食物更有味道,周邦彥〈少年遊〉詞:「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吃水果加鹽,今台灣地區猶如此,其起始應該非常早。商銅器即有「」字,其時也有鹽。「」字從「鹵」,楊升南指出前人謂鹵即鹽,是正確的,「鹽是國民生活必須,人們天天不可離,且無論貴賤皆需要。武丁大力對西北亘方、基方、方、土方的征伐,一個重要經濟目的應當就是為保護鹽業資源」[10]。其說可從,但「鹵即鹽」,應當改為鹵即西北所產的鹽鹵。據此,「」即「鹽」字,在歷史上及文字上是說得通的。金文「覃」的地望何在,目前還不易考知,但文獻中的「譚」在今山東濟南府[11],《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一〈濟南府〉云:「府南阻泰山,北襟勃海,擅魚鹽之。」[12]

壽縣出土金鉼釋為「鐔」或釋為「鹽金」,在字形上都說得通,但以地望而言,釋「鹽金」似乎比較好講。

「覃」(徒含切)的上古音在定紐侵部開口一等,「鹽」(余廉切)在喻(余)紐談部開口三等。侵談旁轉,文獻多有,如《詩經.陳風.澤陂》以儼(談)韻枕(侵)。漢代聲韻也是這樣,如司馬相如〈長門賦〉以心、音、臨、風、淫、陰、吟、南(以上侵)韻襜(談);王褒〈洞簫賦〉以濫(談)韻含(侵)。在聲母方面,學者多主張喻四(余)古歸定。據此,覃與鹽的聲韻都有關係。

鹽字的出現時期相當晚,就現有的材料看,秦「睡虎地秦簡」中才出現「鹽」字(字表6)。《說文》卷十二〈鹽部〉云:

,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从鹵、監聲。古者夙沙初作鬻海鹽。

秦文字「鹽鹵」義和「覃長」義可能逐漸分化,鹽鹵義的發音漸漸轉為接近牙音,所以加上「監」聲,「監」和「」共用偏旁「皿」,這就分化出「鹽」字了。「鹽」字所從「監」應該是個聲符,否則毫無作用。但有趣的是,「鹽」字雖然從「監」得聲,但大徐本保留的反切「余廉切」,以及直到我們今天的讀音,聲母都不讀「監」的舌根塞音。龔煌城〈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把「監」的聲母擬作 *kr- 、「鹽」的聲母作 *l- [13]。潘悟云則擬作「監」 *kr- 、「鹽」 *g-l- [14]。二字的聲母關係極為密切。[15]「鹵」字屬來母魚部,來母的上古音,不論擬為 *l- *r- ,都和「鹽」字密切相關。至於其韻部,則「談(鹽)」部和「魚(鹵)」部也有相通的例子,如《說文》以為「敢」從「古」聲。是「天生曰鹵(產西北)」、「人生曰鹽(產東南)」,「鹽」「鹵」二字的聲音,應該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甚至於有同源分化的可能。

「覃」、「鹽」二字既已分化,一般人遂漸漸不知道「覃」字原即「鹽」,但是在《說文》對「覃」字的說解中,仍然保留「長味也」、「鹹省聲」這些與「鹽」有關的線索。

綜上所述,我們終於知道:「覃」字《說文》解為「長味也」,基本不錯。它作名詞用時,就是「鹽」;作形容詞用時,則解為「長味也」。「長味也」的意義來自「覃」字上部的「鹵」,與下部的「」無關。「」只是放鹽的罈子。

 

 

 

附、「覃」字、「鹽」字字形表

1商.共覃父乙簋

《金文編》

2商.父丁爵

《金文編》

3西周晚.番生簋()

《金文編》

4西周晚.毛公()

《金文編》

5戰國.晉.侯馬盟書()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

6戰國.楚.貨幣大系4270

《貨幣大系》

6戰國.楚.包2.147()

《楚系簡帛文字編》

7秦.睡20.183()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

8漢印徵

《漢印徵》

 

小文本為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而作,承孟蓬生先生厚愛索閱,茲奉呈 貴網,以祈同好斧正。2009.3.21 旭昇謹誌。

 



* 季旭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1] 《金文叢考.說覃》頁225-226

[2] 《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古漢語曉匣二母與送氣聲母的送氣成分》494頁。

[3] 《殷虛文字記》31頁。

[4] 《殷虛文字記》38頁。

[5] 參《甲骨文字詁林》2957號引諸家說及姚孝遂按語。

[6] 《古籀篇》八十第一○頁。

[7] 涂書田〈安徽省壽縣出土一大批楚金幣〉,《文物》19801067-71頁。

[8] 劉釗〈談包山楚簡中有關煮鹽於海的重要史料〉,《中國文物報》1992.11.83期第3版。林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1992.4也有相同的隸定。

[9] 《考古學報》1998年第1期第4頁。

[10] 參楊升南〈從「鹵小臣」說武丁對西北征伐的經濟意義〉,《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臺灣師大國文系.中研院史語所合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201-218頁。

[11] 參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二五三葉下。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69初版.1988四版。

[12] 台北:樂天出版社印行,197310月初版。

[13] 《聲韻論叢》第一輯(86-87),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

[14] 潘悟云〈漢藏語比較中的幾個聲母問題〉,趙秉璇、竺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98

[15] 根據從金文、戰國秦漢簡帛到《說文》等材料的分析,喻四和滂、明、非、奉、端、透、定、泥、知、徹、澄、娘、見、溪、群、疑、精、清、從、邪、初、生、章、昌、船、書、禪、影、曉、匣、云、來、日等聲母都有通轉現象,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聲母。見丘彥遂《喻四的上古來源、聲值及其演變》,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6

点击下载附件:

0383談覃鹽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admin 在 2009/3/23 10:43:57 评价道:第1楼

    本文收入《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

  • 孟蓬生 在 2009/3/23 12:21:21 评价道:第2楼

    多謝季先生寄示大作!

    季先生在文中說:

    「鹽」「鹵」二字的聲音,應該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甚至於有同源分化的可能。

    季先生感覺敏銳,而出語相當謹慎。但看過先生大作后則益增強了在下對“鹽盬鹵”三字同源分化的信心。

     

     

  • 张铉济南 在 2009/3/25 10:53:28 评价道:第3楼

    不仅“長味也”不误,“鹹省聲”亦有道理,《说文》不可轻否。又长了知识

  • 但求小悟 在 2009/3/25 11:02:16 评价道:第4楼

    侵谈的界限在这里模糊了,是古音学者的大课题。

  • marc 在 2009/3/25 18:37:54 评价道:第5楼

    刪掉啦,呵呵

    沒關係, 裝鹽的罈子,很是,很是

  • marc 在 2009/3/26 20:01:03 评价道:第6楼

    這裡還是建議有興趣的網友去找魯實先先生相關的文章來讀,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