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秦倞:《三面銅鏡銘文釋讀補正》之補正
在 2009/4/8 13:19:37 发布

《三面铜镜铭文释读补正》之补正

 

秦倞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刊登的《陕西投资策划服务公司汉墓清理简报》(下简称《清理简报》)公布了此次清理新获汉代铜镜的资料。随后宋治民先生在2006年第6期《考古与文物》上就其中三面汉代方格铜镜发表了《三面铜镜铭文释读补正》一文(下简称宋文)。[①]该文的大部分意见是可取的,但仍有未安之处。下面试略作补正。

编号为M3112方格铜镜铭文分别被《清理简报》和宋文释作“吉金之清河 □□□”和“金之清,可取信诚”。宋文补“取信诚 ”三字,把“河”改释为“可”,并指出《清理简报》中“吉”属误释,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他释首字为“叀”,训“叀 ”为“谨”,引申为“精”、“细”,并说“金之清”的意思是“清亮的铜镜为精铜所铸”,仍然难以让人信从。该镜首字作“”,与汉代“玄”字的写法相同,如:[②]

玄兔虎符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39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230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58

故此铭应释为“玄金之清,可取信诚”。“玄金”意即青黑色金属。镜子的功用是照人容貌,因此两汉镜铭中往往通过自夸“清”、“明”来表现铜镜的优良品质,如“炼治铜华清而明”、“炼治铜华得其清”、“炼铜清明以为镜”、“白铜清明复多光”等等。[]参考这些铭文,就不难理解 “玄金之清”中的“玄金”也是指作为铜镜原料的青黑色合金了。

汉代镜铭中与“玄金”最为近似的表达是“玄锡”。“清白镜”铭文中有“焕玄锡之流泽”一语,赞美“ 玄锡”的光泽明丽。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晚到战国时,工匠们已经懂得通过增加铸镜原料中锡的比例来提高铜镜的光洁度了。《周礼·考工记·辀人》“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郑玄注云:“凡金多锡,则忍白且明也。”[④]“忍”即“刃”之假借,前人已经指出。汉代镜铭中有“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炼治银锡清如明,汉有善铜出丹阳”、“炼治铜锡去其宰(滓)”等语,则更加明白地讲出把铜和锡混合到一起就是铜镜的制作原料。从对传世以及考古所得的铜镜所作的化学分析来看,以含锡量在20%以上的富锡合金作为铜镜原料的传统,一直从战国时代延续到唐代晚期。[⑤]在这样的传统工艺背景下,这面新出汉代方格铜镜铭文中指铜镜原料的“玄金”自然也当是富锡合金。如果说“清白镜”中的“玄锡”一词是为了强调这种合金质料中锡的成分,那么本铭中的“玄金”则是侧重于这种金属青黑色的光泽。两种表达,用各有当。

“玄金之清,可取信诚”的意思是:(这种制造铜镜的)青黑色金属清白明亮,可以带来诚信。“信”、 “诚”在古汉语中都有真实的意思,在这里同义连用,首先是指铜镜制作精良,照察容貌一丝不爽;同时也是 以铜镜之“清明”来比喻主人品格的“ 清明”,十分巧妙妥贴。这种表现手法与“昭明镜”铭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清白镜”铭文“洁清白而事君”等等是类似的。

汉代镜铭之所以会屡屡以铜镜的“清明”、“清白”来类比使用者的质纯无瑕,除了铜镜本身有可以如实反映其他物品形象的特点之外,[⑥]也跟铜镜的社会功用有关。西汉中期的铜镜上常有“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常相思,毋相忘”之类的话,可见在那时铜镜已经成为男女爱情的信物了。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典故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风尚在汉代以来的诗文中也有所反映,如“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汉辛延年《羽林郎》)、“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齐释宝月或柴廓《行路难》)等等。[⑦]我们注意到,《清理简报》记录此面铜镜的直径为 7.5厘米。汉镜尺寸多在15厘米左右。[⑧]这面新出方格铭文铜镜属于汉镜中比较小巧的一种,也许就是《羽林郎》诗中所描写的那种可以随身佩戴的铜镜信物。

在谈完这面铜镜铭文的释读问题之后,我们还想讲一下对汉代镜铭中反复出现的“玄锡”一词的理解。“ 玄锡”除屡见于“清白镜”铭文之外,还见于《淮南子》。今通行本《淮南子·修务》云:“明镜之始下型,蒙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豪可得而察。”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杂志第十九》已经指出今本“粉”字当为“扢” 之误,辨之甚明,具引如下:“‘粉以玄锡’,本作‘扢以玄锡’。扢者,摩也。高注云:‘於,摩’,‘於’即‘扢’ 字之误。隶书‘於’字或作‘扵’,形与‘扢’相似,故‘扢’误为‘於’。《广雅》曰:‘扢,磨也。’(原注:磨与摩通。《玉篇》:“扢,柯碍、何代二切,摩也。”)《淮南·要略》‘濡不给扢’,高注曰:‘扢,拭也。’《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扢嘉坛 ’,孟康曰:‘扢,摩也。’此云‘扢以玄锡,摩以白旃’,是‘扢’与‘摩’同义,故高注云‘扢,摩’。道藏本正文 ‘扢’字误作‘粉’,注内‘扢’字又误作‘於’,后人不得其解,遂改高注‘於摩’为‘摩磨’,庄本又改为‘旃摩’ ,斯为谬矣。《初学记·器物部九》引此并作‘粉以玄锡’,亦后人依误本《淮南》改之。《太平御览·学部一》、《服用部十九》、《珍宝部十一》并引作‘扢以玄锡’。又高注《吕氏春秋·达郁篇》云‘镜明见人之丑,而人扢以玄锡,摩以白旃’,即用此篇之语,是其明证矣。”[⑨]据此,上引《淮南子》一句只能理解为:铜镜刚从模中取出时还照不出形象,用“玄锡”打磨,再以毛呢摩擦之后才能照见眉目毛发。用“玄锡”打磨和用“ 白旃”摩擦是分别通过对铜镜表面进行粗加工和细加工来提高铜镜的光洁度。由汉代镜铭赞美“焕玄锡之流泽”,可以知道“玄锡”当是制作铜镜的原料;从《淮南子》“扢以玄锡”来看,制镜原料“玄锡”因与铜镜硬度相当,同时还可以兼用以磨镜。

研究铜镜的专家在谈到制镜工艺的时候常会引用到《淮南子》中的这句话,但是多就今本存在问题的“粉以玄锡”立论,把“粉”解释为“涂抹” 。孔祥星、刘一曼两位先生已经认识到《淮南子》中这句话是指在铜镜造出来之后对铜镜进行“打磨,即有的学者认为的镜面抛光技术”,但在具体解释“玄锡 ”所指为何物时仍因循旧说。[⑩]现在,专家们对“玄锡”所指为何物尚无定论。就目前所见,有主张“玄锡”是水银、锡汞剂、铅汞剂、铅和锡石(SnO2)等种种说法。[11]其中,又以前二说影响最大。辨明“粉”为“扢”之误字后,我们认为这些看法中,由日本学者荒木宏先生首创,后被梁上椿先生采纳的以锡石研磨的说法最应引起重视。[12]有的学者根据有误字的“粉以玄锡”反驳此说,是无法成立的。锡石是最常见的锡矿物,也是炼锡的主要原料。大概也因为它的硬度和铜镜比较接近,因此能够起到抛光镜面的作用。按照这种看法,似乎又应该把《淮南子》及镜铭中的“玄锡”分别作解。“焕玄锡之流泽”的“玄锡”是指制作铜镜的富锡合金;而“扢以玄锡”的“玄锡”则是提炼制镜原料锡的矿石。当然,笔者不懂化学,对制镜工艺的了解也非常粗疏,提出上述看法仅供专家们参考。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陈剑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414改定

 



[] 宋治民:《三面铜镜铭文释读补正》,《考古与文物》, 105106页,2006年第6期。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255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8月。在篆意较浓的写法中,上面一横的两端略向下弯(如前二例);而在隶书意味较浓的写法中,此横较平(如后二例)。此镜铭为较为典型的隶书,故此横平直。两圈中以竖线相连,又与前二例同。“叀”的写法与“玄”迥异,参看《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同页。

[] 本文所引铜镜铭文参看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56110页,文物出版社,198412月;管维良:《中国铜镜史》,131133页,重庆出版社,20062;李新城:《东汉铜镜铭文整理与研究》第二章“无纪年的铜镜铭文”部分,华东师范大学2006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詹鄞鑫);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19866。林素清:《汉代镜铭集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帛金石资料库(电子版), http://saturn.iph.sinica.edu.tw/wenwu/search.html

[]《周礼注疏》,12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月。并参孙诒让:《周礼正义》第十三册,32403241页,中华书局,198712月。学者们对“鉴燧之齐”中金、锡的具体配比尚有争议,因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展开。

[] 何堂坤:《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3263页,紫禁城出版社, 19996月。

[] 《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黄帝内经·灵枢》:“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汉书·韩安国列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1981480页,中华书局,19839月。

[] 孙机:《汉代物质资料文化图说》,266页,文物出版社,19909月。

[] 王念孙:《读书杂志》, 94194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9月。原文“玄锡”均因避讳而作“元锡”,引用时径改。

[] 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114页,文物出版社,198412月。

[11] 关于“玄锡”问题的研究综述可参看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116页,文物出版社,198412月;马清林等编着:《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162200页,科学出版社,200112月;何堂坤:《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230234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6月。

[12] 梁上椿:《岩窟藏镜》第二集上,图64清白连弧纹镜注。此书未见,转引自何堂坤:《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230234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6月。

 

 

注:本文已发表于《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1辑(总第十辑)。

点击下载附件:

0392《三面铜镜铭文释读补正》之补正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674