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包山簡第4簡的“”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包山簡第4簡有如下一句話:“凡君子二夫,是,其書之。”其中的“”,原字形作“”。整理小組考釋說: “,讀如辠,借作致。《周禮· 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劑致甿。’鄭注:‘致猶會也’。此言會聚。”[1]
袁國華先生認為“”即“辠”字繁體。[2]何琳儀先生讀“罪”。[3]
劉釗先生說:“按‘’應讀作‘最’。‘ ’从‘辠’聲,‘辠’、‘最’二字一為從紐微部,一為精紐月部,古音較近。最,聚也。此言君子二人會聚於此,著於名籍是也。”[4]
劉信芳先生認為:“字从攵,辠聲,疑讀為‘自’ ,朱駿聲謂‘辠’从‘自’聲。‘是’猶言‘自此’。”[5]
整理者和劉釗先生訓“”為“會聚”,從上下文文意來看,是非常正確的。但讀為“致”和“最”,在讀音和字形上都不密合,似不可從。
我們認為“”應該就是“萃集”、“萃聚 ”之“萃”的本字。楚文字“翠”作“”,除見於包山簡269及木牘外,還見於天星觀、信陽、望山楚簡;“翠”字異體“”,見於曾侯乙墓簡。[6]
《易·萃》:“彖曰:‘萃,聚也。’”《方言·卷三》:“萃,集也。”《詩·陳風·墓門》:“墓門有梅,有鴞萃止。”毛傳:“萃,集也。”《楚辭·九歌·湘夫人》:“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爲兮木上。”王逸注: “萃,集。”《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師方壯,若萃於我,吾師必盡。”杜預注:“萃,集也。”
從同源詞的角度考慮,“”讀為“雜”、“集”、“最 ”等也都是可以的。但從造字的角度看,“”可分析為从攵辠聲,“攵” 表動作,為義符,“辠”聲和“卒”聲可互換,將此字徑釋為表“萃集”義的形聲字,似乎更簡明和直接一些。
另外,《古璽彙編》著錄如下四方姓名私璽:[7]
2250225122522253
其中的姓氏用字一般隸定作从艸从辠。今疑此字當釋為“萃”。《元和姓纂》卷八“至”韻下列有“翠”姓:“翠,《急就章》有‘翠鴛鴦’,其先楚景之後。避難,以其祖名氏焉。案:顏師古注作‘景萃之後,改翠氏。’”景翠之事,《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戰國策》均有記載。
325032513253,[8]其中的姓氏字,从屮从辠,何琳儀先生讀“自”,[9]我們覺得也應該是“萃”。
附記:本文蒙程少軒先生提出修改意見,謹致謝忱!
[1]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40頁,考释14。
[2] 袁國華:《包山楚簡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博士論文,1994年12月,68-73頁。
[3]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 1274頁。
[4] 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討論會論文, 1992年。
[5]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藝文印書館,2003年,11頁。
[6] 參見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229-230、243-244頁。
[7] 羅福頤:《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 221頁。
[8] 同注7,305頁。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应该是:“只要有君子两个人,集中在这里,就写上。”我是按照本文作者的解释说的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